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黃怡禎
中文論文名稱:實施合作學習於國小社會領域之行動研究 ──以新北市六年級學童為例
英文論文名稱:An Action Research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New Taipei City Sixth Graders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姓名:張煌熙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102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4
中文關鍵詞:社會領域行動研究合作學習拼圖法
英文關鍵字:social studiesaction researchcooperative learningJigsaw method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86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11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師應用合作學習─拼圖法於社會領域教學單元的課程規劃與實施歷程,解決教師在教學現場所遭遇的問題。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是想要瞭解應用合作學習法對師生關係及同儕互動之影響,以及對於學生學習動機之影響,並透過本研究進行自我省思與教學成長。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教學實施對象為新北市某國小六年級研究者任教的一個班級,該班學生一共33名。研究者透過教學觀察、學生訪談、導師訪談、教學日誌、問卷等方式蒐集相關資料,並進行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本研究經由分析、討論,有下列結果發現:
一、運用合作學習教學策略,有助於營造活絡的教室氣氛。
二、在合作學習的教學活動中,能促進學生同儕的互動並有助於培養良好的社會技巧。
三、在實施合作學習的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更加密切並有助於培養融洽的師生關係。
四、透過合作學習能增進學生學習動機、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五、結合時事進行社會領域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培養國際視野及關心周遭發生的事。
六、透過行動研究,不斷省思、修正策略、再行動的反覆過程,有助於研究者解決教學現場所遇到的問題,並提昇社會領域教學技巧。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論,針對學校教育方面及國小班級應用合作學習教學提出建言。另外研究者也針對後續研究之方向提出建議供未來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incorpor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Jigsaw method into social studies, and describes what problems a teacher may encounter and how to solve them.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s of us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on the interactions among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in social studies, and the impacts on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This study also attempts to learn how a teacher may improve professional growth through self reflection.

Action research was utilized in this study.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33 sixth grade students from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New Taipei city. Data such as observation records during classes, interview notes, teaching diary, questionnaire and other related document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to answer the research questions.
The main finding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use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strategy helps create active classroom atmosphere.
2. Cooperative learning facilitates social interaction among students and helps develop good social skills.
3.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t enhances positive interactions amo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4. Us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social studies may increas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facilitate students’ active learning.
5. Combining current events into the teaching of social studies may help students develop international views and concerns about what happen around them.
6. By action research and repeating the process of constantly self-reflecting, revising strategies, and taking actions, a teacher may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field and enhance teaching skills.

Finally, the researcher provides recommendations for apply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school. The researcher also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 in this directio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社會領域教學研究 9
第二節 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 15
第三節 合作學習實施方法 31
第四節 合作學習相關研究 38
第三章 研究設計 45
第一節 行動研究與研究流程 45
第二節 研究情境 54
第三節 合作學習教學設計 56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方法 72
第五節 研究品質之檢證 7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9
第一節 合作學習對於師生關係及同儕互動之影響 79
第二節 合作學習對於學生學習動機表現之影響 90
第三節 合作學習教學行動省思與成長 98
第四節 討論 12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5
第一節 結論 125
第二節 建議 129
參考文獻 133
附錄 140
【附錄一】教學活動設計 140
【附錄二】專家單 154
【附錄三】小考單 167
【附錄四】合作技巧量表 177
【附錄五】社會學習領域學習動機量表 178
【附錄六】學生訪談示例 179
【附錄七】導師訪談示例 182
【附錄八】教學日誌示例 184
一、中文部分
Altrichter, P. S.(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夏清林譯)。台北:遠流。
Berk, L. E. W., A.(1999)。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谷瑞勉譯)。台北:心理。
Linda , B. C.(1998)。多元智慧的教與學(郭俊賢、陳淑惠譯)。台北:遠流。
丁惠琪(2000)。合作學習應用在國小數學教學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于富雲(2001)。從理論基礎探究合作學習的教學效益。教育資料與研究 38期,22-28。
毛國楠(1997)。成績回饋方式對不同能力水準國中生數學科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 29期,117-135。
王文科、王智弘(2011)。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慧豐(2005)。實施拼圖法、共同學習法於國小社會領域教學之探究。南投文教,23期,91-94。
王金國(2003)。國小六年級教師實施國語科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古碧蓮(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關係、師生關係與學習動機之研究。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佐藤學(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 (黃郁倫、鍾啟泉譯)。台北:天下雜誌。
何素華(1996)。國小普通班和啟智班兒童合作學習效果之研究。台北:文景。

吳淑娟(1999)。國中學生理化科學習動機面貌及影響因素之個案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吳佩玲(2007)。WebQuest 在國小四年級社會領域教學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吳麗寬(2000)。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效果與同儕社會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吳璧純(2000)。社會科高層次思考教學活動中的價值衝突與化解之道。教育研究75期,53-65。
吳耀明(2006)。國小五年級教師實施社會領域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第二十四期,311-349 。
呂愛珍(2001)。國民小學社會科課程與教材。台北:五南。
李秋芳(2002)。國小高年級社會科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 。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沈宗瑞(2002)。兩種公民資格觀的歷史發展與對話。教育與社會研究 3期,1-34。
周立勳(1994)。國小班級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淑惠(1999)。一位國小教師國語科教學信念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愫嫻(2000)。臺灣教育改革的「巴洛可現象」:論教育改革對國小教育與國小社會科的影響。國民教育 40卷6期,21-33。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林天祐、吳清山(1996)。教育名詞:合作學習。教育資料與研究 13期,75。
林生傳(1997)。新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五南。
林生傳(1998)。建構主義的教學評析。課程與教學 1卷3期,1-13。
林佩璇(1992)。臺灣省高級職業學校合作學習教學法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瑞榮(1989)。小學社會課程的發展趨勢及其啟示。現代教育 4卷2期,53-67。
林靜萍(2005)。小組合作解題對國小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成效之影響。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徐學正(2002)。運用合作學習教學法與班級經營策略改進國中學生學習之行動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耿志華(1996)。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發展趨向。國民教育 37卷2期,64-71。
張世忠(2003)。建構取向教學-數學與科學。台北:五南。
張正仁(2005)。合作學習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國語文學習成效與同儕互動影響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張政亮(1999)。時空變遷下的社會科教學。國教新知45卷5期,38-48。
張金淑(1990)。合作學習方式對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春興(2012)。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新仁(2003)。學習與教學趨勢。台北:心理。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上網日期:2012年10月29日。檢自: 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326
卓淑琴(2005)。合作式學習對國小學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莊懷義、謝文全、吳清基、陳伯璋(1987)。教育問題研究。台北:空大。
郭英彥(2007)。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實施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秦葆琦(1990)。當前國民小學社會科教材教法之探討。國教天地 84期,20-23。
陳伯璋(1990)。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台北:南宏。
陳俐燁(2002)。合作學習教學法與一般教學法於國小五年級音樂科教學之比較研究。屏東師範學院音樂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國彥(1998)。邁向21世紀的社會科教育。國教天地,128期,8-11。
陳國彥(2001)。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研究。高雄:復文。
陳慧珍(2007)。淺談合作學習教學與成效。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65。
傅明俐(2001)。國民小學數學科合作學習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曾志華(1997)。以建構論為基礎的科學教育理念。教育資料與研究 14期,74-80。
黃政傑(1995)。台灣省國民小學合作學習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黃坤謨(1994)。多元智慧在社會領域教學的實務應用。國教新知 50卷4期,113-120。
黃建瑜(1999)。國中理化教師試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臺北市:五南。
黃政傑、林佩璇(1999)。合作學習教學法: 八十學年度國民教育輔導工作計劃,台灣省國民教育輔導團主編。
黃道遠(2005)。從認知發展論檢視社會科教學問題-以Piaget、Vygotsky 為中心。國教輔導,44卷4期,34-40。
黃炳煌(1991)。社會科教育目標與功能之研究。教育資料集刊 16期,1-17。
黃翊騌(2001)。網頁小組討論小老師鷹架輔助對學生批判思考能力之影響。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黃靚芬(2012)。競賽式數位遊戲融入教學對小學生社會領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劉自強(2007)。合作學習對同儕互動表現的影響─以國小社會學習領域為例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美慧(1999)。多元文化取向的社會科教學研究。高雄:復文。
歐用生(1999)。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國民教育 39卷5期,2-12。
歐用生(2001)。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潘正德(1993)。小團體輔導之研究理論-測量方法之選擇。學生輔導通訊27期。
蔡清田(200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曉楓(2004)。由社會建構論看我國的國語文閱讀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 60期,38-45。
蔡鵑竹(2003)。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童之社會科學習表現的影響。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游福生(1994)。國小社會科教學之困難與改進。國教之友,35卷4期,49-51。
游惠音(2003)。同儕交互發問合作學習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在社會科學習成就表現、勝任目標取向及班級社會關係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蕭欣芸(2012)。合作學習實施於國中音樂課程以提升學習動機及班級氣氛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淑儀(2008)。應用合作學習進行國小一年級學童鄉土教育之研究-以大雅鄉小麥鄉土文化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簡妙娟(2000)。高中公民科合作學習教學實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二、英文部份
Arends, R. I. (2004). Learning to teach(6 ed). New York: Mcgraw-Hill Companies.
Argyris, C.(1982). Reasoning, learning, and action: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London:Jossey Bass.
Aronson, E., Blaney, N., Stephen, C., Sikes, J., & Snapp, M. (1978). The jigsaw classroom. Beverly Hills, CA: Sage.
Aronson,E. (2000). History of Jigsaw. Retrieved October29, 2012. From http://www.jigsaw.org/history.htm
Johnson, D.W., Johnson,R.T. (1998).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5th). Boston:Allyn and Bacon.
Johnson, D.W., & Johnson, R.T., & Stanne, M.B. (2000). 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s: A meta-analysis. Retrieved October 29, 2012. from http://www.tablelearning.com/uploads/File/EXHIBIT-B.pdf
Johnson, D. W., Johnson, R. T., & Roseth, C. (2010).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middle schools: Interrelationships of relationships and achievement. Middle Grades Research Journal, v5 n1, 1-18.
Kumar, R. (2009). Why is collaboration good for my child? Engaging families in understanding the benefi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Young Children, v64 n3, 91-95.
Lepper, M. R.(1985). Microcomputers in education: Motivational and social issues。American Psychologist, v40 n1, 1-18.
Nebesniak, A. L., & Heaton, R. M. (2010). Student confidence & student involvement.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the Middle School, v16 n2, 96-103.
Schon, D.(1987).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Sharan, S., & Shaulov,A.(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motivation to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Sharan, S.(ed.)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and research. Westport, CT:Praeger.
Slavin, R. E.(1999). Learning to cooperate﹐cooperating to learn. N.Y.:Plenum.
Slavin, R. E.(1987). Cooperative learning:can students help students learn? Instructor, March, 74-78.
封面
謝誌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次
表次
圖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3.7.26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5.07.0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