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專書 文建會(1994)。社區與地方文化發展工作計畫參考資料。台北:文建會。 王國聯(1995)。社區發展與學校社區工作,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 社區化,頁35-52。台北:師大書苑。 王秋絨(1997)。社區教育模式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方潔枚譯(1994)。共享自然的喜悅(原作者:Joseph Cornell)。台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 股份有限公司。頁201。 台北縣文化資產手冊(2005)。馬偕墓,頁72-73。 朱仲謀譯(2006)。行動研究導論(Andrew P.Jonson著)。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李建興(1995)。學校應成為社區文化堡壘。載於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 學校社區化,頁9-34。台北:師大書苑。 余安邦、林民程、張經昆、陳烘玉、陳浙雲、郭照燕、劉台光、周遠祁、趙家誌,(2002)。社區有教室—學校課程與社區總體營造的遭逢與對話。台北:遠流。 李崑山(2005)。築一個戶外教學的夢-國小戶外教學的理念與實務。台北:創意教材出 版社。 吳清基(2003)。精緻教育的理念。台北:師大書苑。 吳明清(1992)。教育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林生傳(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振春(1998)。社區營造的教育政策。台北:師大書苑。 林明地(2002)。學校與社區關係。台北:五南。 洪若烈(1986)。國民小學社會課程理想內涵研究。台北:國校教師研習會。 胡幼慧(1950)。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徐震(1990)。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書局。 夏林清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Altrichter,Posch & Somekh著)。台北:遠流出版 社。 陳郁秀(2000)。北海岸的文化原鄉。台北市:白鷺鷥文教基金會。 陳國彥(2001)。社會領域課程與教學。台北市:學富文化。 陳國彥、吳宗立,(2002)。社會領域教材教法。高雄市,麗文文化。 教育部(2003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課程問題與解答。台北:教育部。 莊展鵬(1990)。台灣深度旅遊手冊2-淡水。台北:遠流出版社。 程健教,(1991)。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湯梅英(2002)。重大議題之融入。載於黃炳煌(2002)。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 策略。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炳煌(1996)。教育改革-理念、策略與措施。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炳煌(1986)。課程理論之基礎。台北:文景出版社。 黃鈺惠(2011)。魅力淡水。台北:臺北縣淡水古蹟博物館。 彭駕騂(1972)。國校社會科教材教法。台北:台灣書店。 黃政傑(1999)。教育改革。台北:漢文。 廖律清(2003)。紅毛城故事:飛越時空的碉堡。台北:台北縣政府文化局 。 歐用生(1999)。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鄭增財(2004)。行動研究原理與實務。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劉家岑、錢富美,(2010)。載於薛雅惠、賴苑玲(主編),社會領域教材教法。台北: 五南圖書公司。 蔡美華譯(2008)。行動研究法(Geoffrey E.Mills著)。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蔡宏進(1985)。社區原理。台北市:三民書局。 蔡清田(1999)。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鄭熙彥(1985)。學校教育與社區發展。高雄:復文出版社。 龍冠海(1979)。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賴鄭育(2003)。浪漫淡水。台北縣:台北縣政府文化局。 謝文全(1985)。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文景出版社。 魏明通(1995)。科學教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蘇文魁(1992)。滬尾江河。淡水:淡水基督長老教會。 二、期刊 王鑫(1995)。戶外教育範疇。教師天地,75期,頁2-11。 王鑫(1989)。環境教育及戶外教育活動設計舉例。環境教育,2期,頁65。 王靜如(1991)。高屏地區國小戶外教學現況困難之調查分析。屏東師院初等教 育研究,第三期,頁363-369。 王鑫(1995)。戶外教育的範疇。教師天地,75期,4。 李端華、徐新逸、吳美金、陳貞君、郭曼娜(2004)。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方法教學方法新趨勢:社區參與取向教學法之探究,國教輔導,43卷4期總號360,頁33-41。 吳文賢(2005)。社區資源與卓越學校經營。教育研究月刊,135期,頁26-37。 李崑山(1995)。國小校園戶外教學規劃與設計。教師天地,75期,頁50-55。 呂建政(1993)。戶外教育課程與教學之探討。童軍戶外活動設計與實施,頁15-23。 周宗賢(2001)。淡水古蹟保存與再生之發展-從觀光營造的角度。2001淡水學學術研討 會,頁8。 林佳靜(2005)。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6期。 林天佑(2005)。教育研究倫理準則。 教育研究月刊。 71-75 徐世瑜(1996)。父母與學校的新親密關係。康橋教研會雜誌,22,頁52-54。 孫邦正(1958)。如何利用社區資源。台北:師範大學教育系。 陳蕙君(1998)。運用社區資源,充實學習內容。資優教育季刊,67期,頁28-31。 黃政傑(1996)。重建學校與社區的教育關係。桃縣文教,3期,頁16-18。 游家政(1997)。社區資源在教學上的運用。國教園地,59/60,頁64-69。 黃志考(2009)。善用社區資源發展學校特色-以水里鄉新興國小為例。南投文教,28 期,頁26-27。 曾鈺琪、鄭辰旋、謝顥音(2013)。宜蘭縣國中小學教師戶外教學認知研究。環境教育 研究,2期,頁57-90。 黃朝恩(1990)。戶外教學在地理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教育環境,5期,頁25-27。 葉憲峻(2004)。社會學習領域之組織架構與教學策略。國教輔導,43卷4期總號360, 頁22-28。 楊榮祥(1979)。戴爾的「經驗塔(一)及(二)」。科學教育月刊第25及26期。 劉國兆(2003)。國民小學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研究—以無尾港水鳥保護區及關渡自然 公園為例。學校行政,27期,頁117-136。 盧富美(1999)。教育行動研究—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關鍵。台北市國民小學八十八學年度發展小班教學精神研討論,豐富快樂學習專輯,頁11-19,台北市師院附小。 謝玉新(1993)。透過社區發展運用自然與人文資源。社會福利,108期,頁29-33。 謝智謀(2003)。另類學習方式—體驗學習。教師天地,127期,頁6-7。 三、論文 朱慶昇(1991)。地理環境教育戶外教學單元活動設計概念之研究。台灣大學地理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邱婉麗(2002)。學校與社區資源互享互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嘉義。 林佳蓉(2011)。文化資產融入國小社會領域教學之研究-以北投區為例。台北市立教育 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施旭真(2005)。戶外鄉土教學之行動研究-以鹿港市街發展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 理學系碩士論文,彰化。 洪子舒(2007)。九年一貫國小階段之古蹟教學-以大龍峒保安宮及台北孔廟為例。台北 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台北。 張安琪(2004)。自然步道戶外教學之研究-以陽明書屋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 育研究所論文,台北。 陳立偉(2004)。從自然科戶外教學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科學能力的改變。台北市立師 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論文,台北。 莊明貞(民89)。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初步成果、問題與因應策略。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 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 張新松(1983)。國民中學利用社區資源的途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幸愉(1994)。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珃君(2005)。「台灣地區藝術村經營管理之研究」之別冊---藝術村現有生態相關資料 彙編。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國軒(2003)。國立高級中等學校與是社區互動關係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惠邦(2003)。行動研究在台灣教育場域中的發展與反思。國立臺灣師範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台北市。 許麗菁(2010)。運用社區資源進行戶外環境鄉土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台東鹿野鄉為例。 國立台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東。 黃秋美(2012)。新北市學校社區資源整合策略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葉昭吟(2012)。社區資源融入國小高年級社會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以台北市日新國小 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蔡居澤(1996)。國民中學戶外教育課程實施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 教育研究所論文,台北。 蔡再祥(2005)。社區公園戶外教學研究-以國小四年級學生為對象。台北市立師範學 院環境教育研究所論文,台北。 蔡慶忠(2009)。社會領域應用社區資源之課程與教學研究-以板橋市溪洲國小二年級為 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謝鴻儒(1999)。國小教師戶外教學現況與障礙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 研究所論文,台北。 四、網路資料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13)。取自:http://twh.hach.gov.tw/TaiwanContent.action?id=8。 2013/11/16查閱。 吳宗立(2008)。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內涵分析與實踐 取自:http://www1.inservice.edu.tw/EPaper/ep2/indexView.aspx?EID=88。2013/11/17查 閱。 淡水古蹟探究(2008)。 取自: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9/cwps605/10/index.htm。 2013/11/17 查閱。 西文部分 Bradbury,H.& Reason,P(2001).Conclusion:Broadening the bandwidth of validity:Issues and choice-point of action research.In P.Reason & H.Bradbure(Eds.).Handbook of action research:Participative inquiry & practice(pp.445-455).London:SAGE. Gair,N.P.(1997).Outdoor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en:Cassel Hammerman,D.R.,Hammerman,W.M.,Hammerman,E.L.(1985).Teaching in the Outdoors (pp.3-5, pp.81-83).Danville,IL:the Interstate Printers & Publisher. Mckernan,J.(1991).Principles of procedure for curriculum action research.Curriculum 12(3),156-164. Oja,S.N & Smulyan,L.(1989).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A developmental approach.London:Falmer. Priest(1986)。Redefining outdoor education:A matter of many relationships.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17(3),13-15. Stenhouse,L(1981)(ed.).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in Action. London:Heineman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