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林幸姬
中文論文名稱:增進美感認知之低年級視覺藝術課程行動研究
英文論文名稱:The Action Research on Advancing Aesthetic Cognition of Grade 1-2
指導教授姓名:方志華教授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102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3
中文關鍵詞:美感認知視覺藝術教育學科取向藝術教育艾思納(Ellion W Eisner)行動研究
英文關鍵字:Aesthetic Cognition,Visual Arts Education,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 DBAE,Elliot. W. Eisner,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43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27
  • 收藏收藏:0
增進美感認知之低年級視覺藝術課程行動研究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低年級視覺藝術課程中如何開發多元的美感認知,增進學童創作的豐富面向,經由師生與學生同儕間的互動、及創作賞析,增進兒童美感認知,並進行視覺藝術教育的反思及專業成長。
本研究以增進美感認知之視覺藝術課程為主要研究範圍,研究者以九週的時間在一所小學一年級藝術課程活動中進行的大單元。透過研究者所設計之文化藝術欣賞、同儕與師生互動等多元方式,引導教學現場之學童進行創作與鑑賞。
四個藝術課程單元包括「沒毛雞」、「嘉年華會的面具」、「我畫原住民」、「學米羅設計人物」。課程內容中的美感認知提出結論:
一、 本課程是師生共同串聯激盪下,兼具美感經驗與美感認知的藝術課程。
二、 本課程讓學生體驗「媒材與技法」在活動中的美感經驗與美感認知。
三、 本課程讓學生體驗「視覺要素與形式」在活動中的美感經驗與美感認知。
四、 研究者在課程賞析中發現兒童創作了充滿人格特質的作品。
五、 本研究者從學生的創作歷程省思自己的專業角色,可以印証Eisner以美感認知為主的教育思維。。








關鍵詞:美感認知、視覺藝術教育、學科取向藝術教育、艾思納(Ellion W Eisner)
、行動研究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velop aesthetic awareness of elementary students in visual arts curriculum, enrich the creativity of schoolchildr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creation appreciation. Through the research, researchers increase self-reflection and profession in children's aesthetic cognition.

In this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designed diversion ways such as culture and art appreciation and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to guide school children creating and appreciating. According to the nine weeks and four unit courses of art activities in first-grade students, researcher enhanced the aesthetic perception of visual art of the students.

In this research, the four unit courses are "no-hair chicken", "carnival mask", “I painted Aboriginal "and" design figures as Miro ". The conclusions are:
1 、 These courses are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aesthetic awarenes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2 、 These courses are to enable students to experience “media and techniques” in the activities.
3 、 These courses are to enable students to experience “the visual elements and the form” in the activities.
4 、 These courses are full of personality creativity.
5 、 The researcher improves self-profession.

Key word:
Aesthetic Cognition,
Visual Arts Education,
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 DBAE,
Elliot. W. Eisner,
Action Research.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艾斯納(Eisner)生平與教育活動 9
第二節 Eisner的DBAE課程探究 15
第三節 Eisner美感認知思維之探究 2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9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39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 41
第三節 課程設計理念與內容 45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研究工具 58
第五節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60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61
第一節 「沒毛雞」課程實施歷程 61
第二節 「嘉年華會的面具」課程實施歷程 78
第三節 「我畫原住民」課程實施歷程 88
第四節 「學米羅設計人物」課程實施歷程 101
第五節 學生作品分析 110
第六節 研究者的省思 13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7
第一節 結論 147
第二節 建議 149
參考文獻 153
附錄 155
附件1 訪談大綱 155
附件2 沒毛雞訪談內容 156
附件3 我畫原住民訪談內容 160
附件4 藝術課程學習單 165
附件5創作引導過程 172
附件6 教師教學活動歷程札記實例 177


圖次

圖 1課程行動研究流程 40
圖 2校園平面圖 42
圖 3美勞教室配置圖參見 43
圖 4單元設計流程圖 48
圖 5本課程各單元內容規劃圖 50
圖 6小孟-沒毛雞作品(1) 111
圖 7小孟-沒毛雞作品(2) 111
圖 8小孟-嘉年華會的面具作品(1) 112
圖 9小孟-嘉年華會的面具作品(2) 112
圖 10小孟-我畫原住民作品 113
圖 11小孟-學米羅設計人物作品 114
圖 12小暘-沒毛雞作品(1) 115
圖 13小暘-沒毛雞作品(2) 115
圖 14小暘-嘉年華會的面具作品(1) 116
圖 15小暘-嘉年華會的面具作品(2) 116
圖 16小暘-我畫原住民作品 117
圖 17小暘-學米羅設計人物作品 118
圖 18小沁-沒毛雞作品(1) 119
圖 19小沁-沒毛雞作品(2) 119
圖 20小沁-嘉年華會的面具作品 120
圖 21小沁-我畫原住民作品 121
圖 22小沁-學米羅設計人物作品 122
圖 23愛奴族村落 124
圖 24現代愛奴族人 124
圖 25年實拍阿伊努人 124
圖 26小文-我畫原住民作品 125
圖 27沒毛雞作品(1) 127
圖 28沒毛雞作品(2) 127
圖 29沒毛雞作品(3) 127
圖 30沒毛雞作品(4) 127
圖 31沒毛雞作品(5) 127
圖 32沒毛雞作品(6) 127
圖 33沒毛雞作品(7) 127
圖 34沒毛雞作品(8) 127
圖 35嘉年華會的面具作品(1) 129
圖 36嘉年華會的面具作品(2) 129
圖 37嘉年華會的面具作品(3) 129
圖 38嘉年華會的面具作品(4) 129
圖 39嘉年華會的面具作品(5) 129
圖 40嘉年華會的面具作品(6) 130
圖41嘉年華會的面具作品(7) 130
圖 42我畫原住民作品(1) 132
圖 43我畫原住民作品(2) 132
圖 44我畫原住民作品(3) 132
圖 45我畫原住民作品(4) 132
圖 46我畫原住民作品(5) 132
圖 47我畫原住民作品(6) 132
圖 48我畫原住民作品(7) 133
圖 49我畫原住民作品(8) 133
圖 50我畫原住民作品(9) 133
圖 51我畫原住民作品(10) 133
圖 52我畫原住民作品(11) 133
圖 53我畫原住民作品(12) 133
圖 54學米羅設計人物(1) 135
圖 55學米羅設計人物(2) 135
圖 56學米羅設計人物(3) 135
圖 57學米羅設計人物(4) 135
圖 58學米羅設計人物(5) 135
圖 59學米羅設計人物(6) 135
圖 60學米羅設計人物(7) 136
圖 61學米羅設計人物(8) 136
圖 62學米羅設計人物拼圖創作 136
圖 63各單元之間的轉化歷程 146

表次

表 1九年一貫課程低年級視覺藝視課程目標 45
表 2單元一課程活動簡表 54
表 3單元一課程活動簡表 54
表 4單元二課程活動簡表 55
表 5單元二課程活動簡表 55
表 6單元三課程活動簡表 56
表 7單元三課程活動簡表 56
表 8單元四課程活動簡表 57
表 9單元四課程活動簡表 57
表 10資料分析 60
表 11各單元學生美感認知 138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方志華、劉雅琪(2010)。艾斯納(E. W. Eisner)《藝術與心智創造》-書評述。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教學藝術,195-229。臺北市:五南。
吳長鵬(1993)。艾斯納的(D.B.A.E)藝術教育理想應用在國小水墨畫教學上。 國教月刊,39(7、8),1-4。
周珮儀(1995)。艾斯納教育批評理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千楓(2006)。E. Eisner「美感認知」觀對台灣課程研究之啟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郭禎祥(1991)。追求精緻的藝術教育DBAE(上)。美育,12,3-9。
郭禎祥(譯)(1991)。E. W. Eisner著。藝術視覺的教育(Educating artistic vision)。台北市:文景。
郭禎祥、楊須美(1988)。以艾斯納(E.W. Eisner)「學術本位的美術教育」(DBAE)為理論基礎探討現今我國國民美術教育。師大學報,33,575-593。
黃壬來、陳朝平(1995)。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趙惠玲(2009)。美術鑑賞。 臺北市:三民。
劉豐榮(1991)。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之研究。台北市:水牛。
蔡明富(1993)。向前走-艾斯納「學科本位的美術教育」理論對書法教育的啟示。國教之友,45(1),15-21。
陳朝平(2000)。藝術概論。臺北市:五南。
趙惠玲(2004)。後現代藝術教育思潮: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臺灣教育,628,14-22。
高震峰(2002)。藝術與人文建構式教學取向:超廣度與超深度。新課程建構式教學理論與實踐,311-343。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徐蓉蓉(1993)。臺北市各國高中校長與藝術博物館互動關係問卷調查研究報告。現代美術,50,54-58。
黃壬來(2006)。國際視覺藝術教育趨勢。花蓮教育大學主辦,2006年全國藝術教育展研討會手冊,9-38。






英文文獻
Clark, G., Day, M., & Greer, W. D. (1987). 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 Becoming students of art.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21(2), 129- 193.
Dewey, J. (1934/1980). Art as experience. (original print in 1934). New York: Capricorn Book.
Eisner, E. W. (1985) Aesthetic modes of knowing. In E.W.Eisner, (Ed.).,Learning and teaching the ways of knowing. Eighty- fourth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Study of Education, PartII. (pp.23-36)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Eisner, E. W. (2005). Reimagining schools: The selected works of Elliot W. Eisner. New York: Routledge.
Eisner, E. W.(1991). What the arts taught me about education. Art Education, 44(5), 37-49.
Eisner, E.W. (1972). Education artistic vision. New York: The MacMillan Puslishing.
Eisner, E.W. (1998). The kind of schools we need - Personal Essays. NH: Heinemann.
Eisner, E.W. (2002). The arts and the creation of mind. London: Harrisonburg.
Eisner, E.W.(1987), The Role of 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 in America’s Schools, Art education.
Uhrmacher, P.B & Matthews, J. (2005)Building His Palette of Scholarship: A biographical sketch of Elliot Eisner, in: P.B. Uhrmacher & J. Matthews (eds), Intricate Palette: Elliot Eisner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Prentice Hall), pp. 1-13.
Treisman, Anne (1985) “Preattentive Processing in Vision,” Com. Vis. Grap. Im. Proc. 31(2), pp. 156–177.
Eisner, E.W. (1984). The kind of schools we need. Interchange, 15 (2), pp. 1-12.
Greer, W. D. (1984). A 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 Approaching art as a subject.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25(4), 212-218.

網路文獻
nancy12386價值與思想 (民國94年10月17日)。文獻評論一(DBAE)【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blog.yam.com/nancy12386/article/62416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