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袁碧芬
中文論文名稱:國中小學生同儕壓力之研究
英文論文名稱:A Study of Peer Pressure of Junior High and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姓名:鍾才元博士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心理與諮商教學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102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0
中文關鍵詞:同儕壓力排擠壓力一致性壓力欺負壓力
英文關鍵字:peer pressurepushing otherspeer conformitybullying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93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58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調查國中小學生之同儕壓力,並探討其同儕壓力的性別與年級差異情形。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二階段之資料蒐集。量表預試階段以新北市四、六年級合計240位學生為研究對象,正式研究以新北市與臺北市之三到九年級合計204位學生為研究對象。調查工具含基本資料表、同儕壓力量表、及同儕壓力情境調查表。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一、本研究自編之同儕壓力量表包含欺負、一致性(或順從)、及排擠等三個向度,各向度題目之因素負荷量皆在 .40以上,且累積解釋總變異量為61.57%,顯示本量表構念效度良好。各向度的α係數介於 .67與 .89 之間,全量表α係數則為 .88,顯示本研究自編之同儕壓力量表之內部一致性達到可接受的程度。
二、以整體同儕壓力而言,國中小學生的壓力經驗僅達中下程度,國中小學生所經驗之同儕壓力由高而低依序為「排擠壓力」、「一致性壓力」、及「欺負壓力」。
三、以性別而言,男生的整體同儕壓力與欺負壓力顯著大於女生。以年級而言,新北市學生的整體同儕壓力隨著年級增加而增高;臺北市國中階段學生的整體同儕壓力大於國小階段。就欺負壓力與一致性壓力而言,二個地區國中階段學生的同儕壓力皆大於國小階段學生。就排擠壓力而言,新北市學生所感受的同儕壓力隨著年級增加而增高,臺北市學生則沒有顯著之年級差異。
研究者依據上述結果,對學校、師長與未來研究者提出各項建議。
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wa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peer pressure of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is study involved two phases of data collection. In the first, the participants were 240 fourth- and sixt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New Taipei City. In the second, 204 third- to ninth-grade students from New Taipei City and Taipei City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The subjects responded to “the Questionnaire for Personal Data,” “Peer Pressure Scale,” and “the Questionnaire of Peer Pressure Situa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Peer pressure scale includes three aspects: bullying, peer conformity, and pushing others. Factor loadings of individual items were over .40, together explaining 61.57% of variance. The alpha coefficients ranged from .67 to .89 for the 3 subscales and the entire scale, indicating that the internal consistency of Peer Pressure Scale was acceptable.
2.With respect to overall peer pressure, the extent of pressure experienced by stud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 and elementary school was under average. The order of frequency among aspects of peer pressure from high to low was: pushing others, peer conformity, and bullying.
3.In terms of overall peer pressure and bullying pressure, boys experienced significantly more often than girls.
4.In regard to grade, the overall peer pressure of students increased with grade in New Taipei City. For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the overall peer pressur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of students in elementary school. As for bullying and peer conformity pressure, stud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 experienced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did students in elementary school in both area. The pressure of pushing others increased with grade for students in New Taipei City, whereas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demonstrated no suc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ased upon these findings,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differences in peer pressure were discussed, as well as the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假設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同儕關係發展 ……………………………………………9
第二節 同儕壓力的意涵…………………………………………27
第三節 同儕壓力之相關因素與相關研究………………………4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1
第一節 研究架構…………………………………………………51
第二節 研究樣本…………………………………………………52
第三節 研究工具…………………………………………………54
第四節 研究程序…………………………………………………64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6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發現 ……………………………………… 67
第一節 同儕壓力信效度考驗……………………………………67
第二節 同儕壓力之現況…………………………………………73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同儕壓力之分析……………………7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1
第一節 研究發現摘要……………………………………………91
第二節 綜合討論…………………………………………………95
第三節 研究建議 ………………………………………………102
參考文獻…………………………………………………………109
壹、中文部分……………………………………………………109
貳、英文部分……………………………………………………117
附錄………………………………………………………………121
附錄一 國小學童生活適應狀況相關研究一覽表……………121
附錄二 量表參考學者一覽表…………………………………123
附錄三 學校生活經驗問卷(預試版)………………………125
附錄四 學校生活經驗問卷(正式版)………………………127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豐(2001)。臺北市國小學童生活壓力與其身體活動量及健康體適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秀園(2011)。拒絕上學的孩子。國語日報,12版。
王柏壽(2004)。班級裡的人際關係。教師之友,45(2),15-24。
王耘、葉忠根、林崇德(1995)。小學生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王順利(2005)。兒童壓力、壓力源與因應策略之研究-親子對偶資料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江麗美(譯)(2001)。有效壓力管理(原作者:Hargreaves,G.)。臺北市:智庫。(原著出版年:1999)
呂翠夏(譯)(1994)。兒童的社會發展:策略與活動(原作者:Smith, C. A.)。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88)
李文欽(2003)。國民小學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行為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李政隆(1995)。兒童的生活壓力、堅毅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李欣瑩(2001)。桃園市國中生主觀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因應行為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彥瑾(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李淑娟(1999)。團體諮商對父母離婚兒童的人際關係及生活適應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李雅芬(2003)。受歡迎與被拒絕兒童社交技巧、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李靜怡(2005)。國中生的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與其快樂來源、快樂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李駱遜(1997)。兒童的同儕關係-老師怎麼說。輯於林錦英(主編),道德與健康-國民小學課程與教學(頁69-79)。臺北市:師大書苑。
李麗卿(2007)。高中生同儕社會地位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吳金生(2008)。雲林縣國民小學中高年級學童壓力源及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吳孟諄(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效能、知覺父母期望、教師期望與行為困擾、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康寧(1998)。教育社會學。高雄市:復文。
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臺北市:五南。
吳蔚銘(2009)。國小學生社會領域學習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沈怡吟(2011)。國中學生生活壓力、自尊與希望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
林佩怡(2002)。不同個人特質國小學童與學校壓力之相關研究。
南大學生學刊,24。取自
http://web.nutn.edu.tw/gac230/stu/24.html
林桂鳳(1990)。青少年之同儕關係輔導與生活適應。測驗與輔導,
103,2068-2071。
林淑華(2002)。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林鉦棽、蕭淑月、何慧清(2005)。社會交換理論觀點下組織支持、組織知識分享行為與組織公民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以信任與關係為分析切入點。人力資源管理學報,5(1),77-110。
林翠湄(譯)(1995)。社會與人格發展(原作者:Shaffer, D. R.)。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4)
林慧卿(譯)(2007)。孩子與壓力(原作者:Hard, A. D.)。臺北市:基督中國主日。
周巧芳(2005)。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學校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周慧婷(2008,10月21日)。同儕壓力【線上論壇】。取自
http://www.gurubear.com.tw/bearcont.php?id=84
苗延威(譯)(1996)。人際關係剖析。(原作者:Argyle, M. &
Henderson, M.)。臺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1986)
施佩芳(2001)。國小學童A 型行為、導師權力類型與學校壓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施雅薇(2004)。國中生生活壓力、負向情緒調適、社會支持與憂鬱情緒之關聯(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洪淑蘭(譯)(2009)。兒童發展(原作者:Davies, D.)。臺北市:華騰。(原著出版年:2008)
洪嘉盈(2003)。國小五年級資優生與一般生在分組學習時的同儕友伴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高振傑(2007,12月27日)。憂鬱的青春-談如何面對同儕壓力【線上論壇】。取自 http://www.uho.com.tw/focus.asp?sid=7&id=158
翁翠萍(2008)。兒盟:連續6年兒童最煩惱同儕排擠。大紀元。取
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8/3/31/n2065434.htm
陳玉珠(2008)。國小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臺北縣國小六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臺北市。
陳佳怜(2007)。國小學童自尊、因應資源與生活壓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孟檉(2007)。同儕關係中被拒絕兒童之行為及其教學輔導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厚仁(2003)。國小六年級被同儕忽視學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瑄喻(2012)。教育局調查,校園言語霸凌最多卻難揪出。聯合報。取自: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
f_ART_ID=428261
陳德嫺(2007)。父母管教方式與同儕團體特質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騏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張玉佩(2004)。初探「身心動作教育(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之應用─以國小六年級「健康與體育課程」之教學實施為例。臺東大學體育學報,2,1-16。
張玉佩(2006)。「身」入輔導─「友善」就從「身體」開始吧。學生輔導季刊,100,148-154。
張明麗(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生活壓力源及壓力
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2011)。同儕。取自 http://dict.concised.moe.edu.tw/cgi-bin/jdict/GetContent.cgi?DocNum=12002&GraphicWord=&QueryString=同儕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2011)。壓力。取自
http://dict.concised.moe.edu.tw/cgi-bin/jdict/GetContent.cgi?DocNum=40790&GraphicWord=&QueryString=壓力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 (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雅婷(2003)。桃園市國中生校園暴力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瓊云、魏弘貞、謝孟岑、黃麗錦、郭靜晃(譯)(2008)。兒童發展(原作者:Cook, J. L. & Cook, G.)。臺北市:華都。
郭啟瑞(2005)。國小學童依附關係與人際關係、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郭靜晃(2006)。兒童心理學。臺北市:洪葉。
馮觀富(1992)。壓力.失落的危機。臺北市:心理。
黃文山、李新民、謝琇玲(2008)。心理學。新北市:群英。
黃牧仁(譯)(2003)。兒童到青少年期的友誼發展(原作者:Erwin, P.)。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99)
黃真真(2010)。國中生解釋型態、挫折容忍力與壓力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黃淑玲(1994)。國民小學學生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觀念相關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淑玲(2006,1月15日)。網路社會學通訊,52。取自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htm
黃湘武 (1993)。皮亞傑理論在科學教育上的應用研究。輯於杜祖貽 (主編)。西方社會科學理論的移植與應用,(頁53-62)。臺北市:遠流。
黃博晴(1994)。同輩團體的功能與教育意義。訓育研究,33(3),
37-42。
黃智淵(1998)。臺南市國小學童學校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臺南師院學生學刊,19,84-116。
黃惠惠(2002)。情緒與壓力管理。臺北市:張老師。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市:五南。
曾文志(2005)。親子溝通用心談:如何與孩子談關鍵話題。臺中縣:
師友月刊。
曾文志(2010a)。不同鏡頭下的兒童與青少年。師友月刊,514,40-45。
曾文志(2010b)。讓正向情緒擴展與建構孩子的未來。師友月刊,517,
62-67。
曾淑華(2002)。國小學生行為困擾、求助對象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曾端真(2011)。兒童行為的瞭解與輔導—阿德勒心理治療學派的觀點。臺灣創價學會。取自http://www.twsgi.org. tw/newsinfo.php?news_id=4470&level1_id=2&level2_id=16
曾肇文(1996)。國小學童學校壓力、因應方式、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彭偉峰(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父母管教方式對生活壓力影響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彭淑纓(2006)。越南女性配偶國小子女同儕關係之影響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大學,臺中市。
葛樹人(1991)。心理測驗學(二版)。臺北市:桂冠。
楊玉女(1991)。兒童的生活壓力、自我能力評估及其適應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鄔時雯(2002)。以故事教學增進兒童同儕友誼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溫桂君 (2006)。青少年憂鬱情緒與不適應行為的性別差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維基百科(2011)。同儕。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0%8C%E5%84%95
維基百科(2011)。同儕壓力。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C%8B%E8%BC%A9%E5%A3%93%E5%8A%9B
蓉媽(2006,9月9日)。同儕壓力【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POLMYnCXFgI6aG6Dsz.13NqJ/article?mid=1392
潘正德(譯)(1995)。壓力管理(原作者:Greenberg, J. S.)。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3)
蔣秀清(2006)。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劉芳文(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韌性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劉春錦(2006)。淺談阿德勒學派。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7。取自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7/57-64.htm
劉寶(2003)。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態度、成就動機與學習壓力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蔡秀玲(2006)。青少年諮商中的情緒處理。學生輔導季刊,100,28-43。
蔡秀英(2009)。澎湖縣國小學童涉入網路遊戲與其同儕關係、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蔡素美(2004)。國小學童課業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蔡麗雪(2006)。國民小學學生內外控傾向、學生能力與外表吸引力
對同儕關係之影響-社交技巧的調節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簡國帆(譯)(2010,4月19日)。老闆們注意…高壓會減少產能。
經濟日報。取自
http://only-perception.blogspot.tw/2010/04/blog -post_16.html
薛靜如(2006)。兒童情緒管理與人際問題解決態度、學校生活適應
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藍采風(2000)。壓力與適應。臺北市:幼獅。
羅品欣(2004)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蘇建文(1998)。發展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蘇建璋(2000)。南部地區國小學生心理需求困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蘇秋碧(2000)。國小六年級被同儕拒絕兒童其被同儕拒絕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二、英文部分

AMPADU, E. (2011). Does peer influence affect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mathematics? International Onlin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3(2), pp. 424-434. Retrieved from database on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ebsco.com
Berk, L. E. (1997). Child Development. Boston, MA: Allyn & Bacon.
Brown, B. B., Clasen, D. R., & Eicher, S. A. (1986). Perceptions of peer pressure, peer conformity dispositions, and self-reported behavior among Adolescent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2(4), pp. 521-530.
Chan, K.W., & Chan, S. M. (2008). Emotional autonomy versus susceptibility to peer pressure: A case study of Hong Kong adolescent students. Research in Education, 79, pp. 38-52. Retrieved from database on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ebsco.com
Clasen, D. R., & Brown, B. B. (1985). The multidimensionality of peer
pressure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4, pp.
451-468.
Damon, W., & Hart, D. (1977). The development of self-understanding from infancy through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53, pp. 841-864.
Durkin, K. (1995). Development social psychology:From infancy to old age (p. 136). Oxford, England: Blackwell.
Fortman, J. B. (1988). Patterns of response for children under stres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California.


Granni, J. C. (1987). Young adolescent’s stress in school, self-reported distres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 longitudinal study in an urban middle school.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 288121)
Gündüz, B., & Çelıkkalelı, Ö. (2009). The role of academic efficacy belief, peer pressure and trait anxiety on adolescent aggressiveness. Inonu University Journal of the Faculty of Education, 10(2), pp. 19-21. Retrieved from database on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ebsco.com
Hartup, W. W. (1979). The social world of childhood. American Psychologist, 33, pp. 944-950.
Ladd, G. W. (1989). Toward a futher understanding of peer relationships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child development. In Brendt, T. J., & Ladd, G. W. (Eds.) Peer relationships in child development (pp. 1-14). New York, NY: Wiley.
Learning & Earning (2012, October 6) . Managing pressure and avoiding stress. Retrieved from http://thirdeyesbd.com/?p=138
Lewis, C. E., & Lewis, M. A. (1984). Peer pressure and risk-taking behaviors in children.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74(6), pp. 580-584.
Michell, L., & West, P. (1996). Peer pressure to smoke: the meaning depends on the method. 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Theory & Practice, 11(1), pp. 39-49.
Maxwell, C., & Chase, E. (2008). Peer pressure-beyond rhetoric to
reality. Sex Education, 8(3), pp. 303-314. Retrieved from database
on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ebsco.com


Rubin, K. H., Bukowski, W., & Parker, J. G. (1998). Peer interactions, relationship, and groups. In Franklin, K. A.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4,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Santor, D. A., Messervey, D., & Kusumakar, V. (2000). Measuring peer pressure, popularity, and conformity in adolescent boys and girls: Predicting school performance, sexual attitudes, and substance abus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9(2), pp. 163-182.
Santrock, J. W. (2003). Adolescence. Texas: McGraw-Hill.
Selman, R. (1980). The growth of interpersonal understanding. New York, NY: Academic press.
TeensHealth. Peer Pressure. Retrieved from http://kidshealth.org/teen/your_mind/friends/peer_pressure.html
Tiet, Q. H. D., & Byrnes, H. (2010). Predictors of resilience among inner
city youths. Journal of Child & Family Studies, 19(3), pp. 360-378. Retrieved from database on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ebsco.com
UCL Human Resources. Managing pressure and avoiding stress [Online forum commen]. Retrieved from http://www.ucl.ac.uk/hr/occ _health/health_advice/managing_pressure.php
Vasta, R., Haith, M. M., & Miller, S. A. (1995). Child psychology: The modern science. New York, NY: John Wiley and Sons.
Youngs, B. B. (1995). Stress and your child: Helping kids cope with the strains and pressures of life. New York, NY: Fawcett Columbine.
Warner, J. (2012, June 20). Ways to manage stress [Web blog message]. Retrieved from http://blog.readytomanage.com/ways-to-manage- stress/

Wells, K. (2006) . Peer Pressure. In Gale Encyclopedia of Children's Health. Retrieved from http://www.encyclopedia. com/doc/ 1G2 -3447200430.htm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