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葉盈君
中文論文名稱:遊客對捷運公園環境識覺與滿意度研究-以捷運淡水線中山站到雙連站之線形公園為例
英文論文名稱: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Satisfaction of the Users in Linear Park-A Case Study in Linear Park between ZhongShan and Shuanglian Station on MRT Tamsui Line
指導教授姓名:徐榮崇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學位學程
論文出版年:102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2
中文關鍵詞:捷運淡水線線形公園環境識覺遊客滿意度
英文關鍵字:MRT Tamsui Linelinear parkenvironmental perceptionusers’ satisfact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38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313
  • 收藏收藏:0
大眾捷運系統不但改善台北市的交通狀況,連帶都市景觀也煥然一新。地狹人稠的都市原本提供的休閒空間十分有限,線形公園的出現被視為是都市裡一個重要綠地空間的延伸。捷運淡水線中山站到雙連站間的線形公園就是一條由舊鐵道轉變成多功能步道並且還能提供市民休閒遊憩、運動健身的一個空間。
本研究主要目的就是探討遊客對捷運線形公園的環境識覺、滿意度及其二者之間的相關程度。透過問卷調查取得461份有效樣本。問卷回收後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進行資料分析。經過統計分析得知,遊客造訪捷運線形公園的頻率雖低,但重遊意願卻很高;遊客最常與親友偕伴前往,主要的造訪動機是順道經過至鄰近街區消費、社交聊天與放鬆。研究結果顯示,不同的遊客屬性對環境識覺與滿意度都有顯著的影響。首先,遊客的性別、年齡、職業、收入、遊伴與停留時間在休閒、社會與生態的環境識覺上有差異。女性遊客的環境識覺比男性正面;青壯年、家管與退休遊客的生態識覺比學生正面;高收入遊客的社會識覺正面;與親友同遊或是在公園停留較久之遊客的休閒及社會識覺正面。接著,遊客的性別、職業、收入、遊伴與有無造訪其它公園的經驗亦在設施、社會與管理環境的滿意度上有顯著差異。女性及與親友同遊的遊客滿意度高。相反的,從事服務業及高收入的遊客對公園環境要求嚴苛。此外,遊客的環境識覺與滿意度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最後,本研究依據成果提出多項建議,提供後續相關設計者及經營者在捷運線形公園的景觀、設施規劃與經營管理層面上做參考。
The mass rapid transit system not only improves the traffic in Taipei, but also transforms urban landscapes. Densely populated, urban areas provide very limited leisure space; therefore, the emergence of the linear park is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extens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The linear park between ZhongShan and Shuanglian Station on MRT Tamsui Line is a representative case of Rails-to-Trails which has been reconverted for recreational and fitness purpose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nvestigate the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satisfaction of the users in the linear park and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satisfaction. This research is conducted by using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has obtained 461 valid sample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data.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users seldom visit the linear park, but revisiting willingness is high. They often visit the linear park with family members or friends. The major motivations of users include passing through for consumption activities nearby, social interaction, and relaxation.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different user characteristics and participating behavior have significant impacts on their perception and satisfaction. Firs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sers’ gender, age, occupation, income, partner and staying time mak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ir recreational, social and ecological perception. Female users have more positive perception than male; adults, housekeepers and retired users have more positive ecological perception than students; higher income users have positive social perception; users staying longer or visiting park with family or friends have positive recreational and social perception. Second, gender, occupation, income, partner, and the experience of visiting other parks also have significant impacts on their satisfaction towards the facilities, social and management environment. Female, users visiting park with family or friends and users with the experience of visiting other parks have high satisfaction. By contrast, users in services career or with higher income are stricter with the park's environment. In addition, users’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satisfaction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Finally, this research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planners and the management units on futur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s planning, facilities and maintenances in linear parks.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次
表次
圖次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第二節 研究動機
第三節 研究目的
第四節 研究內容與流程
第二章、文獻探討
第一節 捷運公園的內涵
第二節 淡水線中山雙連捷運公園概述
第三節 環境識覺理論與相關研究
第四節 滿意度理論與相關研究
第三章、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操作
第三節 資料蒐集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
第四章、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一節 遊客屬性分析
第二節 遊客環境識覺分析
第三節 遊客滿意度分析
第四節 環境識覺與滿意度相關分析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第二節 研究建議
參考文獻
附錄一 專家學者名冊
附錄二 專家效度問卷
附錄三 專家意見修正表
附錄四 預試問卷
附錄五 正式問卷
一、中文文獻

王小璘(1999)。都市公園綠量視覺評估之研究。設計學報,4(1),61 -90。
王小璘、曾詠宜(2003)。都市公園綠地區位景觀生態評估之研究。設計學報,8(3),53 -74。
王秀娟(1999)。公園綠地發展計畫規劃與實施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2(3),63-77。
王洪文(1998)。地理思想。台北市:明文。
王素芬、殷秀菁(2012)。無痕山林之環境識覺與遊客行為研究-以不同類型步道遊客為例。觀光旅遊研究學刊,7(1),61 -77。
田家駒、張長義(2002)。生態旅遊地區遊客環境識覺與空間行為之研究-以福山 植物園為例。旅遊健康學刊,2(1),63-74。
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北區工程處(1999)。台北都會區捷運系統淡水線工程總報告。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
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2002)。台北捷運公共藝術導覽手冊(一)。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
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2003)。2002年台北國際捷運研討會大會實錄: 台北市 大眾運輸導向之都市發展目標與策略。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
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2006)。捷運車站規劃與設計實務。台北市:台北市政府 捷運工程局。
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2007)。行二十年百里路、台北捷運念真情。台北市:台 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
古志銘(2010)。運動觀光吸引力、自行車道形象、休閒滿意度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以嘉義縣朴子溪自行車道為例。國立嘉義大學體育與健康休閒研究所碩士論文。
任超(2005)。老齡社會環境下城市線形公園綠地的設計淺析-西安環城公園老年使用者實態調查。華中建築,23(1),136-138。
朱靜慧(2005)。都市公園兩性使用者休閒動機與休閒體驗之研究─以新竹市護 城河為例。中華大學營建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東明(2000)。永遠的北淡線。台北市:玉山社。
李彥甫(2002)。前進的動力:地球高峰會十年。遠見雜誌,195,282-283。
李素馨、張淑貞(1997)。都市公園綠地環境特質對使用者犯罪恐懼之影響。戶外遊憩研究,10(3),37-58。
李素馨 (1999)。性別與社經因子對都市公園安全認知差異之影響。中國園藝,45(3),223-238。
李乾朗(1998)。李序。載於推動台灣火車站保存再生行動聯盟(主編),再見火車 頭:火車站再生與都市發展(p.8-9)。台北市:創興出版社。
李晶、章宏智(2006)。休閒活動情緒體驗量表建構之研究。休閒暨觀光產業研 究,1(1),97-107。
余政達(2009)。屏東縣、市運動公園使用者之滿意度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 期刊,8(1),91-101。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第二版):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
吳佩玟(1999)。台灣北部地區民眾對空氣品質識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佩蓉(2009)。森林生態旅遊地遊客環境識覺與行為之研究-以內洞森林遊樂區為 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國賓(2002)。遊客對都市綠園道設施的使用滿意度之研究-以台中市經國綠園 道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所碩士論文。

何明錦、吳可久、陳圳卿、毛犖、廖慧燕(2011)。通用設計理念下之都市公園設計指引。建築學報,76,105-128。
何黎明、蘇郁芬、吳書嫺、張熒芳(2009) 。高雄都會公園使用者遊憩參與行為對滿意度影響之分析。海洋休閒管理學刊,2,58-73。
宋秀穎(2007)。休閒農業遊客環境識覺與環境行為之研究-以桃園縣新屋鄉為 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林玉芬(2003)。工業區鄰近地區居民環境污染識覺及調適行為之研究--以中壢工業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貝珊、張長義(2009)。纜車觀光衝擊之研究台北市文山區貓空地區居民識覺之個案。中國地理學會會刊,43,33-48。
林佩瑩、廖學誠(2008)。民眾對高雄愛河綠廊的認知、互動關係及管理建議之 探討。中華水土保持學報,39(3),269-287。
林郁欽、王秋原(2005)。從環境識覺觀點分析加油站設置的鄰避效果-台北都會區的個案研究。華岡地理學報,18,31 -62。
林政荻(2003)。內灣鐵道旅遊特色吸引力、遊客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晏州(1984)。區域性戶外遊憩資源規劃方法之研究-兼論台灣地區遊憩資源開發策略。 都市與計畫,11,1-18。
林晏州、陳玉清(2004)。都市公園綠地建設對粒狀空氣污染物質之改善效果研 究。中國園藝,50(2),219-232。
林修合(2010)。市中心區文化導向的都市再生~以台中市博物館-綠園道專區為 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敬妤、廖學誠(2006)。宜蘭河溪流廊道的整治與管理-環境識覺分析。中華水 土保持學報,37(3),291-304。
林寶秀、林晏州(2001)。都市公園分布型態與居民遊憩品質關係之研究。戶外 遊憩研究,14(2),41-61。
周靜宜(2011)。大鵬灣風景特定區遊客旅遊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 社會發展系碩士論文。
侯錦雄(1982)。台北市鄰里公園空間使用行為之研究(1):實質環境中活動種 類之觀察。中國園藝,28(3),139-148。
侯錦雄、姚靜婉(1997)。市民休閒生活態度與公園使用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戶外 遊憩研究,10(3),1-17。
侯錦雄 (1999a)。休閒生活態度與鄰里公園使用行為之不同層級城市比較-以台 北、台中、彰化市居民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2(2),55-69。
侯錦雄 (1999b)。民眾參與公園景觀維護意願之研究。中國園藝,45(4),371 -386。
侯錦雄、李素馨、郭彰仁、黃俞蓁(2009)。袋鼠(攜子)媽媽的公園使用行為影響 因素之探討。戶外遊憩研究,22(2),27-49。
倪進誠(2000)。澎湖群島遊客之空間行為與環境識覺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報,27,21-40。
施添福(1980)。地理學中人地傳統及主要的研究主題。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6,235-242。
施翠芸(2007)。綠園道功能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
施鴻志、段良雄、凌瑞賢(1984)。都市交通計畫-理論、實務。台北市:茂昌圖書
高崇倫、王育文、羅瓊娟(2010)。原住民旅館行動業務員環境識覺態度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5(4),1 -16。
夏鑄九(1993)。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1987-1992。台北市:台灣社會研究叢刊。
戚永年、許慧苓(2001)。新環境典範在環境態度分析上之應用。臺灣林業,27(4),47-53。
陳怡芳(2007)。捷運場站景觀計畫之研究-以淡水線高架路段為例。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敏、林曜聖(2011)。國民中學總務人員環境識覺與綠色管理之相關研究。中等教育,62(4),27 -45。
陳亮全(1987)。捷運系統沿線土地開發遠景。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
陳英任、丘逸民、譚鴻仁(2010)。以多元尺度法探討台北縣烏來原住民鄉觀光
之社會衝擊識覺。華岡地理學報,25,67-86。
陳昭蓉、林晏州(1996)。鄰里公園使用者滿意度影響因素之探討。戶外遊憩研究,9(2/3),1-22。
陳梅雪(2011)。大台北都會公園遊客的環境識覺與設施使用滿意度之研究。台 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陳章瑞、宋維真(2007)。GIS調查方法於特徵價格法衡量都市綠地美質之影響與效益。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22,39 -87。
陳湘媛、官宜均(1989)。捷運系統沿線景觀規劃與設計。捷運技術,1,48-57。
陳錦鴻、張長義、劉英毓(2006)。原住民部落居民對民宿業發展衝擊的環境識覺差異分析-以司馬庫斯、新光部落爲例。華岡地理學報,19,85-110。
陳瀅世、巫嘉綺(2011)。台南市公園綠地植栽與舖面型態之溫熱環境-紅外線測 溫熱像分析。國立台南大學之環境與生態學報,4(2),1-18。
梁國常(2002)。遊客對風景遊憩區認知意象之研究-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為例。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梁盛棟(2007)。遊客旅遊動機、期望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溪頭森林遊樂區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林業暨自然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章宏智(2006)。台北市都市公園使用者偏差行為之空間特性研究。休閒運動期刊,5,21 -37。
推動台灣火車站保存再生行動聯盟(1998)。再見火車頭:火車站再生與都市發展。台北市:創興出版社。
張有恆(2009)。都市公共運輸。台北市:華泰文化。
張志榮(1994)。都市捷運發展與運用。台北市:建築情報。
張長義(1984a)。基隆市山坡地居民對災害調適行為及因應措施之研究。工程環境會刊,5,1-12。
張長義(1984b)。環境變遷認知之空間差異一個台灣農村社區之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12,22-28。
曹建宇、張長義(2008)。地震災害經驗與調適行為之比較研究-以台南縣白河、台中縣東勢居民為例。華岡地理學報,21,52-75。
程仁宏(1992)。桃園縣觀音工業區廠商環境識覺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研究報告,5,1 -61。
程仁宏、林郁欽(1999)。台灣策略性工業發展與設廠區位之識覺分析。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研究報告,12,25-50。
程仁宏(2005)。垃圾焚化廠跨縣市營運管理之研究-以臺北市及基隆市爲例。華岡地理學報,18,1-17。
馮正民、林禎家(2000)。都市計畫草圖替選方案分析模式之改進:納入估共設施 配置。都市與計畫,27(2),233-254。
黃士哲(1987)。從地理學觀點論中國山水畫家的環境識覺。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
黃淑君、鄭朝誠、王浩全(2001)。捷運淡水線線形公園與沿線居民生活品質關係 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4(3),37-56。
黃富瑜(1998)。淡水捷運線使用者對沿線景觀知覺與偏好之探討。台灣大學園 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義宏(2005)。捷運車站周邊人行空間設計之研究。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 論文。
黃瑞茂(2002)。都市保育型的都市設計。載於蕭麗虹、黃瑞茂(主編),文化空間創意再造:閒置空間再利用國外案例彙編(148-149頁)。台北市:文建會。
解鴻年、胡太山、邵澤恩(2000)。鄰里公園對鄰近不動產影響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建築與規劃學報,1(3),258 -271。
葛兆年、李培芬、邱祈榮(2008)。破碎棲地之面積、孤雛度與棲地異質度對都 市地景之鳥類群聚組成之影響-以台北市公園綠地為例。都市與計劃 ,35(2), 141 -154。
楊子葆(1990)。台灣都市交通政策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台北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計
畫之個案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2/3,33-102。
劉立偉、黃子珍(2011)。公園綠地空間分布的評析:從漸進規劃的觀點談都市公 共設施用地檢討。建築學報,76,91-112。
劉鴻喜、程仁宏(1996)。台灣地區製造業廠商環境識覺之研究《以台北縣土城工業區與高雄市臨海工業區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研究報告,9,29-132。
劉鴻喜、陳文尚、林遠航(1996)。陽明山國家公園遊客環境識覺之調查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研究報告,9,305-348。
漢寶德(主編)(2010)。生活美學理念推廣系列叢書(3):景觀。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廖學誠、林鴻忠、林香白歷(2008)。社區居民對附近森林步道的環境識覺之研究 -以宜蘭縣為例。臺大實驗林研究報告,22(4),277-296。
廖學誠、林鴻忠、林香白歷(2009)。遊客對宜蘭縣四條森林步道的環境識覺分析。中華林學季刊,42(2),291-308。
蔡厚男(1991)。台灣都市公園的建制歷程(1895-1987)。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 所博士論文。
蔡厚男(1997)。綠帶在都市景觀生態網絡規劃策略上之潛力與應用:以台北都會區為例。中國園藝,43(2),92-102。
蔡厚男、劉淑瑛(2002)。都市公園設計評析-以大安森林公園、中山美術公園及 萬華民俗公園為例。中國園藝,48(1),67-84。
鄧天德(2011)。抽樣樣本數的推估。北市教大社教學報,10,181-189。
鄭亦卉、林晏州、林寶秀(2009)。聯合分析法中替選方案呈現方式對公園使用 者願付費用之影響。戶外遊憩研究,22(1),77-98。
鄭亞嵐、林晏州(2003)。都市公園綠地連接度與鳥類群聚關係之研究。中國園藝,49(4),395-406。
顏家芝(1998)。公園認養對使用者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鄰里公園為例。 戶外遊憩研究,11(3),59-73。
韓菊美、吳連賞、宋國城(2011)。現象學地理學視角下的環境識覺研究-以燕巢泥 岩區為例。環境與世界,23,19-48。
戴震宇(2002)。台灣的鐵道。台北縣:遠足文化。
關華山(譯)(1996)。研究與設計:環境行為研究的工具(原作者Zeisel, J.)。台北市: 田園城市文化。
聶先怡(2007)。淡水八里自行車道環境識覺與遊憩體驗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 學社會科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羅健文、林楨家(2011)。都市綠廊道網絡期程規劃模式。戶外遊憩研究,24(4), 53-88。
蘇美玲、林晏州(1999)。都市公園使用者休閒態度之研究-以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 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2(1),61-86。

二、外文文獻

Alexandris, K. & Carroll, B. (1997).An analysis of leisure constrains based on different recreational sport participation levels: results from a study in Greece. Leisure Science, 19, 1-15.
Beard, J.G., & Ragheb, M.G., (1980).Measuring Leisur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1), 22-30.
Cardozo, R.N. (1965).An experiential study of customer effort, expectation ,and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3), 244-249.
Chiesura, A. (2004).The role of urban parks for the sustainable city.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68, 129-138.
Chon, J. & Shafer, C.S. (2009).Aesthetic Responses to Urban Greenway Trail Environments. Landscape Research, 34(1), 83-104.
Coutts, C. (2009).Multiple case studies of the influence of land-use typ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uses along urban river greenways. 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135(1), 31-38.
Cranz, G. (1980).Women in urban parks. Journal of Women in Culture and Society, 5(3), 79-95.
Dorfman, P.W. (1979). Measurement and meaning of recreation satisfaction: A case study of camping.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1(4), 483-510.
Downs, R.M. (1970).Geographic space perception: past approaches and future prospects.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 70-81.
Fish, J. & Napier, T.L. (2001).Perceptions of recreation greenway impacts among rural community residents. Journal of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society, 32(2), 334-353
Floress,K.,Baumgart-Getz,A.,Prokopy,L.S.&Janota,J.(2009).The quality of greenways planning in northwest Indiana: a focus on sustainability principl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52(1),61-78.
Gold, J.R. (1980).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al geography.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olledge, R. G. & Stimson, R.J. (1997).Spatial behavior: a geographic perspective.
New York, NY: The Guilford Press.
Ittelson, W. (1974).An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New York, N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Kirt, W. (1952).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the concept of the behavioral environment. Indian Geography Journal, Silver Jubille, 152-160
Lertwannawit,A. & Anuwichanont,J. (2011) Tourists’ expectation and perception towards environmental issue:management for green tourism of Khao Yai National Park. International business&Economics Research Journal, 10(9), 41-46.
Lindsey,G.,Wilson,J.,Yang,J.A.&Alexa,C.(2008).Urban greenways,trail characteristics and trail use: implications for design. Journal of Urban Design, 13(1), 53-79.
Little, C.(1990).Greenways for American. Baltimore, MD: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Manning, R. E. (1985).Diversity in a democracy: expanding the 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 Leisure Sciences, 7(4), 377-399.
Mundet, L. &Coenders,G.(2010).Greenways:a sustainable leisure experience concept for both communities and tourists.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18(5), 657-674.
Oliver, R. (1981).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satisfaction process in retailing settings. Journal of Retailing, 57(3), 25-48.
Plutchik, R. (1982).A structural model of emotion: a psycho evolutionary synthesis. New York, NY: Harper and Row Publisher.
Schrader, C. C. (1995). Rural greenway planning: The role of stream land perception in landowner acceptance of l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33,390-675.
Schreyer, R.S. &Roggenbuck, J.W. (1978).The influence of experience expectation on crowding perceptions and social-psych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ies. Leisure Sciences, 1(4), 373-394.
Sonnenfeld, J. (1968).Geography, perception and the behavioral environment, English, P.W. and Mayfield, R. C. ed., Man, Space and environment.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prout, H. & Sprout, M. (1965).The ecological perspective on human affair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uan, Y.F. (2001).Images and mental maps.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65,205-213.
Whyte, W.H. (1968). The last landscape. New York, NY: Doubleday.
Wood, L.J. (1970).Perception studies in geography. Transaction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50, 129-141.

三、網路資訊

內政部營建署(2010)。公園綠地系統規劃設計手冊暨操作案例研究成果技術報告。取自內政部營建署全球資訊網http://www.cpami.gov.tw/chinese/filesys/file/chinese/dept/up/up991203-2.pdf。資料取得時間西元2012年6月21日
台北市政府主計處(2012)。台北市民每人享有的公園綠地面積面積。取自台北市 統計資料庫查詢系統http://163.29.37.101/pxweb2007-tp/dialog/Saveshow.asp。 資料取得時間西元2013年3月11日
行政院主計處(1994)。國民休閒生活調查。取自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專題中心(SRDA)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http://140.109.171.218/webview/index.jsp?object=http://140.109.171.218:80/obj/fStudy/AA140003。資料取得時間西元2012年8月26日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3)。全國綠資源調查架構之研究。取自www.cepd.gov.tw/dn.aspx?uid=4666。資料取得時間西元2012年6月11日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2011) 。2010 永續發展指標評量報告書。取自行政 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http://nsdn.epa.gov.tw/CH/DEVELOPMENT/2010_1109_99all.pdf 。資料取得時間西元2012年9月2日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3.6.14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3.6.1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