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楊淑詩
中文論文名稱:國小高年級社區資源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新北市淡水古蹟為例
指導教授姓名:高光義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與地理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103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社區資源、行動研究、淡水古蹟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67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編寫社區資源融入高年級社會學習領域課程後,對學生的學習成效,以及研究者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所遭遇的問題與解決之道。本研究利用行動研究為方法,透過錄影、錄音、拍照、學生學習單和自評表、諍友觀課的建議與回饋、研究者自我省思等不同的方法,將教學實施過程中,課程設計、教師教學歷程、學生學習過程等每一個不同的面向,詳實的記錄,除此之外,並採用社區資源課程前(後)測學習單的結果加以分析其成效與影響。本研究結果如下:
第一:課程設計要多元化,才能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研究者應具備豐厚歷史與地理素養與人文涵養,有助編寫優質社區資源融
入高年級教學課程。
第三:學生對社區資源了解更加深入,讓認知與情意達到知行合一,顯見教育成
效。
第四:透過戶外教學,可擴充學生社區古蹟知識領域、增加生活學習體驗。
第五:學時間不足致使課程實施過程,壓縮學生建構學習的時間與機會。
第六:戶外教學在學生安全性的考量上,務必對人力的支援詳加規畫。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論,對實施高年級社會資源教學提出一些具體建議。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5
第三節 研究目的 6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社會學習領域 7
第二節 戶外教學 16
第三節 社區資源的意涵 32
第四節 行動研究 47
第五節 相關研究之文獻回顧55
第六節 淡水古蹟資源介紹 63
第三章 研究設計 71
第一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7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75
第三節 課程設計與內涵 79
第四節 行動研究資料蒐集分析與檢證 86
第五節 研究的信效度 89
第六節 研究倫理 91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93
第一節 社區資源課程實施、反思與修正 93
第二節 學生學習單分析 116
第三節 學生學習成效評估 12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1
第一節 結論與成效 141
第二節 建議 144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46
參考書目 147
附錄 154
附錄一 154
附錄二 157
附錄三 159
附錄四-1 160
附錄四-2 164
附錄四-3 168
附錄四-4 171
附錄四-5 173
附錄四-6 176
附錄五-1 178
附錄五-2 180
附錄五-3 182
附錄五-4 183
附錄五-5 184
附錄五-6 186
表目次
表2-1-1 社會學習領域的主要理念和概念單位分析 8
表2-1-2 人與環境的關係 10
表2-1-3 社會領域第三學習階段能力指標 11
表2-2-1 Bruner表徵系統論的發展分期 22
表2-2-2 Piaget的認知發展階段 22
表2-5-1「社區資源融入戶外教學」之相關研究 55
表2-5-2 相關研究「研究方法」之比較表 60
表3-1-1 諍友基本資料表 74
表3-3-1 課程大綱 81
表3-4-1 本研究資料編碼對照表 87
表4-2-1 學生學習態度與課程目標自評統計結果 118
表4-2-2 學生學習態度與課程目標自評統計結果 120
表4-2-3 學生學習態度與課程目標自評統計結果 123
表4-2-4 學生學習態度與課程目標自評統計結果 125
表4-3-1「東方威尼斯」前、後測比較結果 131
表4-3-2「馬偕在淡水」前、後測比較結果 133
表4-3-3「信仰中心」前、後測比較結果 135
表4-3-4「軍事防禦」前、後測比較結果 137
圖目次
圖2-2-1戴爾博士的經驗金字塔 20
圖2-2-2體驗教學理念 23
圖2-2-3戶外學習層級 24
圖2-4-1行動研究的基本步驟 49
圖2-4-2教育行動研究循環歷程 51
圖2-4-3行動研究歷程階段 52
圖2-6-1四大類別淡水古蹟 64
圖2-6-2紅毛城 65
圖2-6-3滬尾砲台 65
圖2-6-4滬尾偕醫館 66
圖2-6-5淡水禮拜堂 66
圖2-6-6滬尾偕醫館 67
圖2-6-7淡水福佑宮 68
圖2-6-8嘉士洋行 68
圖2-6-9重建街 69
圖3-1-1淡水古蹟位置圖 72
圖3-2-1研究流程圖 77
圖3-3-1課程架構流程圖 80
圖3-4-1三角校正法 88
一、專書
文建會(1994)。社區與地方文化發展工作計畫參考資料。台北:文建會。
王國聯(1995)。社區發展與學校社區工作,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
社區化,頁35-52。台北:師大書苑。
王秋絨(1997)。社區教育模式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方潔枚譯(1994)。共享自然的喜悅(原作者:Joseph Cornell)。台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
股份有限公司。頁201。
台北縣文化資產手冊(2005)。馬偕墓,頁72-73。
朱仲謀譯(2006)。行動研究導論(Andrew P.Jonson著)。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李建興(1995)。學校應成為社區文化堡壘。載於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
學校社區化,頁9-34。台北:師大書苑。
余安邦、林民程、張經昆、陳烘玉、陳浙雲、郭照燕、劉台光、周遠祁、趙家誌,(2002)。社區有教室—學校課程與社區總體營造的遭逢與對話。台北:遠流。
李崑山(2005)。築一個戶外教學的夢-國小戶外教學的理念與實務。台北:創意教材出
版社。
吳清基(2003)。精緻教育的理念。台北:師大書苑。
吳明清(1992)。教育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林生傳(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振春(1998)。社區營造的教育政策。台北:師大書苑。
林明地(2002)。學校與社區關係。台北:五南。
洪若烈(1986)。國民小學社會課程理想內涵研究。台北:國校教師研習會。
胡幼慧(1950)。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徐震(1990)。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書局。
夏林清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Altrichter,Posch & Somekh著)。台北:遠流出版
社。
陳郁秀(2000)。北海岸的文化原鄉。台北市:白鷺鷥文教基金會。
陳國彥(2001)。社會領域課程與教學。台北市:學富文化。
陳國彥、吳宗立,(2002)。社會領域教材教法。高雄市,麗文文化。
教育部(2003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課程問題與解答。台北:教育部。
莊展鵬(1990)。台灣深度旅遊手冊2-淡水。台北:遠流出版社。
程健教,(1991)。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湯梅英(2002)。重大議題之融入。載於黃炳煌(2002)。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
策略。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炳煌(1996)。教育改革-理念、策略與措施。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炳煌(1986)。課程理論之基礎。台北:文景出版社。
黃鈺惠(2011)。魅力淡水。台北:臺北縣淡水古蹟博物館。
彭駕騂(1972)。國校社會科教材教法。台北:台灣書店。
黃政傑(1999)。教育改革。台北:漢文。
廖律清(2003)。紅毛城故事:飛越時空的碉堡。台北:台北縣政府文化局 。
歐用生(1999)。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鄭增財(2004)。行動研究原理與實務。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劉家岑、錢富美,(2010)。載於薛雅惠、賴苑玲(主編),社會領域教材教法。台北:
五南圖書公司。
蔡美華譯(2008)。行動研究法(Geoffrey E.Mills著)。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蔡宏進(1985)。社區原理。台北市:三民書局。
蔡清田(1999)。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鄭熙彥(1985)。學校教育與社區發展。高雄:復文出版社。
龍冠海(1979)。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賴鄭育(2003)。浪漫淡水。台北縣:台北縣政府文化局。
謝文全(1985)。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文景出版社。
魏明通(1995)。科學教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蘇文魁(1992)。滬尾江河。淡水:淡水基督長老教會。
二、期刊
王鑫(1995)。戶外教育範疇。教師天地,75期,頁2-11。
王鑫(1989)。環境教育及戶外教育活動設計舉例。環境教育,2期,頁65。
王靜如(1991)。高屏地區國小戶外教學現況困難之調查分析。屏東師院初等教
育研究,第三期,頁363-369。
王鑫(1995)。戶外教育的範疇。教師天地,75期,4。
李端華、徐新逸、吳美金、陳貞君、郭曼娜(2004)。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方法教學方法新趨勢:社區參與取向教學法之探究,國教輔導,43卷4期總號360,頁33-41。
吳文賢(2005)。社區資源與卓越學校經營。教育研究月刊,135期,頁26-37。
李崑山(1995)。國小校園戶外教學規劃與設計。教師天地,75期,頁50-55。
呂建政(1993)。戶外教育課程與教學之探討。童軍戶外活動設計與實施,頁15-23。
周宗賢(2001)。淡水古蹟保存與再生之發展-從觀光營造的角度。2001淡水學學術研討
會,頁8。
林佳靜(2005)。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6期。
林天佑(2005)。教育研究倫理準則。 教育研究月刊。 71-75
徐世瑜(1996)。父母與學校的新親密關係。康橋教研會雜誌,22,頁52-54。
孫邦正(1958)。如何利用社區資源。台北:師範大學教育系。
陳蕙君(1998)。運用社區資源,充實學習內容。資優教育季刊,67期,頁28-31。
黃政傑(1996)。重建學校與社區的教育關係。桃縣文教,3期,頁16-18。
游家政(1997)。社區資源在教學上的運用。國教園地,59/60,頁64-69。
黃志考(2009)。善用社區資源發展學校特色-以水里鄉新興國小為例。南投文教,28
期,頁26-27。
曾鈺琪、鄭辰旋、謝顥音(2013)。宜蘭縣國中小學教師戶外教學認知研究。環境教育
研究,2期,頁57-90。
黃朝恩(1990)。戶外教學在地理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教育環境,5期,頁25-27。
葉憲峻(2004)。社會學習領域之組織架構與教學策略。國教輔導,43卷4期總號360,
頁22-28。
楊榮祥(1979)。戴爾的「經驗塔(一)及(二)」。科學教育月刊第25及26期。
劉國兆(2003)。國民小學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研究—以無尾港水鳥保護區及關渡自然
公園為例。學校行政,27期,頁117-136。
盧富美(1999)。教育行動研究—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關鍵。台北市國民小學八十八學年度發展小班教學精神研討論,豐富快樂學習專輯,頁11-19,台北市師院附小。
謝玉新(1993)。透過社區發展運用自然與人文資源。社會福利,108期,頁29-33。
謝智謀(2003)。另類學習方式—體驗學習。教師天地,127期,頁6-7。
三、論文
朱慶昇(1991)。地理環境教育戶外教學單元活動設計概念之研究。台灣大學地理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邱婉麗(2002)。學校與社區資源互享互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嘉義。
林佳蓉(2011)。文化資產融入國小社會領域教學之研究-以北投區為例。台北市立教育
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施旭真(2005)。戶外鄉土教學之行動研究-以鹿港市街發展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
理學系碩士論文,彰化。
洪子舒(2007)。九年一貫國小階段之古蹟教學-以大龍峒保安宮及台北孔廟為例。台北
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台北。
張安琪(2004)。自然步道戶外教學之研究-以陽明書屋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
育研究所論文,台北。
陳立偉(2004)。從自然科戶外教學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科學能力的改變。台北市立師
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論文,台北。
莊明貞(民89)。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初步成果、問題與因應策略。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
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
張新松(1983)。國民中學利用社區資源的途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幸愉(1994)。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珃君(2005)。「台灣地區藝術村經營管理之研究」之別冊---藝術村現有生態相關資料
彙編。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國軒(2003)。國立高級中等學校與是社區互動關係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惠邦(2003)。行動研究在台灣教育場域中的發展與反思。國立臺灣師範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台北市。
許麗菁(2010)。運用社區資源進行戶外環境鄉土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台東鹿野鄉為例。
國立台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東。
黃秋美(2012)。新北市學校社區資源整合策略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葉昭吟(2012)。社區資源融入國小高年級社會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以台北市日新國小
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蔡居澤(1996)。國民中學戶外教育課程實施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
教育研究所論文,台北。
蔡再祥(2005)。社區公園戶外教學研究-以國小四年級學生為對象。台北市立師範學
院環境教育研究所論文,台北。
蔡慶忠(2009)。社會領域應用社區資源之課程與教學研究-以板橋市溪洲國小二年級為
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謝鴻儒(1999)。國小教師戶外教學現況與障礙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
研究所論文,台北。
四、網路資料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13)。取自:http://twh.hach.gov.tw/TaiwanContent.action?id=8。
2013/11/16查閱。
吳宗立(2008)。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內涵分析與實踐
取自:http://www1.inservice.edu.tw/EPaper/ep2/indexView.aspx?EID=88。2013/11/17查
閱。
淡水古蹟探究(2008)。
取自: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9/cwps605/10/index.htm。 2013/11/17 查閱。
西文部分
Bradbury,H.& Reason,P(2001).Conclusion:Broadening the bandwidth of validity:Issues
and choice-point of action research.In P.Reason & H.Bradbure(Eds.).Handbook of action research:Participative inquiry & practice(pp.445-455).London:SAGE.
Gair,N.P.(1997).Outdoor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en:Cassel
Hammerman,D.R.,Hammerman,W.M.,Hammerman,E.L.(1985).Teaching in the Outdoors
(pp.3-5, pp.81-83).Danville,IL:the Interstate Printers & Publisher.
Mckernan,J.(1991).Principles of procedure for curriculum action research.Curriculum
12(3),156-164.
Oja,S.N & Smulyan,L.(1989).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A developmental
approach.London:Falmer.
Priest(1986)。Redefining outdoor education:A matter of many relationships.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17(3),13-15.
Stenhouse,L(1981)(ed.).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in Action.
London:Heinemann.
論文檔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9.06.04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9.06.0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