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黃惠萍
中文論文名稱:家庭結構、家長教師管教方式與國小學童遲到情形及看待遲到的態度-以新北市公立國小為例
英文論文名稱: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Family Structure, Parents and Teachers' Disciplinary Style, and Student's Tardiness and Their Attitudes toward Tardiness: The Examples of the Pupils of the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in New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姓名:謝俊義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公民與社會教學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103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家庭結構管教方式遲到學童看待遲到的態度
英文關鍵字:family structuredisciplinary styletardinessattitude that pupils look upon tardines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66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9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學童之「家庭結構」、「家長教師管教方式」與「遲到情形」、「看待遲到的態度」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以102學年度新北市所屬公立國民小學四至六年級之學童為母群體,採用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資料的蒐集。問卷由三個量表所組成,第一個部分為「個人基本資料」;第二個部分為「家長與教師管教方式量表」;第三個部分為「國小學童看待遲到的態度量表」。考量問卷回收數及有效樣本數,以便利抽樣方式選取樣本一共發放450份問卷,共回收421份,有效問卷416份,有效回收率為92.44%。問卷回收後進行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檢定、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以及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獲致研究結論如下:

一、單親家庭與隔代教養家庭的學童遲到頻率較雙親家庭稍高,但整體而言,家庭結構並不會影響學童看待遲到的態度。
二、家長與教師的管教方式不會直接影響學童遲到的情形。
三、家長與教師能透過管教讓學童培養守時的觀念。
四、學童具有守時的觀念能降低其遲到的頻率。
五、學童遲到的頻率與學童看待遲到的態度為負相關。

  根據研究結果提供如何改善學童遲到的問題與如何導正學童看待遲到的態度之建議,以供學校教師與學童家長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 among family structure, parents and teachers’ disciplinary style, situation that students are late for school, and attitude that pupils look upon tardiness.
  
  The survey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students in four-grader to six-grader of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in New Taipei City. Researcher used questionnaires to collect data that is composed by three scales, the first part is "personal information"; the second part is "parents and teachers’ disciplinary style scale"; the third part is "attitude that pupils look upon tardiness scale". Considering whether questionnaires are valid and reliable, we surveyed four hundreds and fifty samples by convenience sampling. Four hundreds and twenty-one students responded the questionnaires and four hundreds and sixteen were non-missing responses, yielding the response rates of 92.44%.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for this study are presented as follow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chi-square test,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conclusions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ing:

1.Children from single-parent families and grandparents home are late for school more often than two-parent families, but overall, family structure does not affect the attitude that pupils look upon tardiness.
2.Parents and teachers’ disciplinary styles do not directly affect situation that students are late for school.
3.Parents and teachers can cause students to develop concept of punctuality through disciplining.
4.Students with the concept of punctuality can reduce the frequency that students are late for school.
5.The frequency that students are late for school and the attitude that pupils look upon tardiness are negative correlation.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this study provides the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situation that students are late for school and attitude that pupils look upon tardiness for school teachers and children’s par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名詞釋義4
 第四節 研究流程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學童遲到情形及看待遲到的態度之探討13
 第二節 家庭結構之探討18
 第三節 管教方式之探討28
第四節 家庭結構、管教方式與學童遲到情形及看待遲到的態度54
第三章 研究設計59
 第一節 研究假設與研究架構59
 第二節 研究樣本62
 第三節 研究工具64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方法77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81
 第一節 受試者個人背景資料分析81
 第二節 家長與教師管教方式、學童看待遲到的態度之現況分析86
第三節 各變項在「學童遲到情形」、「學童看待遲到的態度」上之差異分 
析..94
第四節 假設驗證:變項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11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31
第一節 研究結論131
 第二節 研究限制135
 第三節 研究建議136
參考文獻139
附錄151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統計查詢網(2013)。內政統計年報。檢索日期:2013年7月25日。
  取自:http://www.moi.gov.tw/
內政部兒童局(2013)。隔代教養、單親家庭戶數及兒童少年人口推估。檢索日  期:2013年7月24日。
  取自:http://210.241.100.212/CBI_2/internet/main/doc/doc_ detail.aspx? uid=112&docid=2290
王文科(1991)。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皮亞傑理論的應用。台北:五南。
王沂釗(1994)。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已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彰化縣。
王枝燦(2009)。家庭結構對青少年子女學習成就之影響(已出版之博士論 
  文)。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臺北市。
王珮玲(1992)。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已出版  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王振寰、瞿海源(1999)。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王毓吟(2007)。國中生知覺父母、教師管教方式與其憂鬱情緒之相關研究(已  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縣。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已出版之博士論
  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李卷肯(2013)。國小學生知覺教師管教方式與同儕關係對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  之影響(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新北市。
李美慧 (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個人背景、父母管教方式與自我概念對學業成  就之相關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台南縣。
何咏俞(1993)。不同家庭結構中父母管教方式對子女自尊心與偏差行為之影響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台北市。
何美瑤(2001)。國中生家庭結構、學業成就與偏差行為之研究(已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何原(2006,4月)。父母管教的原則~父母的影響。網路社會學通訊,54。檢  索日期:2013年7月15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4/54-28.htm
社團法人台灣婦女展業協會(2013年版)。檢索日期:2013年8月25日。
  取自:http://www.twdc.org.tw/?page_id=53
吳金香(1978)。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生自我觀念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吳佳玲(1995)。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與青少年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繼親
  家庭與生親家庭之比較(已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系,台
  北市。
吳秀碧(1981)。父母管教態度與犯罪少年自我觀念之關係。輔導學報,4,
  135-158。
吳美玲(2001)。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習得無助感相關之研究 
  (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高雄市。
吳秋雯(1996)。手足變項、父母教養態度與子女手足攻擊行為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台北市。
吳清山(1984)。台北市國民中學導師專業教育背景與管教態度對學生生活適
  應的影響(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吳清山(1996)。從教師法談教師管教權限。臺灣省中等學校輔導通訊,45,
  13-16。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
吳昭儀(2010)。雲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
  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嘉義縣。
吳齊殷(2000)。家庭結構、教養實施與青少年的行為問題。台灣社會學研究,
  4,51-95。
林孟皇(1995)。論教師的教育權與管教行為的合理界線。師說,第84期,
  p.9-23。
林粲倫(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人格特質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
  究-以台北市國小為例(已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台北市。
林瑞英(2011)。國小學生知覺教師管教方式與校園霸凌行為關係之研究(已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學視導碩士學位學程,屏東縣。
林萬億、秦文力(1992)。台北市單親家庭問題及因應策略之研究。台北:台北
  市政府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
林聰明(2012)。高職機械科學生父母管教方式、技能自我調整學習與學習成效  知覺之相關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
  系,彰化縣。
邱皓政(201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第
  五版)。台北市:五南。
周翠紅(2013)。青少年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國立
  臺灣戲曲學院為例(已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碩
  士在職專班,台北市。
洪正彥(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研究
  (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洪秀梅(2007)。台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情緒覺察能力、自我概  念對人際關係之影響(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科技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
  所,台南市。
洪聖陽(2002)。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自我概念、依附關  係與生涯成熟之關係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教育大學教師在職
  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台南市。
洪綉媚(2011)。家庭結構、雙親依戀與家庭休閒投入之關係:青少年觀點(已  出版之碩士論文)。景文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新北市。
胡興(2011)。澎湖縣國民小學教師管教方式與學生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已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與經營研究所,台北市。
徐安立(2013)。大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與自尊高低之相關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台中市。
孫旻儀(2005)。國中教師管教方式與學生在校行為表現之關係(已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郭芳君(2003)。父母教養方式、自我韌性與內在性自我控制、少年偏差行為之  關係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南市。
郭燕如(1988)。父母管教態度對青少年自我認同與價值取向的影響(已出版之  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台北市。
郭慧敏(2005)。從家庭結構、社會控制理論、社會學習理論探討青少年不良行  為(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新北市。
許心華(1983)。親子關係。高雄文獻,13,201-262。
許玉玲(2000)。隔代教養學童的生活世界---一個個案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許憶真 (2004)。父母管教方式及國小學生自我概念對其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 
  (已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台中縣。
章英華(1994)。臺灣的家庭研究:從家戶組成到家人關係。社區發展季刊,
  68,35-40。
張春興(200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東華。
張清富(1992)。貧窮變遷與家庭結構。婦女與兩性學刊,3,41-58。
張智昇(2008)。假性單親家庭親職管教方式之探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靜  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臺中市。
張瓊方(2004)。〈條條道路通幸福―新台灣家庭〉,《光華雜誌》,2004年2   月,頁6。
陳志明(2008)。國民中學學生父母管教方式、導師期望知覺與偏差行為相關之  研究~以高雄縣為例(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
  術學系,彰化縣。
陳宏宓(2008)。單親家庭教養未成年子女經驗與福利探究-以新竹市香山中學  之單親家庭為例(已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班,
  新竹市。
陳香利(2006)。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依附風格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親職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陳若琳(2005)。解構新世代的家人關係。杏陵天地,14(5),4-6。
彭詠晴(2013)。單親家庭兒童接受臺北市福安兒童服務中心服務經驗之探討   (已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新北市。
賀正貞(2003)。女性單親家庭之家庭資源管理與生活適應研究─以台中縣中低
  收入女性單親家庭為例(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
  與家庭研究所,台北市。
賀彩清(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結構、母親就業狀態、親子關係與自尊相  關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與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已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類研究所,高雄市。
黃竹君(2011)。台灣家庭結構與國中生補習支出之實證分析(已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成功大學經濟學系碩博士班,台南市。
黃拓榮(199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  之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高雄市。
黃建彰(2008)。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國小高年  級學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   班,臺北市。
黃姬芬(2002)。國小教師管教信念與管教行為相關之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黃迺毓、林如萍、唐先梅、陳芳茹(2001)。家庭概論。台北:空大。
黃海瑛(2013)。臺北市國小學童母親與級任教師管教方式對學習行為影響之研  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台
  北市。
黃家燊(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內外控信念、父母及教師管教方式與焦慮之相  關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黃淑芳(2005)。不同家庭結構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功能與生活適應模式探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黃富源、鄧煌發(1999)。單親家庭結構與功能對青少年非行之影響。中央警察  大學學報,35,329-392。
黃曉樺(2011)。國中生家庭結構、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已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彰化縣。
曾柏嵐(2009)。國中學生知覺導師管教方式與學生焦慮之相關研究-以基隆市  國中為例(已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曾筱婕(2010)。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親子關係與國中生幸福感(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新北市教育局(2013)。學校資料。檢索日期:2013年9月7日。
  取自:http://www.ntpc.edu.tw/_file/2052/SG/25532/39347.html
葉憶如(2004)。單親家長管教與高職生同儕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市為研  究對象(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台北 
  市。
楊文山(2009)。台灣地區家戶組成變遷與家人關係。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0
  (2),20-27。
楊國樞 (1977)。中學生的問題行為及學校影響因素。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專刊,  社會變遷中的青少年問題研討會論文集,33-55。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 
  (1),7-28。
潘斌(2010)。培養正確的時間觀念。高雄市大社區~煮飯婆媽咪寶貝屋,2012
  年8月11日。檢索日期:2013年8月30日。
  取自:http: //tw.myblog.yahoo.com/jw!tdAfEbmTAgMVYmIz IQ0 MKGH7JA --/article?mid=6793
潘進財(2005)。臺北縣國小六年級學生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與學業成就之  相關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劉虹妙(2008)。高雄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與負向情緒經驗之相關研  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台東縣。
劉奕樺(民85)。父母管教、社會行為、同儕喜愛與被拒絕男生之關係研究(已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劉明松(1998)。「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資  料文摘,248,123-140。
劉雁婷 (2010)。國小學童之網路使用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研究-  以高雄市高年級學童為例(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
  屏東縣。
鄭麗珍(2001)。家庭結構與青少年的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臺大社會
  工作學刊,5,197-270。
蔡巧雀(2011)。國中學生家庭結構因素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南市北門
  區國中為例(已出版之碩士論文)。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嘉義縣。
蔡欣芹(2009)。高雄市國小學生知覺教師正面管教策略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蔡政忠(2005)。國中學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調整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之關係  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歐陽教(1996)。體罰問題與學生管教。發表於師大教育研究中心所編之「春風  化雨,點石成金—面對學生管教問題」系列研討會論文集。P.87-109。
盧怡吟(2009)。生活壓力、偏差行為與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學童吸菸、飲酒、  嚼食檳榔行為之相關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賴育翎(2011)。國小學生知覺教師管理型態與快樂感關係之研究(已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賴佩祺(2005)。家庭結構對學習成就的影響(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  大學經濟學研究所,臺北市。
賴保禎(1972)。父母管教態度測驗。台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謝欣容(2008)。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父母管教方式及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已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市。
謝秀雯(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其情緒調整、父母管教方式與憂鬱傾向關係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謝順吉(2006)。國中生覺知父母管教方式與情緒智力之關係研究(已出版之碩  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鍾筱萍(2004)。通勤家庭中父母管教方式、親子互動關係與子女憂鬱及焦慮表  現之相關(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鍾靜、鄧玉芬、鄭淑珍 (2003)。學童生活中時間概念之初探研究。國立臺北師
  院學報:數理教育科技類,16(1),1-38。
簡茂發(1978)。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
  11,63-84。
簡郁雅(2004)。隔代教養家庭面面觀。南華大學社會研究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  刊第43期。檢索日期:2013年7月23日。
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3/43-22.htm
羅一萍(1996)。父母的傳統性、現代性、管教方式與兒童的創造力相關之研究  (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羅品欣(2004)。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  係之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台北市。
羅育吟(2006)。淺談隔代教養。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4,43-48。檢索日期:  2013年7月25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4/54-59.htm
蘇依蓉(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親子衝突與生活適應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嘉義市。
Sigmund Freud著,吳康譯,《精神分析引論新講》,初版,台北:桂冠圖書股
  份有限公司,1998年七月。

二、英文部分
Adorno, T. W.(1950). The 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 New
  York: Norton.
Ainsworth,M.D.S.,Bell,S.M., & Stayton,D.J.(1975). Infant-
  mother attach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ocialization as a product of reciprocal
  responsiveness to signals. In P.
M. Richards (e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hild into a
  social world, pp.99-135.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aldwin, A. L., Kalhoun, J., & Breese, F. H. (1945).
  Patterns of parent behavior.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58(3), 86-105.
Baumrind, D. (1971).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Monograph , 4(1) ,1-103.
Baumrind, D. (1974).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Monograph, part 2, 1-103.
Becker, W. C. (1964). Consequences of different kinds of
  parental discipline. In M. L.
  Hoffman., & L. W. Hoffman (Eds.), Review of child   
  development research, Vol. 1(pp.
  169-208). New York: Russell Stage Foundation.
Blair, G.M., Simpson ,R.H.& Jones ,B.S.(1968). Educational
  psychology(3th ed).New
  York: Macmillan.
Charles, C. M.(1999). Building classroom discipline (6th
  ed ). New York : Longman.
  Creative Research Systems (2011). Sample size   
  calculator.Creative Research Systems.  
  Retrieved October 18, 2013, form
  http: //surveysystem.com/sscalc.htm.
Darling, N. (1993). Parenting Style and Its Correlates.
  ERIC Digest. ERIC Clearinghouse on
  Elementar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Champaign,
  I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27896)
Elder, G. H. (1962). Structural variations in the child-
  rearing relationship. Sociometry, 25,
  241-262.
Etzioni A.(1975).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mplex
  organiz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Free Press.
Friedman, W. J. (1982). Conventional time concepts and
  children’s structuring of time. In  
  Friedman (Ed.), Th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of time.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Glasgow, Kristan L.; Dornbusch, Sanford M.;Troyer,
  Lisa; Steinberg, Laurence; & Ritter,
Philip L.(1997). Parenting styles, adolescents.
  Hetherington, E. M., & Frankie, G.(1967). Effects of
  parental dominance, warmth, and
  conflict on imitation in childre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2),
  119-125.
Hurlock, E. (1978). Child development. (5th ed.). New York:
  McGrew-Hill.
Kayoun, C. (2003). Classroom Discipline and Socializ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75593)
Maccoby & Martin(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nt of the
  family: P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P.H. Mussen(ed.),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4,39
  Psychology(vol4),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Mead, D. E. (1976). Six approaches to child reading. Prove,
  Utah. : Brigham University.
Parker, G., Tupling, H. and Brown, L. B. (1979). A Parental
  Bonding Instrument. British
  Journal of Medical Psychology, 52: 1–10.
Piaget, J. (1969).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Time. (A. J.
  Pomerans, trans.)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Pumroy, D. K. (1966). Maryland Parent Attitude Survey: A
  research Instrument with social
  desirability controlled.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64,
  73-78.
Roe, A., & Siegelman, M. (1963). A parent-child relations
  questionnaire. Child
  Development, 34, 355-369.
Schaefer, E. S. (1959). A circumflex model for maternal
  behavior.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2, 295-302.
Sears, R. R., Maccoby, E. E., & Levin, H. (1957). Pattern
  of childrearing.
  New York: Happer & Row.
Williams, W. C. (1958). The PALS test: A technique for
  children to evaluate both parents.
  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22, 478-495.
Wolfgang , C. H.(1995). Solving discipline problems:
  methods and models for today’s
  teacher(3rd ed.).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封面(書名頁)
誌謝辭
中英文摘要
目次表次圖次
內文參考文獻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4.6.16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4.6.1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相關論文

1. 國小兼任行政教師工作情境對工作倦怠的影響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
2. 學校行銷策略之評估-以臺北市一所國小為例
3. 教師教學風格、班級氣氛對學童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以基隆市公立國小為例
4. 學校文化、校長領導行為、情緒勞務對教師集體效能感影響之研究---以基隆市公立國小教師為例
5. 新住民子女學校生活適應與社會科成就表現之相關研究- 以新北市埔墘國小為例
6. 國小高年級學生性知識來源、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影響性態度之研究
7. 網路使用行為影響親子、師生、同儕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
8. 萬華聯絡處慈濟志工情緒勞務與志願服務投入關係之研究-以公共服務動機、角色衝突為前導變項
9. 臺北市國小教師數學電子教科書使用情形與使用滿意度之研究
10. 父母教養方式、教師管教類型與道德行為之研究─以桃園縣公立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
11. 國小學童家庭氣氛、情緒智力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以新北市公立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
12. 比較已婚、未婚教師工作壓力、生活型態與休閒參與之研究-以臺北市國小教師為例
13. 國小教師人格特質、社會支持、工作壓力與幸福感之研究—以新北市公立國小教師為例
14. 學校文化、校長領導、家長參與對教師工作士氣影響之研究-以新北市公立國小教師為例
15. 教師參與網路專業學習社群的使用動機、使用滿意度與集體效能感之研究-以Facebook社群為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