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陳良亦
中文論文名稱:學習共同體應用於國小二年級教學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三興國小為例
指導教授姓名:王明志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與地理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102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學習共同體聆聽能力協同學習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59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17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探討以學習共同體理念應用於國小二年級教學時,實務上可行的教學活動及對學童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的影響為何。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蒐集多元資料,包括現場教室的觀察、教師省思札記、學童問卷、學童訪談紀錄、諍友教師的觀察意見等,再將教師、學童、諍友的意見整合,以期能更深入了解學習共同體的內涵。研究過程中以臺北市三興國小二年級某班學童為觀察對象,以座位編排方式由傳統面向黑板的直排座位,變更為ㄇ字形座位作為起始點,同時在各科目的教學中,階段性的試行各種符合學習共同體理念的教學活動,實施行動研究,再根據研究期間的觀察與發現,提供下一階段修正座位編排方式與教學活動設計的參考依據。
  本研究結果發現:在座位編排方式方面,學童雖然會因看黑板的角度、空間使用的便利性以及是否便於和同學討論等因素,而選擇不同的座位排列方式,然而大部分的同學對於能和身邊的同學一起討論、學習,都認為是快樂且必要的,有助於提升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而教學活動設計方面,將過去以教師講述為主的時間與活動安排,轉變成以學生討論、分享為主之後,學童的聆聽與表達能力也有所提升,並且認為與別人一同討論、學習是有趣、重要且較為有效的。
  本研究的研究成果期能提供教育現場的教師們,在未來運用學習共同體理念教學及後續相關研究參考。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iscuss feasible teaching activities on practices and effects for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when learning community concept is applied to Grade II teaching at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The study adopts action research method and collects multivariate data, including live classroom observation, teacher reflection journals, students’ questionnaire, students’ interview records, collaborative observations reviews and so on. Then the results integrate the view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learning community profoundly. This study takes students of a Grade II class at Taipei Municipal San-Xing Elementary School as research objec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eat arrangements, which is taken as a quick start, is changed from traditionally linear arrangement facing to the blackboard to ㄇ shape one. Furthermore, the teaching subjects and activities, which conform to learning community concept, are implemented periodically. Then according to the observation and discovery in study periods, the experiences provide reference basis for next period of seat arrangement modification and teaching activity design.
  From the results this study discovers a couple of conclusions. On seat arrangement aspect, students may select different seat arrangements for different blackboard angles, convenience of space availability, convenience of discussions with classmates and other factors that most students feel happy and necessary to discuss and learn to each other. Furthermore, it is conductive to improv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by seat arrangements. On teaching activity design aspect, after changing ideas of activity arrangements, which switch teacher instructions from main content in the classroom to student discussion and sharing, the listening and expression capabilities of students are also enhanced. Furthermore, the students believe that it is interesting, significant and quite effective when having discussion and learning together with others.
  The study results can be provided to teachers on education sites and taken as references for teaching and following related studies with application of Learning Community concept.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問題背景與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第三節 名詞解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學習共同體理論內涵
 第二節 聆聽能力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採用行動研究的理由
 第二節 研究流程
第三節 研究情境與對象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第五節 研究信度與效度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一節 研究準備期
 第二節 研究實施期第一階段
 第三節 研究實施期第二階段
 第四節 研究實施期第三階段
 第五節 實施學習共同體對學生的影響 12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第二節 建議 
參考文獻
附錄
中文部分

王彥(2012)。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冷場-的必要性探究。語文月刊,9,48-50。
安桂清(2009)。轉換與更新:中國大陸課堂教學話語研究。課程研究,4:3,47-66。
江文慈(1992)。斐哥斯基「近側發展區」之基本概念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現代教育,7(28),145-156。
佐藤學(2003a)。課程與教師。(鐘啟泉譯)。北京:教育科學。
佐藤學(2003b)。靜悄悄的革命:創造活動、合作、反思的綜合學習課程。(李季湄譯)。長春:長春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0年)。
佐藤學(2004)。學習的快樂-走向對話。(鐘啟泉譯)。北京:教育科學。(原著出版年:1999年)。
佐藤學(2010)。學校的挑戰:創建學習共同體。(鐘啟泉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原著出版年:2006年)。
佐藤學(2012a)。教師的挑戰。(鐘啟泉譯)。上海:教育科學。華東師範大學(原著出版年:2003年)。
佐藤學(2012b)。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黃郁倫、鐘啟泉譯)。臺北市:天下。
何琦瑜、張瀞文、賓靜蓀(2012)。搶救無動力世代。親子天下,33,136-143。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吳波、李大聖(2007)。深刻的平易-理智的激情-推荐-靜悄悄的革命。今日教育,11,61-62。
吳俊憲、黃政傑(主編)(2006)。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台北:五南。
吳春燕(2010)。教育敘事-遭遇-主體性神話。考試周刊,54,163-164。
吳清山、林天祐(1996)。教育名詞:合作學習。教育資料與研究,13,75-76。
李月圓(2009)。對話教學應用於國小高年級課文閱讀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永生(2005)。論班級中交往互動的三種關係。教育研究雜誌(大陸版),12,102-110。
李芒、鄭葳(2007)。學習共同體及其生成。當代教育科學,5-6,18-22。
李咏吟(1998))。維考斯基(Levs. Vygotsky)的認知學說在教學的應用。教師天地,93,17-22。
李明麗(2009)。日本-學習共同體:學校改革模式在中國的可行性探析。外國中小學教育,7,50-53。
李長燦(2003)。發展對話與反省社群的國小數學教學模式之研究─ Vygotsky「可能發展區」概念的探討與實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偉言(2007)。佐藤學學習理論及其對我國的啟示。教育科學,1,83-87。
李慧玲(2003)。國小二年級生活課程教學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周立勳(1992)。從團體表現的理論探討班級分組教學的效果。嘉義師院學報,6,131-153。
周立勳(1994)。國小班級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立勳(1998)。分組合作學習中兒童的情意表現。嘉義師院學報,12,39-72。
岳金春(2007)。你用對課堂話語了嗎。基礎教育課程,10,59。
岳金春(2007)。傾聽,使生命潤澤。北京教育(普教版),4,56-57。
林佩璇(1992)。合作學習在小學的應用。教與愛,38,36-39。
林佩璇(1993)。合作學習在國小數學科教學上的應用。研習資訊,10(2),50-53。
林佩璇、黃政傑(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林坤燦(1995)。合作學習方案的認識與實施。國教園地,55-56,17-21。
林高明(2007)。把心融於課堂-讀佐藤學的靜悄悄的革命。山西教育(教育管理),1,48-50。
林達森(1992)。合作學習在九年一貫課程的應用。教育研究資訊,10(2),87-103。
邱美虹(1994)。科學課程革新─評介Project 2061,SS&C和STS理念。科學教育月刊,174,p.2-14
邱鳳美(2009)。口語教學-讓學生學會傾聽。新課程研究,11,152-153。
洪玉君(2005)。Freire與Noddings對話教學論及教師圖像之探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胡琪敏(2010)。做筆記策略教學對提升中年級學童聆聽能力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韋金龍、陳玉美(1994)。突破國中常態編班教學困境之途徑:合作學習。教育研究雙月刊,35,59-65。
夏正江、趙勤(2004)。試論學習共同體的培植-以上海寶山區團結小學的實踐為例。教育研究雜誌(大陸版),5,95-104。
徐雪琴(2012)。接納學生感受營造潤澤的師生關係。小學時代(教師),9,17。
徐新逸(1998)。情境教學中異質小組合作學習之實證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6(1),30-52。
袁紫菁(2010)。座位安排對國小學生知覺感受與班級互動之影響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商利民(2005)。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研究。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廣州。
國立台東師範學院(2002)。教育行動研究與教學創新。台北:揚智。
張世璿(2001)。國小STS教學中進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張美茹(2003)。國小低年級教師對生活課程實施現況之調察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張清濱(1995)。合作學習的正用與誤用。研習資訊,12(4),1-6。
張新仁(1997)。討論的技巧。載於黃光雄編,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許琪美(2003)。接通你我的頻道─建構國小「對話教學模式 」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郭姜燕(2009)。三問自我。師道,9,52-53。
陳伯璋(198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台北;南宏。
陳美如(2004)。生活課程-問題、借鏡與圖像初探。教育研究月刊,123,131-135。
陳美如(2008)。課程與教學:看見兒童、理解兒童、體驗兒童,在關係中。教育研究月刊,167,120-123。
陳美如、郭昭佑(2008)。傾聽孩子的聲音:理想中的學校與課程。教育研究月刊,176,98-110。
陳素如(2010)。國小六年級學童聆聽理解能力與公因數公倍數之數學成就相關情形。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素貞(1998)。配對學習方式與合作訓練對概念學習的效應。屏東師院學報,11,25-54。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壽參(2007)。傾聽的意蘊。基礎教育參考,2,89-90。
陳麗華(2011)。促進全員潛能開發的學習共同體。教師天地,171,76-77。
湯衛紅(2007)。對話從傾聽開始-讀《學習的快樂-走向對話》。江西教育,20,47。
黃政傑(1997)。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盈禎(2006)。國小高年級實施國語主動聆聽策略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黃喬珍(2010)。DLTA對提升國小低年級學童聆聽能力之研究—以故事體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黃詠仁(2001)。一位國小自然科教師實施合作學習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雅婷(2008)。國小學童寓言故事聆聽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楊巧玲(2000)。問題導向教學與合作學習教學策略之理論與實際。課程與教學季刊,3(3),121-136。
楊思偉(2001)。小學生活課程理念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85,92-96。
楊炳煥(2008)。輸出性聆聽策略教學對提升高年級學童聆聽能力之研究-以教師讀報活動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趙健(2005)。學習共同體-關於學習的社會文化分析。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課程與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上海。
劉徽(2010)。這裡的課堂風景如畫-學校的挑戰-創建學習共同體-精粹解讀。現代教學,9,77-79。
劉徽(2012)。傾聽、串聯和反芻:課堂中的三件事-讀《教師的挑戰》。現代教學,10,73-75。
歐用生(1994a)。教師即研究者。研習資訊,11(4),1-6。
歐用生(1994b)。做一個有反省能力的教師。研習資訊,11(5),1-6。
蔡文榮(1999)。實施合作式學習的基本素養。師路季刊,5,43-57。
蔡文榮(2000)。對「濫用合作式學習」的簡單答辯。師路季刊,7,40-45。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蔣小琴(2007)。建構以"學"為中心的課堂結構。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7,43-45。
蕭月穗(2000)。國小教室中的小組合作學習。國教之聲,33(4),14-21。
蕭惠姿(2002)。國小低年級自然科實施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賴春金、李隆盛(1992)。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中等教育,43(4),87-91。
錢理群(2008)。改變一所學校需要多長時間-讀《靜悄悄的革命》。教育與職業,31,106。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龔淑芬(2004)。國民小學聆聽教學教材分析及教學方法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網站部分

許秩維(2010)。PISA評比 台灣成績平排名降。中央社。2010年12月7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10/12/7/n3106758.htm
蔡祐吉(2012)。15歲的競爭力,競爭力倒退!台學生國際排名跌。TVBS-N 。2012年5月26日,取自: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nunumt198720120526220138
丁亞雯(2012)。從學習共同體到連結於學生連結於學習彼此支持造就的生命共同體。臺北市教育e週報,573期。2012年9月20日,取自http://enews.tp.edu.tw/prient.aspx?EDM=EPS20120920080943Y2I
國民教育社群網。97年課程綱要。2013年7月8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聯合新聞網(2012)。學習共同體/ㄇ字形座位 師生變平等對話。2013年7月30日,取自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07549
封面
摘要與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3.7.31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3.7.3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