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吳守信
研究生英文姓名:Wu Shou-Hsin
中文論文名稱:臺北車站誠品地下街消費空間的建構與再現
英文論文名稱:The Construc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Consumption Space in Taipei Main Station Eslite Underground Mall
指導教授姓名:郭大玄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與地理學系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102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9
中文關鍵詞:誠品地下街空間實踐空間再現再現空間
英文關鍵字:Eslite Underground MallSpatial practiceRepresentations of spaceRepresentational space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29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70
  • 收藏收藏:0
臺北市隨著都市規模不斷擴大,交通擁擠的狀況也越來越嚴重,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進行鐵路及捷運的地下化工程,並成立臺北車站特定專用區,更在內政部提出的「公共設施用地多目標使用」方案下,促成能同時解決旅客疏散、停車需求、商場安置等三大問題的地下街開發,並提供消費者嶄新型態的消費空間。臺北車站周邊四條地下街中,由於爭鮮公司管理的臺北新世界購物中心提前結束經營,因而讓誠品企業有機會接手進駐。
本研究運用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的三元辯證空間理論,輔以現代消費社會下的符號消費、消費文化等概念,探討誠品地下街中人與空間所進行的互動現象。研究過程採取文獻探討、參與觀察、深度訪談等方式,來進行資料的蒐集與分析,藉由誠品企業、店家、消費者三種不同角色,對於誠品地下街空間運用及想像的差異,以達到演繹與論述三元辯證空間理論之目的。
本研究所得到的結果歸納如下。一、《空間實踐》部分:誠品地下街乃因臺北市區交通嚴重擁擠,在政府及有關單位對地下空間進行多元的開發下形成,誠品企業亦服膺地下街特殊的空間與規範,並進行有效的管理,但在指示系統上卻被消費者反應出不符需求的狀況。二、《空間再現》部分:誠品企業透過光線、色彩、招牌三元素,對地下街整體空間進行規劃與營造,使其完全有別於前期的臺北新世界購物中心,並展現濃厚的藝文風貌;店家則於誠品企業空間再現的基礎上,依各自的類型與特色,對店內空間加以佈置,且在部分程度上配合誠品地下街氛圍,使空間再現得更為徹底。三、《再現空間》部分:店家因營運需求而產生「空間私有化」現象,亦透過商品、海報、安全門等形式或媒介,進行其他的再現空間行為。消費者的再現空間活動,則受到時段、對象、情境等因素的影響,而呈現出多元特質。誠品企業則基於規劃者與使用者雙重身份,管理的同時亦得回應店家及消費者需求,加上對藝文氛圍的自我要求,因而進行了部分的再現空間活動。
With the continuously expanding city scope, traffic congestion in Taipei Cit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serious. Under this background, railway and MRT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are carried out, and the Taipei Main Station Special Area was established. Under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s “Regulations of Multi-use for Public Facilities Land” program, the underground mall development to simultaneously solve problems of passenger evacuation, parking demands and shopping mall settlement was procured, providing consumers with a new form of consumption space. Of the four underground malls around the Taipei Main Station, due to early termination of Zensen Sushi Express Group’s management on Taipei New World Shopping Center, Eslite Co., LTD. then had the opportunity to take over.
In this study, Henri Lefebvre’s Trialectics of Spatiality was adopted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on phenomenon between people and space in the Eslite Underground Mall with concepts such as symbol consumption and consumer culture of the modern consumer society. Literature reviews, observation participant and in-depth interviews were adopted during the research process for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e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nterpreting and discoursing Trialectics of Spatiality on the utilization and image differences of Eslite Underground Mall by the three different roles of Eslite Co., LTD., store owners and consumers.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In “Spatial Practice”: Eslite Underground Mall was established to solve the serious traffic congestion in downtown Taipei by the Government and relevant units’ multiple development of underground space. Eslite has also carried out effective management under the special space and norms of the underground mall. However, consumers responded that the indicating system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 demands; 2. In “Representations of Space”: Through the three elements of light, color and signs, Eslite Co., LTD. had planned and constructed the overall space of the underground mall with a strong artistic feel to make it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Taipei NEW World Shopping Center. The stores decorated their interior space according to their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Eslite’s representations of space to match the atmosphere of Eslite Underground Mall to some extent, leading to more thorough representations of space; 3. In “Representational Spaces”: “Space Privatization” emerged due to stores’ operational demands was presented in forms or mediums such as merchandise, posters and emergency exits to carry out other representational space activities. Consumers’ representational space activities were impacted by factors as time, objects and situation, presenting a diverse character. As both a planner and user, Eslite may have to respond to the demands of the stores as well as customers while managing under self-demands on artistic atmosphere, thus partial representational space activities were carried out.
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目次.......................................Ⅳ
表次.......................................Ⅵ
圖次.......................................Ⅶ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4
第三節 研究範圍............................17
第四節 研究方法............................20
第五節 研究架構............................29
第二章 臺北車站誠品地下街的開發歷程與空間實踐..31
第一節 鐵路與捷運的地下化....................31
第二節 地下街的形成.........................40
第三節 誠品企業的向下發展....................51
第四節 誠品地下街的空間實踐..................57
第三章 規劃者對誠品地下街進行之營造與空間再現..67
第一節 誠品企業對地下街的營造與空間再現.......67
第二節 店家對消費空間的營造與空間再現.........75
第四章 使用者對誠品地下街進行之再現空間.......87
第一節 店家再現空間的方式....................87
第二節 消費者再現空間的方式.................102
第三節 誠品企業再現空間的方式...............11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27
第一節 結論...............................127
第二節 研究檢討與後續研究建議...............131
參考文獻..................................133
附錄一....................................138
一、中文部分
王鴻楷(1986),台北市西門商業區(中華路一段)再發展構想,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市計畫室。
王傳芳等(1989),台北都會區整體運輸規劃之研究(一)鐵路地下化完工後市中心區道路整頓計劃,臺北:臺北市政府交通局。
王志弘(譯)(2002),工作、消費與新貧(Zygmunt Bauman),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王志弘、張華蓀、宋郁玲、陳毅峰(譯)(2005),現代地理思想(Richard Peet)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王資惠(2008),消費地下空間:以臺北車站特定專用區之地下街為例,臺北: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碩士論文。
王志弘(2009),多重的辯證—列斐伏爾空間生產概念的三元組演繹與引申,臺北:地理學報第五十五期。
伍明莉(2002),女性、消費、空間─女性衣蝶在嘉義市的消費文化空間詮釋,嘉義: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守寍寍(2005),迴轉壽司大王轉向百貨業探路:首戰成功,臺北新世界購物中心招商百分百《商業周刊第918期》,臺北: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朱我帆(2008),告別平交道:鐵路地下化新紀元《營建知訊第309期》,新北:財團法人臺灣營建研究院。
呂芳斌(1985),台北市中華商場商業活動之研究,臺北:中興大學法商學院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健鴻(1992),身體與消費社會,臺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乾朗等(1995),臺北府城牆及礮臺基座遺址研究,臺北: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
李亦園(1999),田野圖像:我的人類學生涯,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東明(2000),永遠的北淡線,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佳樺(2003),當代台灣都會區誠品書店之人群與空間性詮釋,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李尚叡等(2007),臺北車站特定專用區歷史發展新契機-C1/D1聯合開發大樓與機場捷運臺北站之興建《捷運技術第36期》,臺北: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
吳寧(2007),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爾哲學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呂奕欣(譯)(2008),消費地理學(Juliana Mansvelt),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林恩盈(2002),星巴克人在台北---消費文化的省思,臺北: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信宏(2003),運動廣告中的符號消費現象,嘉義:南華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顯榕(2004),台北市地下街的空間區位及營運管理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學碩士論文。
林文謙(2006),人文書店城市地標:吳清友打造誠品書店為閱讀花園《卓越國際媒體月刊第258期》,臺北:卓越國際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周杏霞(2007),漫遊者於城市隙縫-台北東區巷弄空間,真實/看不見/再現之探究,臺中: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錦福(1983),第一聲喜訊:臺北市區鐵路地下化工程《中央月刊第15卷第10期》,臺北:中央綜合月刊雜誌社。
徐琳(1979),臺北市區縱貫鐵路改線方案有深入研究之必要《臺鐵資料第186期》,臺北:臺灣鐵路管理局。
高碧英(2001),百貨公司的消費空間圖像建構與詮釋─以高雄市大統百貨和平店為例,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馬建山(2007),從戒嚴到解嚴的島嶼城市消費空間變遷—連江縣南竿地區,臺北:銘傳大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高宗正等(2008),臺北捷運路網之演進與展望《工程:中國工程師學會會刊第81卷第1期》,臺北:中國工程師學會出版委員會。
陳舉籌(1970),臺北市鐵路高架問題平議《警光第127期》,臺北:警光雜誌社。
張堂賢(1986),臺北市鐵路地下化工程:捷運系統的先驅《都市交通第1期》,臺北:臺北市交通安全促進會。
郭茂林等(1989),台北車站地區與中華路地下街規劃研究,臺北:臺北市政府工務局都市計畫處。
張君玫、黃鵬仁(譯)(1995),消費(Robert Bocock),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陳坤宏(1995),消費文化與空間結構—理論與應用,臺北:詹氏書局。
張君玫(譯)(2001),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John Storey),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威遠等(2002),臺北市地名與路街沿革史,臺北:臺北市政府文獻委員會。許麗兒(2002),高雄市新堀江商圈青少年消費空間之詮釋,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珮文(2006),高雄市黃昏市場的社會空間意涵:女性生活時空的衝突與調適,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柏翰(2008),台北市車站周邊地下街空間使用之調查分析,臺中: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忠昇(2008),墾丁地區消費空間之形塑過程與轉變,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張翎茵(2009),臺中市美術園道商店街的形塑歷程與消費空間之闡釋,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學碩士論文。
許嘉麟(2011),布列塔尼可麗餅(la crêpe)的在地形塑與符號消費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栢鈴(1984),隱藏的世界-地下街,臺北:詹氏書局。
黃恆正(譯)(1988),符號社會的消費(星野克美等著),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惠娟(1998),吳清友:誠品是一步一腳印經營出來的《商業周刊第575期》,臺北: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黃大洲(2001),中華路的重建,臺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曾曉卿(2005),喚起站前新氣象:臺北車站周邊捷運地下街《臺北畫刊第445期》,臺北: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
彭南儀(譯)(2010),C型行銷:下一波商品熱賣密碼(青木貞茂),臺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黃琬茜(2012),迪化街消費空間的建構與再現,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董萍(1988),臺北市區鐵路地下化工程《交通建設第37卷第6期》,臺北:中國交通建設學會。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1993),擬(修)訂臺北車站特定專用區細部計畫案。
趙偉妏(譯)(2009),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Mike Featherstone),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劉明國等(1985),臺北市公共設施多目標使用地下街可行性之研究,臺北: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
蔡文彩等(1987),台北市中華商場之機能結構與行人識覺《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15期》,臺北:中國地理學會。
歐峻宏(1998),誠品書店空間的形成因素與形式分析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文德(2000),閱讀誠品:全球化中的誠品書店之空間文化形式,臺北: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奇睿(2000),文化消費的空間研究:書店文化工業產品消費現象觀察---以誠品書店為例,桃園: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出版社。
劉維公(2006),風格社會,臺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劉成富、全志鋼(譯)(2008),消費社會(Jean Baudrillard),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劉皆誼(2009),城市立體化視角-地下街設計及其理論,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遲恒昌(2001),從殖民城市到「哈日之城」:台北西門町的消費地景,臺北: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瑞麟(2006),不用數字的研究,臺北:臺灣培生教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蘇美彥(2000),遇見布希亞:誠品書店、符號的消費與符號的空間—以誠品敦南店為例,臺北:地理教育第26期。
二、外文部分
Eugène Hénard(1911),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 Town Planning Conference London,London:The 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
Henri Lefebvre(1991),The Production of Space,London:Blackwell .
Jean Baudrillard(1996),The system of objects,New York : Verso.
Pierre Bourdieu(1984),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三、網頁資源
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http://www.rbtr.gov.tw/。
國家圖書館臺灣鄉土書目資料庫http://localdoc.ncl.edu.tw/tmld/browse_map.jsp?map=0100。
誠品http://www.eslitecorp.com/TW/Index.aspx。
http://qpjj.pixnet.net/blog/post/2839793。
http://kerkersheep.pixnet.net/blog/post/33946862。
日本学術会議(2005),《大都市における地震災害時の安全の確保について》。
封面
謝辭
摘要及章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一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3.7.29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3.7.2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