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壹、中文部分 丁一顧(1996)。國民小學教師情境領導行為與學生學習態度、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丁友婷(2010)。國小學童知覺的教師教學風格與其學習行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王文科(1991)。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王俊喬(2005)。職校學生數學課班級氣氛、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南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王美珍(2006)。國小教師教學風格的形塑歷程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王新昌(2010)。探討不同混成學習模式與成就水準對於合作技巧、學習滿意度及學習態度之影響-以國小五年級學生專題學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王瑞宏 (1995)。成人基本教育教師教學型態與學生學習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朱文雄(1998)。班級經營(第五版)。高雄市:復文。 朱敬先(1986)。學習心理學。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朱敬先(1991)。教學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江雅真(2008)。國中生知覺導師幽默感、管教方式對班級氣氛與學習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彥儀(1991)。台北市國民中學導師人格特質、領導行為對班級氣氛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李俊儀 (2003)。後期中等學校工業類學生對教師教學風格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李秀花(1993)。班級經營規劃與班級氣氛之建立。南投文教,5,22-24。 李政貿譯(1987)。影響態度與改變行為。台北:黎明。 李美枝(2004)。社會心理學。臺北:文笙。 李清榮(2006)。高雄市國小教師領導類型、班級氣氛與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沈翠蓮(2001)。教學原理與設計。台北市:五南。 吳宗立(2002)。學校校務發展的策略管理。初等教育學刊,12,166-173。 吳武典(1979)。國小班級氣氛的因素分析與追蹤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心理學報,12,133-156。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 吳悅如 (2009)。文化資本對國小學童的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影響-以宜蘭地區六年級國小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吳婉如 (1991)。台灣地區長青學苑教師教學型態與學員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清山(1998)。教育革新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福源(2000)。國民小學教師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氣氛之研究-優良教師與一般教師之比較(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余姿瑩(2009)。國中導師轉型領導行為、班級氣氛與學生處理師生衝突方式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武佩文(2008)。國民中學導師領導風格與班級氣氛之關係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 林生傳(1988)。新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市:五南。 林生傳(1994)。實習教師的困擾問題與輔導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刊,10,33-103。 林佳徵(2010)。Ipod touch 對國小四年級學童英語學習態度與英語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林芸醇(2010)。國小學童知覺教師管教方式、班級氣氛與利社會行為表現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林紀達(2005)。資訊融入國語文教學對學生學習態度與成就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宜蘭市。 林淑真(2002)。國中學生班級氣氛知覺、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國文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林倩瑜(2008)。國小學童師生關係與學習態度、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慧玉(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物慾觀、學習態度、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兼論性別差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周世娟(2004)。屏東縣國小級任教師情緒管理與班級氣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洪蘭譯(1997)。心理學。臺北市:遠流。H. Gleitman(1991),Psychology.。心理學。臺北:遠流。 洪鳳美(2005)。國中導師轉型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侯駿廉(2007)。國小學童學習態度、頓悟思考能力及其對教師教學風格感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胡嘉玲(2006)。整合學習者經驗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英語學習態度成效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翁安明(2001),『營造良好班級氣氛』之經驗談。國教之友,52(4),23-24。 徐綺穗(1997)。愛的鼓勵-增強自我,營造積極氣氛。班級經營,2(4),3-6。 柴素靜(2007)。彰化、南投地區國小五年級學童對外籍教師英語教學之學習態度調查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1(1),47-66。 秦夢群(1993)。高中教師管理心態、學生內外控,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之關係研究。台北市: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NSC80-0301-H004-028。 梁文珍(2008)。國小教師領導方式、班級氣氛與學生學習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梁嘉晏(2010)。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級任導師轉型領導與班級氣氛之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陳秀芬(2006)。國小學童A型行為組型與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態度與學業 陳佳穎譯(2001)。改變態度,改變人生。台北市:麥田。Tom Bay, David Macpherson(1998),Change your attitude: Creating success one thought at a time. 陳佳韻(2004)。台中市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市。 陳奎憙(1997)。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茜如(1995)。班級氣氛與兒童生活適應和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陳密桃(1981)。國小級任教師的領導類型對班級氣氛及學生行為的影響。教育月刊,3,161-207。 陳雪玉 (1999)。國民小學補習學校教師內外控信念、角色知覺與教學型態的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陳雅芬(2004)。台中縣國小學童實驗態度與科學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陳運杰(2007)。教師教學方式與學生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苗栗縣立建國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縣。 陳慧珍(2008)。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風格、教學風格偏好與學業表現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許基祥(2007)。海事水產職校導師班級經營風格與學生班級氣氛相關之硏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許淑華(2002)。國民小學級任教師教學風格與班級氣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許淑婷、許純碩、王盈文(2008)。教師教學態度與學生學習成效之關係探討。立德學報,63,62-77。 童江雪(2007)。影響新臺灣之子學習成就因素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郭秀緞(2002)。高雄市國小六年級班級氣氛、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莊婉鈴(2004)。思考風格對大學生進行專題導向學習之態度與學習成就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莊達勝(2007)。國小六年級學童知覺級任教師領導型態、班級氣氛與成就動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張新仁(1982)。國中學生學習行為之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春興、林清山(1982)。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菀珍 (1996)。大臺北區成人職業進修班教師教學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金和(2008)。屏東縣國小教師領導風格與班級氣氛關係之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黃明娟 (1993)。大學成人學生與傳統學生教學型態偏好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信誠(2003)。家庭教育資本與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居住嘉義偏遠地區與一般地區國中生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黃紋萍(2010)。國小教師教養方式與其教學風格之關聯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黃朝凱(2003)。國民小學學童知覺班級氣氛、學習態度與創造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綺君(2005)。新竹市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項必蒂(1979)。高級中學教材、年級暨學生性別與班級氣氛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曾永美(2004)。多元智能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與社會領域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曾惠鈴(2008)。高中職導師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學習態度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葉麗珠(2006)。國中生數學學習態度與數學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台北市。 詹仕鑫(1989)。我國國民中學科學教師教學風格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楊汶斌(2010)。國中教師教學風格、學生學習動機與英語科學習成就之關聯性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楊曼歆(2010)。金門縣國小學童知覺教師教學風格、班級創意氛圍及其與創造力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楊雅惠(2004)。合作學習法對國中生英語學習與學習態度上的效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劉宗明(2006)。國中教師人格特質、教學風格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劉坤桐(2009)。宜蘭縣國小高年級導師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學生學習動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鄭安順(2007)。高職導師轉型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以台東某高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鄭莉蓁(2010)。臺北市國小教師教學信念與班級氣氛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鄭端容(1994)。班級經營第一課--談班級氣氛的營造。北縣教育,3,22-23。 蔡文標 (2002)。影響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數學成就的相關因素及直接教學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蔡佩芳(2009)。高雄市國小教師思考風格與教學行為、班級氣氛關係之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蔡進雄(1995)。有效的班級經營:談教師領導方式、班級氣氛與學業成就。教育資料文摘,214,147-159。 蔡璧煌(1995)。班級氣氛與學生政治社會化。台北市:師大書苑。 賴政宏(2006)。班級氣氛對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謝惠卿(2002)。國中導師領導行為、班級氣氛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 某國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歐玉萍(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級任教師教學風格、學習滿意度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潘詩婷(2002)。 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盧美貴(1990)。兒童教育的理念與輔導。台北:師大書苑。 魏麗敏(1988)。國小學生數學焦慮、數學態度與數學成就之關係暨數學學習團體諮商之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蘇佳純 (2007)。學習動機、班級氣氛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花蓮地區國中小學生英語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市。
貳、英文部分 Anderson, G. J.(1971). Effects of course content and teacher sex on the social climate of learning.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8, 649-663. Barrett, K. R.(2004). A comparison of online teaching styles in Florida community colleg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Barclay, J. R.(1972). Apprais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elementary classroom. A Manual for the Barclay Classroom Climate Inventory. Lexington KY: Educational Skills Development. Bowman, P. J.(1989). Adult-pre-adult age integration classroom social environment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Rutgers,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New Brunswick. Conti, G. J. (1978). Principles of adult learning scale: An instrument for measuring teacher behavior related to the collaborative teaching-learning mode. Unpublished dissertation,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IL. Conti, G. J.(1983). Principles of Adult Learning Scale: Followup and Factor Analysi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28 424). Conti, G. J. (1985). Assessing teaching style in continuing education: How and why. Lifelong Learning, 9(8), 7-11, 28. Conti, G. J. (1989). Assessing Teaching Style in Continuing Education. New Directions for Continuing Education, 43, 3-16. Darkenwald, G. G., & Merriam, S. B. (1988). Adult education: Foundations of effective practice.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Darkenwald, G. G. (1989). Enhancing the adult classroom environment. In E. R. Hayes (Ed.), New Directions For Continuing Education, 43, Fall, (pp. 67-75).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Dunn, R. S. & Dunn, K. J. (1979). Learning styles/teaching styles: Should they…can they…be matched? Educational Leadership, 36(4), 238-244. Dupin-Bryant, P. (2004). Teaching styles of interactive television instructors: A descriptive stud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18(1), 39-50. Entwistle, N. (1981). Styles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An Integrated Outline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for Students, Teachers, and Lecturers. Chichester: Wiley. Fischer, B. B., & Fischer, L. (1979). Style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Education Leadership , 36(4), 245-254 . Fishbein, M., & Ajzen, I. (1972). Attitudes and Opinion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3, 487-584. Galton, M., Simon, B. & Croll, P. (1980). Inside the Primary Classroo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Getzel, J. W. & Thelen, H. A. (1972).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the classroom group as a social system. In A. Morrison, & D. McIntyre (Eds.).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eaching. New York: Penguin. Good, C. V. (1973).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3rd. ed.). New York:Mcgraw-Hill. Grasha, A.F. (1996). Teaching With Style. Pittsburgh, PA: Alliance Publishers. Gregorc, A. F. (1979). Learning/teaching styles: Their mature and effects. In J. W. Keefe (Ed.), Students learning styles: Diagnosing and prescribing programs (pp. 19-26). Reston, VA: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Hall, C. S., & Lindzey, G.(1978). Theories of personality (3rd.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Hamachek, D. (1995).Psychology in teaching, learning, and growth. Boston,Mass. : Allyn and Bacon. Heikkinen, Michael W. (1978). The Teaching Q-Sort: A description uses inassessing teacher styl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151351) Hoy, W. K., & Miskel, C. G. (1996).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Y: McGraw-Hill, Inc. Joyce, B and Weil , M.(1977). Model of Teaching.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Hall, Inc. Kent, W., Robert, C., & Megan, S. (2007). Typical Classroom Experiences in First Grade: The Role of Classroom Climate and Functional Risk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ompetencie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08(2), 81-96. Koballa, T. R. (1988), Attitude and related concepts in science education, Science Education, 72(2), 115-126. Kuchinskas, G. (1979), “Whose cognitive style makes the difference ?,” Education Leadership, Vol. 36, No. 4, pp. 269-271. Lenz, E. (1982). The art of teaching adult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Lewin, K. (1951). 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Moos, R. H. (1979) Educational climate. In H. J. Walberg(Ed),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effects: Evaluation, policy, and productivity(pp. 79-100 ). Berkley, CA: McCutchan. Mosston, M., & Ashworth, S. (2002).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5th ed). New York, NY: Benjamin Cummings. Murray, H. A, (1938). Explorations in personality–A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fifty men of college age. New York: Oxford Quirk M. E. (1994). How to learn and teach in medical school. Springfiled, IL: Charles C. Thomas. Shrigley, R. L. (1990), Attitude and behavior are correlat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7(2), 97-113. Siedentop, D. (1991). Developing teaching skills in physical education. (3rd Ed).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Mayfield Publishing. Tracy, S. T. & Schuttenberg, E. M. (1986). Exploring adult learners’rational for course interaction preferences,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36(3), 142-156. Walberg, H. J. (1968). Structual and affective aspects of classroom climate.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5(3), 247-253. Zahn, G..L., Kagan, S., & Widemam, K. F. (1986).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classroom climate.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24,351-3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