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賴冠樺
研究生英文姓名:LAI KUAN HUA
中文論文名稱:學生生態社環境教育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新北市某國小為例
英文論文名稱:An Action Research on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 Ecological Club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New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姓名:王懋雯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含環境教育與資源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103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6
中文關鍵詞:環境教育生態社行動研究
英文關鍵字:Environmental EducationEcological Club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58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5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以新北市某國小為研究場域,該校的生態社學生為研究對象,運用校園生態環境,發展學生社團的環境教育課程,並增進學生的環境素養。本研究透過觀察、訪談及分析教師省思札記、學習日誌、會議記錄等資料,進行二年的行動研究。
第一年社團以體驗、實作及合作學習等教學方式,發展維護生態池及小小解說員的課程,結果發現具有挑戰性的實作課程,可提升學生的環境敏感度及行動力,並建立榮譽及成就感。但由於第一年的課程時間、協同教師及環境概念知識的課程不足,因此第二年社團時間增加為每週三節課,引入二位協同教師支援,並新增蛙類、蝴蝶、鳥類、空中菜圃等主題式課程,仍延續維護生態池及小小解說員課程,提供學生更多合作學習的機會,發展運用生態池及空中花園的環境教育課程。結果發現主題式課程建立學生有系統的環境概念知識,充份的體驗及實作讓學生的環境素養全面提升,合作學習增進同儕情感及學習成效,而協同教學可促進課程發展及教師成長。
最後針對研究結果提出建議:社團可採徵選制招收社員,並善用榮譽制度,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及榮譽感;課程內容宜精簡,課程規劃要彈性應變,適時納入生活週邊的教學資源,深化及豐富課程內容;善用觀察、體驗、遊戲、實作及合作學習等教學方式,可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成效;運用協同教學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並隨時調整課程內容及教學方式。在提升學生負責任的環境行為方面,課程規劃應加強學生對環境的承諾及行為的責任感,並增加其環境行動的經驗,以加強學生的環境行動力。
This case study examines environmental literacy among elementary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an ecology club in New Taipei City.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on campus support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rough a club for students which demonstrated an increase in environmental literacy over a two year period. This action research used observations, interviews, learning journals, learning lists and meeting minutes for two years.
In the first year, teaching methods were introduced that incorporated student hands-on experiences, creating their own activities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based on a ecological curriculum for maintaining ecological pond and training botanical commentator, it’s found that offering a challenging curriculum increases sensitivity to the environment and heightens activities among students, that increases their accomplishment and offers them recognition for their work. However, leaking of sufficient time of curriculum, co-work teacher and the curriculum of knowlegde of environmental concept, the curriculum becomes three classes every week in the second year. Also, 2 more co-work teachers are joined, and subject curriculum are increased as flogs, butterflies, birds, and vegetable garden in the air and it is kept for curriculum for maintaining ecological pond and training botanical commentator. These activities provides more chance to co-learning for students, developing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al curriculum for ecological pond and vegetable garden in the air. It is found that subject curriculum can build the knowledge environmental concept in system for students, sufficient experience and opration can let overall environmental literacy be upgrated, co-learning can improve the emotion of peer and learning effect, and co-teaching can help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and growth of teacher.
Finally, based on research result, it is suggested : enrolling new members in club can have test for selection, using encourage system can upgrade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honor; It’s good that content of curriculum is simple, the plan of curriculum can be flexable to contain teaching resourses in living surrounding and content is thorough and abundon; Knowing how to use teaching methods like observations, experiences, playing games, incorporated student hands-on experiences,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this can increase the interests in learning and accomplishment for students; Using co-teaching method can handle the learning situation for students, and adjust the content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ethod in time. As for the increasing the responsibility environmental behavior, the arrangement of curriculum should focus on the commitment on environment and responsibility on action for students. Also, let students increase the experiences of environmental action, in order to enhence th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for them.
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錄 V
圖目錄 VII
表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界定 4
第四節 研究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環境教育 7
第二節 學生社團 18
第三節 行動研究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3
第一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33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40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56
第四節 研究信度與效度 59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61
第一節 生態社環境教育課程發展之歷程 61
第二節 學生參與生態社之學習表現 117
第三節 運用協同教學,促進課程發展與教師成長 15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75
第一節 結論 175
第二節 建議 177
參考文獻 179
附錄 183
附錄一 研究者自我探討描述 183
附錄二 101學年度綠精靈招生簡章及徵選題庫 187
附錄三 教師觀察記錄表 189
附錄四 綠精靈學習日誌 190
附錄五 綠精靈校園植物導覽學習單 191
附錄六 102學年度新北市某國小教育實驗課程申請計畫書 192
附錄七 102學年度綠精靈生態社課程計劃(調整前) 195
附錄八 「蛙蛙家族」課程學生認知情意測驗題目 204
附錄九 20131113學生訪談大綱 205
附錄十 4月9日解說分組注意事項 206
附錄十一 解說評分表 207
附錄十二 4月28日解說工作分配表 208
附錄十三 學生及教師編號 209
一、 中文
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2013年10月1日。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環境教育-基本理念【文字資料】。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discuss/discuss3.php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王建華(1991)。在社團中創造自己-論國民小學實施社團活動的成效。師友月刊,284,10-12。
王順美(1994)。解決環境問題教學模式之探討。環境教育季刊,22,38-45。
富安環境教育資訊網。2013年11月24日。教育部環境教育課程綱要(97年修訂)【文字資料】。取自:https://sites.google.com/site/fuanhuanjingjiaoyuzixunwang/jiao-yu-bu-huan-jing-jiao-yu-ke-cheng-gang-yao-97nian-xiu-ding
王萬清(1991)。學校社團活動的人性化教育功能。師友月刊,284,3-5。
王懋雯(1997)。師範學院學生環境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生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王鑫(1992)。戶外保育教育模式。戶外環境教育手冊。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教育部環保小組。
王鑫(1994)。台灣的自然生態保育。台北: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王鑫(1998)。整合環境教育與教學活動。現代教育論壇研討會手冊(三)-環境教育在國小階段之角色探討。國立教育資料館。
江姮姬(2003)。國民小學小提琴團體課社團活動實施之探究。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訓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
江素娟(2010)。國小學童社團利用學校蝴蝶園實施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李崑山(1999)。落實國民小學環境教育之策略與方法。環境教育季刊,40, 63-70。
李蕙宇(2001)。生態教育園之水棲生物棲地營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大學,台北市。
李偉文(2003)。正宗愛台灣的10個遊戲。台北縣: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吳武典、洪有義、張德聰(1996)。團體輔導。台北縣蘆洲市:國立空中大學。
周甘逢(1988)。社團目標的設定與實施。高雄:復文。
周儒(2000)。行動研究與教師環境教育能力之發展。台灣教育,589,22-28。
周雅惠(2008)。利用校園進行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以上安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林文生(2001)。學本位課程發展機制-台北縣瑞柑國小的經驗。課程與教學季刊,4(2),69-84。
林秀滿、盧秀琴(2003)。校園水生教材園的經營以利教學之探討。環境教育學刊,2,47-65。
邱宴君(2009)。臺北縣溼地學校教師環境覺知與環境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邱惠芬(2003)。多媒體介面對國小學童學習動機、學習成就及學習保留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范靜芬(2006)。國小學生環境行動評量檢核系統之建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夏林清(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高敬文(1999)。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許民陽(2011年11月)。環境概念與環境覺知。新北市100年度環境教育人員認證研習第二天研習資料。新北市。
許世璋(2001)。我們真能教育出可解決環境問題的公民嗎?論環境教育與環境行動。中等教育,52(2),52-75。
陳佩正(2001)。國內環境教育總體檢與建議,90年度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45-50。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
陳伯璋(199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臺北:南宏。
陶蕃瀛(2004)。行動研究:一種增強權能的助人工作方法。應用心理研究,23,33-48。
張德聰(1992)。如何在社團中成長與學習。空中學訊,117,32-38。
郭麗娟(2003)。國小六年級學生植物解說能力培訓歷程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曾富林(2001)。環境覺知教育之探究-以國小五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永和(2013)。合作學習的教學實務議題探析。國民教育,53(5),78-88。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台北:五南。
黃朝恩(1993)。如何指導學生透過模擬遊戲學習地理。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廿一期。中國地理學會出版。
黃瑞琴(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婉婷(2010)。行動團隊在國中社團發展環境教育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
楊冠政(1998)。環境教育。台北:明文書局。
楊冠政(1993)。環境素養。環境教育季刊,19,2-13。
楊冠政(2002)。環境倫理-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環境教育學刊,1,1-12。
劉中玉(2004)。我國國民小學階段環境素養內涵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劉世和(2005)。利用社區環境資源進行學校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彭世騰(2005)。校園生態教學模組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葉重新(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蔡清田(2004)。課程發展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賴雅芬(1996)。校園戶外教育。境教育季刊,30,76-84。
環境教育法(2010年6月5日)。
顏妙桂(2001)。許學生一個快樂學習的未來-兼論「休閒教育」在九年一貫課程之實施。台灣教育,602,2-8。
羅敏華(2004)。國小教師利用校園資源發展環境教育教學模組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二、 英文
Cohen, W & Manion, L. (1985).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 London: Croom & Helm.
Feldman, A. (2003). Vaildity and quality in self-study. Eduvational esearcher, 32(3), 26-28.
Marcinkowski, T. J. (1988). An Analysis of Correlates and Predictors of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9(12), 3677-A.
Margarete, R. H. (1990).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Children’s Experiences with Vegetation on School Grounds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1(2), 9-15.
Parkin, D. R. (1998). Is outdoor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17(3), 275-286.
Russell, H. R. (1990). Ten-Minute Field Trips: A teacher's guide to using the schoolgrounds for environmental studies (2nd ed.).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44732)
全文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4.7.10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4.7.1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