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李佳容
研究生英文姓名:LI CHIA JUNG
中文論文名稱:建構社會教科書版式設計原則--以臻於杜威美感經驗之案例分析
英文論文名稱:A Study of Building Format Design Principles for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Taking an Example for Achieving Dewey Esthetic Experiences
指導教授姓名:陳麗華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100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4
中文關鍵詞:美感經驗版式設計社會教科書
英文關鍵字:Esthetic ExperienceFormat Design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93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35
  • 收藏收藏:0
建構社會教科書版式設計原則--以臻於杜威美感經驗
之案例分析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建構社會教科書的版式設計原則,並試圖找出能召喚杜威美感經驗的教科書設計案例。具體言之,本研究的目的為:
1.探究與分析杜威美感經驗之意涵與特質,以為本研究參照之理論視野。
2.探討社會教科書之版式設計原則與對應的案例,包括正例與非正例。
3.確立能臻於杜威美感經驗之教科書版式設計案例。
本研究分為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的主要工作為相關文獻探討,除了研討版式設計的理論與實務文獻之外,最重要的是研讀杜威的《藝術即經驗》(Art As Experience)一書,並分析與歸納出杜威美感經驗的意涵與特質。
第二階段旨在訪談版式設計方面的傑出專家,建構社會教科書版式設計原則有8項以及相對應的案例有29個,依訪談結果得到的原則如下述:
(1).對象主題與形式風格之設定原則 (2).閱讀節奏之安排原則(3).文字與素材之考量原則 (4).插畫與圖像呈現之使用原則 (5).視覺動線之傳達原則(6).知識正確性之確認原則 (7).美感表現之設計原則 (8).閱讀氛圍之營造原則
第三階段是採「焦點團體座談法」以確立對應原則的正例能召喚出杜威美感經驗的程度,根據研究結果發現對應原則的正例共有29個,其中能召喚出高度的杜威美感經驗有16個正例、能召喚出中度的杜威美感經驗有11個正例。能召喚出低度的杜威美感經驗有2個正例。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
1. 教育部應放寛國內教科圖書的印製規準,還給編輯更多的專業空間。
2. 教科書編輯應加強整體設計,重視美與用的雙重功能。
3. 教科書編輯應努力提昇教科書品質,展現台灣教育的遠見與企圖心。

關鍵詞:美感經驗、版式設計、社會教科書
A Study of Building Format Design Principles for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Taking an example for achieving Dewey Esthetic Experiences

Abstract
The study aims to build the format design principles for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and try to find the cases of textbooks that could summon Dewey esthetic experiences.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ings:
1. To explore and analysis the mean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ewey esthetic experiences as the fundamental theory of this study.
2. To discuss the format design principles for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and the correspondent cases, including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ones.
3. To establish the format design principles for textbooks that could achieve Dewey esthetic experiences.
4. The study is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the first stage is to discus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In addition to deliberate the format design theory and practice literatur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is to study Art As Experience (Dewey, 1934) and to analyze and conclude the mean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ewey esthetic experiences.
The second stages targets at interviewing the outstanding exports in order to build format design principles for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and the correspondent cases. The sources are mainly from prizewinning works and domestic and foreign textbook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study concludes the principles:
1. The establishment of object subject and format style.
2. The arrangement of reading rhythm.
3. The consideration of script and material.
4. The use of illustration and image presentation.
5. The expression of visual route.
6. The affirmation of knowledge correctness.
7. The design of esthetic performance.
8. The construction of reading atmosphere.
The third stage adopts Focus Groups method to ensue the summoned Dewey esthetic experiences’ degree of the correspondent positive examples.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ere are 29 correspondent positive examples, in which 16 examples are highly summoned, 11 examples are moderate summoned, and 2 ones are low summoned.

Grounded on the results, the study proposes following suggestion:
1. The Ministry should loosen the printing regulation to give editors back much more professional spaces.
2. The editors of the textbooks should strengthen the entire design and emphasize the multifunction of esthetics and practice.
3. The editors of the textbooks should struggle for promoting the quality of the textbooks to present the foresight and ambition of Taiwan’s education.
Key Words:Esthetic Experience、Format Design、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目 次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Dewey的美感經驗論…………………………………………….… 7
第二節 版式設計理論……………………………………... …………. …… 26
第三節 教科書的美與用………….…….………………………………... .. 56

第參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7
第一節 研究概念架構………………………………………………………… 67
第二節 研究流程..…………………………………………………………… 6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71
第四節 研究方法……………………………………………………………… 77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93
第一節 社會教科書版式設計之原則..……………………………………… 93
第二節 Dewey美感經驗之案例分析………………………………………… 142
第三節 教科書版式設計之困境…………..………………………………… 15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80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80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85








圖 次
圖2-1 杜威美感經驗特質………………………………………………… 15
圖2-2 Dewey 美感經驗三大面向………………………………………… 26
圖2-3 書籍版面構成……………………………………………………… 29
圖2-4 社會課本頁面……………………………………………………… 30
圖2-5 版面率……………………………………………………………… 32
圖2-6 運用鋪上底色的方式可以豐富視覺效果………………………… 33
圖2-7 高圖文比的版面設計……………………………………………… 34
圖2-8 對稱式網格………………………………………………………… 35
圖2-9 不對稱式網格……………………………………………………… 35
圖2-10 跳躍率……………………………………………………………… 37
圖2-11 留白空間…………………………………………………………… 38
圖2-12 六相環、24相環…………………………………………………… 39
圖2-13 三階段訊息處理模式 …………………………………………… 45
圖2-14 中翻直排的印刷品中視覺動線…………………………………… 46
圖2-15 西翻橫排的印刷品中視覺動線…………………………………… 46
圖2-16 圖文混排的視覺流程 …………………………………………… 47
圖2-17 視覺中心…………………………………………………………… 48
圖2-18 最佳視域…………………………………………………………… 48
圖2-19 平衡………………………………………………………………… 49
圖2-20 對比………………………………………………………………… 52
圖2-21 韻律………………………………………………………………… 52
圖2-22 調和………………………………………………………………… 53
圖2-23 鸚鵡螺和黃金分割………………………………………………… 54
圖2-24 根號矩形的作圖法………………………………………………… 54
圖2-25 比例………………………………………………………………… 55
圖2-26 統一………………………………………………………………… 55
圖3-1 研究概念圖………………………………………………………… 69
圖3-2 研究流程圖………………………………………………………… 71
圖3-3 研究對象…………………………………………………………… 72
圖3-4 焦點團體座談之流程圖…………………………………………… 83
圖3-5 資料分析三角檢正………………………………………………… 85
圖3-6 本研究三角檢證法………………………………………………… 91
圖4-1 正例1:告別灰白、踩出木屐新生活……………………………… 101
圖4-2 正例2:速寫台灣森林景觀……………………………………… 104
圖4-3 非正例1:環保行動……………………………………………… 105
圖4-4 正例3:製作一份家鄉簡介………………………………………… 106
圖4-5 正例4: 湖口老街訪談紀錄……………………………………… 106
圖4-6 正例5:單元學習評量……………………………………………… 107
圖4-7 正例6:3D地形圖………………………………………………… 109
圖4-8 正例7:地球經緯度模型………………………………………… 109
圖4-9 正例8:12列明星火車…………………………………………… 110
圖4-10 正例8:搭火車環島,GO!………………………………………… 111
圖4-11 正例9:北部區域圖………………………………………………… 113
圖4-12 正例10:是誰在惡作劇…………………………………………… 114
圖4-13 正例11:鴨子農夫特訓班………………………………………… 115
圖4-14 正例12:Deutschlands Nachbarn………………………………… 116
圖4-15 正例13:九洲的古蹟歷史………………………………………… 118
圖4-16 非正例2:土地開發與生態保育…………………………………… 119
圖4-17 正例14:羅馬的公共建設………………………………………… 120
圖4-18 非正例3:希臘文化與羅馬文化、馬雅文化……………………… 121
圖4-19 正例15:金閣、銀閣……………………………………………… 122
圖4-20 正例16:生活場所的選擇………………………………………… 123
圖4-21 非正例4:投資活動……………………………………………… 124
圖4-22 非正例5:土地開發利用現況……………………………………… 124
圖4-23 正例17:Asian Empires…………………………………………… 126
圖4-24 正例18:長野縣松本市的古地圖………………………………… 127
圖4-25 正例19:Tapahtui keskiajalla………………………………… 128
圖4-26 正例20:埃及象形文字…………………………………………… 130
圖4-27 正例21:卑南文化與十三文化…………………………………… 131
圖4-28 正例22:拜訪河川裡的朋友……………………………………… 133
圖4-29 正例23:文藝術復興……………………………………………… 134
圖4-30 正例25:想到木器,就想到大溪…………………………………… 135
圖4-31 正例25:茶文化-1 ………………………………………………… 137
圖4-32 正例25:茶文化-2………………………………………………… 137
圖4-33 正例25:茶文化-3………………………………………………… 138
圖4-34 正例25:茶文化-4………………………………………………… 138
圖4-35 正例26:Uusi aika………………………………………………… 139
圖4-36 正例27:Rooma…………………………………………………… 139
圖4-37 正例28:埃及文化………………………………………………… 139
圖4-38 正例29:AuF dem HoF is wos Los!……………………………… 140



表 次

表2-1 紙張特性表………………………………………………………… 43
表3-1 金鼎獎得獎作品編輯人員一覽表………………………………… 73
表3-2 社會科教科書編輯人員一覽表…………………………………… 74
表3-3 兒童書籍及雜誌等相關編輯人員一覽表………………………… 74
表3-4 參與焦點團體訪談之專家學者一覽表…………………………… 75
表3-5 訪談資料編碼說明表……………………………………………… 85
表3-6 Dewey美感經驗評分表…………………………………………… 87
表3-7 評分正例之相互同意度…………………………………………… 88
表3-8 分數與杜威美感經驗程度之對照表……………………………… 89
表4-1 受訪專家提出版式設計原則一覽表……………………………… 100
表4-2 29案例來源分析表………………………………………………… 144
表4-3 國內教科書能召喚杜威美感經驗程度表………………………… 145
表4-4 國內兒童雜誌能召喚杜威美感經驗程度表……………………… 146
表4-5 國內兒童圖書能召喚杜威美感經驗程度表……………………… 147
表4-6 國外教科書能召喚杜威美感經驗程度表………………………… 148
表4-7 正例個數達於杜威美感經驗程度表……………………………… 149
表4-8 正例類別能召喚杜威美感經驗之程度表 149
表4-9 正例能召喚杜威美感經驗程度一覽表…………………………… 150
表4-10 正例之版式設計原則分析一覽表 171
表4-11 版式設計正例推薦者一覽表……………………………………… 177


附 錄

壹 焦點團體試評案例………………………………………………… 196
貳 訪問金鼎獎作品主編美編之逐字稿……………………………… 199
參 訪問X版教科書業者之逐字稿…………………………………… 205
參考文獻
Eye4u 視覺設計工作室 (2010)。美感版式設計。台北縣:博碩文化。
丁儷蓉、李章瑋、林惠珍等人(2010)。五上社會教科書。台北:翰林出版社。
丁儷蓉、李章瑋、林惠珍等人(2011)。六下社會教科書。台北:翰林出版社。
內由廣由紀 (2010)。好感度版面設計法則。臺北市:尖端出版社。
方秋雅 (2011)。明星火車接力遊臺灣。TOP945,203,頁3-6。
王文科、王智弘(譯)1999。焦點團體訪談—教育與心理學適用(原作者:Sharon Vaughn、Jeanne Shay Schumm、Jane Sinagub)。台北:五南。
王立志、林登秋、金恆鑣等人(2002)。林木森森綠家園。新北市:大地地理文化科技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秀如 (1995)。國小高年級國語教科書編排設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技術
學院,雲林縣。
王怡婷 (2007)。杜威美學理論及其在教學藝術上的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臺北市。
王明嘉 (1983)。版面設計上的文字功用:文字是傳達觀念的視覺形象。雄獅美術,151,
112-116。
王建軍 (2010)。康德想像力難題。社會科學輯刊,5,39-42。
王梅玲 (2002)。焦點團體法的理論與應用。圖書與資訊學刊,40,29-46。
王瑞馨、陳錦堂、彭增龍等人(2010)。4上社會教科書。台北:康軒出版社。
王藍婷、盧伊君 (2010)。書籍編排之視覺圖像呈研究—以國小六年級自然教科書為例。中華印刷科技年報,578-587。
王贊欽、許朝欽、李易霖(1994)。平面編排美感評估。華岡印刷傳播學報,25,71-81。
北俊夫‧佐藤 学‧吉田伸之等(2011)。新しい社会6上。日本:東京書籍。
北俊夫‧佐藤 学‧吉田伸之等(2011)。新しい社会6下。日本:東京書籍。
江合建 (1999)。杜威美育思想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台北縣。
江欣穎 (2008)。科學課程美感經驗之探究—以遊戲及想像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
北師範大學。臺北市。
江慧娟、林美良、陳泳惠(2010)等人。四上社會教科書。台北:翰林出版社。
何耀宗 (1985)。平面廣告設計。台北:雄獅圖書。
佐佐木剛士 (2010)。 版面設計的關建法則。台北縣: 楓書坊文化出版社 。
吳俊憲 (2008)。教科書編輯與設計的運作與內涵。靜宜大學師培實習輔導通訊,4-12。
李忠盛 (2006)。康德美學的教育涵義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
李宗薇 (1998)。教科書的編輯機制。課程與教學季刊 1(1),41-56。
李凌霄 (1988)。成功的編輯。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
李素珍(譯) (2003)。認知心理學。(原作者:Michael. W.Eydenck & Mark T. K.eane)。台北:五
南出版社。
李雅婷 (2002)。課程美學探究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之研究—以國小藝術統整課程之教育批評為
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李雅婷 (2010)。「想像」為核心之課程與教學:以Maxine Greene之美感教育與敘事課程策
略為例。美學取向課程與教學之理論建構與應用」學術論壇,7-36。
李澤厚 (1998)。美學四講。台北:三民。
李謙 (2008)。教科書一綱多本檢討與策進。教育趨勢報導,30,21-30。

肖曉瑪 (2009)。約翰‧杜威論審美知覺。欽洲學院學報,24(4),87-89。
肖曉瑪 (2009)。杜威藝術即經驗之解讀。論審美知覺。惠洲學院學報,29(2),62-67。
林秀珍 (1998)。杜威經驗概念之教育涵義(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佳音 (2003)。視覺引導作用之設計傳達效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林定金、陳美花、嚴家楓 (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13(2),122-136。
林俊良 (2004)。視覺傳達設計概說。藝風堂出版社。

林國平 (1984)。杜威美學探討 (下)。國教園地,11,10-14。
林頌堅、吳敏瑄 (2010)。網頁美感概念及設計原則之初步探究。世新大學,臺北市。
林德威 (2010)。『茗』『茶』秋毫茶文化。地球公民365,54,88-95。
林宷雯 (2007)。以負荷認知理論探討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課文內容編排方式對國小高年級閱
讀理解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邱紅、黃熙 (2008)。版式設計。山東美術出版社。
周秀卿、吳國榮、章五奇 (2010)。五上社會教科書。台北:翰林出版社。
金家琦、徐友浩、謝慶森 (1994)。造型基礎與傳達設計,天津大學出版社。
周淑卿 (2005)。課程的美學探究範疇之建構—當前的問題與未來的方向。課程與教學季刋,
8(2),1-14。
周淑卿 (2006)。美學取向課程探究的範疇及其可行途徑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
計畫成果報告(NSC94-2413-H-152-007),未出版。
姚一葦 (1993)。藝術的奧祕。臺灣開明書店。
柳閩生 (1984)。編輯藝術。台北:天工書局。
柳閩生 (1987)。版面設計。台北:雄獅文化。
洪如玉 (2010)。美學取向的人權教育課程基礎架構初探:一個融合新實用主義與現象學的嘗
試。美學取向課程與教學之理論建構與應用」學術論壇。
洪詠善 (2005)。以美感經驗轉化教學。課程與教學季刋, 8 (2),25-40
洪詠善 (2008)。美感經驗觀點的教學再概念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
北市。
洪若烈 (2003)。國小教科書使用方式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國教學報,15,175-192
涂志賢 (2009)。再概念化學派的課程美學探究及其對課程研究的啟示。教育資料研究雙月
刋,88,93-110。
施錡 (2010)。編排設計 高等教育“十二五”全國規劃教材。中國:人民美術出版社。
翁國盈、張樹倫、陳豐祥等人(2010)。四上社會教科書(頁30-31)。台北:康軒出版社。
高建平(譯) (2007)。John Dewey著。藝術即經驗 。北京:商務出版社。(原著出版年:
1934)。
高敬文 (1996)。質性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涂勝勇(2007 )。國小學生對國語科教科書使用滿意度之研究—以桃竹苗四縣市為例(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張一岑 (1997)。人因工程學。臺北市,揚智文化。
張廷凱 (2010)。從設計和編寫視角看教科書品質的提昇。西南大學學報,36(4),77-81。
張蓓玲 (2009)。一個教師對審定制教科書的觀察。教科書研究,2(1),146-150
梅菲比(2007)。是誰在惡作劇。地球公民365,28,頁38-39。
康瀚文 (2002)。台北縣市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選用制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洁玉、孟娟、孫達志(2010)。色彩設計與表現。中國紡織出版社。
張莓芟 (2008)。現代版面設計的形式構成。繼續教育研究,4,74-75。
張肇琪 (1984)。美感經驗的透視。文訊月刊,15,214-234。
張綉玲 (2010)。當數學遇上美學:三角形學習的可能性。美學取向課程與教學之理論建構
與應用」學術論壇,37-51。
章五奇、彭增龍、游雯華(2010)。六上社會教科書。台北:康軒出版社。
陳木金 (1993)。談‧情意教學與美感教育。北縣教育,24-28
陳在紳 (2005)。焦點論壇--課程美學。教育趨勢報,16。
陳伯璋 (2006)。 課程研究典範建構的新取向:論課程美學探究的必要性及其限制。行政院
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4-2413-H-032-011),未出版。
陳伯璋 ( 2006 )。課程美學研究的批判與實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編號:NSC96-2413-H-434-001-MY2),未出版。
陳伯璋、張盈堃 (2007) 來自日常生活的教育學院:社區、課程與美學的探究。教育與社會
研究,12,41-72。
陳建銘(譯) (2009)。Book Design 書設計、設計書 (原作者:Andrew Haslam)。台北:原點出
版社。
陳書瑩 (1999)。高中生活科技教科書版面編排設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臺北市。
陳新轉 (2009)。論美與教育的關係。教育資料研究雙月刋,88,111-128。
陳錦惠 ( 2005 )。教學歷程中教師美感經驗之研究—Dewey 美感經驗之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陳錦惠 (2009)。教學經驗的鑑賞與批評—Dewey 美感經驗的觀點。教育資料研究雙月刋,88,
137-143。
夏井芸華 (2009)。版面設計。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崔光宙 (2000)。美學中人的概念及其教育內涵。載於崔光宙、林逢祺主編,教育美學(頁
179-224)。台北:五南。
麥昌仁 (2004)。國小數學科評鑑研究—以九年一貫課程第二學習階段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縣。
曾志朗 (2002)。美是一切教育的核心。美的學習----捕捉看不見的競爭力,天下編輯。
曾媚珍 (2001)。美感經驗的實踐—審美之窗‧美術館。美育,p.17-24。
黃任鴻(1998)。文章段落版面編排之視覺搜尋及閱讀效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
技大學,臺北市。
黃秀莉 (2010)。從美學導向閱讀的限制式寫作教學之研究。美學取向課程與教學之理論建構
與應用」學術論壇。
黃冠閔 (2005)。在想像力與批判之間----署名康德。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14,71-105。
黃婉琪(2008)。國小教師參與教科書設計與編輯之專業發展研究—以優質教科書工作坊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瑞茵 (2008)。國小國語科教科書編排設計之研究—以台灣與日本教科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楊迪耘 (2010)。書籍裝幀與編排設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楊惠芳(民國99年11月07日)。從集權到開放—教科書反映時代。國語日報,15版。
楊惠芳(民國99年11月15日)。從多元到壟斷—一網多本現隱憂。國語日報,15版。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4),17-24。
漢寶德(2009)。談生活美學教育。明道文藝,404,5-8
劉文潭(1996)。藝術即經驗—詳介杜威的美學。藝術學報,57,103-117。
劉育忠(2010)。再探美學取向的課程與教學:幾個問題與Eisner給出的線索。美學取向課程
與教學之理論建構與應用」學術論壇。
劉昌元(2002)。西方美學導論。臺北:聯經。
劉秋固(2010)。美學──智慧開門的通識教育。美學取向課程與教學之理論建構與應用」學
術論壇。
歐用生(2006)。課程美學—教師即藝術家。課程理論與實踐,學富文化事業。
潘文忠(2010)。教師覺知的課程美學:不同領域的比較。美學取向課程與教學之理論建構與
應用」學術論壇
蔡元隆 (2006 )。淺談美感教育在九年一貫課程的導向:以蔡元培的美育思想為基礎出發。
教育社會學通訊,69,38-47
蔡頌德(1993)。中文雜誌版面構成之分析與研究—以當前台灣地區中文雜誌為探討對象(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蔡鵬洋(1986)。編輯手冊。 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
鄭晃二、陳淑華、蔡佩熒等人2003)。攜手造家園--社區。台北:秋雨文化。
鄭淑敏(1995)。杜威審美經驗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臺北市。
鄭雯娟(2008)。鴨子農夫種稻去。TOP945,109,4-5。
賴如珊( 2000 )。台灣地區雜誌編排設計形與讀者及符合度比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
賴誌遠、王可秦、洪子雅(2011)。六下社會教科書。台北:翰林出版社。
蘇郁濬 (2001)。藝術雜誌之美編與探討。華岡藝術學報,32,104-108。

西文部分:
Bü nstorf, Jü rgen;Kalla, Rainer;Kastner, Thomas et al.(c2002) 。Terra. 5/6: Erdkunde: Nordrhein-Westfalen。Gotha: Klett-Perthes。
Bü nstorf, Jü rgen;Kalla, Rainer;Kastner, Thomas et al. (c2008)。Terra: Erdkunde 5/6: Hauptschule Nordrhein-Westfalen。Ernst Klett chulbuchverlag。
Boyd, Candy Dawson;Gay, Geneva;Geiger, Rita et al. (c2005)。Scott Foresman Social Studies: The Work 。Glenview, Illinois: Pearson Scott Foresman,PP.344-345。
Dewey,J ( 1958 ).Experience and nature . (original print in 1929) .New Yord: Dover Publications.
Dewey J. (2005 ). Art as experience. (original print in 1934) .New York: .Capricorn Books.
Tuulikki Hanste,llpo Probst, Ritva Aarras-Sarri al. (c2005)。MATKA MAAILMAM HISTORIAAN:
KAUAN SITTEN。WSOY/Tilauskonttori,Porvoo.
封面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1/12/01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1/12/0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