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黃智宏
研究生英文姓名:Huang Chih-Hung
中文論文名稱:我國卡巴迪運動代表隊選手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
英文論文名稱:A Study on Participating Motivation and Constraints of Kabaddi Sports Team Players in Taiwan
指導教授姓名:何茂松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學系體育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體育學系體育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出版年:101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3
中文關鍵詞:卡巴迪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阻礙因素
英文關鍵字:Kabaddi Sports Team Players in Taiwanparticipation motiveobstruct factor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78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33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我國卡巴迪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現況,並比較在不同背景變項之我國卡巴迪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差異情形。本研究係以2012年舉行之臺北市青年盃及2012年會長盃卡巴迪運動錦標賽之卡巴迪運動代表隊選手為母群體,「卡巴迪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量表」為研究工具進行調查,採普查方式,取得有效問卷191份。所得資料採描述性統計分析、獨立樣本 t 檢定、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LSD事後比較等方法進行分析,獲得結論如下:一、我國卡巴迪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因素構面中,最高為「人際 關係」內涵,可視為第一等級;其次依序為「運動發展」內涵,可視為第二等級;「運動樂趣」內涵,可視為第三等級;「環境影響」及「成就需求」內涵,可視為第四等級。二、不同背景變項在卡巴迪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在「不同參加組別」、「不同每週訓練時間」達顯著差異。三、我國卡巴迪運動代表隊選手阻礙因素因素構面中,最高為「個人勝任」及「 團隊支持」內涵,可視為第一等級;其次依序為「內在因素」內涵,可視為第二等級;「外在環境」內涵,可視為第三等級。 四、不同背景變項在卡巴迪運動代表隊選手阻礙因素,在 「不同性別」達顯著差異。五、卡巴迪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間未達顯著相關。
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understanding in what is the Motive and obstruct of Taiwan’s Kabaddi team representative to participate in Kabaddi and to learn Kabaddi with a different cultural perspective and other different situations. These researches were taken place in two different competitions that was hosted in 2012. During the competition, all the team players are the subject of this research. A research tool (Kabaddi representative team players’ motive and obstruct questionnaire) is being used in this research. One hundred and ninety one copies of questionnaires were used to proceed in this research. Information is acquired statistically in forms of;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the statistical model of one way ANOVA ( analysis of variance), the repeated measures of ANOVA and LSD comparison. On behave of the entire statistic, a result is being done. Results: The Taiwan team players representative had concluded with their motives in participating in Kabaddi. Majority votes were voted for “human social relationship” In addition, this result can be stated as first priority. While “sports development” can be placed as second priority. Thus, a possibility of “Leisure” can be marked as third priority and last but not least,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and accomplishment demand can be ranked as the forth priority. (1)The motives of the players with different sport background changes to Kabaddi is based on, differences in participating in new sports and differences in training time. (2)The Taiwan team players representative had concluded with their obstructs in participating in Kabaddi. First priority, “Self qualification” and “team support” Furthermore, “Personal reasons” is listed as second priority. While “environment” is the forth priority. (3)The obstruct of the players with different sport background changes to Kabaddi is based on, different sex. (4)The motive and obstruct of the Taiwanese team representative has clearly stated its differences.
目次……………………………………………………………...…… i
表次……………………………………………………...…………… ii
圖次………………………………………………………...………… 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假設……………………………………….………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6
第二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 卡巴迪運動及相關研究……………………….………8
第二節 參與動機的意義與相關理論研究…………….……… 13
第三節 阻礙的意義與相關理論研究………………….……… 25
第四節 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相關之研究…………….………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6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6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8
第四節 研究流程及實施程序………………………….……… 4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2
第一節 有效樣本人口統計特性之分析…………………….. 52
第二節 我國卡巴迪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之現況分析………….54
第三節 我國卡巴迪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之各因素差異分析.….60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我國卡巴迪運動代表隊選手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之差異比較..
63
第五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我國卡巴迪運動代表隊選手阻礙因素之差異比.……. 67
第六節 我國卡巴迪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素之相關分析.……………. 7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72
第一節 結論……………………………….…………………. 72
第二節 建議……………………………….…………………. 74
參考文獻……………………………….…………………………...76
中文部分……………………………….……………………... 76
網路部分……………………………….…………………….. 87
英文部分……………………………….……………………... 89
附錄……………………………….………………………………... 94
附錄一 卡巴迪運動代表隊選手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預試)………….94
附錄二 卡巴迪運動代表隊選手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正式)………….99
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卡巴迪運動會(2010)。卡巴迪運動研討活動研討手冊。臺北市:作者。
王文科(1998)。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克先(1987)。學習心理學。臺北市: 桂冠。
王武昌(1980)。臺北市青年、學生、運動員參與運動動機調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保進(2006)。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美芬(1992)。單親青少年休閒狀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王振宇(2009)。臺北市國小資優生休閒運動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智賢(2008)。臺北市國小田徑運動代表隊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靖雅、袁瑚璟(2011)。臺灣新興運動之推展-以卡巴迪運動為例。兩岸運動觀光產業暨體育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4)。桃園縣:國立體育大學體育推廣學系。
王禎祥(2004)。臺北市國小學生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王薰禾(2004)。高雄地區國民小學學童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及休閒阻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丘前峯(2010)。臺北地區國小巧固球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白貽修(2008)。臺北市公立國小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牟鍾福(2010)。99年打造運動島計畫執行中心委外服務案建議書。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0)。中華民國9 9運動統計。臺北市:作者。
何福田、蔡培村(1990)。青少年生活適應與休閒活動規劃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青輔會。
何燕娟(2000)嘉義技術學院體育運動舞蹈課程參與動機之研究。中華體育季刊,13(4),10。
何福田、蔡培村(1990)。青少年生活適應與休閒活動規劃之研究。行政院青輔會。
吳文忠、李素卿(譯)(1997)。運動心理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Joe D. Willis & Linda Frye Campbell, 1992)
吳佳鴻(2004)。臺灣韻律體操發展概況與中小學韻律體操選手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臺北市:知城數位科技。
吳明隆(2005)。SPSS統計運用實務。臺北:松崗。
吳筱真(2007)。排球運動代表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研究--以臺北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
吳慧卿(1998)。運動教練領導行為、團隊衝突與選手滿意度之影響初探。臺灣師大體育研究,6,1–18。
呂惠富(2008)。休閒運動之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1(1),13。
呂銀益(1997)。青年橄欖球員參與動機及學習阻礙因素分析與研究。臺北市:華泰。
呂德鈞(2009)。臺北市中等學校游泳代表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旭旻(2005)。臺北縣立國小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臺北市。
李志峰、楊慶南、邱智麟(2003)。大葉大學學生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之研究。大葉學報,12(2),10。
李京展、林耀豐(2010)。不同背景變項的桌球選手運動熱情及運動動機之研究。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6,23。
李枝樺(2004)。臺中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李素馨(1997)。都市女性休閒類型和休閒阻礙。戶外遊憩研究,10(1),43-68。
沈易利 (1995)。臺中地區勞工休閒運動需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沈易利(1999)。臺灣省民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4,319-370。
周恃天(1971)。西洋體育史。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出版處。
周若男(1993)。參加第二專長訓練學員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周紹忠、岑漢康(2000)。體育心理學。臺北市:亞太出版社。
周嘉琪、胡凱揚(2005)。健身運動參與動機量表的編製。大專體育學刊,7(1),13。
林仁義(2001)。原住民甲組成棒選手參與棒球運動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林忠濱(2007)。臺北市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及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建興(2009)。國小學童巧固球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貞錡(2009)中部地區國中游泳團隊成員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林笑天(1993)。科學工業園區休閒遊憩參與阻礙因子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林曉怡(2005)。臺南市國小游泳團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林麗真、王學富(2010)。運動舞蹈之參與動機―以電影《來跳舞吧!》為例。大專體育,108,8。
林寶山(1998)。教學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洪正倫(2006)。國小學童重視運動參與態度、身體健康狀況與重視運動參與阻礙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洪長青(2008)。澎湖縣民眾休閒活動參與動機及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洪煌佳、陳癸享(2010)。聽障選手的社會支持及參與動機之關係研究。成大體育,42(1),18。
洪輝宗(2004)。國小學童國術運動運動參與動機因素之差異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洪齡襄(2009)。舞蹈才藝補習班學員參與動機之調查研究-以臺北市某舞蹈補習班為例。舞蹈教育,9,9。
紀明德(1999)。我國大學院校學生參與運動性社團活動之分析與研究。臺北市:華泰書局。
胡信吉(2003)。花蓮地區青少年休閒活動現況與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胡悅倫(1997)。兒童壓力源的文獻探討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初等教育學報,5,1-54。
胡耿毓(2000)。我國各級學校代表隊學生流失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孫曉強(2007)。體育參與動機與參與程度之關係研究。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2(1),4。
馬啟偉、張力為(1996)。體育運動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國立編譯館(1980)。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正中。
張大昌(2003)。校代表隊組訓。學校體育,13(2),39-44。
張少熙(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無聊感及自我統合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張玉玲(1998)。大學生休閒內在動機、休閒阻礙與其休閒無聊感及我統合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至滿(1986)。體育測量與評價。臺北:水牛出版社。
張伯謙(2005)。臺北市國小學校運動代表隊學童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張孝銘、高俊雄(2001)。休閒需求與休閒阻礙間之相關研究─以彰化市居民為實證。體育學報,30,143-152。
張志銘(1997)。中學階段學生參與田徑運動競賽動機之研究-以中華民國臺灣省彰化縣為例。體育學報,2,375-386。
張坤鄉(2001)。國中教師休閒活動狀況之調查研究。臺灣省教師精神修養專輯,20,106-113。
張春興(1987)。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1990)。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雅棻(2001)。體育重點發展學校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訓練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張銘麟、廖宏哲、聶喬齡(2011)。陌生的亞運項目-卡巴迪。大專體育,114,5-12。
張豐盛(2004)。臺南市國小民俗體育團隊學童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教育部(2003)。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教育部訓委會(1995)。青少年休閒生活調查。臺北市:教育部訓委會。
梁澤芳(2005)。慢速壘球運動員慢壘運動參與現況及阻礙因素之研究-以雲林縣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許天路(1993)。私立南亞工專男女學生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調查分析。南亞學報,13,173-211。
許素琴(1998)。修習羽球課程大學生參與運動動機之研究。臺北市:文景。
許惠英(2004)。高中羽球運動代表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許義雄(1992)。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青輔會。
許義雄(1993)。青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青輔會。
許碧章(2005)。臺北縣國民小學手球團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許樹淵(1999)。如何提昇大專學生競技運動能力水準。大專體育雙月刊,43,7-11。
陳文長(1995)。大學生對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量表之信度與效度分析。國立體育學院論叢,4(2),109-122。
陳民修(2008)。國小學童體育學習成就育與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國北教大體育,2,166-173。
陳志弘(1998)。奧林匹克路跑參與者生活型態與動機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志成、柯彥惠、施又倫(2010)。HBL高中籃球聯賽球員參與動機之研究。運動知識學報,7,13。
陳秀珍(1997)。女性舞蹈者參與動機之研究,體育學報,22,12。
陳信安(2000)。休閒活動的知覺自由與阻礙之研究-以臺北縣淡水鎮國小六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南琦(2000)。青少年休閒無聊感與休閒阻礙、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炳楓(2006)。臺南縣國民小學運動代表隊組訓現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陳淑芬、章宏智(2010)。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與社會化媒介關係之研究。休閒與社會研究,1,14。
陳德海(1996)。南區專科學校學生休閒活動阻礙原因之探討。臺灣體育,87,52-58。
陳慶宜(2011)。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在樂樂棒球的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藝文(2000)。休閒阻礙量表之建構-以北部大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麗華(2001)。臺北大學生休閒運動態度、參與狀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
陳顯宗(1992)。大專學生參與合球運動之動機因素調查研究。亞洲體育季刊,57,37-53。
陳顯宗(1998)。合球運動員參與合球運動之動機與滿意度調查研究。臺中:信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顯宗(2002)。我國合球選手參與合球運動之動機、期望及滿意程度調查研究。臺中:信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顯宗、戴遐齡(1994)。暑期進修部學生體育課選修游泳項目之動機因素調查研究。臺北市立師院學報(抽印本),25。
陸光(1987)。我國青年休閒活動及其輔導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青輔會。
曾嘉珍(2006)。臺北市運動舞蹈消費者參與動機、滿意度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黃天中、洪英正(1992)。心理學。臺北:桂冠。
黃文真(1986)。臺北市國中學生休閒生活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文賢(2008)。國小排球選手參與動機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玉幸(1995)。家庭主婦參與非正規成人教育的動機與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立賢(1995)。專科學生休閒興趣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忠仁(2010)。我國卡巴迪運動現況與未來展望之探討。2010水域運動休閒論壇與學術研討會,78-80。
黃忠仁、黃泰源(2010,10月)。臺灣卡巴迪運動現況與未來展望﹝摘要﹞。2010臺灣水域運動休閒論壇與學術研討會海報發表,臺南市。
黃俊傑、陳建利、何國龍(2006)。慢速壘球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北體學報,14,9。
黃泰盛(1998)。大專學生參與足球運動動機之研究。屏東:睿煜。
黃國恩(1996)。我國大專柔道選手的柔道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大專體育,26,193-199。
黃富順(1995)。成人的學習動機。高雄市:復文出版社。
黃瓊妙(2000)。臺北市在學少年不同休閒參與類型之刺激尋求動機、休閒阻礙對其心理社會幸福感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楊玉明、李俞麟(2005)。超級籃球聯賽消費者參與動機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4,15。
楊啟昌(2007)。臺北市國小運動代表隊教練參與組訓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楊欽城、柳立偉、莊英萬(2009)。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滿意度之研究-以逢甲大學為例。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刊,14,13。
楊瑞蓮(1976)。大專院校學生休閒時間與休閒活動現狀。大專體育總會六十五年度體育學術專刊(頁195-244),臺北縣:輔仁大學。
溫延傑、謝鎮偉(2011)。大專學生網球運動參與動機及運動行爲影響。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0,15。
鄒瑞嬋(2007)。臺北市國小羽球運動員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廖文偉(2009)。臺北縣國小學童對民俗體育舞龍活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廖建盛(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運動需求及阻礙因素之研究-以雲林縣斗六市國小學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廖燕燕(2006)。臺北市國小扯鈴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蒲逸生(2004)。臺北市國民中學籃球校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趙鋅國(2010)。臺北縣國小樂樂棒球選手參與動機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劉融融(2006)。雲林縣公立國中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休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
歐陽金樹(1997)。國立聯合工商專校學生對興趣選項保齡球運動滿意度之調查。大專體育,31,35-41。
蔡佳和(2009)。基隆市國小學童運動團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俊傑(2009)。運動行為調節量表的編製與研究簡介。大專體育,100,9。
蔡淑菁(1996)。臺北市國小學童體能活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鄧崇淡(2007)。臺北地區獨立學院學生運動性社團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鄧瑞芳(2008)。國小排球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鄭志富(1996)。運動領導量表(中文版)之編製。行政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臺北市:行政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
黎天生、林韋儒、羅玉枝(2009)。桌球選手生涯發展與運動參與動機之相關性。北體學報,18,13。
盧俊宏(1994)。運動心理學。臺北:師大書苑。
盧俊宏、卓國雄、陳龍弘(2005)。健身運動心理學---理論與概念。臺北:易利圖書有限公司。
賴家馨(2001)。休閒阻礙量表之編製-以臺北市大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錢家慧(2006)。臺北市內湖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參與學校運動社團動機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戴遐齡(1997)。臺北市高爾夫練習場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與行為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8,509-532。
謝秀芳、鄭麗霞(1995)。技職院校學生休閒活動參與狀況之研究。體育學報,20,123-134。
謝榮豐(1999)。田徑選手參與動機與生活型態之研究。臺北:華泰。
謝鴻隆(2003)。臺北市國小學童課後運動之參與動機、知覺運動障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韓大衛、郭正煜(2002)。籃球運動代表隊參與動機之研究。91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頁154-161),桃園縣:中央大學。
簡瑞宇、陳東韋(2006)大專網球選手參與動機研究。福爾摩沙體育學刊,1,7。
顏友莉(2006)。雲林科技大學運動代表隊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蘇振祥(2001)。正心中學學生休閒活動阻礙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桃園縣。
蘇振祥(2001)。正心中學學生休閒活動阻礙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鐘志強(2000)。休閒運動參與動機理論。雲科大體育,3,6。

網路部份
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2008)。2011年3月31日,取自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網址http://www.tpenoc.net/athletics/athletics_01.asp
第16 屆亞運會組委會(2010)。亞運百科─比賽項目。2011年3月31日,取自亞運會組委會網址http://www.gz2010.cn/special/007801UD/dataitem.html
黃邱倫(2010)。廣州亞運,中華代表團史上最大。2011年3月31日,取自中時電子報網址http://www.opview.com.tw/BiHistPage.aspx?daid=5456210&date=20100916
16屆亞運會官方網站(2010)。運動項目介紹。2011年3月31日,取自亞運會官方網址http://www.gz2010.cn/10/0926/08/6HGBRSQ100780232.html
中時電子報(2011)。2011年4月20日,取自中時電子報網址http://sport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Inc/2007cti-news-Sport-nc/Sport-Content/0,4752,11051203+112011010400278,00.html
國際卡巴迪總會網站(2010)卡巴迪運動簡介。2011年3月31日,取自國際卡巴迪總會網址http://www.kabaddiikf.com/history.htm#forms
搜狐體育(2002)。2011年3月28日,取自搜狐體育網址http://sports.sohu.com/02/91/spo rtsnews165019102.shtml
維基百科(2011)。2011年3月31日,取自維基百科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A1%E5%B7%B4%E8%BF% AA
緯來體育(2010)。亞運在緯來。2011年3月31日,取自緯來體育網址http://asiangames.videoland.com.tw/
緯來體育(2010) 。什麽是卡巴迪?讓我們一起認識這項運動。2010年9月10日, 取自緯來體育網址http://asiangames.videolaod.com.tw/news.asp?sn=12958
Amateur Kabaddi Federation of India. (2009). History of Kabaddi. Retrieved September 28, 2010, from Amateur Kabaddi Federation of India web site: http://www.indiankabaddi.org/history.php
Asian Amateur Kabaddi Federation. (2008). Rules and regulations, history of Kabaddi, member untries. Retrieved September 28, 2010, from Amateur Kabaddi Federation of India web site: http:// asiankabaddi.org/history.php
International Kabaddi Federation. (2010). Origin,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Kabaddi. Retrieved October 19, 2010, from International Kabaddi Federation web site: http://www.kabaddiikf.com/history.htm
Wikipedia kabiddi federations. (2010)。Federations。Retrieved September 28, 2010, from Wikipedia web site: http://en.wikipedia.org/wiki/Kabaddi#cite note-autogenerated1-2

英文部分
Allsen, P. E., Harrison, J. M., & Vance, B. (1993). Fitness for life:an individualized approach. Dubuque, IA: Wm. C. Brown.
Alter, J. S. (2000). Kabaddi, a national sport of India: The international of nationalism and the oreignness of Indianners. In N. Dyck (Ed.), Game, sport and cultures (p. 81-116). Oxford, UK: Berg.
Berry, D. (1971). A multi-aphasic motivational paradigm for adult education. Adult Education, 22(1), 48-56.
Boothby, J., Tungatt, M. F., & Townsend, A. R. (1981) .Ceasing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activity: reported reason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3, 1-14.
Boshier, R.W. (1971).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of adult education participants; A factor analytic exploration of Houle’s typology. Adult Education, 21(2), 3-26.
Carron, A.V., Hausenblas, H.A., & Mack, D. (1996). Social influence and exercise: A meta- analysis.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8(1), 1-16
Chelladurai, P. (1993). Leadership. In R. N. Singer, M. Murphry & L. K. Tennant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port psychologv. NY: Macmillan.
Coakley, J. J. (1994). Leaving competitive sport: retirement or rebirth. Quest, 35, 1-11.
Coakley, J. J. (1994). Sport in society: Issues and controversies. St. Louis, MI: Mosby Year Book.
Cobb, S. (1979).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through the life course. In H. I. Mccubbin, A. E. Cauble, & J. M. Patterson, (Eds.). Family stress, oping, and social support (p.189-199). Illinois: Springfield.
Crawford, D. W. & Godbey, G. C. (1987).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 Leiure Sciences, 9, 119-127.
Crawford, D. W., Jackson, E. L., & Godbey, G. (1991).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leisure constraints. Leisure Sciences, 13, 309-320.
Cutrona, C. E. & Russell, D. W. (1990). Typ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pecific stress: Toward a theory of optimal matching. In B. R. Satason, I. G. Sarsson & G. R. Pierce. (Eds.), Social support: An International view. (p.319-366) .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Deci, E. L. & Ryan, R. M. (1991). A motivational approach to self: Integration in personality.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38, 237-288.
Deci, E. L. &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Plenum.
Doston, C. O. & Stanley, W. J. (1972). Values of physical activity perceived by 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Research Quarterly, 43(2), 148-156.
Ebel, R. L. (1979). Essentials of Education Measurement. (3rd ed.) .Englewook cliffs, N. J. : Prentice-Hall.
Ellis, G. D. & Rademacher, C. (1987). Development of a typology of common adolescent free time activies: A validation and extension of Kleiber, Larson, and Csikszentmihalyi.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9(4), 284-292.
Ford, D.H. (1992). Motivating humans, goals, emotions, and personal agency beliefs. Newbury Park, CA: Sage.
Francken, D. A. & Van Raaij, W. F. (1981). Satisfaction with leisure time activi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3, 337-352.
Gill, D. L. (2000). Psychological dynamics of sport and exercise.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Gill, D.L., Gross, J.B., & Huddleston, S. (1983).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in youth spor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14, 1-14.
Gould, D. & Petlichkoff, L. (1988).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and attrition in young athletes. In F. Smoll, R. Magill, & M. Ash (Eds.), Children in sport (3rd ed.)(p.161-178).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Gould, D., Feltz, D., & Weiss, M. (1985). Motive for Participation in competitive youth swimm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inters, 16, 126-140.
Harter, S. (1978). Effeteness motivation reconsidered. Uman Development, 21, 34-64.
Hurlock, E. (1978).Child development.(5th ed.).New York: cgram-Hill.
Iso-Ahola, S. & Allen, J. (1982). The factor index of social position. New Haven: Yale.
Jackson, E. L. (1988). Leisure constraints: A survey of past research. Leisure Sciences, 10, 203-215.
Kaiser, H. F. (1974). An index of factorial simplicity. Psychometrika, 39, 31-36.
Landry, J. B. & Solmon, M. A. (2004). African American women self-determination across the stages of change for exercise. Journal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26, 457-469.
Lewin, K. (1951). 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 New York: Harper & Row.
Longhurst, K. & Spink, K. S. (1987).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of Australian children involved in organized sport. Canadi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 12, 24-30.
Maehr, M. L., & Nicholls, J. G. (1980). Culture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 second look. In N.Warren(Ed.), Studies in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 (p.221-267). New York: Academic.
Martens, R. (1996). Turning kids on to physical activity for a lifetime. Quest, 48, 303-310.
Maslow, A. 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 370-396.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2nd ed. ). New York: Harper, Row.
May, J. R. (1994). Understanding children’s motives for sports articipation. Sports-Medicine-Digest, 16(2), 5.
McGuire, F. A (1984). A factor analytic study of leisure constraints in advanced adulthood. Leisure Sciences, 6, 313-326.
Mull, R. F., Bayless, K. G., Ross,. C.m., & Jamieson, L.M. (1997). Recreation Sport Management(3rd ed.).IL: Human Kinetics.
Murry, J. F. (1983). Effects of along and audience on motor performance for males and femal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14, 92-97.
Nicholls, J. G. (1984). Achievement motivation: Conceptions of ability, subjective experience, task choice, and performance. Psychological Review, 91, 328-346.
Pande, L. (1982). Bharatiya khelon ki mimunsa: An examination of Indian game. New Delhi, India: Metropolitan Book.
Raymore, L., Godbey, G., Crawford, D., & Von Eye, A. (1993). Nature and process of leisure constraints: an empirical test. Leisure Sciences, 15, 99-113.
Roberts, G. C., Kleiber, D. A., & Duda, J. L. (1981). An analysis of motivation in children’s sport: The role of perceived competence in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3, 206-216.
Smith, R. E. (1986). Toward a cognitive-afective model of athletic burnout.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8, 36-50.
Shaw, S. M., Caldwell, L. L., & Kleiber, D. A. (1996). Boredom, stress and social control in daily activities of adolescent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8, 274-292.
Slick, P. (1981). Lernplanung and unterrichtsagestaltung in sportunterricht. Donauworth: Ludwig Aur.
Smith, R. E. (1986). Toward a cognitive-afective model of athletic burnout.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8, 36-50.
Stipek, D. J. (1993). Motivation to learn: form theory to practice. Boston: Allyn & Bacon.
Wester, K. R. & Weiss, M. R. (199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coaching behavior and group cohesion in high school football teams. The Sport Psychology, 5, 41-54.
Willis, J, D. & Campbell, L. (1992). Exercise Psychology. Europe: Human Kinetics.
Yoesting, D. R. & Burkhead, D. L. (1973). Significance of childhood recreation experience on adult leisure behavior: An exploratory analysi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7(5), 25-36.
Zhang, J. J., Smith, D. W., Pease, D. G., & Muhar, M. T.(1996). Spectatorknowledge of hockey as a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game attendance. 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 5(3), 41-48.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2.6.26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2.6.2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