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蔡金燕
中文論文名稱:丹尼爾‧布罕條紋作品中的多重矛盾
指導教授姓名:劉俊蘭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視覺藝術學系視覺藝術教學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98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條紋矛盾中性「視覺工具」「據點創作」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26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47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探討法國藝術家丹尼爾‧布罕(Daniel Buren,1938~)精簡的條紋作品下所蘊藏的矛盾內涵。自1965年開始,他便不曾間斷地使用一致的8.7公分寬、白色/他色交錯的「視覺工具」持續創作。布罕透過「據點創作」選擇、安排、陳列這些交錯的條紋,「視覺工具」與場所兩者之間產生的交互作用產生了對立、衝突,最後,達成他質疑美術機制的目的。
本研究以布罕本身的藝術創作與概念為研究主體,從「文獻分析法」著手,
參照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的辯證法,進行研究與批評。
布罕的「視覺工具」具有中性、重複、日常化的特質,他看似謙遜的外表其實充滿對藝術/非藝術的質疑,透過不斷的提問與回答的過程,布罕追求更深刻的藝術本質,他自我矛盾的態度反而為藝術開創出更多的可能性。
誌謝…………………………………………………………………….. i
中文摘要……………………………………………………………….iii
Abstract………………………………………………………………...v
目次……………………………………………………………………vii
1. 緒論………………………………………………………………….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1
1.2. 研究範圍………………………………………………………..4
1.2.1. 影響布罕創作的極限藝術思潮…………………………...5
1.2.2. 批判與衝突的創作姿態…………………………………...6
1.2.3. 多元並列的展示手法……………………………………...8
1.3. 文獻探討………………………………………………………..9
1.3.1. 極限藝術的相關文獻……………………………………...9
1.3.2. 觀念藝術的相關文獻………………………………...…...11
1.3.3. 丹尼爾‧布罕專論………………………………………..14
1.4. 研究方法…………………………………………………...…..17
2. 非敘述的追求………………………………………………...…….21
2.1. 美洲的實驗 ……………………………………………….21
2.1.1. 布罕在墨西哥的探索…………………………………......21
2.1.1.1. 墨西哥壁畫的影響…………………………………..21
2.1.1.2. ﹝墨西哥﹞的並置手法……………………………..23
2.1.2. 不同風格與材質的並置………………………………….25
2.1.2.1. 處女島的實驗І…………………….………………...25
2.1.2.2. 處女島的實驗ІІ……………………………………...27
2.2. 極限藝術的基因……………………………………………….28
2.2.1. 個人風格的取消………………………………………......28
2.2.2. 圖形/背景的取消……………………………………......30
2.2.3. 繪畫/雕塑………………………………………………..32
2.3. 尋找繪畫的「零度」(zéro degrée)………………………...35
2.3.1. 連續的形式………………………………………………..35
2.3.2. 中性的色彩………………………………………………..37
2.3.3. 重複的原則………………………………………………..38
3. 藝術/生活的曖昧…………………………………………………43
3.1. 來自觀念藝術的養份….………………………………………43
3.1.1. 「現成物」(ready made)…………………….…………...43
3.1.2. 觀念藝術的風潮…………………………………………...45
3.1.3. 布罕與觀念藝術…………………………………………...47
3.1.3.1. BMPT的宣言………………………………………….47
3.1.3.2. 參與觀念藝術的世界…………………………………50
3.2. 粗野的貼畫(affichages sauvages)……………………………..51
3.2.1. 匿名/簽名……………………………………………...…51
3.2.1.1. 從工作室到街頭………………………………………52
3.2.1.2. 匿名的作品……………………………………………54
3.2.1.3. 另類的簽名……………………………………………56
3.2.2. 具有時間的藝術……………………………………………...58
3.3. 空間與脈絡……………………………………………………..59
3.3.1. 作品的框架………………………………………………...60
3.3.2. 空間中的衝突……………………………………………...64
3.3.3. 內部/外部………………………………………………...68
4. 文化菁英與藝術文盲……………………………………………….73
4.1. 封閉/開放……………………………………………………..73
4.1.1. 美術館的封閉系統……………...…………….…………...73
4.1.2. 商業體制的糾纏…………………………………………...75
4.1.3. 意識型態的瓦解…………………………………………...77
4.2. 顯露/隱藏……………………………………………………..80
4.2.1. 作品/牆…………………………………………………...81
4.2.2. 藝術/裝飾………………………………………………...83
4.3. 觀眾的介入……………………………………………………..86
4.3.1. 不可或缺的觀眾…………………………………………...86
4.3.2. 觀眾決定觀看的角度?…………………………………...88
5. 結論………………………………………………………………….93
引用文獻………………………………………………………………..97
附錄一:國際主要觀念藝術展覽表…………………………….……..102
附錄二: 丹尼爾‧布罕年表………………….. ………………………106
附圖目錄…………………………………….. ………………………117附圖……………………………………………………………………121
譯名索引………………………………………………………………130
外文書目
Alberro, Alexander & Stimson, Blake ed.(1999). Conceptual art: A Critical Anthology. London: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Buren, Daniel.(2005). Eye of the storm: Works in situ. New York: Solomon R. Guggenheim Foundation.
Buren, Daniel.(1981). Les couleurs: Sculptures/Les formes: Peintures. The Press of the Nova Scotia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Colpitt, Frances.(1993). Minimal art: The critical perspectiv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Genova, Judith.(1995). Wittgenstein: A way of seeing. New York: Routledge.
Glaster, Bruce. (1996). Theory and documents of contemporary art: A sourcebook of artists’ writing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arrison, Charles & Woods, Paul eds.(1993). Art into theory, 1900-1990: An anthology of changing ideas. UK: Blackwell .
Lelong, Guy.(2002). Daniel Buren . Flammarion.
Meyer, James.(2001). Minimalism: Art and polemics in the sixti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Mittler , Gene A.(1994).Art in focus. New York: Glencoe.
Papadab(k)is, Andreas.(1991). New art. London: Academy editions.
Stangos, Nikos.(1994). Concepts of modern art: From fauvism to postmodernism. Thames and Hudson.
Stiles, Kristine and Selz, Peter Eds. (1996). Theory and documents of contemporary art: A sourcebook of artists’ writing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外文期刊
Buren, Daniel. (1971, Jun). “Gurgles around the Guggenheiml: Round and About a Detour”. Studio International, Vol.181, p.246-247
Buren, Daniel. (1970, Mar).“Beware”. Studio International, Vol.179, p.100-104
Claura, Michel. (1969, Jan). “Paris Commentary”. Studio International, Vol.177, p.47-49
Danto, Ginger. (1994, May). “The Stripe King”. Art News, Vol. 93, p.134-137
Griffin, Tim. (2005, May). “In Conversation: Daniel Buren & Olafur Eliasson”. Artforum, Vol.43, p.208-214
Lyotard, Jean-François.(1979.Autumn). “ Preliminary Notes on the Pragmatic of Works: Daniel Buren”. October, Vol.10, p. 59-67
Lyotard, Jean-François. (1979, Autumn). “Preliminary Notes on the Pragmatic of Works: Daniel Buren”. October, Vol. 10, p.59-67
Meyer, James. (1996, Feb). “Reconsidering the Object of Art, 1965-1975”. Artforum, Vol. 34, p.108-109
Morgan, Robert C..(2005, Dec). “Daniel Buren”. Sculpture, Vol.24, p.67-68.
Pellegrin, Julie..(2002, Jun). “Daniel Buren”. Art Press, No.280, p.17-23.
Wagstaff, Samuel Jr.﹝1964,Jan). “Paintings to Think About”. Art News, Vol.62, p.
Yood, James. (1995, Feb). “Chicago:Daniel Buren”. Artforum, Vol. 33, p.95-96
網路資料
http://www.guggenheim.org/artscurriculum 2007/9/18瀏覽
http://www.xiachao.org.tw/i_page.asp?repno=439 2007/9/18瀏覽
http://publicart.cca.gov.tw/artist 2007/9/18瀏覽
http://www.artcritical.com/garwood/DGBuren.htm 2007/9/18瀏覽
http://www.aroots.org 2007/9/18瀏覽
中文繁體書目
Atkins, Robert著。黃麗娟 譯 (1997)。《藝術開講》。台北:藝術家。
Battcock, Gregory編。連德誠 譯(1992)。《觀念藝術》。台北:遠流。
Baudrillard, J.et al.著。路況 譯(1996)。《藝術與哲學》。台北︰遠流。
Cabanne, Pierre編。張心龍 譯(1986)。《杜象訪談錄》。台北:雄獅。
Cauquelin, Anne著。張婉真 譯 (2002)。《法國當代藝術》。台北:麥田。
Chalumeau, Jean-Luc著。王玉齡 譯 (2000)。《藝術解讀》。台北:遠流。
Duncan, Carol著。王雅各 譯(1998)。《文明化的儀式:公共美術館之內》。台北:遠流。
Gablik, Suzi 著。滕立平 譯(1995)。《現代主義失敗了嗎?》。台北︰遠流。
Hauser, Arnold著。居延安 譯(1988)。《藝術社會學》。台北:雅典。
Hughes, Robert著。張心龍 譯(1992)。《新世界的震撼》。台北︰遠流。
Lucie-Smith, Edward 著。吳宜穎 等譯(1999)。《二十世紀偉大的藝術家》。台北:聯經。
Moszynska, Anna著。黃麗娟 譯 (1997)。《抽象藝術》。台北:遠流。
Rosenberg, Harold著。周麗蓮 譯(1998)。《拆/解藝術》。台北:遠流。
Sister Beckett, Wendy著。王哲雄 審訂(1999)。《繪畫的故事》。台北:台灣麥克。
江如海 著(2006)。《觀想與超越》。台北:東大。
李俊賢(2005)。《全民書寫》。台北:文建會。
呂清夫 著(1996)。《後現代的造形思考》。高雄:傑出文化。
南條史生 著。潘廣宜 蔡青雯 譯(2004)。《藝術與城市:獨立策展人十五年的軌跡》。台北:田園城市。
高千惠(2006)。《叛逆的捉影:當代藝術家的新迷思》。台北:遠流。
高千惠(1996)。《當代藝術家文化澀相》。台北:藝術家。
高宣揚 著(2003)。《當代法國思想五十年》。台北:五南。
唐曉蘭 著(2000)。《觀念藝術的淵源與發展》。台北:遠流。

? 編(1999)。《五十年來台灣美術教育之回顧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惠貞 (2004)。《伊娃‧赫斯的抽象物體中「差異」的藝術語言》。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心龍 著(1990)。《都是杜象惹的禍》。台北:雄獅。
黃文叡 著(2002)。《現代藝術啟示錄》。台北:藝術家
中文簡體書目
欧阳英(2001)。《20世纪法国艺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张晓凌 着(1999)。《观念艺术:解构与重建的诗学》。吉林美术出版社。
顾丞峰、贺万里(2003)。《装置艺术》。湖南美术出版。
中文期刊
Heartney, Eleanor 著 侯權珍 譯(2000.5)。〈藝術評論的展示櫃〉。《藝術家》,300期,頁394-405。
Sans, Jérôme著 徐文瑞 譯(2000.7)。〈過度曝光Overexposure〉。《現代美術雙月刊》,90期,頁66-72。
王玉齡(1999.9)。〈丹尼爾‧布罕公共藝術訪談錄〉。《藝術家》,292期,頁330-333。
周昕(2002.8)。〈空間以及藝術的絕對度量衡:不曾存在的美術館——丹尼爾‧布罕特展〉。《藝術家》,327期,頁336-345。
高千惠(2004.夏至號)。〈不是為反對而反對的批判立場:當代觀念藝術的生存矛盾與批判態度〉《當代藝家之言》,頁35-48
陳英德(1996.10)。〈從民調看法國民眾對現代——當代藝術的反映〉。《藝術家》,257期,頁175-177。
遙亦(2001.4)。〈物品如何成為藝術?〉。《現代美術》,95期,頁60-62。
達尼艾‧傑洛迪(1996.9)。〈封閉的美術館〉。《藝術家》,256期,頁330-337。
劉俐(1997.1)。〈空間大師丹尼爾‧布罕:水戶藝術館個展〉。《藝術家》,260期,頁182-186。
劉永仁(2003.12)。〈丹尼爾‧布罕——繪畫與設計思維之空間傳奇〉。《藝術家》,343期,頁394-397。
謝詞
中文摘要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引用文獻
附錄
附圖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09/01/12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09/01/1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