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張凱立
中文論文名稱:手能生巧:黃家耀老師民俗體育的生命史
指導教授姓名:王宗騰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101
畢業學年度:100
中文關鍵詞:民俗體育黃家耀生命史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47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一個推廣民俗體育長達二十多年,至今仍持續默默耕耘的一位資深民俗體育教師的生命故事。透過故事的陳述,讓大家能夠了解黃家耀老師在民俗體育運動的推廣歷程,以及他對民俗體育的教育理念與教學經驗,他的經驗可以應用在當前民俗體育的教育中。
本研究以生命史為研究方法,並以Gruber和Wallace所提出的進化系統取向(evolving systems approach)之個案研究作為本研究之理論框架,透過深度訪談、參與觀察、同儕意見以及文獻資料查閱等,來詮釋這段民俗體育推廣的生命故事。
研究結果發現:在這條漫長民俗體育推廣的道路上,黃家耀老師民俗體育的發展,和其他人有截然不同的風貌。他民俗體育推廣的出發點都是以學生的學習為考量。先讓學生喜愛體育,然後藉由體育活動去引導學生、改變學生,達到他所設定的教育意義和教學目標。在教育理念上,他強調「做中學」,讓學生藉由操作去累積經驗,進而達到學習的成效;在文化的傳承上,他有很深的使命感;利用體育活動來改善學生行為上,則給予他很大的教學成就感。另外,在教學經驗上,他以啟發性教學法為主,希望在教學的過程中,給予學生較大的想像、創造空間。對於學習意願、學習能力較低的學生,則採取個別化教學法,他會提供很多的項目讓學生去選擇;他會去設計、改良教具的形態來適合學生學習,讓每個學生都能夠達到學習的目標,因此,黃家耀老師民俗體育項目,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文化認同與學習能力。
最後,在退休後,他致力於開創臺灣民俗體育發展的新觀念。希望臺灣民俗體育的發展,能夠跨越著重比賽與表演的目的,朝著更深層的價值去開創臺灣民俗體育的新藍海。
目 次

目次 …………………………………………………………………… i
表次 …………………………………………………………………… iii
圖次 ……………………………………………………………………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 5
第五節 名詞定義 5
第二章 概念式情境 6
第一節 民俗體育 6
第二節 生命史研究 10
第三節 進化系統取向的個案研究 1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8
第一節 研究脈絡 18
第二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23
第三節 研究信度與效度 25
第四節 訪談指引設計 27
第四章 推廣歷程:黃家耀老師的故事 29
第一節 民俗體育發展脈絡 29
第二節 競技體育的推動 37
第三節 民俗體育的推動 40
第四節 民俗體育推廣遭遇到的困境 47
第五節 堅持推廣民俗體育的動力來源 49
第六節 民俗體育發展的批判與創新價值 51
第七節 本章小結 57
第五章 教育理念與教學經驗 60
第一節 教育理念 60
第二節 教學經驗 68
第三節 本章小結 76
第六章 結論:開創民俗體育的新藍海 79
第一節 黃家耀老師的民俗體育推廣之路 79
第二節 黃家耀老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經驗 82
第三節 進化系統取向的創意人 85
第四節 未來研究之建議與研究者的反思 87
參考文獻 90
中文部分 90
西文部分 92
附錄……………………………………………………………………93
附錄一 訪談大綱 93
附錄二 訪談同意書 94
附錄三 訪談日誌 96
附錄四 效度檢核函 99
附錄五 103
附錄六 105
附錄七 黃家耀老師教學生涯年鑑 132
中文部分
丁興祥、張慈宜、賴誠斌(譯)(2002)。生命史與心裡傳記學。臺北市:遠流。(Runyan, W. M., 1982)
王雅各(2004)。質性研究導論。載於謝臥龍主編。質性研究(3~045頁),臺北市:心理。
王麗雲(2000)。自傳傳記/生命史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265~303頁),高雄市:麗文。
吳富德(2000)。推展學校民俗體育活動的策略。學校體育雙月刊,10(6),13~18。
吳騰達(1995)。鄉土體育的意義、範圍與內容。國民體育季刊,24(3),78~84。
吳騰達(1997)。台灣原住民傳統體育活動。國民體育季刊,26(2),4~11。
吳騰達(2000)。我國學校推展民俗體育的問題與對策。學校體育雙月刊,10(6),26~30。
李乙明、李淑貞(譯)(2005)。創造力Ⅰ‧理論。臺北市:五南。(Robert, J. Sternberg, 1999)
李乙明、李淑貞(譯)(2005)。創造力Ⅱ‧應用。臺北市:五南。(Robert, J. Sternberg, 1999)
李乙明、李淑貞(譯)(2008)。多元智能。臺北市:五南。(Howard Gradner, 2006)
李零瑜(譯)(1997)。第一百隻猴子:美夢成真的思考革命。臺北市:洪健全基金會。(船井幸雄,1996)
林佩璿(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65~303),高雄市:麗文。
林美惠(2008)。掀起一陣波浪:一位資深民俗體育教師的生命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英亮(2002)。民俗體育簡介。大專體育,61,133~140。
林寶山(1992)。個別化教學之理論與實際—凱勒教學模式之研究。臺北市:五南。
邱勝濱(2008)。質性研究方法在教育上的應用。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75。
栗筱雯(譯)(2004)。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臺北市:大塊文化。(Mitch Albom, 2003)
翁志成(2008)。運動競賽。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紫晨(1995)。中國民俗與民俗學。臺北市:南天。
郭雅嵐(2011)。一位女性美術才藝教師生命史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陳安槐、陳蔭生(2000)。體育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
陳伯璋(2000)。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265~303頁),高雄市:麗文。
陳耀宏(1997)。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體育。國民體育季刊,26(2),19~23。
傅木龍(2009)。友善天使在人間—好人肯定有好報。教師天地雙月刊,161,14~26。
黃光雄(1996)。教學原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秀媛(譯)(2007)。藍海策略。臺北市:天下遠見。(W.Chan Kim & Renée Mauborgne, 2005)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式。臺北市:心理。
廖達鵬(1990)。中國民俗運動在臺灣的發展記實。國民體育季刊,20(1),29~34。
歐用生(1992)。質的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範湲(譯)(2007)。無形之城。臺北市:圓神。(Emili Rosales, 2005)
範麗娟(2004)。深度訪談。載於謝臥龍主編。質性研究(頁083~122),臺北市:心理。
蔡宗信(1995)。民俗體育範疇與特性之探討。國民體育季刊,24(3),68~77。
蔡宗信(2000)。如何推動學校民俗體育之探析。學校體育雙月刊,10(6),6~12。
蔡忠志(2010)。情歸何處?專任運動教練歸屬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蔡長啟(1995)。(臺灣地區)鄉土體育之回顧與展望。國民體育季刊,24(3),4~11。
鄭秀貴(2007)。「永不放棄」:李瑞麟教練領導棒球隊歷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錢慶安、何建德(2002)。學校民俗體育發展現階段的困境探析。大專體育,61,141~147。
鍾志強(1997)。傳統體育之推廣與振興。國民體育季刊,26(2),24~28。
羅珮珊(2010)。一位優秀科學教師的生命史。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Becker, H. S. (1970). The Life History and the Scientific Mosaic. In H. S. Becker(ed). Sociological Work: Method and Substance, 63-73,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Hitchcock. G. & Hughes. D.(1989). Research and the tercher. London: Routledge.
封面
摘要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2.7.9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2.7.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