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張耿福
研究生英文姓名:Chang Keng-Fu
中文論文名稱:動手操作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百變的水」與 「認識天氣」單元對國小三年級學童科學概念學習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小為例
英文論文名稱:The Study of Integrating Hands-on Activities in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gic Water" and "Weather" for the Learning of Scientific Concepts on 3 ͭ ͪ Graders: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姓名:陳義勳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應用物理暨化學系自然科學教學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102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1
中文關鍵詞:動手操作百變的水與認識天氣單元科學概念
英文關鍵字:Hands-on activities"Magic water" and "Weather" UnitScientific concept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92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21
  • 收藏收藏:0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藉由進行動手操作融入教學活動中,提供學生動手操作實驗與觀察,探討國小三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在「百變的水」與「認識天氣」單元中,在教學之前、後對學生概念影響的研究。研究目的有:一、探討動手操作融入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生在科學概念建立的影響。二、探討動手操作融入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生在不同學業成就學生的影響。三、探討動手操作融入教學對不同性別國小三年級學生學習的差異情形。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為主。研究對象為臺北市內湖區某國小三年級的學生,以課程內之單元設計動手操作的教案,進行動手操作的教學活動。研究工具為「訪談題目及核心概念雙向細目表」,並以「訪談逐字稿」、「前後訪談概念分析表」、「符合概念次數統計表」、「學習單」及「教學觀察」等資料來探討概念學習成效。
根據本研究成果,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動手操作的教學後,所有學生皆較教學前有更正確、清晰的科學概念及較完整的概念陳述。如:所有學生動手操作教學前累計符合正確概念次數有72次,所有學生動手操作教學後累計符合正確概念次數有171次。
二、動手操作教學對學業成績高中低之學生概念學習皆有很好的成果:且「高學業成就」之學生在經由動手操作後其表現最好;如動手操作教學後高學業成就學生累計符合正確概念次數有60次,全部答對。「低學業成就」之學生在經由動手操作後其進步幅度最大;如低學業成就學生動手操作教學前累計符合正確概念次數有18次,動手操作教學後累計符合正確概念次數有55次。
三、動手操作教學對不同性別之學生概念學習皆有很好的成果:且男生在經由動手操作後其表現依然最好;如動手操作教學後男學生累計符合正確概念次數有86次,女學生累計符合正確概念次數有83次。女生在經由動手操作後其進步幅度較男生稍佳;如男生進步46次,女生進步51次。
本研究的結果及提出的三點建議:一、對教師方面的建議,二、對教育行政的建議,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可以提供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未來在此方面教學與研究上的參考。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s of the study were to explore: 1).The conceptions difference between pre-and posttest; 2). The conceptions difference among higher, medium, and lower achievement levels. 3). The conceptions difference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The researcher designed hands-on activities to Grade 3 "Magic water" and "Weather" Unit, KS edition textbook and designed teaching materials by the researcher.
The main of the study were qualitative. Research object as the third grade students in Neihu Taipei City Area, to design teaching plans hands-on activities, The researcher conduct hands-on learning activities, research tools for "Two-way breakdown of interview questions and core concepts", and "Verbatim version of the interview", "Conceptual analysis of the interview table before and after" and "Comply with the concept of frequency tables", "Worksheets" and "Teaching observation" data to explore concepts such as learning.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After a long, hands-on teaching, all students are more before teaching a more precise and clear statement of the concept of scientific concepts, and more complete.
2. Hands-on teaching for high, medium and low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the students ' concept of learning are very good results: "high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its best after the students through a hands-on where hands-on teaching students of high academic achievement after 60 times a cumulative number of correct concept, all right. "Low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students through a hands-on after its sharpest advance.
3. Hands-on teaching to students of different from genders concept learning are very good results: males do it through when their performance is still the best; after the hands-on teaching males are better than females on conceptions. But females who through hands-on it slightly better progress than mal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ill be provided three suggestions:
(1)Suggestions for teachers.(2)Recommendations to 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3)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put future reference 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this regard for elementary natural and life science teachers.
目次
頁次
中文摘要…………………………………………………………ɪ
英文摘要…………………………………………………………Ⅲ
目次……………………………………………………………… Ⅴ
圖次………………………………………………………………Ⅶ
表次………………………………………………………………Ⅸ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的重要性及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待答問題…………………………………………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國內科學教育的轉變…………………………… 9
第二節 動手操作的發展及理論基礎……………………13
第三節 科學概念理論及研究方法………………………20
第四節 百變的水與認識天氣單元相關概念……………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35
第一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38
第三節 研究工具與訪談資料……………………………3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45
第一節 動手操作融入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生在科學概
念建立影響的分析………………………………45
第二節 動手操作融入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生在不同學
業成就學生影響的分析…………………………70
第三節 動手操作融入教學對不同性別國小三年級學生
學習差異情形的分析……………………………90
第四節 小結………………………………………………10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11
第一節 結論………………………………………………111
第二節 建議………………………………………………116

參考文獻…………………………………………………121
中文部分……………………………………………………121
英文部分……………………………………………………127

附錄…………………………………………………………129
附錄一:教案設計…………………………………………129
附錄二:前訪談逐字稿……………………………………147
附錄三:後訪談逐字稿……………………………………159
附錄四:教學前訪談核心概念分析………………………171
附錄五:教學後訪談核心概念分析………………………183
附錄六:學習單……………………………………………195
附錄七:教學前後訪談-S-概念分析表…………………197
附錄八:教學前訪談-H&M&L-概念分析表………………203
附錄九:教學後訪談-H&M&L-概念分析表………………207
附錄十:教學前訪談-B&G-概念分析表…………………211
附錄十一:教學後訪談-B&G-概念分析表………………214
附錄十二:訪談前後-S-符合科學概念次數表…………217
附錄十三:訪談前後-H&M&L-符合科學概念次數表……218
附錄十四:訪談前後-B&G-符合科學概念次數表………220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7)。學習心理學-學習理論導論。臺北市:五南。
王文科(2011)。課程與教學論。臺北市:五南。
王美芬(2012)。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手冊中。臺北市:康軒。
王美芬、熊召弟(2005)。國小階段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
卓伯源(2011)。深耕教育,投資未來。摘自2011-09-27中時電子報。
林士峰(2006)。POE教學策略對國小六年級學生鐵生鏽的物質性質概念改變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志誠(1998)。原住民學童在天氣現象的解釋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家平(2001)。國小學童光合作用概念之分析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清山、張春興(1975)。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文景。
林顯輝(1994)。國小自然科學創造思考教學活動設計。屏東市 :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科學教育中心。
邱弘毅 (1998)。職前及在職國民小學教師的天氣概念及其相關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學校教育組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洪文東(2004)。科學的創造發明與發現。臺北市:臺灣書店。
洪振方(2003)。探究式教學的歷史回顧與創造性探究模式之初探。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報,15,641-662。
洪振方(2010)。科學史:科學哲學與科學教學 [電子資源]。高雄市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位教學科技中心。
荀子(前313-前238)。荀子。臺北市:臺灣書店。
許嘉玲(2004)。以POE策略探究國小四年級學生浮力概念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榮富(2009)。科學知識心智模型與科學態度潛在特質之Rasch模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報。
許民陽(1995)。國小學童對氣團及其相關概念認知之研究。臺北市:臺灣書店。
張中外(2005)。以歷程檔案評量探究國小五年級學童「熱」教學單元的概念學習。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未出版,臺北市。
張敬宜(1998)。教師對國小四年級學童蒸發、凝結與沸騰概念了解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凱綸(2001)。國小學童對「水的三態變化」概念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科教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教育部(1968)。國民小學課程標準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75)。國民小學課程標準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3)。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a)。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課程綱要。教育部2001頒佈。
教育部(2001b)。創造力教育白皮書(草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b)。國民小學課程標準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陳志偉(2004)。以POE策略探究國小四年級學生浮力概念學習歷程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秀枝(2005)。以歷程檔案評量探究國小三年級學童「植物構造與特性」相關概念的概念學習。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未出版,臺北市。
陳俊璋(2001)。國小學童對氣團及其相關概念認知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義勳(1994)。國小高年級學生自然科學中力學單元中「四輪車與小山坡」單
元概念發展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5,37-70。
陳義勳(1995)。國小高年級學生自然科學中力學單元迷思概念之探討。行政院
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4-2511-S-133-001N。
陳義勳(2000a)。國小自然科物理單元之分析與教材教法之實證研究。臺北:五
南。
陳義勳(2000b)。中小學科學展覽析論與評論。國教新知,46(3),21-30。
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義勳(2003)。學童有趣科學玩具及其相關科學遊戲之探討與設計。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1-2523-S133-001。
陳義勳(2005)。以科學玩具融入自然生活科技教學之舉蕅隅。科學研習月刊,44(3),4-9。
陳義勳(2006)。2006中華民國物理教學及示範研討會手冊,3-4。臺北市。
陳義勳(2007)。國小創意科學活動全省走透透。國科會計畫。NSC
96-2515-S-133-001-
陳義勳(2008)。探討國小五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以Hands-on 教學之研究
國科會計畫。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系。
陳義勳(2009)。動手操作活動融入國小五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之研究。2009 年 12 月 18-19 日第 25 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陳義勳(2010)。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學習與評量。臺北市:五南。
陳義勳 ( 2011 )。中華民國物理教育暨學術研討會全文彙編。中華民國物理教學
及示範研討會。
陳義勳 (2012a)。生活中的科學。8月20日至23日中華民國物理教學及示範研討
會,高雄陸軍官校。
陳義勳 (2012b)。科學探索活動在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上之研究。12月13日第28屆科教年會。
盛承堯、陳義勳(2003)。趣味科學。臺北市:五南。
郭重吉(1992)。國中學生能量和波動概念另有架構之研究。彰師學報,3,505-529。
郭鴻銘、沈青嵩(1976)。推理。臺北縣板橋市: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郭鴻銘譯(1978)。公立中小學統合科學課程。臺北市:五南。
黃才立、劉德明(1992)。物質變化的概念分析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湘武、黃寶鈿(1987)。皮亞傑理論在科學教育上的應用研究。臺北市:師大。
黃政傑(1994)。課程設計。臺北市:師大。
楊明達、王靜如(2000)。以合作技巧教學探究國小自然科合作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未出版,臺北市。
楊冠政(1997)。統合科學教育簡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楊哲棋(2008)。以POE教學策略進行國小三年級學童有關力學概念之初探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龍立(2002)。中西科學教育發展簡史。臺北市:文景。
楊龍立(2003)。九年一貫課程與文化。臺北市:五南。
蔡樹旺(2002)。國小學童對自然現象的概念來源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一亭(2003)。國小學童對水溶液的迷思概念類型與成因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金洲(2000)。教育通論。華東師範大學出版出版。
鄭湧涇(2005)。我國科學教育改革的回顧與展望。科學教育月刊,284,2-22。
賴篁川(1994)。年長孩童的水循環概念和物質組成模式。師大地科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賴慶三(2011)。國小科學教育之理論、實務與科學新知。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鍾聖校(1997)。班級教學中錯誤概念的修正及其相關因素研究。臺北市:五南。
魏明通(1999)。科學教育。臺北市:五南。(1997初版)








參考文獻

二、英文部分: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1990). 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Oxford, U. S. A.
Ary, J. & Sorensen (2010). Introduction to research in educatio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Ausubel, D. P. (1968).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1968.
Bruner, J. (1966). Actual minds, Possible worlds. Harvan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 U. S. A.
Chen, I. S. (2005). The hands-on activities through science toys. The ICAS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promot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y Literacy through Science Toys and out-of-school Science Activities. Pattaya, Thailand.
Chen, I. S. (2008). The study of integrating hands-on activities into science courses for fifth graders.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Association Annual Convention. North Carolina, U.S.A.
Chen, I. S. (2009). The Study of Hands-on Activities in a 2009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Annual Convention, Reno, Nevada, U.S.A.
Dewey, J. (1933). How We Think. Boston: D. C. Heath, & Company.
Featonby, D. (2005). Toys and physics. Physics Education, 40, 537-543.
Gange, R. M. (1985).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and theory of instruction. Orlando, Florida: Holt, Rine heart and Winstone Inc.
Gagne' , R. (1963). The learning requirements for enquir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1, 144-153.
Goldberg, R. (1998, April). Working knowledge, Scientific American, 92.
Gregorio, L. C. (2005). Bringing Science to Everyone :Achiev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iteracy for All. UNESCO Bangk , Thailand.
Hurd, P. D.(1958) . Science literacy: its meaning for American school. Educational leadership, 16, 13-16.
Johnson, H. L., Trout, B. L., Brekke, C. J., & Luedecke, L. O. (2004). Hands-on, demonstration, and videotape laboratories for non-science majors in a food science course: Achievement, attitude, and efficiency.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Education, 3(1), 2-7.
Kent, K. K. (2009). Use AIMS( Activities Integrating Math and Science) to Invigorate
Your Math and Science programs.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Association
Annual Convention, Reno, Nevada, U.S.A. Scientific Revolutions.
Kerlinger, F. N., & Lee, H. B. (2000). Foundations of behavioral research. South Melbourne, Vic. : 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
Kuhn, T. S. (1970).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U.S.A.
Lumpe, A. T., & Oliver, J. S. (1991). Dimensions of hands-on science. The American
Biology Teacher, 53, 345-348.
McBride, S. L. (2003). Whatever floats your boat. Science Scope, 26(6), 12-13.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96).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National Academy Press. Washington, D.C., U.S.A.
Novak, J. D. (1983). The use of concept mapping and knowledge vee mapping with junior high science student. Science Education, 67(5), 625-645.
Piaget, J. (1929). The Child Conception of the world. New York: Harcourt.
Pella, M. O. (1966). Concept Learning in Science. The Science Teacher, 33(9),31-34.
Rubin, K. H., Fein, G. G., & Vandenberg, B. (1983). Socializ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P. H. Mussen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pp. 693-774).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Sternberg, R. J. (1985). Implicit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creativity, and wisdo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9, 607-627.
Sturm, H., & Bogner, F. (2008). Student-oriented versus teacher-centred: The effect of learning at workstations about birds and bird flight on cognitive achievement and motiv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30, 941–959.
Thair, M., & Treagust, D. F. (1997). A review of teacher development reforms in
Indonesian secondary scie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practical work in Biology.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27, 581–597.
Visia, C. (2000). Teaching classroom educators how to be more effective and crcative teacher. Education, 120, 675-680.
Wolfinger, D. M. (1984). Teaching scienc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content, process, and attitude. Boston, U.S.A.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相關論文

1. 動手操作融入水的移動單元教學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國小四年級學童為例
2. 動手操作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燃燒和生鏽」及「聲音與樂器」單元科學概念學習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小五年級學童為例
3. 以科學繪本融入國小四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昆蟲家族」對學習成就之研究
4. 以動手操作融入國小六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水動力火箭及簡單機械單元概念之研究---以臺北市士林區某國小為例
5. 以具體模式融入國小五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以「植物的根、莖、葉和花」為例
6. 國小六年級學童對食品保存之認知及科學態度之研究─以臺北市北投區為例
7. 國小中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使用氣象預報資訊於教學上之研究
8. 動手操作融入國小低年級生活課程「下雨了」單元概念學習之研究-以新北市永和區某國小雙語班為例
9. 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對太陽能應用在教學上之現況調查
10. 科學遊戲競賽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科學學習成效之研究
11. 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在電學上的迷思概念之研究─以新北市汐止區為例
12. 探究國小五年級學生在動手操作科學活動中對其相關之學習成就及科學態度之成效-以臺北市國小為例
13. 以科學閱讀融入國小六年級學童自然科巧妙的施力工具與珍愛家園單元的學習成就之研究—以桃園市楊梅區某國小為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