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蕭美玲
研究生英文姓名:Hsiao, Mei-Ling
中文論文名稱:中高齡婦女參與社區舞蹈運動之休閒效益、心流體驗與幸福感之研究
英文論文名稱:The Study of Leisure benefits, Flow experience and Well-being for Middle-aged and Elderly Females Participating in Community Dance
指導教授姓名:黃榮達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休閒運動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出版年:103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2
中文關鍵詞:婦女舞蹈休閒運動心流體驗幸福感
英文關鍵字:femalesdanceleisure sport,flow experiencewell-being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15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43
  • 收藏收藏:0
隨著我國人口高齡化及婦女運動人數逐年增加的趨勢,可知中高齡婦女的休閒運動參與是相當值得探討的課題,而社區舞蹈運動是中高齡婦女所喜愛的休閒運動,故本研究旨在探討中高齡婦女參與社區舞蹈運動之休閒效益、心流體驗與幸福感。本研究對象為參與汐止地區社區舞蹈運動之中高齡婦女,以便利取樣方式發放400份問卷,回收問卷352份,有效問卷254份。問卷內容包含參與者背景變項、休閒效益量表、心流體驗量表及幸福感量表。並運用SPSS22.0統計套裝軟體之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雪費事後比較、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共獲致以下五點結論:
一、參與者普遍具有頗高的休閒效益、心流體驗與幸福感。
二、不同教育程度、每週跳舞時數、跳舞年資及自評健康情形的參與者,在休閒效益上均未達顯著差異。意即無論參與者教育程度為何、每週跳舞時數多少、跳舞年資多久或自評健康情形如何,參與者普遍都能獲得頗高的休閒效益。
三、不同教育程度、每週跳舞時數的參與者,在心流體驗與幸福感上均未達顯著差異。意即無論參與者教育程度為何、每週跳舞時數多少,參與者普遍都能獲得頗高的心流體驗與幸福感。
四、跳舞年資4~5年者較1~2年者、自評健康情形很好者較尚可者,具有顯著較高的心流體驗與幸福感。以平均數分析,整體而言,跳舞年資愈久者較跳舞年資較淺者,具有較高的心流體驗與幸福感。
五、休閒效益、心流體驗對幸福感具有顯著正相關及預測力,意指休閒效益或心流體驗愈高,其幸福感也就愈高。
關鍵詞:婦女、舞蹈、休閒運動、心流體驗、幸福感
An aging population and the number of females’ participation in sport increasing trend year by year in Taiwan, the Middle-aged and Elderly Females participating in leisure sport is the worth exploring topic, and participating in community dance is one of the females favorite leisure sport, so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of leisure benefits, flow experience and well-being for the females participating in community dance.The participants were middle-aged and elderly females participating in community dance in Xizhi District. And 400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by convenience sampling method, 352 returned questionnaires, and 254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The instruments were Demographical Variables, Leisure Benefits Scale, Flow Experience Scale and Well-being Scale.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e-way ANOVA, Scheffe's methed, Pearson’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using SPSS 22.0 statistical software. The findings were revealed:
1.The participants had a high degree of leisure benefits, flow experience and well-being.
2.The difference in level of education, hours of exercise per week, ages of exercise and health conditions,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leisure benefits.
3.The difference in level of education, hours of exercise per week,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flow experience and well-being. Participants took exercise 4~5 years than took exercise 1~2 years and in good health conditions than those in fair ones,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flow experience and well-being.
4.The average analysis, in generally, the longer of exercise ages had a higher flow experience and well-being generally.
5.The leisure benefits and flow experience had positively predictive on well-being. It meant the higher leisure benefits or the higher flow experience, the well-being will be higher.
授權同意書.......................................................................................................ii
學位考試審定書..............................................................................................iii
中文摘要...........................................................................................................iv
英文摘要............................................................................................................v
謝誌..................................................................................................................vii
目錄.................................................................................................................viii
表目錄................................................................................................................x
圖目錄..............................................................................................................xii

第壹章 緒論.....................................................................................................1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9
第三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10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3
第貳章 文獻探討..........................................................................................15
第一節 婦女休閒運動概況................................................................15
第二節 社區舞蹈概述.........................................................................17
第三節 休閒效益理論.........................................................................24
第四節 心流體驗理論.........................................................................36
第五節 幸福感理論.............................................................................57
第參章 研究方法..........................................................................................82
第一節 研究架構.................................................................................82
第二節 研究對象.................................................................................83
第三節 研究工具.................................................................................84
第四節 研究流程...............................................................................100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處理...................................................................101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103
第一節 參與者背景資料之描述性統計分析.................................103
第二節 參與者之休閒效益分析......................................................106
第三節 參與者之心流體驗分析......................................................112
第四節 參與者之幸福感分析..........................................................119
第五節 參與者之休閒效益、心流體驗對幸福感之影響關係...12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136
第一節 結論........................................................................................136
第二節 建議........................................................................................140
參考文獻........................................................................................................144
中文部分...............................................................................................144
外文部分...............................................................................................154
附 錄............................................................................................................159
附錄一 正式問卷................................................................................159
附錄二 預試問卷................................................................................163
附錄三 人口結構變動趨勢...............................................................167
附錄四 國情統計通報.......................................................................168
附錄五 我國幸福指數架構及內容..................................................169
一、中文部分
王育文、毛士文(2009)。新竹市太極拳參加者休閒效益和休閒知覺自由之研究 ,休閒事業研究,7(3),99-116。
王雅蓉(2012)。休閒效益、體驗價值與幸福感之研究-以台東市山海鐵馬道使用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仁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屏東。
王燕(2007)。國內外主觀幸福感的研究進展,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9-12。
行政院內政部(2013)。簡易生命表及平均餘命查詢(101年簡易生命表)。取自內政部統計處網址:http://www.moi.gov.tw/stat/life.aspx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3)。2102年我國國民幸福指數專刊。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3)。國情統計通報(第217號)。2013年11月15日。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2)。國情統計通報(第215號)。2012年11月7日。
行政院勞動部(2013)。就業服務法。取自勞動法令查詢系統網址(2013年12月25日):http://laws.mol.gov.tw/Chi/FLAW/FLAWDAT0201.asp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2)。2012年至2060年人口推計報告。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2)。各國面對人口老化財務危機之因應策略。新聞稿,2012年2月6日。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3)。活躍老化,延年益壽。取自國民健康署健康99網址(2013年11月6日):http://health99.hpa.gov.tw/Hot_News/h_NewsDetailN.aspx?TopIcNo=6869
行政院體育署(2013)。101年運動城市調查報告。
行政院體育署(2014)。102年運動城市調查報告。
江書杰(2008)。瑜伽參與者的自覺健康狀況、社會支持與流暢體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運動事業管理研究所,彰化。
吳友欽、李嵩義(2012)。高雄市國中小補校高齡學習者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14(1),1-28。
吳卓群(2006)。紐約—世界舞蹈之都,城市競爭情報。取自城市競爭情報網址:http://www.istis.sh.cn/list/list.aspx?id=2517
吳郁銘(2004)。活動型老人休閒運動參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以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萬華會所會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體育研究所,臺北。
吳柄緯(2011)。老年人人際親密、社會參與及心理健康狀況之相關研(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
吳科驊(2006)。登山健行者休閒參與動機、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臺中。
吳珩潔(2002)。大台北地區民眾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宋清榮(1979)。台中市民眾早健土風舞社團活動實況調查。國民體育季刊,8(1),66-69。
李宗芹(1996)。與心共舞-舞蹈治療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張老師文化。
李宗芹(2002)。非常愛跳舞-創造性舞蹈的心體驗。臺北:心靈工坊文化。
李香儒(2006)。健身俱樂部優勢舞蹈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臺北。
李維靈、施建彬、邱翔蘭(2007)。退休老人休閒活動參與及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3(2),27-35。
林子雯(1996)。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林文雄(2011)。太極拳運動者深度休閒特質與流暢體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臺中。
林安庭(2011)。愛好登山者涉入、流暢體驗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臺南。

林宜蔓(2004)。游泳者持續參與在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
林昕翰(2009)。台北市社區大學舞蹈課程學員知覺服務品質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體育研究所,臺北。
林春豪(2008)。高齡婦女晨間休閒運動涉入與身心健康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5(1),121-135。
林清山(1985)。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務。臺北:輔仁大學。
林馨琴(2006)。創造力,時報文化。取自時報悅讀網址:http://www.readingtimes.com.tw/ReadingTimes/ProductPage.aspx?gp=productdetail&cid=mcpa(SellItems)&id=BE0056&p=excerpt&exid=37567
邱思慈、黃芳銘、陳冠中、張家銘(2010)。太極拳心流體驗量表編製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7(1),200-214。
邱皓政(2013)。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
施建彬、凃淑蕊(2013)。休閒知覺自由、社會支持、休閒效益、登山運動參與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登山步道健行者為例。2012年彰雲嘉大學校院聯盟學術研討會(A-11論文發表)。大葉大學,彰化。
范智明(2008)。自行車運動觀光參與者之社會資本、深度休閒及心流體驗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臺北。
洪幸妙 (1997)。大學生生活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研究所,彰化。
洪連進(2010)。臺北市運動中心參與者休閒運動動機、休閒運動阻礙及休閒運動效益之研究:以羽球、健身、舞蹈運動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
洪得惠(2003)。高雄市中高齡婦女的文化活動參與、阻礙及其身心健康之探究,社區發展季刊,103,中華民國92年9月。
洪煌佳(2002)。突破休閒活動之休閒效益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高迪理(1993)。老人的文康休閒活動。社區發展季刊,64,84-86 。
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28。
高藝玲(2012)。社區老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主觀幸福感相關因素-以台南佳里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
馬上鈞(2002)。休閒效益與生活壓力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地區郊山登山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唐先梅、陳芳茹(2000)。從性別角色理論看雙薪家庭夫妻休閒生活之差異。生活科學學報,6,75-91。
周才忠(2012)。國際幸福指標借鏡-經合組織(OECD)。取自幸福政策研究平台網址(2012年3月6日):
http://wellbeingpolicy.blogspot.tw/2012/03/oecd.html
梁月春(2009)。女性休閒運動自我效能、休閒動機、休閒阻礙與休閒涉入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黃金柱(2007)。休閒管理。臺北:師大書苑。
黃瓊儀(2003)。國際婦女與運動會議紀要及其宣言。國民體育季刊,32(1),39-45。
黃馨萍(2003)。家庭互動規範、互動行為與家人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共享與平等匹配理念之差別效應(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許義忠(2004)。女性主義對女性休閒研究的影響與貢獻。婦研縱橫,71,52-61。
陳文香(2011)。登山者專門化程度與心流體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
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陳吟合(2006)。表演藝術與社區文化:以鄒族舞蹈及文化展示為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嘉義。
陳怡如(2002)。休閒 VS 性別─談女性休閒經驗。婦訊論壇,62,17-22。
陳美芳(2001)。奧運會的女性議題。中華體育,15(3),137-143。
陳柏青(2008)。國小教師休閒參與、工作壓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
陳冠中(2008)。太極拳心流體驗量表編製(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陳耀棋、蔡俊傑(2011)。長、短式流暢經驗量表之發展。大專體育,113,49-55。
陳嘉雯(2006)。登山健行活動之登山客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臺北。
郭肇元(2003)。休閒心流經驗、休閒體驗與身心健康之關係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臺北。
陸洛(1996)。中國人幸福感相關因素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計畫研究報告(NSC85-2413-H037-002)。高雄市: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張少熙(2003)。臺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張見文(2012)。休閒效益之初探,2012第五屆運動科學暨休閒遊憩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張良漢(2002)。休閒知覺自由、休閒無聊感及休閒利益之相關研究:以國立聯合技術學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碩士論文,臺中。
張良漢(2002)。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身體活動態度、休閒運動阻礙及滿意度之相關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芳全(2012)。統計就是要這樣跑(第二版)。臺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張家銘(2009)。嘉義市老年人休閒運動參與程度、心流體驗、生活滿意、憂鬱程度之相關研究,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42(3),113-130。
張嘉洲(2007)。中老年人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效益之研究-以新竹地區太極氣功十八式運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臺北市。
張樑治(2003)。安養機構老人人口變項、心流體驗、休閒滿意與生活滿意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花蓮。
張樑治、劉吉川、余嬪(2004)。安養機構老人心流體驗與生活滿意關係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7(3),19-36。
麥秀英、卓俊辰(1984)。有氧舞蹈訓練對成年婦女心肺適能與身體組成之影響。體育學報,6,135-141。
葛雨純(2009)。肚皮舞參與動機與文化認同之研究-以臺中市西屯區某社區為例,舞蹈教育, 9,63-71。
楊種發(2010)。社會支持、流暢體驗與幸福感間之探討-以2009 年全國柔道錦標賽高中職選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所,臺中。
新北市三重區體育會(2013)。排舞委員會。取自三重區體育會網址: http://www.tcscaf.com.tw/answer.asp?sn=200
新北市汐止區公所(2013)。鄰里資訊。取自汐止區公所網址:http://www.xizhi.ntpc.gov.tw/_file/1287/SG/41896/FG0000001287000002_0_4.html
臺北市體育處(2009)。98年臺北市中高年齡市民健康體能檢測計劃結案報告。

蔡淑莉(2009)。健身運動者的運動熱情與運動幸福感及幸福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研究所,臺北。
鄭家瑜(2012)。銀髮族休閒參與動機、涉入程度對心流體驗與幸福感之影響-以休閒阻礙為干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觀光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澎湖。
歐人豪(2010)。認真休閒特質與幸福感之研究:兼論配偶支持的干擾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
賴保楨(1996)。生活科學概論。臺北:國立空大。
賴筱嵐(2007)。園藝活動之心流體驗與效益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興大學,臺北。
盧俊宏(2002)。規律運動、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質。國民體育季刊,132。
謝廣全、謝佳懿(2010)。SPSS與應用統計學-輕輕鬆鬆學統計。臺北市: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羅明葵(2002)。論社區舞蹈班之發展與經營方式。國民體育季刊,133,30-37。
羅明葵(2001)。持續參與社區舞蹈班婦女在休閒滿意、自覺運動利益與社區意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


二、外文部分
Andrew, F. M., & Withey, S. B. (1976).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America’s perception of life quality. New York: Plenum.
Argyle, M. (198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London: Methuen.
Argyle, M. (1997)。幸福心理學(施建彬、陸洛譯)。台北:巨流圖書公司(原文於1987年出版,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Brehm, B. A. (2000). Maximizing the psychological benefits of physical activity. Acsm’s Health and Fitness Journal,4(6),7-11.
Csikszentmihalyi, M. (1975). 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sikszentmihalyi, M., & Csikszentmihalyi, I. S. (1988). Optimal experience: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flow in consciousnes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sikszentmihalyi, M. (1990).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sikszentmihalyi, M. (1993)。快樂,從心開始(張定綺譯)。台北: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原文於1990年出版,Flow -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Csikszentmihalyi, M. (1998)。生命的心流-追求忘我專注的圓融生活(陳秀娟譯)。台北: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原文於1997年出版,Finding Flow: the psychology of engagement with everyday life)。
Csiksentmihalyi, M. (1999)。創造力(杜明城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原文於1996年出版,Creativity : 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Csikszentmihalyi, M. (2001). The contribution of flow to positive psychology. In J. E. Gillman (Ed.), The science of optimism and hope: Research essays in honor of Martin E. P. Seligman (pp.387-395). PA: Templeton Foundation Press.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3), 542-575.
Diener, E., Emmons, R. A., Larsen, R. J., & Griffin, S. (1985).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49(1), 71-75.
Diener, E., & Emmons, R. A. (1985). The independence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47(5), 1105-1117.
Diener, E., Suh, E. M., Lucas, R. E., & Smith, H. L. (1999).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5(2), 276-302.
Elder, B. M. (2002). Measuring physical fitness of adults in the primary care setting. The American Journal for Nurse Practitioners. 6(4), 9-13.
Griffin, J., & McKenna, K. (1998). Influences on leisure and life satisfaction of elder people. Physical and Occupational Therapy in Geriatrics, 15(4), 1-16.
Han, S. (198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satisfaction and flow in elderly Korean immigrants. In M. Csikszentmihalyi & I. S. Csikszentmihalyi (Eds.), Optimal experience: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flow inconsciousness (pp. 138–149).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o-Ahola‚ S. E. (1980).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Dubuque‚ Iowa: Wm. C. Brown. Company.
Jackson, S. A. & Csikszentmihalyi, M. (1999). Flow in sports: the keys to optimal experiences and performances.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Jackson, S. A., & Eklund, R. C. (2004). The flow scales manual. Morgantown, WV: 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ackson, S. A., Martin, A. J., & Eklund, R. C. (2008). Long and short measures of flow the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FSS-2, DFS-2, and New Brief Counterparts.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30(5), 561-587.
Mannell, R. C., & Stynes, D. J. (1991). A retrospective: The benefits of leisure. In B.L.Driver, P. J. Brown, & G. L. Peterson (Eds.), Benefits of leisure, (pp.461-473). Stage College, PA: Venture.
Martin, A. J., & Jackson, S. A. (2008). Brief approaches to assessing task absorption and enhanced subjective experience: Examining“Short"and“Core"flow in diverse performance domains. Motivation and
Emotion, 32, 141-157.
MBAlib (2013)。subjective well-being。Retrieved from MBAlib Web site: http://wiki.mbalib.com
OECD (2011)。How’s life? Measuring well-being, OECD.
OECD (2012)。oecdbetterlife。Retrieved from OECD Web site:
http://www.oecdbetterlifeindex.org
Oishi, S., Diener, E., Suh, E., & Lucas, R. E. (1999). Value as a moderator in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7(1), 157-184.

Parry, D.C. & Shaw, S.M. (1999). The role of leisure in women's experiences of menopause and mid-life. Leisure Science, 21:205-218.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1996).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A Report of the Surgeon General.
論文全文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4.7.30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4.7.3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