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許品鵑
中文論文名稱:大學校院實施校務自我評鑑之研究
英文論文名稱:A Study of the Self-evaluation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指導教授姓名:吳清山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教育行政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
論文出版年:102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1
中文關鍵詞:大學校院自我評鑑
英文關鍵字: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 Study of the Self-evaluation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4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22
  • 收藏收藏:0
摘要
本研究主要透過文件分析法與訪談法蒐集大學校院自我評鑑相關資料,以瞭解與分析我國大學校院實施校務自我評鑑之現況、成效及困境,主要之研究目的有三:
一、瞭解我國大學校院校務自我評鑑之實施現況。
二、探究我國大學校院辦理校務自我評鑑之成效及困境。
三、依據研究結果,提供教育行政機關與教育相關人員及學校做為參考。
根據探討與分析之結果,本研究之主要結論如下:
一、配合相關法令,訂定週期性的自我評鑑機制。
二、實施自我評鑑之目的,兼顧改進與績效導向。
三、自我評鑑之程序,包括內部評鑑與外部評鑑。
四、自我評鑑指導委員會,宜納入校外專家學者。
五、辦理評鑑相關研習活動,提升人員評鑑知能。
六、運用自我評鑑結果,建立後續改善追蹤機制。
七、自我評鑑共識之建立,影響評鑑推動之成效。
八、受限國內教育市場,評鑑委員素質有待提升。
九、評鑑資料準備耗力費時,增加學校人員負擔。
十、評鑑指標囿於外部評鑑,無法發展學校特色。
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做為教育主管機關、大學校院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校務及自我評鑑之概念與理論基礎………………………13
第二節 我國大學校院實施自我評鑑背景沿革與現況分析………32
第三節 我國大學評鑑及自我評鑑相關研究………………………5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85
第一節 研究對象……………………………………………………85
第二節 研究工具……………………………………………………86
第三節 實施程序……………………………………………………88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89
第五節 研究的信效度………………………………………………92
第六節 研究倫理……………………………………………………93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95
第一節 大學校院校務自我評鑑法規之分析………………………95
第二節 大學校院校務自我評鑑之實施現況………………………111
第三節 大學校院實施校務自我評鑑之成效與困境………………122
第四節 綜合討論……………………………………………………12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33
第一節 結論…………………………………………………………133
第二節 建議…………………………………………………………137
參考文獻………………………………………………………………145
壹、中文部分…………………………………………………………145
貳、英文部分…………………………………………………………153
附錄……………………………………………………………………155
附錄一 100年度大學校院校務評鑑受評學校一覽表…………155
附錄二 我國大學自我評鑑相關法規……………………………156
附錄三 訪談大綱…………………………………………………194
附錄四 訪談紀錄表………………………………………………197
附錄五 受訪同意書………………………………………………198
附錄六 訪談記錄範例…………………………………………………199
壹、中文部分
大學法(民100年01月26日)。
大學評鑑辦法(民98年8月5日)。
大學自我評鑑結果及國內外專業評鑑機構認可要點(民98年3月25日)。
王文科(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文科(1998)。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令宜(2005)。我國大學校務評鑑之發展與現況。教育研究月刊,
137,80-92。
王如哲(1998)。台灣地區大學評鑑與經費補助機制的配合與應用。載於胡悅倫(主編),海峽兩岸大學教育評鑑之研究(頁155-168)。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怡文(2009)。德國與台灣高等教育評鑑機制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致遠管理學院,臺南縣。
王保進(1997)。大學教育評鑑之內涵分析。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頁161-217)。臺北市:五南。
王保進(2001)。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模式之內涵分析。教育研究,91,52-62。
王保進(2003)。主要國家高等教育評鑑實務暨我國學門評鑑制度之規劃。臺北市:高等教育。
王保進(2010)。導入品質保證內涵與重視學生學習成效之大學校務評鑑。評鑑雙月刊,24,54-58。
王保進(譯)(2002)。大學自我評鑑(原作者:H. R. Kells)。臺北縣:正中。
王麗芬(1998)。大學校院教育學程自我評鑑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嘉義市。
台灣評鑑協會(1994)。93年度大學校務評鑑規劃與實施計畫」。取自http://www.twaea.org.tw/ps_display.php?H=1&No
=1&AutoNo=15
台灣評鑑協會(1996)。95年度大學校務追蹤評鑑計畫。取自http://www.twaea.org.tw/ps_display.php?H=1&No=1&AutoNo=20
牟宗燦(2003)。大學評鑑的實踐與挑戰。通識教育季刊,10(3-4),151-162。
江南發(1991)。青少年其自我統合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何卓飛(1997)。兩岸大學評鑑制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縣。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原作者:Patton, M. Q.)臺北縣:桂冠。
吳明清(1997)。大學教育學程及其評鑑。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頁327-368)。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2002a)。校務評鑑的實施挑戰與因應策略。教師天地,117,6-14。
吳清山(2002b)。學校行政研究的重要課題與未來方向。教育研究月刊,100,23-31。
吳清山(2010)。高等教育評鑑議題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王湘栗(2004)。教育評鑑的概念與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9,1-26。
吳清山、王令宜(2007)。我國大學評鑑:挑戰、因應策略與發展方向。課程與教學季刊,10(4),15-30。
吳清山、王令宜(2011)。高等技職教育自我評鑑之檢討與改進。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6,23-32。
吳清山、林天祐(2002)。校務評鑑。教育資料與研究,4,132-133。
吳慧子、林松柏、鄧進權(2006)。大學評鑑未來展望與國際趨勢。教育研究月刊,142,33-39。 
呂美員(1982)。我國大學教育評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郁芬(2008)。私立技專校院自我評鑑之研究-以育達商業技術學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李晃昇(2006)。中美兩國高等教育評鑑制度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惠美(2004)。大台北地區私立大學自我評鑑政策執行影響因素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市。
李緒武(1993)。教育評鑑的意義與發展。載於伍振鷟(主編),教育評鑑(頁1-12)。臺北市:南宏。
林天祐(2003)。由近而遠,由遠而近─掌握學校校務發展計畫與評鑑的精神。現代教育論壇,8,239-243。
林天祐(2006)。自我評鑑、自我研究。評鑑雙月刊,2,10-11。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13(2),122-136。
林奕成(2009)。台灣與印度高等教育評鑑制度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姚毓婷、劉春榮(2008,11月11-15日)。臺北市國民中學校務評鑑方案設計運作與評析。論文發表於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主辦之「2008教育經營與產學策略聯盟國際學術研討會」,屏東市。
胡悅倫(1996)。他山之石-訪美國工程與技術系認可委員之訪問評鑑。評鑑新訊,8,5-8。
卓意屏(2006)。台北市國民小學校務自我評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徐鳳禎(2002)。大學校院主管推動學校自我評鑑態度之探討-以高
屏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徐慧晴(2003)。幼稚園自我評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與實務部份。臺北市:五南。
秦夢群(1998)。台灣大學評鑑制度的分析與檢討。載於胡悅倫(主編),海峽兩岸大學教育評鑑之研究(頁107-133)。臺北市:師大書苑。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06)。95年度大學校院系所評鑑實施計畫。取自http://www.heeact.edu.tw/np.asp?ctNode
=400&mp=2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10)。100年度大學校院校務評鑑實施計畫。取自http://www.heeact.edu.tw/ct.asp?xItem
=9839&ctNode=1370&mp=2
高珮菁(2011)。新北市公私立幼稚園自我評鑑之研究-以民國90-94年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元興(2008)。臺灣與中國大陸高等教育評鑑制度比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縣。
張勳誠(2003)。校務評鑑準備經驗分享。教育資料與研究,50,37-41。
張金淑(2005)。大學校務評鑑的展望。教育研究月刊,138,130-141。
張素貞(2001)。校務評鑑制度實施之探析:以台北縣政府為例。教育研究月刊,91,22-29,臺北市。
教育部試辦認定大學校院自我評鑑結果審查作業原則(民101年7月
17日)。
教育部認定技術校院自我評鑑結果審查作業原則(民99年7月17日)。
教育部統計處(無日期)。大專院校概況統計。取自: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u.xls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1996)。教育部大學教育評鑑書草案。臺北市:教育部。
梁暖茱(2003)。高級中等學校自我評鑑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符碧真(1997)。師資培育機構訪評評析。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頁369-420)。臺北市:五南。
莊文靜(2003)。大學校院的自我評鑑、ISO 認證制度與行政改革之研究—以國立台東師範學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臺東市。
許宗仁(2011)。我國高等教育評鑑制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淡江大學,臺北縣。
許藤繼(1995)。台北市國民小學學校自我評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連世傑(2004)。台北市國民小學校務自我評鑑之個案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郭昭佑(2000)。學校本位評鑑。臺北市:五南。
郭昭佑(2005)。學校自我評鑑可行性探究。教育政策論壇,8,159-184。
  臺北市。
陳文家(2007)。台灣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與英國高等教育品質
  保證署組織與運作比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立軒(2008)。英國、美國、台灣高等教育評鑑制度之比較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伯璋(2005)。台灣高等教育的發展與改革。載於陳伯璋、蓋浙生(主編),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頁3-38)。臺北市:高等 教育。
陳信翰(2007)。我國大學校院系所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海雄(2005)。學校自我評鑑之研究-以一所高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陳漢強(1997)。大學評鑑之哲學省思。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頁3-22)。臺北市:五南。
陳儀綸(2005)。我國大學評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陳德華(2007)。台灣高等教育過去20年數量的擴充與結構的轉變。高等教育,2(2),67-96。
陳蕙均(2008)。我國科技大學評鑑後續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鶴仁(2008)。科技大學行政部門內外部自我評鑑媒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彭玉宜(2004)。桃園縣國民小學校務自我評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彭念雙(2005)。高職學校人員對學校自我評鑑訓練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曾秀梓(2009)。我國大學評鑑制度設計與實務運作之分析~以95年度大學評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游家政(1994)。國民小學後設評鑑標準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游家政(1997)。國小教育評鑑的問題。載於黃政傑(主編),飛向教改的天空(183-203頁)。臺北市:漢文。
湯志民(2003)。臺北市國中校務評鑑實施之評析。教育資料與研究,50,22-27。
黃秀芳(2002)。技專校院評鑑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黃政傑(1996)。教育改革的理念與實踐。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李隆盛(1998)。大學校務綜合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黃瑞琴(200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楊玉惠(2003)。大學學門評鑑制度規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楊朝祥(2007,3月23日)。紓解高等技職教育發展困境之評鑑策略。論文發表於淡江大學學習與教學中心教育評鑑發展組、教育學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聯合主辦之「大學評鑑與提升大學教學品質」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楊振昌(2005)。一所國民小學實施校務自我評鑑實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楊國賜(2005)。我國大學自我評鑑機制與運作之探討。台灣教育,632,2-12。
楊瑩(2004)。中國大陸高等教育改革與高校合併之探討。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教育整合與競爭力(頁219-381),高雄市:復文。
楊瑩(2006)。我國大學評鑑制度實施之探討。載於黃乃熒(主編),教育政策科學與實務(頁231-281)。臺北市:心理。
楊瑩(2008a)。歐盟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臺北市:高等教育。
楊瑩(2008b)。兩岸四地高等教育評鑑機制之比較研究(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6-2413-H-032-001-MY2)。臺北縣:淡江大學。
葉昱岑(2006)。我國大學評鑑政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詹鴻敏(2006)。國立大學學生事務工作自我評鑑之現況與問題-後
設評鑑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廖鴻裕(2001)。中英高等教育評鑑制度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劉春榮(2005,12月28日)。2001-2006學年臺北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新模式。論文發表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主辦之「校務評鑑理念與實務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劉春榮(2010,12月29日)。大學評鑑與校務運作變革。論文發表於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主辦之「高等教育評鑑論壇冬季場─評鑑對高等教育影響研討會」,臺北市 。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潘慧玲(2003)。教育評鑑之概念釐清與展望。教育研究月刊,112,22-30。
潘慧玲(2005)。美國大學認可制中的自我評鑑。教育研究月刊,135,136-145。
蔡元緯(2007)。台灣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政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蔡惠如(2003)。大學教師對系所自我評鑑之調查研究-以淡江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市。
鄭立堂(2004)。台北市高級職業學校實施校務自我評鑑現況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鄭立輝(2001)。臺灣地區實施大學評鑑制度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鄭如芳(2006)。北歐四國與我國高等教育評鑑機制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鄭崇趁(2002)。校務評鑑與知識管理。教師天地,117,21-25。
盧增緒(1993)。教育評鑑的問題與趨向。載於伍振鷟(主編),教育
  評鑑(頁13-38)。臺北市:南宏。
戴曉霞(2000)。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臺北市:揚智。
謝文全(2003)。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藍婉心(2007)。高等教育評鑑對我國學術自由之影響-以95年度系所評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藍瑞霓(1996)。落實校務評鑑功能之面面觀。研習資訊,13,15-17。
顏國樑(2003)。校務評鑑的基本理念、問題與因應做法。學校行政
  雙月刊,24,3-20。
蘇秀花(2002)。臺北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實施成效及整合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蘇秀花(2003)。臺北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的發展與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50,28-32。
蘇錦麗(1995)。大學學門評鑑試辦計畫成效評估之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蘇錦麗(1997)。高等教育評鑑-理論與實際。臺北市:五南。
貳、英文部分
Erikson, E. H. (1980). 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 New York, NY: Norton.
Frazer, M. (1992).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In A.Craft,
(Ed.),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London ,England: The Flamer .
Frazer, M.(1997).Report on the modalities of external evaluation.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 3,349-401.
Higher Learning Commission (2003). Handbook of accreditation (3rd ed.). Chicago: The Higher Learning Commission North Centr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Schools.
Hopkins,D. (1989). Evaluation for school development. Philadelphia,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Kells,H.R.(1988).Self-study process:A guide for postsecondary and
similar service-oriented institutions and programs(3rd ed.).New York,NY: The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and Macmillan .
Kells, H. R. (1992). Self-regul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 multi-national
perspective on collaborative systems of quality assurance and control. London ,England: Jessica Kingsley.
Kogan, M. (1988). Educational accountability: An analytical overview. London,London: Hutchinson.
Lenn,M.P.(1987).Inflence on institutional values:Accreditation and
planning in the Assessment Movement.Educational Record, 70(2),48-49.
Lenn,M.P.(1992).The US accreditation system. In A. Craft(Ed.),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pp.161-168).London,England:The Falme.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Thousand Oaks,CA: Sage.
Maslow, A. H. (1968).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2nd ed.).New York,NY:VanNostrand Reinhold.
Nevo,D.(1995).School-based evaluation: A dialogue for school improvement. New York, NY: Pergamon.
Oakes, J. (1986).Educational indicators: A guide of policymakers. New Brunswick. NJ: Center for Policy Research in Education.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 (2nd
  ed.). Thousand Oaks,CA: Sage.
Sallis,E.&Hingley,P.(1991). College quality assurances. Blagdon England:urther Education Staff College.
Scheerens, J., Glas, C., &; Thomas, S. M (2003).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ssessement,and monitoring. Lisse, Netherlands: Swets & Zeitlinger.
Smith, N. L. (1982). Criticism and meta-evaluation. In N. L. Smith(Ed.). Newtechniques for evaluation(pp.266-273).Thousand Oaks,CA: Sage.
Sullivan, T. A., Mackie, C. , Massy, W. F. , & Sinha, E. (2012). Improving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ity in higher Education.
Washington,DC: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Vught,F.A. (1994).Wester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In A.Craft (Ed.),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s in assuring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pp.3-17).London,England:The Falmer.
Vroeijenstijn, A. I. (1995). Improvement and accountability: Navigating
between Scylla and Charybdis. London,England: Jessica Kingsley.
Yarbrough, D. B., Shulha, L. M., Hopson, R. K., and Caruthers, F. A. (2011). The program evaluation standards: A guide for evaluators and evaluation users (3r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Yong, K. E., Chambers, C. M., & Kells, H. R. (1983). Understanding accreditation: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issues and practices in evaluating educational quality. San Francisco,CA: Jossey Bass.
封面
摘要
謝誌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6.02.01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6.02.0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