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韋玉蓮
中文論文名稱:臺北市國小民俗體育選手參與動機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
指導教授姓名:林國瑞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學系體育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體育學系體育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出版年:102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民俗體育參與動機訓練滿意度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02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5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臺北市國小民俗體育選手參與動機與訓練滿意度現況,並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民俗體育選手的差異情形。本研究以臺北市國小民俗體育選手為研究對象,並自編「臺北市國小民俗體育選手參與動機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問卷」為研究工具,共發放4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21份,回收有效率為80%,經統計分析後,研究結果主要發現如下:一、臺北市國小民俗體育選手參與動機因素依序分別為:「求知需求」、「成就挑戰」、「健康適能」、「心理需求」、「團隊人際」與「獎勵讚賞」等六個因素。二、不同年級、參加校隊時間、家長支持度和導師支持度在民俗體育選手參與動機上,達顯著差異。三、臺北市國小民俗體育選手訓練滿意度因素依序分別為:「團隊關係」、「教練領導」、「場地設備」、「訓練內容」與「個人表現」等五個因素。四、不同性別、年級、參加校隊時間、每週訓練時間、內外聘教練、家長支持度、導師支持度在民俗體育選手訓練滿意度上,達顯著差異。五、臺北市國小民俗體育選手參與動機與訓練滿意度達顯著正相關。
目次...……………………………………………………………………i
表次……………………………………………...………………………iii
圖次……………………………………………………………………...v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問題…………………………………………..………3
  第四節 研究假設…………………………………………..………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六節 名詞解釋…………………………………………..………5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民俗體育之概念……………………..……………..……..7
  第二節 參與動機之理論與相關研究…………………,…..……11
  第三節 滿意度之理論與相關研究………………………,..……21
  第四節 參與動機與訓練滿意度相關研究………………..…….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31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33
  第三節 研究工具…………………………………………..……..35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實施程序……………………………..……..43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45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46
  第一節 臺北市國小民俗體育選手人口統計變項之現況分析....46
  第二節 臺北市國小民俗體育選手參與動機各因素之差異分析49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臺北市國小民俗體育選手參與動機因素之差異分析…………..…………………………………..51
  第四節 臺北市國小民俗體育選手訓練滿意度各因素之差異分析
……………..………………………………………….….58
  第五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臺北市國小民俗體育選手訓練滿意度之差異分析……..……...……………………………….…..60
  第六節 臺北市國小民俗體育選手參與動機與訓練滿意度之相關情形……………………...…………..……………….…..6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68
  第一節 結論...………………………………..…………….……..68
  第二節 建議...………………………………..…………….……..70
參考文獻…………...………………………………………….………..73
  中文部份………...……………………………………………...…73
  英文部份…………...………………………………………….…..82
附錄………………………...…………………………….……………..85
  附錄一 臺北市國小民俗體育選手參與動機與訓練滿意度預試問卷……………..…..………………………………………85
  附錄二 臺北市國小民俗體育選手參與動機與訓練滿意度正式問卷……..…………………………………………………..88













表 次

表2-1 國內學者對「民俗體育」名詞釋義彙整表…………………….7
表2-2 我國推廣民俗體育政策活動彙整表…………...………….…10
表2-3 國內外學者對「參與動機」名詞釋義彙整表………………11
表2-4 國內外學者對「滿意度」名詞釋義彙整表…………………22
表3-1 預試問卷之抽樣摘要表…………..……………………….….33
表3-2 正式問卷之抽樣摘要表……………...…………………….…34
表3-3 臺北市國小民俗體育選手參與動機預試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36
表3-4 臺北市國小民俗體育選手參與動機預試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38
表3-5 臺北市國小民俗體育選手參與動機預試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39
表3-6 臺北市國小民俗體育選手訓練滿意度預試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40
表3-7 臺北市國小民俗體育選手訓練滿意度預試因素分析摘要表42
表3-8 臺北市國小民俗體育選手訓練滿意度預試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43
表3-9 研究預定進度表……………...……………………………….44
表4-1 臺北市國小民俗體育選手性別次數分配表………………....46
表4-2 臺北市國小民俗體育選手年級次數分配表………………....47
表4-3 臺北市國小民俗體育選手參加校隊時間次數分配表….…...47
表4-4 臺北市國小民俗體育選手每週訓練時間次數分配表……....48
表4-5 臺北市國小民俗體育選手內外聘教練次數分配表…….…...48
表4-6 臺北市國小民俗體育選手家長支持度次數分配表….……...49
表4-7 臺北市國小民俗體育選手導師支持度次數分配表….……...49
表4-8 臺北市國小民俗體育選手參與動機之平均數摘要表….…...50
表4-9 臺北市國小民俗體育選手參與動機因素之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50
表4-10 臺北市國小民俗體育選手參與動機各因素之LSD事後比較
摘要表……………………………………………….…….…51
表4-11 不同性別在民俗體育選手參與動機之獨立樣本t檢定摘要表………………………………………………………..….…52
表4-12 不同年級在民俗體育選手參與動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3
表4-13 不同參加校隊時間在民俗體育選手參與動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4
表4-14 不同每週訓練時間在民俗體育選手參與動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5
表4-15 不同內外聘教練在民俗體育選手參與動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6
表4-16 不同家長支持度在民俗體育選手參與動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7
表4-17 不同導師支持度在民俗體育選手參與動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7
表4-18 臺北市國小民俗體育選手訓練滿意度之平均數摘要表…....58
表4-19 臺北市國小民俗體育選手訓練滿意度之重複量數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摘要表……………………………………...…...…..58
表4-20 臺北市國小民俗體育選手訓練滿意度各因素之LSD事後比較摘要表……………………….………………...………….…...59
表4-21 不同性別之民俗體育團隊選手訓練滿意度之獨立樣本t檢定摘要表……………………………………….………………..60
表4-22 不同年級在民俗體育選手訓練滿意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2
表4-23 不同參加校隊時間在民俗體育選手訓練滿意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3
表4-24 不同每週訓練時間在民俗體育選手滿意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4
表4-25 不同內外聘教練在民俗體育選手訓練滿意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4
表4-26 不同家長支持度在民俗體育選手訓練滿意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5
表4-27 不同導師支持度在民俗體育選手訓練滿意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6
表4-28 臺北市國小民俗體育選手參與動機與訓練滿意度之相關摘要表…………………………………….……………………….67




















圖 次

圖2-1 期望理論中期望與工具價值的關係圖…….………..………24
圖3-1 研究架構圖………………………………….….……….……32
圖3-2 研究流程圖………………………………….….……….……43
中文部份
丁文欽(2011)。臺北市國小排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克先(1987)。學習心理學,臺北市:桂冠圖書。
王文科(1989)。學習心理學:學習理論導論。臺北市:五南圖書。
王碧媜(1998)。消費動機、服務品質與購後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大學推廣教育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王智賢(2008)。臺北市國小田徑運動代表隊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保進(2006)。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尤建昌(2010)。臺北縣國中籃球選手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白萬應(2011)。國中橄欖球隊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訓練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丘前峯(2010)。臺北地區國小巧固球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史育明(2012)。新北市國小扯鈴隊選手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江幸容(2009)。雲林縣國中小學童木球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牟鍾福等(2000)。臺灣地區傳統與民俗體育發展現況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2)。疼惜兒童、守護健康,台灣兒童健康重要成果之回顧與展望。2012年7月20日,取自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p01.aspx?class_ no=25&now _fod_list_no=12321&level _no=2&doc_no=85385
吳騰達(1995)。民俗體育範疇與特性之探討。國民體育季刊,24(3),78-84。
吳騰達(2000)。我國學校推展民俗體育的問題與對策。學校體育,10(6),26-30。
吳萬福(1996)。針對體育課程標準的實施—如何革新國小體育教學。教師天地,82,51。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市:知城數位科技。
吳佳鴻(2004)。台灣韻律體操發展概況與中小學韻律體操選手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吳慶昇(2007)。台北市國小羽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憶菁(2012)。苗栗縣偏遠地區國中運動團隊選手參與動機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秉彝(1981)。中華民俗體育。雲林縣:知音印刷打字公司。
李旭旻(2005)。臺北縣立國小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周紹忠、岑漢康(2000)。體育心理學。臺北市:亞太。
周正寅(2005)。體育替代役競技選手參訓現況及訓練滿意度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林麗娟(1994)。動機設計於電腦輔助教材之運用。視聽教育,35(5),23-30。
林寶山(1998)。教學原理與技巧。臺北市:五南。
林岑怡(2005)。有氧舞蹈參與者身體自我概念、參與動機及健身運動承諾對運動參與行為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林曉怡(2005)。臺南市國小游泳團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林美惠(2008)。掀起一陣波浪:一位資深民俗體育教師的生命史。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思含(2008)。臺北市國小游泳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建興(2009)。國小學童巧固球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貝芬(2011)。民俗活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以桃園縣國小扯鈴活動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林新枝(2011)。臺北市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及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麗真(2011)。國小學童運動舞蹈參與動機、行為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林士捷(2012)。新北市國小籃球代表隊參與動機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邱奕維(2011)。臺北縣國小籃球選手知覺教練家長式領導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邱金松(1993)。體育社會學理論與方法。臺北市:正中。
洪輝宗(2004)。國小學童國術運動運動參與動機因素之差異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洪志仁(2011)。臺北市國小排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及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胡文聰(2004)。宜蘭縣國小五年級學童心理健康和健康與體育領域學習滿意度調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紀碧珠(2009)。國小拔河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洪齡襄(2009)。舞蹈社團學生參與動機與學習滿意度相關研究─以高雄市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臺中市。
徐健偉(2012)。國小團體跳繩選手參與動機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以新北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涂慶波(2011)。扯鈴學習動機及訓練滿意度對學習成效之影響--以臺南縣國小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臺中市。
高華君(2000)。台灣民俗體育現況與展望規劃之研究。臺北市:供學出版社。
馬啟偉、張力為(1996)。體育運動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莫星宇(2012)。國小網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連威登(2010)。臺灣地區國小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康龍豐(2009)。臺灣地區劍道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張至滿(1986)。體育測量與評價。臺北市:水牛。
張春興(1987)。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2000)。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0)。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榮勳(1997)。高雄市國民小學學童課餘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張伯謙(2003)。臺北市國小學校運動代表隊學童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張豐盛(2004)。台南市國小民俗體育團隊學童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張秋沐(2005)。金門縣國小學生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學習滿意度調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張淑惠(2008)。高雄市國小桌球代表隊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簡汶淵(2009)。臺北市國小籃球代表隊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惠宴(2010)。南投縣國小學童民俗體育運動參與動機與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亞洲大學,臺中市。
章百川(2012)。全國國小游泳校隊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許士軍(1995)。管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許樹淵(1999)。如何提昇大專學生競技運動能力水準。大專體育雙月刊,43,711。
教育部(2000)。教育部發展學校民俗體育中程計劃。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2)。學校體育新願景-一二三希望工程。學校體育雙月刊,73,5-13。
陳顯宗、戴遐齡(1994)。暑期進修學生體育課選修游泳項目之動機因素調查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5,279-296。
陳文長(1995)。大專生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與興趣分組體育課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皆榮(1996)。動機與休閒活動之相關性研究。臺北技術學院學報,29(1),203-219。
陳耀宏(1997)。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體育。國民體育季刊,26(2),19-23。
陳光雄等(1999)。我國民俗體育活動現況與發展策略之研究。臺北市:文芳印刷。
陳春蓮(2004)。從成就目標取向談激發學生體育學習動機之道。大專體育,70,124-129。
陳慶鴻(2007)。臺北市萬華區國小學童游泳學習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建宏(2008)。臺北市國小扯鈴隊選手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琨木(2011)。新北市高中田徑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陳慧玲(2011)。國小運動校隊學童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自我效能及運動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陳慶宜(2011)。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在樂樂棒球的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陸義淵(2010)。國小籃球隊選手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程紹同(1998)。運動管理學講集。台北市:漢文書店。
程祈斌(2007)。全國中等學校橄欖球校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黃富順(1985)。成人的學習動機-成人參與繼續教育動機取向之探討。高雄市:復文。
黃昆輝(1986)。教育行政原理。臺北市:三民書局。
黃玉幸(1995)。家庭主婦參與非正規成人教育的動機與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天中、洪英正(1996)。心理學。臺北市:桂冠圖書。
黃玉湘(2002)。我國社區大學學員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黃美蓉(2003)。新竹地區高中職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黃文賢(2007)。國小排球選手參與動機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郁銘(2011)。高中橄欖球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訓練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黃淑婷(2010)。桃園縣國小棒球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及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黃玉青(2010)。國小躲避球運動代表隊選手社會支持、參與動機及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黃雅芳(2011)。國小學童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對扯鈴運動涉入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黃信元(2012)。臺北市國小女童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彭文正(2008)。新竹縣國民小學民俗體育團隊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縣。
曾明淵(2009)。臺北巿國小學生課後運動社團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單繩武(1994)。心理與教育。臺北市:今古文化出版社。
溫世頌(1983)。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楊紋貞(2006)。臺中縣跆拳道校隊選手參與動機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楊志顯(2012)。運動代表隊選手社會支持、參與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新北巿國小田徑選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葉憲清(1993)。四所城鄉國小體育經營現況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4(1),94~121。
葉伯瑋(2012)。臺北市國小運動團隊學生人際關係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廖文靜(1989)。我國空中大學女生參與動機取向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廖燕燕(2006)。臺北市國小扯鈴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廖松圳(2006)。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社團活動參與、自我概念、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趙鋅國(2010)。臺北縣國小樂樂棒球選手參與動機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市。
蒲逸生(2005)。臺北市國民中學籃球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劉兆明(1992)。工作動機理論的發展。應用心理學報,1,39-51。
劉兆明(1993)。發展工作動機理論的初步實徵研究。應用心理學報,2,1-24。
劉安彥(1996)。評介「動機系統理論」與其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8,45-49。
劉佳玫(2001)。導師異動對國小學童學校生活適應的影響---一個國小班級學童的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東師範學院,臺東市。
蔡宗信(1995)。民俗體育範疇與特性之探討。國民體育季刊,24(3),68-77。
蔡宗信(1999)。我國民俗體育的發展與願景之探析。臺北市:體委會。
蔡宗信(2000)。如何推動學校民俗體育之探析。學校體育,10(6),6-12。
蔡宗信(2004)。台灣學校民俗體育團隊發展過程之探討。南大體育,1,21-44。
蔡佳和(2009)。基隆市國小學童運動團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妙玫(2012)。運動代表隊選手社會支持、參與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新北巿國小田徑選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蔡蟬羽(2012)。國小體操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鄭采玉(2008)。國小學生社會領域學習動機與學習訓練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鄭國隆(2009)。臺北市中正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參與學校運動社團之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潘佳秀(2012)。新北市高中職跆拳道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樊正治(1985)。近三十年來我國民俗體育活動發展與現況。教育資料集刊,10,225-262。
盧俊宏(1994)。運動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盧俊宏(1998)。運動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盧立仁(2004)。臺北市國小網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盧俊宏、卓國雄、陳龍弘(2005)。健身運動心理學。臺北市:易利圖書。
錢家慧(2007)。臺北市內湖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參與學校運動社團動機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謝鴻隆(2003)。臺北市國小學童課後運動之參與動機、知覺運動障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謝嘉成(2012)。國中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以宜蘭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鍾志強(1997)。傳統體育之推廣與振興。國民體育季刊,26(2),24-28。
鍾月圓(2011)。臺北市國民小學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戴佩琪(2006)。台灣國民小學民俗體育發展之研究,1971-2000。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顏金郎(2004)。嘉義縣山區原住民參與成人教育活動的學習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顏盟展(2011)。高雄市國小棒球隊選手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韓豐年(1989)。高職學生個人特徵與學習環境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英文部份
Adams, J. S. (1963).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Inequity.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7, 422-436.
Alderfer , C. P. (1972). Existence relatedness and growth: Hum an needs in organizational settings. New York: Free.
Berry,D.(1971).Amulti-aphasicmotivationalparadigmforadulteducation.AdultEducation,22(1),48-56.
Boshier,R.W.(1971).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of adult education participants; A factor analytic exploration of Houle’s typology. Adult Education, 21(2), 3-26.
Drucker, F. Peter(1954). 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N.Y.: Happer &
Row.
Ebel(1979).Essentials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3 rd ed.)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 Hall.
Francken, D. A. and Van Raaij, W. F . (1981). Satisfaction with leisure time activities.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3, 337-352.
Ford, M. E. (1992). Motivating humans:Goals emotions, and Personal agency beliefs.Newbury Park, C. A: Sage Publications.
Getzels, J. W. (1968).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s asocialprocess.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Hull, C. L. (1943). Principles of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 theory. New York: Applet on Century Crofts.
Herzberg (1966).Work and the nature of man. Cleveland:World Press.
Harter(1978). Effectance motivation reconsidered. Toward a
developmental model. Human Development, 21, 36-64.
Hanson, E. M. (1985).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n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Hair, Anderson, Tatham, and Black (1998).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NJ: Prentice Hall.
Kaiser, H. F. (1974). An index of factorial simplicity, Psychometrika, 39,
31-36。
Kidder (1981).Program Analysis and Monitoring (PAM). Techniques
for Improving Title I Evaluation Locally.
Lewin(1936). Principles of topological psychology. New York.McGraw-Hill.
Locke, E. A. (1969). What is job satisfactionor 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4(11), 309-336.
Long, Huey B. (1985).Contradictory expectations Achievement and satisfaction in adult learning.Journal of Continuing Higher Education. 33(3),10-12.
Loudon &Bitta(1988). Consumer Behavior: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New Youk: McGraw-Hill.
Maslow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 370-396.
Miller, H. L. (1967).Participation of adults in education:A force-field analysis. Boston: Canter for the Study of Liberal education for Adults, Boston University.
Maehr, M. L., & Nicholls, J .G. (1980). Culture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 second look. Medicine Sport Science,20,169-186.
Martin, C. L.(1988). Enhancing children’ s satisfaction and participation using a predictive regression model of bowling performancenorms. The Physical Educator, 45(4), 196-209.
Martens, R. (1996) Turning kids on to physical activity for lifetime. Quest, 48, 303-310.
Nicholls, (1984). Achievement motivation: Conceptions of ability, subjective experience, task choice, and performance. Psychological Review, 91, 328-346.
Nixon, H. L. (1984). Sport and the American dream. New York: Leisure.
Porter, L.W. (1961). "A Study of Perceived Need Satisfaction i n Bottom and Middle Management Job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40, 1-10.
Price, J. L. (1972). Hand book of organizational measurement. Lexington,D.C.: Health & Company.
Pintrich, P. R., and Schunk, D. (2001).Motivation in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2n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Smith, P. C. (1969).The Measurement of Satisfaction in Work and Retirement. Chicago: Rand McNally.
Smith, R. E. (1986). Toward a cognitive-afective model of athletic
burnout.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8, 36-50.
Sun H. and Chen A. (2010).An examination of sixth graders’ Self-Determined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tion, 29 (3), 262-277.
Vroom, V. H. (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Wiley.
Wuest, D. A. (2003).Foundations of physical education, exercise science, and sport (14thed.). New York: McGraw Hill.
1.封面
2.中英摘要
3.目錄
4.第一章
5.第二章
6.第三章
7.第四章
8.第五章
9.參考文獻
10.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3.7.5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3.7.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