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吳慶輝
研究生英文姓名:Ching-huei Wu
中文論文名稱:「光輝十月」-由《國語日報》看戰後台灣國家認同之轉變
指導教授姓名:張弘毅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與地理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103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國語日報國家認同意識型態集體記憶節日領袖崇拜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19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46
  • 收藏收藏:0
由於臺灣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臺灣的族群分立,自有歷史以來,不曾間斷。在1945-1950年代,大量的「外省人」由於臺灣光復與國民政府撤守臺灣,兩個族群才開始頻繁的接觸 。外省族群開始時以戰勝者與接收者的姿態來到臺灣,以「奴化」論調斥責臺灣人民,對各方面都處於劣勢的族群做「教化式的同化」 。以虛擬的中原文化為藍本進行「文化建構」 ,企圖建構新的國家認同。
但隨著時間的演進,上述的文化建構之內容也有了變化,部份人民也由於內外情勢的變化,對於上述的國家認同愈來愈有不同的意見,使得一般民眾的國家認同出現分歧的現像 ,而這種認同的歧異又與省籍有著高度的相關,近年來才會有統獨爭議、國家認同分歧的情況出現。
臺灣在國民黨政府治理的期間,其所欲傳達給臺灣人民的國家認同的內容,是本文討論的重點。而從葛蘭西的觀點來說,整個國家社會都是國家機器的一部份,因此國家透過教育體制與機構進行國家認同的建構,乃是無可避免的。
因此本文試圖以集體記憶理論與文化霸權為理論基礎,討論與解析國家對國民國家認同塑造的手段與方法。並以《國語日報》為對像,探討這一份主要以國小學生為發行對像的報紙的興衰,以及以其為文本分析的對像,觀察其是否隨著整個台灣社會政經情勢變化而在國家認同的表現上有所改變。
而由文本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國家認同的象徵,如國旗、國歌一直在十月的報紙中出現。「光輝十月」的意象雖經建構,但由於假日的意義不再,此一名詞也不再出現。而領袖崇拜的現像可說是塑造國家認同重要的一部份,但這種以個人為國家興亡指標的情況,隨著強人的逝去,逐漸淡薄,終至散去。台灣有中華民國之民,卻無統治中國之實,作為生存之地的台灣,開始時不被重視,大多以配角的角色出現,但因對生活土地的重視,台灣逐漸被重視,但終未成為《國語日報》中國家認同的中心。
目錄
表圖目次 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 文獻探討與回顧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3
第二章 《國語日報》與國家認同之形塑 15
第一節 集體記憶理論 16
第二節 國家認同理論 21
第三節 文化霸權理論 29
第四節 國語日報的發展與半官方地位 39
第三章 《國語日報》內容分析 47
第一節 國家的象徵 48
第二節 光輝的十月 57
第三節 領袖崇拜與國家 62
第四章 「光輝十月」論述裡臺灣定位之轉變 70
第一節 「建設臺灣」與「光復大陸」 71
第二節 「大陸-臺灣」,血濃於水 75
第三節 自始至終的中國中心論述 80
第五章 結論 89
第一節 《國語日報》與國家認同 89
第二節 由《國語日報》看國家認同分歧 93
參考文獻 98
附錄 105
參考文獻
一、專書部份
Anderson, Benedict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台北:時報出版,1999。
Apple, Michael W.著,王麗雲譯,《意識型態與課程》,台北:桂冠,2002。
Bernstein, Basil著,王瑞賢譯,《教育、象徵控制與認同:理論、硏究與批判》,台北:學富,2005。
Gellner, Ernest著,李金梅、黃俊龍譯,《國族與國族主義》,台北:聯經出版,2001。
Gellner, Ernest著,李金梅譯,《國族主義》,台北:聯經出版,2001。
Hobsbawm, Eric著,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台北:麥田出版,1997。
Mannheim, Karl著,張明貴譯,《意識型態與烏托邦》,台北:桂冠,2006。
Tsurumi, E. Patricia著,林正芳譯,《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宜蘭:仰山文教基金會,1999。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編,《認同與國家 : 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臺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4年。
方師鐸著,《五十年來中國國語運動史》,臺北:國語日報社,1965年。
王天濱著,《臺灣新聞報業史》,臺北:亞太出版社,2003年初版。
王明珂著,《華夏邊緣》,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4月初版。
石計生等著,《意識型態與臺灣教科書》,臺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
朱敬一、戴華著,《國家在教育中的角色》,臺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年。
江宜樺著,《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揚智出版社,1998年。
羊憶蓉著,《教育與國家發展:臺灣經驗》,臺北:桂冠出版社,1994年。
吳密察、江文瑜編,《體檢國小教科書》,臺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
李永熾監修,薛化元主編,《臺灣歷史年表:終戰篇》,臺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1990年。
李鍌等編撰,《國語運動百年史略》,臺北:國語日報社,2012年。
汪知亭著,《臺灣教育史料新編》,臺北:商務印書局,1978年。
周婉窈著,《海洋與殖民地臺灣論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2年。
周婉窈著,《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出版社,2003年。
周婉窈著,《臺灣歷史圖說 (增訂本)》,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9年。
林玉体著,《臺灣教育史》,臺北:文景出版社,2003年。
林生傳著,《教育社會學》,臺北:巨流出版社,2000年。
林果顯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統治正當性的建立與轉變》,臺北:稻鄉出版社,2005年。
林莉菁,《我的青春,我的FORMOSA》1、2 , 臺北:無限出版社,2012年12月,初版。
阿斯特莉特、馮亞琳主編,《文化記憶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一版。
施正鋒著,《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臺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
洪炎秋著,《國語推行與國語日報》,臺北:國語日報社,1975年。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新自然主義出版社,2004年。
孫晶著,《文化霸權理論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徐南號主編,《臺灣教育史》,臺北:師大書苑,1993年。
張正藩著,《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論與實際》,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3年。
張玉法著,《歷史學的新領域》,臺北:聯經出版社,1978年。
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初版。
張博宇主編,《臺灣地區推行國語運動史料》,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11月初版。
張博宇主編,《慶祝臺灣光復四十週年臺灣地區國語推行資料彙編(上)》,新竹:臺灣省立新竹社會教育館,1987年。
張博宇主編,《慶祝臺灣光復四十週年臺灣地區國語推行資料彙編(中)》,新竹:臺灣省立新竹社會教育館,1988年。
曹銘宗撰文,臺灣史新聞編輯委員會編,《臺灣史新聞》,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13年6月。
許佩賢著,《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臺北:遠流出版社,2005年。
許毓峰著,《解嚴前後國小社會科教科書中的臺灣圖像》,臺北:稻鄉出版社,2007年。
陳伯璋編著《意識型態與教育》,臺北:師大書苑,1988年。
陳其南著,《公民國家意識與臺灣政治發展》,臺北:允晨出版社,1992年。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
陳國祥、祝萍,《臺灣報業演進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社,1988年。
陳培豐著,《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陳翠蓮著,《臺灣人的抵抗與認同》,臺北市: 遠流出版,2008年。
黃宣範著,《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北:文鶴公司,1994年。
黃英哲著,《「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
黃庭康著,李宗義譯,《比較霸權-戰後新加坡及香港的華文學校政治》,臺北市:群學出版社,2008年。
經典雜誌主編,《臺灣教育四百年》,臺北:經典雜誌,2006年。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臺灣省近二十年國語文教育工作報告》,南投: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74年。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臺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國民教育篇》,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84年。
臺灣歷史學會編,《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3。
遠流臺灣館編著,《臺灣史小事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3年三版。
劉阿榮主編,《社會學與 現代社會》,臺北:威仕曼文化,2006年。
歐用生著,《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復文,2001年。
蕭阿勤著,《回歸現實:臺灣1970年代的戰後. 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年。
薛化元、周志宏編著,《國民教育權的理論與實際》,臺北:稻鄉出版社,1994年。
薛化元著,《「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50年代臺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臺北:稻鄉,1996年。
藍順德著,《公民教育的內涵》,高雄:復文出版社,1986年。
藍順德著,《教科書政策與制度》,臺北:五南出版公司,2006年。
蘇峰山編,《意識、權力與教育—教育社會學理論論文集》,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2002年。
龔宜君著,《「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臺北:稻鄉出版社,1998年。

二、期刊論文
Ernest Renan著,李紀舍譯,〈何謂國家〉,收錄於《中外文學》,第24卷,第6期,1995年11月。
Lewis A. Coser著,邱澎生譯,〈阿伯瓦克與集體記憶〉,收錄於〈當代雜誌〉, 91期,1993年11月,頁20-39。
王甫昌,〈邁向臺灣族群關係的在地研究與理論:「族群與社會」專題導論〉。《臺灣社會學》, 4期,2002年6月,頁1-10。
王明珂〈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收錄於〈當代雜誌〉, 91期,1993年11月,頁6-10。
江宜樺〈當前臺灣國家認同論述之反省〉,《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9期,1998年3月,頁163-229。
何卓恩,〈政教之間—殷海光黨化教育論述的演變〉,《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1期,2004年5月,頁165-192。
沈宗瑞,〈國家、社會與公民權的發展〉,《通識教育》,6卷2期,1999年6月,頁65-83。
周珮儀,〈我國教科書研究的分析:1979-2004〉,《課程與教學季刊》, 8卷4期,2005年10月,頁91-116。
張榕庭,〈戰後臺灣民族精神教育研究〉,《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29期,2003年10月,頁14-25。
許雪姬,〈臺灣光復初期的語文問題〉,《思與言》, 29卷4期,1991年12月,頁155-184。
陳昭瑛,〈霸權與典律:葛蘭西的文化理論〉,《中外文學》,21卷二期,1992年7月,頁54-83。
陳翠蓮,〈臺灣的國家認同研究近況〉,《國史館館刊》, 33期,2002年12月,頁10-17。
黃英哲,〈1950年代臺灣的「國語」運動(上)(下)〉,《文學臺灣》,46期,2003年4月,頁318-333;47期,2003年7月,頁172-188。
黃英哲,〈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研究(1945.11-1947.3)〉,《臺灣歷史學會會訊》, 12期,2001年9月,頁24-40。
楊聰榮,〈從民族國家的模式看戰後臺灣的中國化〉,《臺灣文藝》, 138期,1993年8月,頁77-113。
盧建榮,〈臺灣青少年認同文化的形塑--對五所中學學生問卷調查結果之分析〉,《思與言》,34 卷3 期,1996年9月,頁113-146。
蕭阿勤,〈世代認同與歷史敘事:臺灣一九七0年代回歸現實世代的形成〉,《臺灣社會學》九期,2005年6月,頁1-58。
蕭阿勤,〈集體記憶理論的檢討: 解剖者、拯救者、與一種民主觀點〉,《思與言》,第35卷,1997年,頁247-296。
蕭阿勤,〈認同、敘事與行動:臺灣1970年代黨外的歷史建構〉,《臺灣社會學》5期,2003年6月,頁195-250。
戴寶村,〈國民小學社會科臺灣史教材之檢討〉,《臺灣風物》, 38卷2期,1988年6月,頁33-49。
薛化元,〈戰後國家教育權發展的考察—「教育基本法」爭議的歷史思考〉,《現代學術研究》7期,1995年12月,頁19-39。

三、專書論文
王明珂,〈過去、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臺灣的族群經驗〉,《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頁249-274。
朱浤源,〈民國以來華人國家觀念的演化〉,《認同與國家 : 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臺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4年,頁1-36。
杜正勝,〈歷史教育的改造〉,收入杜正勝著《臺灣心․臺灣魂》,高雄:河畔出版社,1998年,頁140-148。
施正鋒,〈臺灣教科書中的國家認同—以國民小學社會課本為考察的重心〉,收入臺灣歷史學會編《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3年,頁19-48。
許佩賢,〈日治前期兒童的歷史意識與公學校的歷史教育──以1910年代為中心〉,收入《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論文集》,臺北:臺灣歷史學會,2003年,頁49-100。
彭明輝,〈臺灣的歷史教育與歷史教科書(1945-2000)〉,收入彭明輝著《臺灣史學的中國纏結》,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頁207-260。
劉阿榮,〈公民教育與公民社會—以臺灣的威權轉型為指涉〉,收入《二十一世紀公民與道德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2000年,頁145-164。
戴寶村,〈歷史教育與國家認同—國民中小學臺灣史教育之檢討〉,收於氏著《臺灣島.臺灣省.臺灣國—歷史文化評論集》,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頁1-29。
薛化元,〈戰後臺灣教育制度中國家權力問題的歷史探討〉,收入《臺灣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00年,頁393-407。

四、學位論文
尤玉文,〈臺灣國小教科書中國家認同概念之演變─以1949年後之社會與音樂教科書為例〉,新竹: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朱彥碩,〈「臺灣光復」論述的建構——以《中央日報》「臺灣光復節」特刊(1949-1987)為中心的分析〉,臺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吳明吉,〈戰後初期《國語日報》之研究(1948-1954)〉,桃園:國立中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2年。
周俊宇, 〈塑造黨國之民--中華民國國定節日的歷史考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夏金英,〈臺灣光復後之國語運動(1945-1987)〉,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5年。
張期玲,〈國家認同的塑造:以國中的歷史教科書為焦點〉,臺北:淡江大學公共行政系碩士論文,2003年。
張榕庭,〈戰後臺灣民族精神教育之研究1951-1996〉,臺北:淡江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5年。
許佩賢,〈塑造殖民地少國民:日據時期臺灣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4年。
陳誼璟,〈從文化霸權的觀點評析我國國小社會科課程〉,嘉義,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黃瓊玟,〈「中華兒童叢書」與國家認同形塑(1965-2002)〉,臺北: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
楊秀菁,〈臺灣戒嚴時期的新聞管制政策〉,臺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楊聰榮,〈文化建構與國民認同:戰後臺灣的中國化〉,新竹: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歐用生,〈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潛在課程」分析〉,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蔡蕙光,〈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的歷史教育—歷史教科書之分析〉,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鄭凱中,〈「臺生」外省人的國家認同與族群想像:以新黨支持者和「外獨會」為參考團體〉,臺北: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薛政宏,〈國府遷臺前後(1948-1951)《國語日報》內容之研究〉,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封面目次與摘要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4.1.21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4.1.2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