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廖沛怡
中文論文名稱:散文哪吒—鍾怡雯散文研究
指導教授姓名:陳光憲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102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鍾怡雯散文女性散文在臺馬華文學馬華旅臺作家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68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68
  • 收藏收藏:0
本論文以鍾怡雯散文創作為研究主軸,探討其散文創作所呈現的多元風貌。鍾怡雯為馬華旅臺作家,就學時期即以兩大報文學獎散文首獎之姿躍入文壇,自此一鳴驚人。鍾怡雯專攻散文,但除了散文創作之外,學術研究部份亦表現亮眼,對於馬華文學譜系之建構更是不遺餘力,是文壇少見能夠兼顧學術研究的文學創作者。鍾怡雯特殊的馬華背景造就出獨特的生命經歷,豐富多元的主題取材及出色的散文技巧獲得多位散文評論家的讚譽,亦為自己在臺灣女性散文的傳承贏得一席之地。
鍾怡雯的散文向來給人鮮活靈動的印象,透過文本的閱讀與分析,可以發現鍾怡雯的散文創作與其馬來西亞的生長背景息息相關,童年記憶及青春年少的反叛,造就出鍾怡雯散文中真實與虛構交錯的場景,而對超現實世界的感知所形成的神祕體驗則讓鍾怡雯的文字如狐似鬼、變化多端,並常以氣味記憶形成精妙的文字譬喻。鍾怡雯愛貓成癡,寫作技巧亦被形容為「擬貓法」,指其創作中獨特的語法表現。本論文從鍾怡雯散文主題內容切入,對其散文的風格及書寫方式進行完整的勾勒及探討,藉此看出鍾怡雯如何以獨特的南洋風情,拓展臺灣女性散文的新格局,並以其散文創作奠定自己在當代文壇的文學定位,成為九○年代臺灣女性散文的代表人物之一。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5
第三節 相關研究成果 8

第二章 鍾怡雯創作背景 13
第一節 生平及創作背景 14
第二節 散文創作理念 34
第三節 散文創作的分期 48

第三章 鍾怡雯散文主題 63
第一節 家園書寫 63
第二節 戀物書寫 101
第三節 神祕書寫 120
第四章 鍾怡雯散文風格 137
第一節 內心獨白的語法 138
第二節 化實為虛的美感 141
第三節 正反相生的布局 149
第四節 文字節奏的詩化 155

第五章 鍾怡雯散文寫作技巧 159
第一節 善用轉化字句 159
第二節 夾雜古事今典 165
第三節 擅長譬喻象徵 169
第四節 融合方言外語 175

第六章 結論 179

附錄:鍾怡雯大事記年表﹒﹒﹒﹒﹒﹒﹒﹒﹒183

參考文獻 191
一、專書(按照出版先後次序排列)
(一)鍾怡雯創作編著
1.鍾怡雯散文集
鍾怡雯:《河宴》(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4月)。
鍾怡雯:《垂釣睡眠》(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3月)。
鍾怡雯:《聽說》(臺北:九歌出版社,2000年8月)。
鍾怡雯:《我和我豢養的宇宙》(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年6月)。
鍾怡雯:《漂浮書房》(臺北:九歌出版社,2005年1月)。
鍾怡雯:《野半島》(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7年7月)。
鍾怡雯:《陽光如此明媚》(臺北:九歌出版社,2008年1月)。
鍾怡雯:《新世紀散文家:鍾怡雯精選集》(臺北:九歌出版社,2011年1月)。
2.鍾怡雯論文集
鍾怡雯:《亞洲華文散文的中國圖像(1949-1999)》(臺北:萬卷樓,2001年)。
鍾怡雯:《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的詮釋與批評》(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4年9月)。
鍾怡雯:《內斂的抒情:華文文學論評》(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鍾怡雯:《經典的誤讀與定位》(臺北:萬卷樓,2009年7月)。
鍾怡雯:《馬華文學史與浪漫傳統》(臺北:萬卷樓,2009年2 月)。

3.鍾怡雯選文集
鍾怡雯主編:《馬華當代散文選(1990-1995)》(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鍾怡雯主編:《馬華文學讀本Ⅰ:赤道形聲》(臺北:萬卷樓,2000年)。
鍾怡雯主編:《天下散文選Ⅰ、Ⅱ:1997-2000臺灣》(臺北:天下文化出版社,2001年)。
鍾怡雯主編:《臺灣現代文學教程2:散文讀本》(臺北:二魚文化出版社,2002年)。
鍾怡雯主編:《天下散文選Ⅲ:1970-2003大陸及海外》(臺北:天下文化出版社,2004年)。
鍾怡雯主編:《馬華文學讀本Ⅱ:赤道回聲》(臺北:萬卷樓,2004年)。
鍾怡雯主編:《因為玫瑰:愛情散文選》(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6
年)。
鍾怡雯主編:《九十四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
鍾怡雯主編:《20世紀臺灣文學專題Ⅰ,Ⅱ》(臺北:萬卷樓,2006年)。
鍾怡雯主編:《馬華散文史讀本1957-2007》(三卷)(臺北:萬卷樓,2007年)。
鍾怡雯主編:《靈魂的經緯度:馬華散文的心靈和雨林書寫》(吉隆坡:大將出版社,2007年)。

(二)文學選集
舒國治等合著:《國境在遠方—第一屆華航旅行文學獎精選作品文集》(臺北:元尊文化出版社,1997年)。
余光中總編輯,李瑞騰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臺灣1989-2003》評論卷(一)(臺北:九歌出版社,2003年)。
余光中總編輯,張曉風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臺灣1989-2003》散文卷(一)(臺北:九歌出版社,2003年)。
楊牧、顏崑陽編:《現代散文選續編》(臺北:洪範書局,2004年)。
劉思謙、郭力、楊珺合著:《女性生命潮汐—二十世紀九○年代女性散文研究》(河南:河南大學出版部,2005年)。
蕭蕭編著:《臺灣現代文選—散文卷》(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陳芳明主編:《九十三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5年)。
陳義芝:《散文教室》(臺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
向陽主編:《二十世紀臺灣文學經典.散文卷第三部》(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6年)。
陳芳明、張瑞芬主編:《五十年來臺灣女性散文.選文篇(上)(下)》(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阿盛主編:《散文30家:臺灣文學三十年菁英選(1978-2008)》(臺北:九歌出版社,2008年)。

(三)文學專著
張雪茵:《散文的寫作與欣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魏 怡:《散文鑑賞入門》(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89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張春榮:《修辭散步》(臺北:東大圖書出版社,1993年)。
洪富連:《當代主題散文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8年)。
張春榮:《現代散文廣角鏡》(臺北:爾雅出版社,2001年)。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
年)。
廖炳惠:《關鍵詞200》(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柯慶明:《臺灣現代文學的視野》(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張瑞芬:《五十年來臺灣女性散文(評論篇)》(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張瑞芬:《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7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7年)。
(四)外文譯著
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著,林志明譯:《物體系》(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7年)。
琳達.麥道威爾(Linda Mcdowell)著,王志弘、徐苔玲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臺北:群學出版社,2006年)。
提姆.克瑞茲威爾(Tim Cresswell)著,王志弘、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出版社,2006年)。


二、學位論文
(一)博士論文
溫毓詩:《靜靜的生命長河—戒嚴以來臺灣女性散文之主題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09年)。

(二)碩士論文
吳柳蓓:《論在臺馬華女性作家—以商晚筠、方娥真、鍾怡雯為觀察核心》(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陳芳莉:《在臺馬華文學中的原鄉再現—以黃錦樹、鍾怡雯、陳大為為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牛珮安:《九零年代女性散文中的戀物書寫》(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鄭恒惠:《家庭.城市.旅行—臺灣新世代女性散文主題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曾怡菁:《穿越時空的長廊—鍾怡雯散文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沈品真:《拼貼的島嶼、生命的凝視—論鍾怡雯散文創作》(臺中: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吳道順:《鍾怡雯散文的神祕敘事》(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陳淑鈴:《南洋風情與臺灣經驗的交融—鍾怡雯散文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李婉寧:《女性散文中的空間、時間與關係書寫—以柯裕棻、張惠菁、鍾怡雯為討論對象》(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班碩 士論文,2010年)。

三、期刊論文

陳慧樺:〈她的靈氣點亮了她的文字意境〉,《文訊》第141期(1995年4月)。
林燿德:〈傳統之軸與前衛之輪─半世紀的臺灣散文面目〉,《聯合文學》第132期(1995年10月)。
賴佳琪:〈鍾怡雯:寫作和真實應該分開〉,《文訊》第137期(1997年3月)。
向 陽:〈被忽視者的重返─小論知性散文的時代意義〉,《國文天地》第13卷第2期(1997年7月)。
辛金順:〈烏托邦的祭典─解讀鍾怡雯《河宴》中的童年書寫〉,《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9期(1998年3月)。
賴佳琪:〈多面夏娃鍾怡雯才華橫溢文壇綻光芒〉,《九歌書訊雜誌》第204期(1998年3月)。
張春榮:〈語言之重,生活之輕—鍾怡雯《垂釣睡眠》〉,《文訊》第151期(1998年5月)。
張春榮:〈立足臺灣,胸懷天下—鍾怡雯、陳大為主編《天下散文選》〉《文訊》第196期(2002年5月)。
黃宗慧:〈戀物情深的宇宙觀—讀鍾怡雯《我和我豢養的宇宙》〉,《聯合文學》第215期(2002年9月)。
王昌煥:〈鍾怡雯〈芝麻開門〉的思維圖景〉,《國文天地》第209期(2002年10月)。
張瑞芬:〈被邊緣化的臺灣當代女性散文研究〉,《文訊》第205期(2002年11月)。
陳芳明:〈女性詩人與散文家的現代轉折〉,《聯合文學》第220期(2003年2月)。
許正平:〈徬徨的散文新世代〉,《聯合文學》第227期(2003年9月)。
徐國能:〈散文新視野:論鍾怡雯的雄辯與解構〉,《香港文學》第227期(2003年11月)。
張瑞芬:〈散文的下一輪太平盛世2000-2004臺灣散文現象〉,《文訊》第228期(2004年10月)。
徐學:〈鍾怡雯散文的感性與知性〉,收入黃萬華、戴小華編著《全球語境‧多元對話‧馬華文學—第二屆馬華文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年12月)。
張錦忠:〈文化回歸、離散臺灣與旅行跨國性:「在臺馬華文學」的案例〉,《中外文學》第33卷第7期(2004年)。
黃恩慈:〈狸奴獨語—鍾怡雯散文初探〉,收入清華大學臺文所編著《第一屆臺灣文學研究生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7月)。
林德俊:〈新生代文學創作者的發聲管道〉,《文訊》第230期(2004年12月)。
李奭學:〈薪火相傳──評鍾怡雯《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的詮釋與批評》〉,《文訊》第230期(2004年12月)。
徐國能:〈孤獨自語或浪跡天涯─新世代散文觀察〉,《文訊》第230期(2004年12月)。
黃恩慈:〈油棕園傳來的獨語─訪評鍾怡雯〉,《幼獅文藝》第613期(2005年1月)。
黃恩慈:〈打開哪一扇「門」?──談鍾怡雯的〈芝麻開門〉〉,《幼獅文藝》第616期(2005年4月)。
章妮:〈論新生代散文的語言狂歡〉,《當代文壇》(2005年第6期)。
張瑞芬:〈我和我的小女生—論鍾怡雯散文〉,《聯合文學》第254期(2005年12月)。
劉德玲:〈鍾怡雯散文中的譬喻──以《垂釣睡眠》一書為例〉,《中國語文》第586期(2006年4月)。
張錦忠:〈(離散)在臺馬華文學與原鄉想像〉,《中山人文學報》第22期(2006年4月)。
吳柳蓓:〈凝視馬華散文的臺灣圖象—以鍾怡雯為例〉,收入《第四屆全國研究生文學社會學研討會論文集》(2006年5月)。
陳伯軒:〈別有天地──論鍾怡雯散文原鄉風景的構成與演出〉,《中國現代文學》第9期(2006年6月)。
劉德玲:〈鍾怡雯散文中的老人形象〉,《國文天地》第259期(2006年12月)。
徐國能:〈野語英華──評鍾怡雯《野半島》〉,《聯合文學》第275期(2007年9月)。
房慧貞:〈野性的思維〉,《幼獅文藝》第646期(2007年10月)。
袁秀萍:〈貓眼女人的「詩境」──簡論鍾怡雯散文〉,《東南大學學報》第9卷增刊(2007年12月)。
王列耀:〈借「無我」之翅,放飛「唯我」去野游──讀鍾怡雯的散文《垂釣睡眠》〉,《精品集萃》(2008年3月)。
柯品文:〈細評鍾怡雯《陽光如此明媚》中陽光底下的陰影、死亡與失去〉,《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113期(2008年5月)。
張葆蘿:〈來自馬來西亞的客家後裔—離家的鍾怡雯在時空交錯中書寫〉,《書香遠傳》第66期(2008年11月)。
黃美瑜 導讀:〈貓足輕躡,光陰飛梭—鍾怡雯《垂釣睡眠》〉,《明道文藝》第397期(2009年4月)。
林佩珊:〈共生同構─論鍾怡雯散文中的「身體」及其對話關係〉,《馬華文學數位典藏中心資料彙編》第4輯(2009年9月)。
王葦婷、陳姿穎:〈自我的追尋─論鍾怡雯《野半島》〉,《桃園農工學報》第7輯(2012年4月)。





四、報紙

李令儀:〈鍾怡雯不讓散文洩漏真實生命經歷〉,《中國時報》1998年4月2日。
陳昌明:〈語言之重,生活之輕—鍾怡雯《垂釣睡眠》〉,《聯合報》1998年4月13日。
張曉風:〈我最近看了一本好書,充滿個人色彩的一本散文《垂釣睡眠》〉,《中國時報》1998年4月2日。
余光中:〈狸奴的腹語—讀鍾怡雯的散文〉,《聯合報》2000年7月16~17日。
許悔之:〈溫柔常吉女兒身—鍾怡雯《聽說》〉,《聯合報》2000年8月14日。
顏崑陽:〈由小見大,化實為虛—評鍾怡雯《聽說》〉,《中央日報》2000年9月4日。
焦桐:〈善變的花腔女高音—鍾怡雯《聽說》〉,《中央日報》2000年11月13日。
李奭學:〈散文哪吒〉,《中央日報》2001年7月12日。
保 真:〈難以歸類的散文集—《聽說》〉,《青年日報》2002年1月11日。
李奭學:〈人貓傳奇—評鍾怡雯《我和我豢養的宇宙》〉,《自由時報》2002年5月16日。
徐國能:〈安樂之書—鍾怡雯《我和我豢養的宇宙》〉,《聯合報》2002年7月14日。
徐國能:〈學問的柔軟度—鍾怡雯《無盡的追尋》〉,《聯合報》2004年12月26日。
王蘭芬:〈文學夫妻陳大為與鍾怡雯 搜羅華人文壇編成《天下小說選》〉,《民生報》2002年7月14日。
范宜如:〈童年異托邦〉,《中國時報》2007年8月16日。
周芬伶:〈女性散文〉,《國語日報》2011年4月19日。
封面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8.07.01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8.07.0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