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廖淑霞
研究生英文姓名:LIAO,SU-HSIA
中文論文名稱:一個「自主性」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
英文論文名稱:A Study on an autonomy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Development
指導教授姓名:葉興華博士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在職專班
論文出版年:101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7
中文關鍵詞: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教師專業發展自主性
英文關鍵字: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Teacher's Professionsal Developmentautonomy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83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18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背景為近年來教育當局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鼓勵教師藉由組織專業社群,型塑教師專業成長的文化。這種由上而下的專業成長政策,教師被動的加入社群,無法持續,難以形塑一個學習型的教師文化。基此,本研究透過探討一個持續十年的自主性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如何的自主決定專業成長的方面,面對各種經營的困境,堅持專業成長的態度,供教學現場教師參考。
經由文件分析、訪談、觀察的方法,本研究獲得的結論如下:
1. 個案社群成員視「專業成長」為教師專業內涵之首,並認為「專業成長」內容應由教學現場的教師自主決定,因此先後以讀書會、行動研究小組、專業學習社群等不同形式的「學習組織」,實踐專業成長。
2. 個案社群在十年的社群發展中,歷經萌芽期、發展期、成熟期、穩定期、精進期五期的專業發展歷程:(1)社群成員在10年間雖有消長,但已成為一個穩定的專業社群;(2)社群在各期皆面臨各種挑戰,但能運用各種策略解決各發展期的挑戰;(3)社群藉由共同決策決定專業發展途徑,以達成各期的專業發展內容;(4)社群在發展期與成熟期間有效的建立起社群制度,使社群穩定發展;(5)社群自發性的申請計畫,運用計畫經費,解決人力與物力資源的困境。
3. 個案社群長期的發展有效的增進教師多方面的專業內涵,所發展出的特色課程,有效提升學生在語文學習興趣與成效,並促使學校文化的轉變,以及提升學校行政績效。但長期來自主的發展,難免造成學校政策性經營的阻礙。
針對以上研究結論,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1. 對教學現場國小教師的建議:(1)教師要有專業發展的意識,必須自我持續的進行專業成長;(2)教師應省視自己的不足,確定自己專業發展的方向;(3)教師應認清自主性的社群,才能滿足自己的專業發展需求。
2. 對有意組成或經營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教師的建議:(1)可從結構性較弱的讀書會開始,建立情感與默契;(2)以課程發展為專業發展途徑,是實踐專業成長最有效的方式;(3)結合各種教育政策或計畫,以爭取充裕的經費;(4)專業發展的主題,除考慮成員的需求外,也可考慮納入推動的教育政策或學校發展方向;(5)經營社群時,應了解各期發展的重點與面臨的挑戰,才能找出面對挑戰的因應策略;(6)適時與清楚的宣導社群理念與發展的主題,能有效的吸引擴大社群的成員。
3. 對計畫推動學習社群學校行政的建議:(1)鼓勵教師中具有領導特質的教師,組成教師專業學習社群;(2)適時的提供社群人力、物力資源與鼓勵;(3)給予社群充裕且獨立的對話討論時間;(4)協助引進外部資源;(5)建立社群與社群之間交流的平台。
4. 對教育主管單位在推動教師專業社群上的的建議:(1)鼓勵各校辦理教師專業社群,做為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先導活動;(2)教專或社群的計畫期程宜一致,並配合學校的學期;(3)規劃教師領導相關研習,提升經營社群能力;(4)政策穩定,期程明確,建立教師對教育政策的信心。
The background of this study is the assessment mechanism on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professions promoted by educational competent authorities in recent years, which encourages teachers to shape their culture of professions growth by way of organizing their own professional communities. However, this top-down approach of the professions growth only drives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ies passively, and is not sustainable in the long run, thus hardly being able to shape a learning-oriented teaching culture. In view of this, this study is purposed to take an insight into a decade-running autonomous community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to explore how it decides its own paths to the professions growth, and how it holds on to the professional mindset in the face of all kinds of operational difficulties. Hopefully, this study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by teachers in the teaching fields.
Through analysis on documents, interviews and field observations, this study has reach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In the case study, members of the community regard “professions growth” as the utmost connota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s, and believe the contents of the “professions growth” should be autonomously decided by teachers in the teaching fields. Therefore, they have organized different types of “leaning bodies” including reading clubs, action task forces, and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to practice the growth of professions.
2. In its decade-long development, this community of the case study has been going through its course of five stages in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hich are the Infancy, Development, Maturity, Stability, and Sophistication: (1) although the community has its rise and fall in the number of members in the past 10 years, it has become a stable, professional community; (2) may the community have faced various challenges, it has survived all the stages by using legitimat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3) the community has been consistent in deciding its own paths to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rough consensuses, and achieved the content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various stages; (4) in its Development and Maturity stages, the community has effectively established its operational mechanism to accomplish its stabl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5) the community has been successful in making autonomous actions on project applications, fund distributions and usages, and solving difficult issues of inadequate human resources and funds.
3. The community’s long-term development has effectively improved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nnotations in various aspects, and the featured courses that are developed have greatly increased students’ interests and learning capacities in language learning. Overall, it has transformed the campus cultures and made academic administration more effective. However, the long-term autonomous development inevitably brings obstacles to schools’ strategic running.
With respect to the above conclusions, this study summarily makes the following proposals:
1. For field teachers of primary schools: (1) they should have the awarenes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devotion to continual growth of their professions; (2) they should observe their own shortcomings, and determine their own directions of developing professions; (3) they should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autonomous societies, in order to fulfill their own needs of developing professions.
2. For those who are interested in organizing or running teacher communities for professional learning:(1) they can start with loosely coupled reading clubs to bind the participants’ affections and chemistry; (2) taking courses development as the path to professions development i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of the implementation; (3) they can combine various educational policies and projects to acquire adequate funds; (4) in addition to considering the needs of the community members, the theme of professions development can also accommodate promoted education policies or directions of school development; (5) running a community should have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focus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stages in order to find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to cope with; (6) promulgate the community’s ideas and its theme of development with a proper timing and a clear manner in order to attract people to join the community.
3. Recommendations to the school administrations which plan to set forth learning societies: (1) encourage teachers with leadership quality to organize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2) timely provide human and material resources, and offer encouragement; (3) allow the community to have abundant and independent dialogues and discussions; (4) help introduce external resource; (5) establish communication platforms among different communities.
4. Recommendations to educational competent authorities on the promo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munities: (1) encourage schools to organize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munities as the pilot activities for setting up the assessment mechanism on teachers’ professions development; (2) the schedules of teaching professions development and the community project may have to be in concert and go along with the school semesters; (3) cultivate teachers’ leadership in learning guidance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ir community running capability; (4) stable policies and unambiguous schedules can build teachers’ faith in educational polici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專業發展下的教師角色 11
第二節 專業發展下的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29
第三節 教師專業社群的相關研究 5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1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資料蒐集方式 61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 63
第三節 研究構想與研究流程 69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實施 71
第五節 資料分析的方式 7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85
第一節 ART社群成員對教師專業成長的實踐 85
第二節 ART社群的發展歷程 97
第三節 自主性社群專業發展的影響 17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97
第一節 結論 197
第二節 建議 207
參考文獻……………………………………………………………………………215
中文部分…………………………………………………………………………215
英文部分…………………………………………………………………………221
附錄…………………………………………………………………………………223
附錄一:社群成員訪談大綱………………………………………………………223
附錄二:專家學者訪談大綱………………………………………………… 224
附錄三:行政人員訪談大綱………………………………………………… 225
附錄四:社群會議觀察表……………………………………………………… 226
附錄五:訪談內容分析表……………………………………………………… 229
附錄六:研究者札記…………………………………………………………… 233
附錄七:文件資料編號表……………………………………………………… 234
附錄八:ART社群大事年表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丁文祺(2008)。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教師社群互動、教師專業實踐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王建軍、黃顯華(2003)。 協作式的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發展,載於黃顯華、孔繁盛主編,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發展的夥伴協作,1-17。香港:中文大學。
王秋絨(1987)。教師專業社會化理論在教育實習設計上的蘊義。臺北:師大書苑。
王俊斌(1998)。教師專業角色分析與專業組織之發展。教育資料文摘,42(1),
79-96。
王耀宗(2008)。桃園縣國民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學習社群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石曉玫(2009)。運用學習社群提升偏遠地區幼稚園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以南投縣國民教育幼兒班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臺中縣。
甘育萍(2006)。國民小學校長營造教師社群行為與教師專業社群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新北市。
江志正(2000)。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學習、學校發展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江芳盛譯(2004)。對教育「新專業主義」之評估(原作者:G. Sykes)。載於Louis K.S. 與Muyphy J.主編,教育行政研究手冊,第十一章。臺北市:心理。
辛俊德(2009)。國民小學社群特徵與教師教育信念及專業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吳清山(1997)。建立教師權威之探索—談專業知能、專業自主與專業倫理。初等教育學刊,6,41-58 。
吳清山(2001)。知識經濟時代的教師多元進修。教師天地,115,4-13。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新辭書。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2007)。知識社會中教師專業倫理的實踐。教師天地,148,4-10。
吳清山(2012)。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學生學習。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29(1),1-4。
吳婉甄(2011)。新北市、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台北市。
吳信忠(2011)。臺南市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動機及其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嘉義縣。
李美葺(201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推動與成效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所,臺中市。
吳貞慧(201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過程與成效之個案研究-以星星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新竹市。
吳依純(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歷程之個案研究:以互動式電子白板導入五年級數學科教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科技發展與傳播碩士班,臺南市。
杜美慧(2011)。國小教師發展多元文化教育教學信念與教學實踐之研究─以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何珮倩(2011)。國小教師語文教學專業學習社群分析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雲林縣。
何欣怡(201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團體動力對創意教學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技術學院企業管理系事業經營碩士班,臺中市。
何文純(2006)。國民小學社會資本與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何福田、羅瑞玉(1992)。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化。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 1-30頁。臺北:師大書苑。
池榮尉(2004)。國民小學教師團隊發展歷程之研究─以啄木鳥教師團隊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縣。
李幸(2001)。國民中學學習型組織、教師自我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李瑞娥(2004)。國民學校終身學習文化、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學習型學校模型之建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周宏欣(2009)。台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林旭霓(2004)。校園中的數學研究社群-一所國小的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林偉文(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關係。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金尚屏(2008)。高雄市高中職校教師專業社群互動、教學輔導創新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周淑卿(2004)。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臺北市:高等教育。
洪碩延、漆梅君(2006)。視覺傳達設計中之符號理論。中國廣告學刊,11,70-82。
范熾文(2008)。教師專業倫理-理論困境與實踐途徑。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形象與專業倫理。臺北市:心理。
桂冠前瞻教育叢書編譯組譯(1999)。教師角色。臺北:桂冠。
林思伶、蔡進雄(2005)。論凝聚教師學習社群的有效途徑。教育研究月刊,132,99-109。
柳雅梅譯(2009)。學校是專業的學習社群(原作者: Roberts S. M. 與Pruitt E. Z.)。臺北:心理出版社。
施心梅(2010)。台北縣國民中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新北市。
教育部(2009) 。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第二版。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總綱綱要》。臺北:教育部。
高博銓(2008)。學校學習社群的發展與挑戰。中等教育,第 59卷第4期,8-20
倪士峰(2001)。國民小學團隊學習之個案研究─以花師實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倪惠軒(201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個案研究-以彩虹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新竹市。
孫志麟(2003)。教師專業成長的另類途徑:知識管理的觀點。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六卷第一期,229-252。
郭香妹(2007)。國小教師發展Creative Drama課程歷程之研究--以台南縣Drama教師工作坊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陳素貞(2011)。高雄市國民中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組織學習與教學效能關係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陳奎喜(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奎喜(1980)。教育社會學。臺北:三民。
陳美玉(1996)。教師專業理論與實踐。臺北:師大書苑
陳美玉(1996)。教師專業─教學理念與實踐。高雄:麗文。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臺北:洪葉。
陳佩英(2009)。一起學習、一起領導:專業學習社群的建構與實踐。中等教育,60(3),68-88。
陳錦秋(2005)。消失的竹籬笆─一個教師團隊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管所學校行政組(碩士班),臺南市。
陳柔妘(201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學習與組織創新能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碩士專班,新竹市
陳如意(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學習社群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莊宗憲(1998)。隻手難撐教改藍天。載於天下編輯,跨世紀希望工程師,147-167頁。臺北市:天下。
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文祺(2011)。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學校組織文化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碩士專班,新竹市。
張素貞(2010)。99年度中小學教師辦理專業學習社群之分析專案報。教育部。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新仁,馮莉雅(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啟動。研習資訊,第28卷第1期,5-11。
張新仁、馮莉雅、潘道仁、王瓊珠(2011)。台灣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啟動。教育研究月刊,201,5-25。
張春興(2010)。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德銳(2005)。人際關係與溝通-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台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
張吉良(2011)。中彰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臺中市。
梁福鎮(2008)。赫爾巴特哲學中的教師圖像。載於林逢祺,洪仁進主編,教師哲學-哲學中的教師圖像,142-154頁。臺北市:五南。
郭丁熒(1995)。教師圖像。高雄:復文。
郭丁熒(2005)。教師。載於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主編,教育社會學,305-344。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黃琳珊(2011)。以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模式推動班級共讀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新竹市。
黃富順主編(2002)。成人學習。臺北市:五南。
黃維譯(2003)。實踐社群:推動學習型組織之輪(原作者:Wenger, E., Mcdermott. R, & Snyder, W.著)。臺北市:天下文化。
黃光逸(2008)。國小教師團隊發展數學步道----以台北縣新新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黃秋鑾(2009)。臺灣地區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楊秋南(2002)。學校本位進修與教師專業發展:行動研究的嘗試與反省。屏東師院國教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深坑、黃嘉莉、黃淑玲、楊洲松(2005)。從教師專業理論論各國教師專業管理機制。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的教育信念與專業標準,55-87。臺北:心理。
楊振富譯(2002)。學習型學校(原作者: Senge P. M.)。臺北市:天下文化。
楊智先(2007)。教師社群互動、工作希望感受與創造性轉化之關係:量化模式建構與典範案例分析。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楊先芝(2009)。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中的專業對話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趙宜媺(2011)。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班,臺北縣。
蔡金田(2011)。從教師組織的發展探究我國教師公會的挑戰與因應。教育研究月刊,203,28-39。
蔡進雄(2009)。教育行政人員專業發展的教學理念與實踐。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曉菁(2011)。新北市國民小學學校行政支援之研究--以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臺北市。
潘正德(1999)。團體動力學。臺北市:心理。
廖美芬(2010)。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劉明玉(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對個人-工作契合度之影響以工作壓力為干擾變數。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彰化縣。
賴志峰(2009)。教師領導的理論及實踐之探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第五卷第三期,113-144。
劉慶生(2006)。建構「國文科教師專業社群」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臺北縣。
鍾靜、沈書宇、黃美玲(2008)。國小校園中數學教師團體及其專業對話之現況探討。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53(1),27-59。《國科會獎勵之甲等期刊,相當于TSSCI》
鍾任琴(1994)。教師專業之探討。教師之友,35(3),29-35頁。
薛玉綢(2011)。國民小學實施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功能、困境與改進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學視導碩士學位學程,屏東縣。
蕭至展(2011)。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南投縣。
謝維和(2002)。教育社會學。臺北市:五南。
瞿海源、王振寰(2011)。社會學與臺灣社會。臺北市:巨流。
譚彩鳳(2011)。有效能教師學習社群之發展:香港個案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第七卷第二期,213-246。
顏宏如(2003)。以國小英語教師專業成長社群瞭解英語閱讀教學現狀與教師參與團體之感想。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羅幼蓮(2006)。國小教師團隊發展創意教學運作模式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臺北市。
饒見維(民92)。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顧瑜君(2007)。夥伴關係課程發展歷程中專家角色之研究。當代教育研究,第十五卷第二期,141-185。

英文部分
DuFour, R. & Eaker, R. (1998).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t work. Bloomington,IN: Solution Tree.。
.Dufour, R., & Eaker, R. (1998).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t work.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DuFour, R. (2004). What is a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1(8) 6-11.。
DuFour, R., DuFour, R., Eaker, R., & Many, T. (2006). Learning by doing: Ahandbook fo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t work. Bloomington, IN:Solution Tree.
DuFour, R., DuFour, R., Eaker, R., (2008). Revisit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Communities at Work. Bloomington, IN: Solution Tree.
Hord, S. M. (1997).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ommunities of continuousinquiry and improvement. Austin, TX: 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Lujan, N. & Day B(2010).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overcoming the roadblocks.The Delta Kappa Gamma Bulletin, winter 。
Louis, K. S., & Kruse, S. D. (1995), Professionalism and community: Perspectives on reforming urban schools,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Morissey, M S. (2000).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An ongoing exploration Austin: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pment Laboratory.. Retrieved June18,2007 from http://www.sedl.org/pubs/change45/plc-ongoing.pdf
Stoll, L., Bolam, R., McMahon, A., Wallace, M., & Thomas, S. (2006). Professionallearning communitie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hange, 7, 221-258.
封面
摘要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2.7.25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2.7.2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