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陳俊良
研究生英文姓名:Chen Chun-Liang
中文論文名稱:國民中學體育教學實施多元評量之個案研究
英文論文名稱:A Case Study of Multi-Evalu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姓名:高麗娟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運動教育研究所
論文出版年:103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5
中文關鍵詞:體育教學多元評量個案研究健體輔導團
英文關鍵字:Physical EducationMulti-EvaluationCase studyAdvisory Group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6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2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體育教學實施多元評量之現況、困境、因應策略及意義。以北區某健體輔導團為研究個案,透過焦點團體訪談等方式來蒐集資料,經參與者檢核與同儕檢核,歸納結論。現況部分:評量的目的可了解學生的差異性及改善教學方式、透過自編教材及與其他領域合作,讓評量更多元、多元評量口頭支持度高但落實度不高。再依團員多兼行政工作、示例研發難度高、政策轉化多理論、評量工具不足、班級人數多及體育教師更換頻繁等困境;歸納出因應策略如下:輔導團可請其他人員支援、透過輔導團或教學研究會等,發展簡單易行的評量規準、政策轉化宣導時,須設計示例,並讓教師觀摩、充實學校設備及改變傳統教學心態、改善排課問題及擬定三年一貫的評量方式。對教育行政單位、健體輔導團及後續研究提出具體建議,作為往後推動多元評量的參考。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iscover the situations, difficulties, strategies, and meanings of multi-evaluation of PE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s. Take a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Advisory Group in North Taiwan as a case, the researcher collected data through focus group and the data were checked by participants and peers. Through inductive analysis, the findings showed that multi-evaluation was greatly supported but not well applied. Therefore, the group conducted and demonstrated lesson plans to provide teachers assistance. However, some difficulty should also be overcome. For example, group members had burdens of administration jobs, lesson plans were not easy to invented, policies changed frequently, assessment tools were not sufficient, a class included too many students, and PE teachers transfered too often. Thus, here were some strategies provided to solve the difficulty: group members could ask other teachers to assist in administration jobs, advisory group or teaching research conference might develop simple assessment standards, demonstrations or examples had to be provided to teachers when policies were carried out, school facilities should be fully supplied, traditional teaching attitude must be changed, class arrangement problems should be solved, and a three-year assessment needed to be set up. To promote further multi-evaluation, this research provided specific advices for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units, Health and Physical Advisory Group, and future researches.
學位論文授權書………………………………………………….. ii
學位考試審定書………………………………………………….. iii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 v
謝誌……………………………………………………………….. vii
目錄……………………………………………………………….. viii
表目錄…………………………………………………………….. x
圖目錄…………………………………………………………….. x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教學評量的內涵…………………………………... 10
第二節 多元評量的內涵與相關研究…………………….. 20
第三節 體育教學評量的內涵…………………………….. 60
第四節 小結……………………………………………….. 81
第參章 研究方法………………………………………………... 83
第一節 個案研究與個案描述……………………………. 83
第二節 研究者立場………………………………………… 86
第三節 資料蒐集、處理與分析…………………………… 87
第四節 研究信實度………………………………………… 95
第五節 研究倫理…………………………………………… 97
第六節 小結………………………………………………… 99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100
第一節 多元評量實施之現況……………………………… 100
第二節 多元評量實施之困境……………………………… 106
第三節 實施多元評量之因應策略………………………… 112
第四節 多元評量之意義…………………………………. 119
第五節 研究反思…………………………………………. 124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125
第一節 結論………………………………………………… 125
第二節 建議………………………………………………… 129
參考文獻………………………………………………………….. 134
一、中文部分………………………………………………… 134
二、英文部分………………………………………………… 147
附錄……………………………………………………………….. 151
附錄一 研究參與者同意函…………………………………….. 151
附錄二 本研究擬定輔導團之訪談大綱…………………………. 153
附錄三 本研究擬定之個人訪談大綱………………………….. 156
附錄四 訪談題綱分類示例……………………………………... 157
附錄五 訪談題綱分類示例……………………………………... 160
附錄六 個人訪談逐字稿示例…………………………………… 198
表目錄

表2-1 體育領域多元評量相關研究整理………………….. 59
表3-1 研究參與者資料………........................... 86
表3-2 訪談時間紀錄表…………………………………………… 92
表4-1 實施多元評量之策略圖…………………………………… 118


圖目錄

圖3-1 資料蒐集圖……………………………………………….. 88
圖3-2 研究流程圖……………………………………………….. 89
一、中文部分
方炳林 (1992)。教學原理。臺北市:教育文物。
王文中 (2000)。 擴展多元智慧評量。落實多元智慧教學評量。臺北市:遠流。
王仕圖、吳慧敏 (2005)。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載於齊力、林本炫 (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 (頁95-113)。嘉義:南華大學
教社所。
王俊明 (1999)。對體育成績評量的看法。大專體育,4(1),14-20。
王為國 (2000)。國民小學應用多元智能理論的歷程分析與評估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淑萍 (2003)。利用多元評量探討國小低年級科學學習成效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王淑儀 (2012)。國中體育教師對九年一貫健體領域課程改革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毓雅 (2001)。國小中年級音樂課程分析及應用現況─達克羅茲、柯大宜及奧福教學法對中年級音樂課程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古明峰 (2000)。國民小學評量現況暨教師評量態度之研究~以數學科為例。臺北市:五南。
田耐青 (2006)。知道你是誰:善用多元智能與學習風格。臺北市:日月文化。
朱文夔 (2003)。多元智慧線上測驗評量系統之開發-以簡易籃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朱英義 (1998)。我國工專改制技術學院發展過程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江文慈 (1998)。一個新評量理念的探討:多元智力取向的評量。教育資料與研究,20,6-11。
吳章明 (2002)。高中體育成績評量。學校體育雙月刊,12(4),60-65。
吳毓瑩 (1998)。我看、我畫、我說、我演、我想,我是誰呀?卷宗評量之概念、理論與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20,13-17。
吳毓瑩 (2003)。多元評量之解毒與解讀。課程與教學季刊,11(1),133-154。
吳萬福 (1995)。體育教材教法研究。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印行。
吳耀明 (2010)。多元教學與評量對國小學童學習態度及學習焦慮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研究學報,44(1),153-177。
李秀卿 (2005)。多元評量在國中歷史教學上的應用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北市。
李坤崇 (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臺北市:心理。
李坤崇 (2002)。多元化教學評量理念與推動策略。教育研究月刊,98,
李坤崇 (2006)。教學評量。臺北市:心理。
李坤崇、歐慧敏 (2002) 。從開放教育談起人性化多元評量。引自鍾運保:淺談多元評量。2013 年8月1 日,取自於 http://www.alp.ks.edu.tw/sclass/4b.htm 。
李勝雄 (1995)。小學體育課程的教學評量觀點。研習資訊,12(4),52-57。
李遠孝 (1991) 。提升大學生體育素質以促進全民體育發展兼論現階段大學生體育成績之評估。大專體育,1(3),80。
究—以雲嘉地區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育教學評量。學校體育,80(4),99-102。
周宏室 (2005)。運動教育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周雅容 (1997) 。焦點團體法在調查研究上的應用。調查研究,3,51-73。
尚憶薇 (2001)。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學評量工具
設計之原則。大專體育,55,81-84。
林小玉 (2001)。由音樂藝術之本質探討多元評量於音樂教學之意涵與
林文教雜誌,11,12-18。
林佩璇 (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主編),質的研究方法 (頁240)。高雄市:麗文。
林怡呈 (2002)。教學歷程中多元評量之迷思、神話、與活化—以一個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林怡呈、吳毓瑩 (2008)。多元評量的活化、迷思、與神話─教學歷
程的個案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1(1),147-172。
林美賢 (2002)。國小社會科實施多元評量之個案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
林素微 (2001)。從傳統到另類評量:教學評量的蛻變與省思。實習輔導通訊,16,5-21。
林堂馨 (2002)。實際落實多元評量。教育研究月刊,98,24-35。
林靜萍 (2007)。創意體育教學的理念與策略。載於張建成、葉國樑、
況之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的反省與記錄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
邱一軒 (2004)。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實施實作評量之調查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邱龍斌 (2002)。線上體育多媒體評量系統之研究與開發─以國中課
程排球基本動作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邵玉華 (2004)。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課程與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以宜花東三縣市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姚漢禱 (2002)。體育測驗與評量。臺北市:師大。
施登堯 (2000)。學校體育國家標準之教學內容與評量方法範例專案研究。臺北市:教育部。
柯嘉甄 (2003)。國小學生家長對多元評量的覺知與學生的目標導向、學習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洪志成、廖梅花 (譯) (2003)。焦點團體訪談。嘉義市:濤石。(原著Richard
  A. Krueger & Mary Anne Casey, 2000)
洪碧霞、邱上真 (1999)。中文閱讀成分與歷程模式之建立及其在實
務上的應用:評量與診斷、課程與教材、學習與教學-國語基本
能力檢定診斷與協助系統之發展。(國科會專案報告,計劃編號:
NSC88-2614-H-017-004-F18)
洪德建 (2002)。國小社會科真實評量實施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孫佩芬 (2007)。高雄市國小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實施體育多元評量之調查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徐偉庭、 周宏室、 陳文長 (2009) 。體育教學與評量-「多元智慧-肢體動覺智慧」。北體學報,18 ,111-123。
徐啟將、陳五洲 (2005)。應用多元智慧觀點與九年一貫體育學習評量之芻議。大專體育,81,79-85。
晏涵文 (2000)。健康行動、改善生活。康軒教育雜誌,41,30- 37。
高博銓 (2001)。多元智慧理論的理念與實踐。課程與教學季刊,5(1),
21-36。
張玉茹 (2002)。因應小班教學多元化教學與評量在國中英語課的實驗行動研究。文藻學報,16,143-166。
張春興 (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美玉 (2001) 。從多元智能的觀點談歷程檔案評量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研究資料, 9 (1),41 。
張清濱 (1996)。多元化的教學評量。研習資訊,13(3),1-10。
張清濱 (2001)。小班教學評量。菁莪季刊,12(4),2-13。
張景媛 (2000)。綜合活動的教學評量。翰林文教雜誌,11,38-45。
張瑞珍 (2002)。台中地區國小自然科教師對於多元評量的困擾與問題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
張靜嚳 (1996)。 何謂建構主義? 建構與教學, 4 。
張麗麗 (2000)。「什麼樣的檔案才值得……?」─談自主學習檔案的基本要素。屏縣教育,4,5-12。
張麗麗 (2002a)。評量改革的應許之地,虛幻或真實?─談實作評量之作業與表現規準。教育研究月刊,93,76-86。
張麗麗 (2002b)。從分數的意義談實作評量效度的建立。教育研究月刊, 98,76-86。
教育部 (1997)。學校體育教材教法與評量。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 (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 (2001)。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 (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 (2008)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 (修訂) 。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 (2012)。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資訊網。2012 年8 月19 日, 取自於http://140.11 1.34.179/ 。
教育部 (2013) 。國民中學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標準 (試行版)。臺北市。
教雜誌,11,12-18。
梁雲霞(譯) (2001)。多元智慧和學生成就:六所中小學的成功實例。臺北市:遠流。(原著Campbell L., & Campbell, B., 1999)。
莊明貞 (1997)。國小課程的改進與發展—真實性的評量。載於道德教學評量—多元文化教育觀點 (頁189-198)。臺北市:師大書苑。
莊明貞 (1998)。真實性評量在教育改革中的相關議題-一個多元文化的教育觀點的思考。教育資料與研究,20,19-23。
莊明真 (1999)。多元的動態評量與教學─從維高斯基觀點談起。教師天地, 99,25-31。
莊麗娟 (2001)。系統化多元評量模式之發展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許家驊 (2001)。國小三年級數學多階段動態評量之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許義雄、黃月嬋 (譯) (2001)。體育教學策略。臺北市:藝軒圖書。(原著Judith E. Rink, 1996)
許義雄、葉國樑 (2000)。「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之教學評量。翰林文
教雜誌,11,12-18。
郭生玉 (2002)。如何落實多元評量。教育研究月刊,98,11-17。
郭俊賢、陳淑惠譯 (1999) 。多元智慧的教與學。臺北市:遠流。(原著Linda Campbell, Bruce Campbell & Dee Dickinson, 1998)
郭俊賢、陳淑惠譯 (2000)。落實多元智慧教學評量。臺北市:遠流。(原著DavidLazear, 1999)

陳世聰 (2000)。多元智慧教學與評量的思維與作為。屏東縣教育季刊,4,13-17。
陳向明 (2002) 。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秀標 (2005)。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現
況之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怡如 (1999)。實作評量在國小數學科之應用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
陳明印 (2001)。九年一貫課程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探究。研習資訊,18(2),25-41。
陳明終 (2000)。多元評量面面觀。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成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陳金春 (2001)。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學實務舉隅。學校體育,11(6),48-52。
陳亮予 (2002) 。多元評量與基本學力測驗之推動。教育研究月刊,98,5-10。
陳春蓮 (2004)。淺談真實性評量於體育教學之應用。學校體育,14,44-49。
陳美妃 (2006)。高職國文實施多元評量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陳美珍 (2003)。在國小一年級實施以自然科為主軸的生活課程多元評量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
陳苡宣 (2006)。國小教師實施多元化教學評量現況與因應策略之研
究—以雲嘉地區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國基 (2006)。在國小自然科實施多元評量之行動研究—四個學期
的反省與記錄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
陳崇弘 (2005)。國中視覺藝術教師教學評量認知之研究─以宜蘭
縣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清溪 (2003)。從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談教學評量。研習
資訊,20(3),58-66。
陳瓊森譯 (1997)。MI-開啟多元智能新世紀。臺北市:信誼。
曾明萌(2007)。國民中學體育課程實施多元評量效益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程的個案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1(1),147-172。
黃于芬 (2006)。臺北縣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領域音樂教學多元評量之現況調查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秋芳 (2004)。從多元評量的角度談「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之體
育教學評量。學校體育,80(4),99-102。
黃清雲 (2005)。多元智能取向的合作學習在體育教學之初探。學校體育,15(6),43-49。
楊志能 (2002)。九年一貫課程的內涵與實施。2013年11月5日,取http://www.eje.edu.tw/ejedata/linda/20024301156/%BBA%B5%D3/page1.htm.
楊基榮 (1994)。從體育成績評量看課程標準。國民體育季刊,23(2),7-9。
楊銀興 (2000)。傳統評量與新式評量之比較及國小教師對實施新式評量相關問題覺知情形之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葉憲清 (1994)。體育教材教法。臺北市:正中。
詹寶菁 (1998)。國小教師在社會科實施案卷評量之詮釋性研究:評
資訊,20(3),58-66。
劉欣怡 (2011)。國民中學綜合活動領域實施多元評量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振明 (1998)。高中體育成績評量之省思。學校體育雙月刊,8(2),34-36。
劉唯玉 (2007)。音樂智能搭橋國語學習之協同行動研究。師大學報,52 (1),1-24。
歐用生 (2002)。快樂學習或安樂死?體驗學習的批判教育學意涵。課程與教學季刊,4,107-123。
歐素汝 (譯) (2000)。焦點團體:理論與實務。新北市:弘智。(原著David W. Stewart & Prem N. Shamdasani, 1990)
歐滄和 (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臺北市:心理。
潘淑滿 (2002)。質性研究 (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潘義祥 (1999)。淺談體育教學評鑑。大專體育,44,47-52。
潘慧玲 (2010)。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 (頁95-113)。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
蔡安峻 (2006)。台南縣國民小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體育教學評量
蔡貞雄 (1989)。國小體育教學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漢賢等編 (2000)。社會工作辭典。臺北市: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鄧運林 (1999)。開放教育多元評量。高雄市:復文。
鄭英耀、蔡珮玲 (譯) (2000)。檔案教學。臺北:心理。(原著C. Danielson & L. Abrutyn, 1997)
鄭富森 (2001)。多元化教學評量的十大難題。測驗與輔導,164,3452-3457。
盧雪梅 (1998)。實作評量的應許、難題和挑戰。教育資料與研究,20,1-5。
盧雪梅 (2000)。多元教學評量的理念和實務。教育研究月刊,76,57-66。
蕭明芳、林靜萍 (2009)。體育教學多元評量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3(2),119-126。
賴羿蓉 (2000)。簡介真實評量。科教人,2,12-15 。
謝天助 (1994)。運動技能測驗給分量表之編製。國民體育季刊,23(2),12-18。
謝天助、謝秀芳 (1995)。體育教學評量與成績考查。大專體育,16,57-62。
謝金定 (2002)。多元評量在國小學習領域之應用。國教天地,150,91-97。
謝應裕 (2000)。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探討。學校體育,10(1),4-9。
簡秀芳 (2002)。實施實作評量對國小學童自然科學學習成就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
簡茂發 (1999)。多元化評量之理論與方法。教師天地,99,11-17。
簡茂發 (2002)。多元化評量之理念與方法。教育資料與研究,46,1-7。
羅凱暘 (2000)。體育教師對教學評量應有的認識與態度。學校體育,10(3),31-33。
羅徵祥、周宏室 (2000)。體育情意觀察評量電腦程式之研發。大專體育,49,54-63。
鐘樹椽 (2001)。當前學校實施多元評量之探究與建議。教師之友,42(5),11-18。
二、英文部分
Airasian, P. W. (1996). Assessment in the classroom. New York, NY:
Armstong, L. J. (1994). Learning to teaching. New York:McGraw-Hall.
Armstrong, T. (2000). 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 the classroom. Alexand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smus, E. P. (1999). Music assessment concept. Music Education Journal, 86(2), 19-23.
Black, P. J. (1998). Testing: Friend or foe ?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ssessment and testing. London, England: The Falmer Press.
Cronbach, L. J. (1982). Designing evaluations of educational and social program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 : Basic Books.
Gardner, H. (1995). Reflections on multiple intelligences: Myths and messages. Phi Delta Kappan, 77(3), 200-203.
Gardner, H. (1999). Intelligence reframed. New York: Basic Books.
Hensley, L. D., Aten, R., Baumgartner, T. A., East, W. B., Lambert, L. T., & Stillwell,L. J. (1989). A survey of grading practices in public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23, 37-42
Imwold, C. H., Rider, R. A., & Johnson, D. J. (1982). The use of evaluation in public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s.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2(1), 13-18.
Jossey-Bass.
Kibler, R. J. (1978). Objectives for i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2n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Latting, J. (1992). Assessment in Education: A Search for Clarity in the Growing Debate. ERIC ED361630.
Linn, R. L., & Gronlund, N. E. (2000). 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inteaching. (8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Linn, R. L., & Miller, M. D. (2005). 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in teaching (9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Matanin, M., & Tannehill, D. (1994). Assessment and grad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3(4), 395-405.
McGraw-Hall.
Mehrens, W. A.(1992). Using performance assessment for accountability purposes: some problems.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Issues and Practices, 11(1), 3-9.
Merriam, S. B. (1988).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A qualitative approach.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erriam, S. B.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Radford, J. D. (1994). The impact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and flowtheory in the school lices of thirteen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dissert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Indiana.
Rink,J. E. (1993).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for learning (2nd ed.). St. Louis, Mosby.
Scott, S. J. (2001). A task-centered approach to performance basedassessment. General Music Today, 14(3), 10-15.
Sternberg, R. J. (1998). Abilities are forms of developing expertise.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7(3), 11-20.
Veal, M. L. (1988). Pupil assessment perceptions and practices of secondary teacher.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7, 327-342.
Veal, M. L. (1992). School-based theories of pupil assessment: A case study.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3, 48-59.
Wiggins, G. (1998). Education assessment: Designing assessment to informand improve student performance. San Francisco, CA:
Wood, T. M. (1996). Assessment in physical education: The future is now. In S. J.Silverman, & C. D. Ennis (Eds.), Student lean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Applying research to enhance instruction (pp. 187-202).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論文全文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4.6.19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4.6.1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