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中文部分 丁秋仰(2012)。新移民子女利社會行為之研究-以新北市新莊區國小高年級學生 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公民與社會教學碩士學位 班,台北市。 王春展(1999)。兒童情緒智力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台北市。 王貞云(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氣氛、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嘉 義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嘉義市。 王淑麗(2010)。臺北市國民小學高年級教師轉型領導與學生情緒智力關係之研 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 王鍾和(編譯)(1982)。Elizabeth B.Hurlook著。兒童發展。台北:大洋。 江韋逸(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幸福感與同理心發展之探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市。 江麗珠(2006)。高雄市國小學童內外控信念、情緒智力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 何名娟(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 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何雪儒(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氣氛知覺、學校適應與其利社會行為之相關。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高雄市。 吳玉梅(2010)。幼兒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 政研究所,屏東市。 吳秀玉(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家庭氣氛及其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
吳武典、林繼盛(1985)。加強家庭聯繫對兒童學習效果與家庭氣氛的影響。教育 心理學報,18,97-116。 吳姵錚(2010)。高年級學童家庭氣氛、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吳就君(1999)。婚姻與家庭。台北市:華騰。 吳毓瑩(1997)。情緒智力的構念─想法與方向。教育資料與研究,19,11-17。 吳瑛(2007)。國小學童親子關係、制握信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嘉 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呂俊甫(1997)。EI、EQ情緒智慧和情緒教育。台灣教育,559,9-11。 李昌叡(1991)。幼兒分享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台北 市。 李彥瑾(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嘉 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嘉義市。 李柏勳(2010)。屏東縣國小高年級美術才能資優班學生之家庭氣氛、生命意義與 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嘉義市。 李香穎(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氣氛、正向情緒與其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 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嘉義市。 李嗣蕙(1995)。國小兒童A型行為組型與其家庭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院 初等教育學系碩士班,台北市。 李瑞萍(2014)。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與同儕關係之關聯性研究。國立中原 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桃園縣。 李駱遜(民85):利社會行為發展及其在幼兒教育上的應用。教育研究資訊, 13(4),43-45。 沈六(2005)。道德發展之擬情論。公民訓育學報,16,85-112。 林佳瑩(2005)。國小資優生利社會行為與情緒智力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 殊教育學系研究所,台北市。 林杰輝(2009)。國小教師品格教學領導與學童利社會行為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 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 林芸醇(2010)。國小學童知覺教師管教方式、班級氣氛與利社會行為表現關係研 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教學碩士班,台北市。 林清湫(1999)。性別、年紀、道德推理、同理心與國小學童利社會行為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林翠湄譯(1995)。Shaffer著。社會與人格發展。台北:心理。 林麗琬(2013)。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人格特質、教養行為與學童利社會行 為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公民與社會教學碩 士學位班,台北市。 邱雅芳(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自尊、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嘉 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嘉義市。 侯亭妤(2007)。我國青少年正向情緒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 研究所,高雄市。 胡秋萍(2004)。國小資優生家庭環境及情緒智力相關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特殊 教育學系碩士班,嘉義市。 徐振堃(2001)。台北市國中生情緒智力與自我概念、家庭氣氛之相關研究。中國 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台北市。 徐荻真(2012)。屏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家庭氣氛、幸福感與利社會行為之關 係研究。國立台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台東縣。 徐瑟筎(2008)。國小學童情緒智力、社交技巧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 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徐誼芳(2010)。國小資優生家庭氣氛、自我效能與利社會行為之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高雄市。 張文琪(2006)。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生命態度與問題解決能力之相 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珍雯(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氣氛、同儕關係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親職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張秋雯(2006)。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 高雄市。 張美惠(譯)(1996)。D. Goleman著。EQ(Emotional Intelligence)。台北市:時報。 張素媚(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壓力因應方式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嘉義市。 張雅惠(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氣氛、自我概念與壓力因應方式之研究。國 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張麗梅(1993)。家庭氣氛、父母管教態度與兒童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私立中國 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台北市。 教育部(2007)。教育部品德促進方案—方案緣起。取自: http://ce.naer.edu.tw/policy.php 梁靜珊(1997)。情緒教育課程對國小資優生情緒適應行為之效果研究。台北市立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莊惠美(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氣氛、親子互動關係與終身學習能力知覺之 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許春霞(2007)。國小學童人格特質、父母教養方式、幸福感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 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研究所,台南市。 郭玉燕(2006)。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依附風格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高 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郭怡汎(2004)。屏東縣市國小普通班學童自我概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 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郭照婉(2010)。國中生的非理性信念與其同儕人際關係、利社會行為之研究。高 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郭靜晃(2005)。親職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揚智。 陳佳琪(2002)。青少年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陳彥穎(2001)。國小高年級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探討。私立中國文化 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台北市。 陳美芝(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經驗、父母教養方式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 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陳若芝(2010)。國中生自尊情緒智能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市。 陳淑怡(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結構、情緒智力與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嘉 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陳韻如(2011)。高雄市國中生家庭氣氛、自我概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陳麗好(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氣氛、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高雄 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彭淑華(1994)。利社會行為。載於心理學。郭靜晃等著。台北:揚智。 曾玉芷(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與問題解決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親職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曾薇如(2007)。國小低年級兒童依附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 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台北市。 馮朝霖(2000)。教育哲學專論:主體、情性與創化。台北:元照。 黃大峰(2006)。國小學童自尊、人際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大 學教育學系輔導與教學所,台南市。 黃淑絹(2001)。國小學生家庭氣氛與社會科創造表現之關係。台南師範學院國民 教育所,台南市。 黃惠卿(2011)。高雄市國中生家庭氣氛、親子關係及其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楊景森(2004)。國中學生家庭氣氛、家長參與及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溫毓麒 (1992)。從影響生活型態的因素談親子關係。國民教育,32(7),47-49。 廖經台(2002)。影響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家庭因素分析。社會科學學報,1,29-41。 劉淑利(2006)。國民小學教師子女家庭氣氛與幸福感之研究─以高雄縣國小高雄 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親職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劉清芬(2000)。國小學生批判思考、情緒智力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劉瑞美(2006)。父母教養方式與國小學童情緒智力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 育研究所,高雄市。 劉蓉靜(2008)。國小學童利社會行為之探討。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 社會科教學研究所,台南市。 蔡恒翠(2004)。國中生知覺之父母婚姻關係、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市。 蔡壹亘(2006)。國小學童不同同儕關係與情緒智力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 民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賴怡君(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發展、依附關係與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市。 戴美雲(2004)。情緒智力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屏東縣國小學童為例。國 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謝雅麗(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關係、家庭氣氛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親職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鍾思嘉(2004)。親職教育。台北縣:桂冠。 簡筠真(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自我概念與情緒智力的相關研究。國 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嘉義市。 羅佳芬(2002)。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相 關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南市。 羅瑞玉(1997)。國小學生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 研究所,高雄市。 蘇珮君(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關係、人格特質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二、 西文部分
Bar-Tal, D. (1976). Prosocial Behavior: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John Wiley. Cooper, R. K., & Sawaf, A. (1997). Executive EQ: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s. New York: Grosset Putnam. Cacioppo, J. T., & Rapson, R. L. (1994). Emotional contagion. New York: Cambridge. Denton, R. E., &; Kampfe, C. M.(1994).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variables and adolescent substance abuse: A literature review. Adolescent, 29 (114),475-495. Dewey, E. A. (1991). Basic applications of Adlerian psychology for self-understanding and human relationships. Coral Spring, FL: CMTI. De Beauport. E.& Diaz, A. S. (1996). The three faces of mind: Developing your mental,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intelligence. Wheaton, Illinois: Quest Books. Eisenberg, N. (1982). The development of prosocial behavior. New York, NY: Academic Press. Eisenberg, N., & Mussen, P. A. (1989). The roots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erguson, E. D. (1984).The family boston: Allyn and bacon ell-being and cop-ing with adversit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2, 327-349. Goleman, D. (1995). Emotional intelligence:Why it can matter more than IQ. New York:Bantam Book. Jackson, M.,& Tisak, M. S. (2001) . Is prosocial behavior a good thing? 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children’ s evaluation comforting.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 349-367. Moos, R. H., &; Moos, B. S. (1986). Family Environment Scale Manual. Palo Alto,CA: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Mayer, J. D., & Salovey, P. (1997). What i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P. Salovey & D. J. Sluyter (Eds.), 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3-31. NY: Basic Books. Olson, D. H. & Barnes, H. L. ( 1985 ).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 and the circumplex model. ChildDevelopment, 56(2), 438-447. Salovey, P., & Mayer, J. D. (1990).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9, 185-211. Shah, B., & Lakhera, S. K. (1986). Family climates and adjustment: A resume of research findings. Indian Psychological Review, 31,10-25. Shapiro, L. E. (1997). How to raise a child with a high EQ.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