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巫青玟
中文論文名稱:小解說員培訓模式之研究-以某國小昆蟲館為例
指導教授姓名:古建國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應用物理暨化學系科學教育組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102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培訓模式培訓課程小解說員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20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4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欲瞭解小解說員培訓之需求、設計適合小解說員培訓之課程、分析小解說員培訓課程之實施情形,進而探討小解說員在實施解說培訓課程後的學習成效。最後以個案學校實施的結果,建構一個適合國小場域之小解說員培訓模式,以期能達成校方期望與滿足小解說員自身的成長。
研究者選取個案學校教師5位、不同單位學校之培訓者3位以及參與培訓之昆蟲館小解說員30位為研究對象。對5位教師進行訪談,以瞭解師長之教育理念及其對小解說員培訓的看法。訪談3位培訓者,進行培訓工作之經驗交流,並分析培訓者之共同特質,以供未來相關人才之選用。對小解說員以問卷方式進行解說考評,以瞭解小解說員之學習成效;並且,對小解說員進行訪談,由小解說員回饋瞭解培訓課程之重要性與必需性,並分析其願意留任解說的原因。
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小解說員的培訓模式要項應涵蓋需求分析、設計、實施、評估四大項。
二、需求分析階段應分析學校培訓需求、校內教師需求及小解說員參加需求,以瞭解個案學校政策、師長教育理念、培訓者的特質與學生參與動機四個面向的內涵,將有助於達成小解說員的培訓任務。
三、設計階段應就「課程」與「制度」二個面向進行設計。課程方面,建議包括專業知識、解說技巧及解說實習等課程;制度方面,設計解說考核制度。
四、實施階段以實施「常態課程」、「延伸課程」及「互動成長課程」三種不同類型課程為主;評估階段進行「小解說員自評」、「專業人士、聽眾他評」等不同類型的評估。
五、聽眾意見回饋及小解說員訪談得知:解說培訓模式及培訓課程對小解說員的培訓是有效果的。
目 次
中文摘要 …………………………………………………………… I.
Abstract…………………………………………………………… II.
目次 ………………………………………………………………… III.
表目次 ……………………………………………………………… V.
圖目次 ……………………………………………………………… V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培訓理論模式 ………………………………………………… 7
第二節 小解說員的培訓課程 ………………………………………… 17
第三節 解說的相關概念 ………………………………………………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45
第一節 研究流程 …………………………………………………… 43
第二節 研究架構 …………………………………………………… 48
第三節 研究情境 …………………………………………………… 4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51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 65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71
第一節 小解說員培訓需求 …………………………………………… 71
第二節 小解說員培訓課程之設計……………………………………… 84
第三節 小解說員的培訓課程之實施…………………………………… 98
第四節 小解說員培訓成效之檢視……………………………………… 113
第五節 小解說員培訓模式之建構……………………………………… 13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41
第一節 結論 …………………………………………………………… 141
第二節 建議 …………………………………………………………… 145
參考文獻 …………………………………………………………………… 149
附錄 ………………………………………………………………………… 155
【中文部分】
王民、蔚東英、陳晨(2005)。環境解說歷史及其理論基礎的研究。环境教育,7,15-17。
王美芬、熊召弟(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
王珮蓮、陳金寶、李蕙芬、李碧玲(2001)。培訓小小解說員。科學教育研究與
發展 2001 專刊,101-132。
王居卿(2000)。影響訓練成效因素模式之實證研究:認知及多變量的觀點。臺大管理論叢10(2),135-166。
王姿琪(2009)。芝山綠園解說成效評估研究-以台北市國小四、五、六年級學
童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在職碩士班,
臺北市。
王喜青(2002)。國家公園解說員環境教育與環境解說專業發展需求研究(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王鑫(1986)。陽明山國家公園與環境教育系統規畫研究報告。臺北:內政部營建署。
王鑫(1989)。自然資源與保育。環境教育季刊,1:18-28。
何淑媛(1998)。雪霸國家公園義務解說員參與解說服務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李如珍(2004)。高雄都會公園解說志工解說能力養成因素及解說現況之研究(碩
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李青峰(1987)。解說服務效果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森林研究所,臺北市。
巫青玟、古建國(2012)。培訓國小學生科學解說能力之課程研究。發表於第28
屆科學教育國際研討會。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呂依純(2007)。台北植物園假日主題活動解說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臺北市。
吳忠宏譯 (2000)。 Beck, L. and Cable, T. T. 著,21 世紀的解說趨勢:解說自然與文化的15 項指導原則。臺北市:品度。
吳忠宏(2001a)。解說員證照之研議。台灣林業,27(5),52-60。
吳忠宏、張瑾瓊、謝旻熹、邱廷亮、葉素蘭、李永信(2001,4)。 解說員認證制
度可行性之初探。發表於中華民國九十年度環境教育國際研討會。臺北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
林文和編(2011)。環境教育解說理論與實務。南投縣: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員
工消費合作社。
林士彥、吳忠宏、陳智峰(2006)。解說員特質與服務品質之關係研究:遊客的觀點。環境教育研究,4(1),1-30 。
林竹楠(2004)。生態解說員參與解說訓練成效認知評估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縣。
林居逸(2008)。建構自然中心之培訓模式(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
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林佩璇、黃政傑(1996)。合作學習。臺北市:五南。
周儒和張子超 (1995), 民間團體推動環境教育模式之研究Ⅰ, 國科會計畫編號: NSC-84-2511-S-003-004Z.
周芳如(2005)。解說員對國小二年級學童解說效果之研究-以壽山動物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縣。
邱宏益(1996)。員工培訓成效評估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
源管理研究所,桃園縣。
胡怡慧(2004)。荒野保護協會花蓮分會環境教育推動歷程之探究(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花蓮市。
洪孟儀(2004)。環保義工教育訓練模式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洪榮昭(2002)。人力資源發展─企業教育訓練完全手冊。臺北:五南圖書。
洪佩如(2005)。國家公園解說內容評估之探討(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觀光
事業研究所,臺北市。
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譯(2003)。 Ranjit Kumar 著,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臺北市:學富。
高炯琪(2004)。博物館導覽解說效果研究--以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為例(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許瑛玿、洪榮昭(2003)。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的新詮釋,科學教育月刊,260,
2-9。
莊明貞、陳怡如譯(2006)。 Corrine Glesne 著,質性研究導論。臺北市:高等教育。
陳金春(2001)。九年一貫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以吳興國小健康與體育為例。碩
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陳武雄(2004) 。志願服務理念與實務。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勁甫、林竹楠 (2005)。生態解說員參與解說訓練成效評估之研究,環境教育學刊,4,1-22
陳嘉彌(2005)。國小跨年級同儕師徒制教學策略之研究。臺北:揚智。
麥琇婉(2003)。科博館義工教育訓練模式(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高雄市。
郭登聰(1997)。民間力量與政府之間關係探討:一個內在結構的思考。社區發
展季刊,78:68-72。
郭麗娟(2003)。國小六年級學生植物解說能力培訓歷程之探究。碩士論文,國
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靳知勤(1999)。科學博物館教育人員在職訓練與其專業能力之養成。博物館學
季刊,4:91-9 9。
靳知勤(1995)。科學博物館教育人員訓練之理論與實際--「反省演練」理念實施之探討。博物館學季刊9(3),45-53。
張明洵、林玥秀(1994)。解說概論。臺北: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
張春興(2007)。敎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黃善美(2004)。同儕師徒制輔助教學策略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臺東。
黃紹芸(2011)。戲劇融入國小校園動植物解說課程實施成效之研究(碩士論
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教學碩士班,臺北市。
黃政傑(1997)。教學的意義與模式。收錄於黃政傑(編著),教學原理(頁1-26)。台北:師大書苑。
黃炳煌(1988)。技職教育課程發展模式之研究。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委託
專題研究。
黃俊源(2007)。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解說志工教育訓練、學習與解說成效之
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研究所,嘉義。
傅千珊(2011)。台南市小小解說員之養成與成效分析(未出版的碩士論文)。長 榮大學台灣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縣。
曾秋霜(2007)。導覽解說員在物質文化展示中的學習-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中國科學廳」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暨南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南投縣。
童敏惠(1997)。大學圖書館視聽服務的新嘗試--以台大圖書館多媒體服務中心
為例。取自http://www.lib.ntu.edu.tw/pub/univj/uj1-4/uj4-7.html
歐德孝(2007)。小小閩南語解說員訓練課程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
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澎湖碩士班,臺南市。
劉曉樺、鍾珞筠(2012,10月),學習不設限:從朱銘美術館「藝工」培訓學習
機制談博物館教育的可能性。發表於第五屆博物館研究雙年學術研討會。臺
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鄭智霖(2000)。影響觀眾在科學博物館劇場教室中從事學習的因素----科學解
說人員的觀點(碩士論文)。臺中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臺中市。
謝添達(2004)。國小校園植物主題地圖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Dr. Yiu(2005)。「教育訓練系統建置新趨勢-運用ISO10015掌握高績效組織的人才發展密碼」演講。取自http://college.itri.org.tw/tdn/notes/notes0929.html
【英文部分】
Benard, B. (1990). The case for peers. Portland, OR: Northwest Regional Educational Laboratory. ED327755.
Drucker(1984), “ The New meaning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6.
French. W. L.(1994).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3rd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Gary Dessler(1997) ,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 USA: Prentice Hall PTR.
Gartner , A., & Riessman, F. (1993). Peer-Tutoring: Toward a new model. ERIC Digest. ERIC Clearinghouse o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ED362506.
Goodale, T. L., & Witt, P. A. (1980).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ssues in an era of chang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Ham, S. H. (1986). Social program evalu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A literature review.
In G. E. Machlis (Ed), Interpretative views, (pp.9-38). Washington, D.C.:
National Parks and Conservation Association.
Humphrey, V.(1990).Training the total organization. Training & Development Journal, 44(10)57-64.
Lipman, D. L., & Hodgson, R. W. (1978). The influence of interpersonal interpretation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self-guided cave tour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0(1), 32-35.
Martin H. S & Steve H. D & Donald J. K(2005).A Model for Recruiting and
Training Youth Development Volunteers in Urban Areas. Journal of
Extenison,4(5).Retrieved Oct 23,2012,from
http://www.joe.org/joe/2005october/a6.php
Medlin, N. C., & Ham, S. H. (1992). A handbook for evaluating interpretive services. Ogden, UT: USDA Forest Service Intermountain Region.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Interpretation. (1990). Preparing for the 21st century:
Solving management problems through interpretation. Fort Collins, CO: Author.
Robin, S. G(2008). Practicing What We Preach. Journal of Interpretation.13 (1),7-25.
Sharp, G.W.(1982). Interpreting the environment.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Tilden, F., 1957. Interpreting Our Heritag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Washburne, R. F. (1971). Visitor response to interpretive facilities at five visitor center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封面
謝誌
摘要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3.6.25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3.6.2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