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林均珈
研究生英文姓名:LIN,CHUN-CHIA
中文論文名稱:《紅樓夢》本事衍生之清代戲曲、俗曲研究
英文論文名稱:"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 the original story grow the Qing Dynasty drama, ballad research
指導教授姓名:曾永義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博士班
論文出版年:102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96
中文關鍵詞:紅樓夢戲曲俗曲說唱藝術曲藝浸染互涉明清文學
英文關鍵字:Dream of the Red ChamberQing Dynasty dramaQing Dynasty ballad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03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24
  • 收藏收藏:0
《紅樓夢》一書在清代多次遭到查禁,卻也深受文人的喜愛,經《紅樓夢》抄本與印本之流傳、續書戲曲與俗曲之改編等歷程,尤其是各時代的紅迷作家不拘一格的再創作,使得《紅樓夢》小說廣為流傳。從歷史的軌跡,可以看出《紅樓夢》小說與清代「《紅樓夢》戲曲」、「《紅樓夢》俗曲」之間具有相互浸染、共存共榮之關係。
清代「《紅樓夢》戲曲」的劇種分類,可分成短劇、南雜劇、傳奇等三大類。其結構內涵有三:其一,體製規律,含關目、曲、白、事、定場詩、下場詩等;其二,排場,含關目布置、腳色運用、聯套搭配等;其三,篇章意象,含創作鑑賞、主旨安置等。在文學方面有兩個特色:一是詞曲系曲牌體,講究曲牌、宮調與套式;一是借鑑前人詩篇,劇作家採取襲用前人詩篇成句、增損前人詩篇字面、化用前人詩篇句意,以及檃括前人詩篇篇章等技巧。
清代「《紅樓夢》俗曲」的曲種分類,可分為鼓詞類(含子弟書)、彈詞類(含彈詞開篇)、雜曲類(含時調小曲、岔曲)等三大類。其結構內涵有二:首先,體製規律,這些俗曲可看作是短篇韻文詩歌。彈詞開篇、時調小曲和岔曲的結構,除﹝湖廣調﹞《補雀裘》,重頭共有七段,每段一韻,有換韻外,其餘作品大多僅有一段。至於子弟書的結構,若是情節簡單則大多只一回如《椿齡畫薔》,若是故事複雜則往往分成若干回如《露淚緣》共十三回。其次,篇章意象,含創作鑑賞、主旨安置等。在文學方面有兩個特色:一是敘事詩;一是音樂體式,含詩讚系板腔體、詞曲系曲牌體兩種。
本論文所探討清代「《紅樓夢》戲曲」(共十一種)以及清代「《紅樓夢》俗曲」(共六十六種),在藝術特徵方面,包含:構成體製規律、凸顯人物形象、講究吐字行腔、兼重聲情詞情等四方面。在價值方面有四,包括:第一,小說故事傳播之價值,含直接根據小說而改編、間接從其他文學作品之互涉而產生等兩種方式;第二,群眾文化提昇之價值,含紅樓文化之融匯、人物形象之型變、政教審美之激盪、人情事理之評論等四個方面;第三,敘事模式轉變之價值,含限知性主體視角、全知性客體視角等兩種面向;第四,再創作借鑑之價值,含崑曲之再創作、敘事詩之再創作等兩個方面。在各式各樣腔調劇種以及說唱藝術敷演《紅樓夢》故事的推波助瀾之下,使得《紅樓夢》小說之散播更為迅速,最後達到竹枝詞中所謂「閒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是枉然」的情況。清代「紅樓夢戲曲」與「《紅樓夢》俗曲」,不僅對小說的普及具有顯著貢獻,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中國戲曲史以及中國藝術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目次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方法與步驟
第三節 文獻探討
第四節 研究範疇
一、戲曲之命義與內涵
二、俗曲之命義與內涵

第一章 《紅樓夢》之時代背景與流傳之軌跡
第一節 《紅樓夢》之時代背景
一、清代之哲思精神
(一)清代之學術文化  
(二)儒家思想與反傳統思想
二、清代之社會現象
(一)封建社會  
(二)世家大族
(三)家班女戲
第二節 《紅樓夢》流傳之軌跡
一、清代《紅樓夢》之流傳與改編
(一)抄本之流傳
(二)印本之流傳
(三)續書之改編
(四)戲曲之改編
(五)俗曲之改編
二、近現代《紅樓夢》之改編
(一)續書之改編
(二)戲曲之改編
(三)俗曲之改編
(四)影視之改編

第二章 《紅樓夢》本事衍生之清代戲曲
第一節 清代「《紅樓夢》戲曲」之劇種分類
一、短劇
孔昭虔《葬花》
二、南雜劇
(一)石韞玉《紅樓夢》
(二)許鴻磬《三釵夢北曲》
(三)周 宜《紅樓佳話》
(四)楊恩壽《姽嫿封》
三、傳奇
(一)仲振奎《紅樓夢傳奇》
(二)萬榮恩《瀟湘怨傳奇》
(三)吳蘭徵《絳蘅秋》
(四)吳 鎬《紅樓夢散套》
(五)朱鳳森《十二釵傳奇》
(六)陳鍾麟《紅樓夢傳奇》
第二節 清代「《紅樓夢》戲曲」之結構內涵
一、體製規律
(一)關目、曲、白、事
(二)定場詩
(三)下場詩
二、排場
(一)關目布置
(二)腳色運用
(三)聯套搭配
三、篇章意象
(一)創作鑑賞
(二)主旨安置
第三節 清代「《紅樓夢》戲曲」之文學特色
一、詞曲系曲牌體
(一)曲牌
(二)宮調
(三)套式
二、借鑑前人詩篇
(一)襲用前人詩篇成句
(二)增損前人詩篇字面
(三)化用前人詩篇句意
(四)檃括前人詩篇篇章
第四節 清代「《紅樓夢》戲曲」故事題材之節選
一、男女愛戀之情
二、家庭親情
三、世態人情
四、夢境幻境
五、姽嫿將軍
六、劉姥姥
第五節 清代「《紅樓夢》戲曲」故事題材之再創作與劇本情節之互涉
一、新增情節
(一)仲振奎《紅樓夢傳奇》
(二)許鴻磬《三釵夢北曲》
(三)萬榮恩《瀟湘怨傳奇》  
(四)石韞玉《紅樓夢》
(五)朱鳳森《十二釵傳奇》
(六)吳 鎬《紅樓夢散套》
(七)陳鍾麟《紅樓夢傳奇》
二、補恨情節
仲振奎《紅樓夢傳奇》
三、許鴻磬《三釵夢北曲‧斷夢》與朱鳳森《十二釵傳奇‧斷夢》
四、許鴻磬《三釵夢北曲‧醒夢》與朱鳳森《十二釵傳奇‧出夢》

第三章 《紅樓夢》本事衍生之清代俗曲
第一節 清代「《紅樓夢》俗曲」之曲種分類
一、鼓詞類
子弟書
二、彈詞類
彈詞開篇
三、雜曲類
(一)時調小曲
(二)岔曲
第二節 清代「《紅樓夢》俗曲」之結構內涵
一、體製規律
(一)鼓詞類
(二)彈詞類
(三)雜曲類
二、篇章意象
(一)創作鑑賞
(二)主旨安置
第三節 清代「《紅樓夢》俗曲」之文學特色
一、敘事詩
二、音樂體式
(一)詩讚系板腔體
(二)詞曲系曲牌體
第四節 清代「《紅樓夢》俗曲」故事題材之節選
一、男女愛戀之情
二、劉姥姥
三、家庭親情
四、世態人情
第五節 清代「《紅樓夢》俗曲」故事題材之再創作與曲本情節之互涉
一、新增情節
(一)子弟書《石頭記》
(二)子弟書《寶釵產玉》
二、補恨情節
彈詞開篇《林黛玉》戊本
三、子弟書《雙玉埋紅》與子弟書《黛玉埋花》
四、子弟書《二玉論心》甲本與子弟書《二玉論心》乙本
五、子弟書《全悲秋》與子弟書《探病》

第四章 清代「《紅樓夢》戲曲」與「《紅樓夢》俗曲」之藝術特徵
第一節 構成體製規律
一、清代「《紅樓夢》戲曲」多以詞曲系曲牌體為載體
二、清代「《紅樓夢》俗曲」多以詩讚系板腔體為載體
第二節 凸顯人物形象
一、清代「《紅樓夢》戲曲」多採生發渲染改編手法
(一)仲振奎《紅樓夢傳奇》
(二)朱鳳森《十二釵傳奇》
(三)孔昭虔《葬花》
(四)吳 鎬《紅樓夢散套》
(五)吳蘭徵《絳蘅秋》
(六)石韞玉《紅樓夢》
(七)萬榮恩《瀟湘怨傳奇》       
(八)陳鍾麟《紅樓夢傳奇》
二、清代「《紅樓夢》俗曲」多採挖掘新意改編手法 
(一)子弟書《傷春葬花》   
(二)子弟書《雙玉埋紅》
(三)彈詞開篇《黛玉葬花》甲本
第三節 講究吐字行腔
一、清代「《紅樓夢》戲曲」偏向人工語言旋律
(一)崑山腔水磨調
(二)聲母與韻母協韻
二、清代「《紅樓夢》俗曲」偏向自然語言旋律
(一)唱書調
(二)唱曲技巧
第四節 兼重聲情詞情
一、清代「《紅樓夢》戲曲」多屬抒情造境審美趨向
(一)孔昭虔《葬花》
(二)吳蘭徵《絳蘅秋》
二、清代「《紅樓夢》俗曲」多屬情深意濃審美趨向
(一)子弟書《芙蓉誄》
(二)子弟書《露淚緣》
第五章 清代「《紅樓夢》戲曲」與「《紅樓夢》俗曲」之價值
第一節 小說故事流傳之價值
一、直接根據小說而改編
二、間接從其他文學作品之互涉而產生
第二節 群眾文化提昇之價值
一、紅樓文化之融匯
二、人物形象之型變
三、政教審美之激盪
四、人情事理之評論
第三節 敘事模式轉變之價值
一、限知性主體視角
二、全知性客體視角
第四節 再創作借鑑之價值
一、崑曲之再創作
二、敘事詩之再創作

結論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有關古籍
(一)《紅樓夢》原著
(清)曹雪芹,馮其庸纂校訂定《八家評批紅樓夢》,北京:文化藝術出版
社,1986年
(清)曹雪芹、高鶚原著,馮其庸等校注《紅樓夢校注》,臺北:里仁書局,
2000年1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古本小說叢刊編委會《古本小說叢刊》,北京:中
華書局,1987年6月
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明清善本小說叢刊》續編,臺北:天一出版社

(二)《紅樓夢》戲曲集
阿英編《紅樓夢戲曲集》,臺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2月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著《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1年7月
北京大學圖書館編著《不登大雅文庫珍本戲曲叢刊》,北京:學苑出版社,
2003年4月
吳書蔭主編《綏中吳氏藏抄本稿本戲曲叢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3

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59年12月

(三)《紅樓夢》曲藝集
趙景深《彈詞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8年
傅惜華《子弟書總目》,上海: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1954年6月
婁子匡《紅樓夢弟子書》,《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第173
冊,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72~1977年
劉 復《中國俗曲總目稿》,臺北縣:文海出版社,1973年
(日)波多野太郎《子弟書集》第1輯,橫濱:橫濱市立大學,1976年11月
高純德、童輔章《傳統曲藝集》,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關德棟、周中明《子弟書叢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12月
胡文彬編《紅樓夢說唱集》,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3月
-------《紅樓夢子弟書》,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7月
天津市曲藝團編著《紅樓夢曲藝集》,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3月
首都圖書館編輯《清蒙古車王府藏曲本》,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年5

劉烈茂、郭精銳編著《清車王府鈔藏曲本.子弟書集》,江蘇:江蘇古籍出版
社,1993年9月
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輯校《清蒙古車王府藏子弟書》,北京:國
際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8月
蘇州彈詞大觀編輯委員會主編《蘇州彈詞大觀》,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年1月
劉洪濱、劉梓鈺主編《京韻大鼓傳統唱詞大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000年2月
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輯校、張壽崇《滿族說唱文學:子弟書珍本
百種》,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4月
北京故宮博物院編著《故宮珍本叢刊岔曲秧歌快書子弟書》,海口:海南出
版社,2001年(第1、2、3冊)
首都圖書館編著《清車王府藏曲本》(全印本) ,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年12月(第54、55冊)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編著《稀見舊版曲藝曲本叢刊‧潮州歌冊卷》,北京:北京
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1745冊‧集部‧曲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劉操南編著《紅樓夢彈詞開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5月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著《俗文學叢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004年10月(第4、89、112、124、139、274、397冊)
林夕主編、煮雨山房輯《中國著名藏書家書目匯刊》(近代卷第40冊),北
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10月

(四)《紅樓夢》續書
(清)丁耀亢等著、余悅校點《中國古典名著續書集成》,北京:中國檢察
出版,1998年
《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第10輯,臺北:天一出版社
《明清善本小說叢刊》續編,臺北:天一出版社
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二、有關論著
(一)《紅樓夢》論集
李辰冬《紅樓夢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46年4月
一 粟《紅樓夢書錄》,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4月
-----《紅樓夢卷》,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10月
李君俠《紅樓夢人物介紹》,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趙 岡《紅樓夢論集》,臺北:志文出版社,1975年
-----《花香銅臭讀紅樓》,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4月
周汝昌《紅樓夢新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年
-----《紅樓夢與中華文化》,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新解紅樓夢》,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紅樓藝術的魅力》,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
薩孟武《紅樓夢與中國舊家庭》,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朱一冰《紅樓夢研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7年
余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年
張錦池《紅樓夢十二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2年
宋隆發《紅樓夢研究文獻目錄》(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1982年
莊嚴出版社編輯部《曹雪芹與紅樓夢》,臺北:莊嚴出版社,1982年
邢治平《紅樓夢十講》,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潘重規《紅學六十年》,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紅學論集》,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紅樓血淚史》,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岑佳卓《紅樓夢探考》(《紅樓夢綜合研究上篇》),臺中:發行者岑佳卓,
1985年
-----《紅樓夢評論》(《紅樓夢綜合研究下篇》),臺中:發行者岑佳卓,
1985年
胡 適《紅樓夢考證》,臺北:遠東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水滸傳與紅樓夢》,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
-----《胡適紅樓夢研究論述全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王國維、林語堂等《紅樓夢藝術論》,臺北:里仁書局,1986年
康來新《石頭渡海──紅樓夢散論》,臺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
-----《紅樓長短夢》,臺北縣:駱駝出版社,1996年
-----《失去的大觀園:紅樓夢》,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8年
梅節、馬力《紅學耦耕集》,香港:三聯書店,1988年
俞平伯《俞平伯論紅樓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周中明《紅樓夢——迷人的藝術世界》,臺北:貫雅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
-----《紅樓夢的語言藝術》,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
-----《紅樓夢的藝術創新》,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朱 彤《紅樓夢散論》,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呂啟祥《紅樓夢會心錄》,臺北:貫雅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
曾揚華《漫步大觀園》,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梅 苑《紅樓夢的重要女性》,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王關仕《紅樓夢研究》,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微觀紅樓夢》,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紅樓夢指迷》,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杜奮嘉《千年不醒紅樓夢──紅樓夢賞析》,臺北:開今文化事業,1993年
馮其庸《漱石集》,長沙:岳麓書社,1993年
-----《論紅樓夢思想》,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
趙建忠《紅樓夢續書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9月
俞平伯《俞平伯說紅樓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羅德湛《紅樓夢的文學價值》,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林依璇《無才可補天:紅樓夢續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
年5月
郭玉雯《紅樓夢人物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
-----《紅樓夢學:從脂硯齋到張愛玲》,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紅樓夢淵源論:從神話到明清思想》,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
心,2006年
歐麗娟《詩論紅樓夢》,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
-----《紅樓夢人物立體論》,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墨 人《紅樓夢的寫作技巧》,臺北:昭明出版社,2001年
王國維等著《王國維、蔡元培、魯迅點評紅樓夢》,北京:團結出版社,2004
年1月
吳盈靜《清代臺灣紅學初探》,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11月
曹立波《紅樓夢版本與文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7月
朱嘉雯《林黛玉的異想世界──紅樓夢論集》,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
司,2007年10月
胡文彬《紅樓夢與北京》,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王三慶《紅樓夢版本研究》,臺北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李廣柏《紅樓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

(二)戲曲論集
(元)高明原著、錢南揚校注、李殿魁補校注《琵琶記》(臺北:里仁書局,
1998年1月
(明)湯顯祖著、俞為民校注《牡丹亭校注》,臺北:華正書局,1996年1月
(清)洪昇《長生殿》,臺北:文光圖書公司,1979年4月
(清)孔尚任著、俞為民校註《桃花扇校註》,臺北:華正書局,1994年9月
王季烈、劉富樑同編《集成曲譜》,上海:臺灣商務印書館,1931年
陳萬鼐《元明清劇曲史》,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6年
-----《中國古劇樂曲之研究》,臺北縣:史學出版社,1978年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5年
---- 《詩歌與戲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4月
-----《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
-----《論說戲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
-----《我國的傳統戲曲》,臺北縣: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98年
-----《戲曲源流新論》,臺北縣:立緖文化事業公司,2000年4月
-----《從腔調說到崑劇》,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年
-----《戲曲與歌劇》,臺北:國家出版社,2004年
-----《戲曲本質與腔調新探》,臺北:國家出版社,2007年7月
-----《中國古典戲劇選注》,臺北:國家出版社,2007年9月
-----《戲曲之雅俗、折子、流派》,臺北:國家出版社,2009年
-----《洪昇及其長生殿》,臺北:國家出版社,2009年
王季烈《螾廬曲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1月
鄭 騫《北曲新譜》,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73年4月
許之衡《曲律易知》,臺北:郁氏印獎會,1979年7月
楊宗珍《中國戲曲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9年
周貽白《中國戲劇發展史》,臺北:學藝出版社,1980年4月
-----《周貽白戲劇論文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
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張 庚《新編聊齋戲曲集》,山東:齊魯書社,1981年3月
傅惜華《古典戲曲聲樂論著叢編》,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年1月
徐小梅《聊齊誌異與唐人傳奇的比較研究:「細侯」、「農婦」、「商三
官」、「鳳陽士人」之探微》,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
年11月
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7月
吳國欽《中國戲曲史漫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8月
徐復明《紅樓夢與戲曲比較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戲曲志》,北京:中國ISBN中心,
1984~1994年
彭隆興《中國戲曲史話》,北京:知識出版社,1985年
沈達人等編《古代戲曲十講》,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王安祈《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臺北:學生書局,1986
周妙中《清代戲曲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
張庚、蓋叫天《戲曲美學論文集》,臺北:丹青圖書公司,1987年
余秋雨《中國戲劇文化史》,臺北縣:駱駝出版社,1987年
葉長青《中國戲劇學史稿》,臺北縣:駱駝出版社,1987年8月
楊世祥《中國戲曲簡史》,臺北:文化藝術出版社,1989年
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學系主編《小說戲曲研究》第2集,臺
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8月
吳 梅《中國戲曲概論》,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影印本)
-----《南北詞簡譜》,臺北:學海出版社,1997年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文藝研究促進委員會主編《戲劇與民間小說之研
究》(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89年10月
高文升主編《中國當代戲劇文學史》,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
郭英德《明清文人傳奇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年1月
周傳家等編著《戲曲編劇概論》,杭州: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91年8月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資料室編著《中國戲曲研究書目提要》,北京:中
國戲劇出版,1992年
中國戲曲音樂集成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北京:中國ISBN中心
出版,1992年
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
胡天成《李漁戲曲藝術論》,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俞為民《明清傳奇考論》,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7月
許金榜《中國戲曲文學史》,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1994年
盧 前《明清戲曲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12月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鄧長風《明清戲曲家考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
-----《明清戲曲家考略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月
-----《明清戲曲家考略三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2月
陸萼庭《清代戲曲家叢考》,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11月
首都圖書館編輯《明清抄本孤本戲曲叢刊》,北京:線裝書局,1995年12月
方清河等編《小說戲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
周傳家《中國古代戲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古代戲劇與劇作》,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8月
謝柏梁《中國當代戲曲文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曾影靖《清人雜劇論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9月
(日)青木正兒著、王古魯譯《中國近世戲曲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
有限公司,1996年12月
黃仕忠《中國戲曲史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7年
李修生主編《古本戲曲劇目提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12月
鄭向恆《中國戲曲的創造與鑑賞》,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12月
麻文琦、謝雍君、宋波《中國戲曲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
黃竹三《戲曲文物研究散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
華瑋、王璦玲主編《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
備處,1998年12月
陳亞先《戲曲編劇淺談》,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8月
廖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錢南揚《戲文概論》,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廖藤葉《中國夢戲研究》,臺北:學思出版社,2000年3月
丘慧瑩《乾隆時期戲曲活動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3月
鄭懷興《戲曲編劇理論與實踐》,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10月
劉彥君《圖說中國戲曲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黃天驥《中國古代戲曲與古代文學研究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2

李惠綿《戲曲批評概念史考論》,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
陳 芳《清代戲曲研究五題》,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3月
羅麗容《清人戲曲序跋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
路應昆《戲曲藝術論》,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
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修訂本),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年12月
鄭傳寅《中國戲曲文化概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
許子漢《元雜劇的聲情與劇情》,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林鶴宜《規律與變異:明清戲曲學辨疑》,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丘慧瑩《乾隆時期戲曲活動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3月
周華斌《中國戲劇史論考》,北京:北京廣播學院,2003年4月
華 瑋《明清婦女戲曲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年7月
-----《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與批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003年8月
吳新雷、朱棟霖等《中國昆曲藝術》,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年
劉 禎《民間戲劇與戲曲史學論》,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
侯淑娟《講唱文學與戲曲研究論稿》,屏東:香遠出版社,2005年
高禎臨《明傳奇戲劇情節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5月
徐志平主編《傳播與交融 第二屆中國小說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嘉義:嘉義大學中文系,2005年7月
沈惠如《從原創到改編──戲曲編劇的多重對話》,臺北:國家出版社,
2006年5月
王麗梅《古韻悠揚水磨腔:崑曲藝術的流變》,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6年
于 丹《于丹‧遊園驚夢:崑曲藝術審美之旅》,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汪超宏《明清浙籍曲家考》,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
蔡宗道主編《第三屆中國小說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書
局,2008年10月
劉致中《明清戲曲考論》,臺北:國家出版社,2009年10月
王文章主編《傅惜華藏古本戲曲珍本叢刊提要》,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
4月
吳梅著、郭英德編《吳梅詞曲論著四種》,北京:商務出版社,2010年12月
劉謙功《中國藝術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

(三)曲藝論集
劉復、李家瑞等《中國俗曲總目稿》,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32年5月
傅惜華《曲藝論叢》,上海: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1954年4月
中國曲藝出版社《曲藝》,北京:中國曲藝出版社,1957年
------------《曲藝特徵論》,北京:中國曲藝出版社,1989年
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第349~350
冊)
婁子匡編《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臺北:東方文化書局,
1972年~1977年
侯寶林、汪景壽、薛寶琨《曲藝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0年
陳錦釗《快書研究》,臺北:明文出版社,1982年
王 決《曲藝漫談》,北京:廣播出版社,1982年
關德棟《曲藝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薛寶琨《中國的曲藝》,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桂靜文《京韻大鼓》,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9年
-----《八角鼓》,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9年
周純一《劉寶全的京韻大鼓藝術》,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9年
郭精銳等《車王府曲本提要》,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9年
倪鍾之《中國曲藝史》,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1年3月
-----《曲藝民俗與民俗曲藝》,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年
中國曲藝志全國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曲藝志》,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
1992年
段玉明《中國市井文化與傳統曲藝》,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1992年
揚州曲藝志編委會編纂《揚州曲藝志》,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3年
李家瑞《北平俗曲略》,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3年3月
汪景壽《中國曲藝藝術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陳鴻齡《劉寶全與他的京韻大鼓藝術》,臺北:學藝出版社,1996年
蔡源莉、吳文科《中國曲藝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
欒桂娟《中國曲藝與曲藝音樂》,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年3月
陳義敏、劉峻驤主編《中國曲藝‧雜技‧木偶戲‧皮影戲》,北京:文化藝術
出版社,1998年12月
劉烈茂、郭精銳等著《車王府曲本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
吳文科《中國曲藝藝術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中國曲藝通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姜昆、戴宏森等《中國曲藝概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姜昆、倪鍾之等《中國曲藝通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王友蘭《說唱文學與說唱音樂》,臺北縣:蘭之馨文化音樂坊,2009年12月
趙敏俐主編《中國詩歌研究動態》第6輯古詩卷,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
4月
林均珈《紅樓夢子弟書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1月
-----《紅樓夢子弟書賞讀》,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1月

(四)俗文學論集
婁子匡、朱介凡《五十年來的中國俗文學》,臺北:正中書局,1975年
曾永義《說俗文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12月
-----《俗文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6月
王秋桂編《李家瑞先生通俗文學論文集》,臺北:學生書局,1982年
趙景深《民間文學叢談》,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楊蔭深《中國俗文學概論》,臺北:世界書局,1989年
譚達先《中國民間文學概論》,臺北:貫雅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
車錫倫《俗文學叢考》,臺北:學海出版社,1995年
門巋、張燕瑾《中國俗文學史》,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
王文寶《中國俗文學發展史》,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
段寶林《中國民間文藝學概要》,澳門:澳門大學出版中心,1998年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4月
鹿憶鹿《中國民間文學》,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
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臺中:興大中文系出版,2001年

(五)其他
《十三經注疏2‧詩經》,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漢)董仲舒撰、凌曙注《春秋繁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趙伯雄整理《周禮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
有限公司,2001年
(南朝‧梁)劉勰著,唐仁平、翟飆譯注《文心雕龍》,北京:華文出版社,
2007年12月
(唐)劉知幾著、(清)浦起龍通釋、王煦華整理《史通通釋》,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2009年12月
(明)唐寅《唐伯虎全集》,臺北:漢聲出版社,1975年2月
(清)震鈞《天咫偶聞》,臺北縣:文海出版社,1968年
(清)曹寅《楝亭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2月
(清)錢詠《履園叢話‧藝能》,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孔另境輯錄《中國小說史料》,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吳哲夫《清代禁燬書目研究》,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叢書(研究論
文第一六四種),1969年8月
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349~350
冊)
裴普賢《集句詩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11月。
-----《集句詩研究續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2月。
路工編選《清代北京竹枝詞(十三種)》,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1月
朱守亮《詩經評釋》(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5月
朱光潛《談文學》,臺北:建宏出版社,1986年4月
-----《文藝心理學》,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8年12月
謝雲飛《語音學大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文學與音律》,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羅‧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著、顏美婷編譯《文藝社會學》,臺
北:南方出版社,1988年2月
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小說面面觀》(Aspects of the
Novel)(臺北:志文出版社,1989年5月
馮其庸、李希凡《紅樓夢大辭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
陳 來《朱熹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0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5月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詩詞曲的研究》,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
行委員會,1991年
上海辭書出版社《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年7月
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中國文學理論史》,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
司,1994年6月
朱自力、呂凱、李崇遠選注《歷代曲選注》,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
陳益源《從〈嬌紅記〉到〈紅樓夢〉》,瀋陽:遼寧古籍出版社,1996年7月
王爾敏《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
啟 功《漢語現象論叢》,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
楊 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苗潤田《中國儒學史》明清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陳義敏等主編《中國曲藝‧雜技‧木偶戲‧皮影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
社,1998年12月
王俊義、黃愛平《清代學術文化史論》,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
年11月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文藝研究促進委員會主編《詩詞曲的研究》(臺
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91年
王士超《紅樓夢名句鑑賞辭典》,臺中:好讀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竺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年
朱一玄編《紅樓夢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蒂費納‧薩莫瓦約著、邵煒譯《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年1月
凌繼堯《美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
王旭川《中國小說續書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5月
王國維《王國維「人間詞」「人間詞話」手稿》,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5年
仇小屏《篇章結構類型論》,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7月
吳蕙芳《萬寶全書:明清時期的民間生活實錄》(上)(下),臺北縣:花木蘭文
化工作坊,2005年12月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6年9月
高玉梅《古代小說續書序跋釋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5月
莊淑珺《王蘭沚及〈無稽讕語〉研究》,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9年9月
祝宇紅《「故」事如何「新」編:論中國現代「重寫型」小說》,北京:北京
大學出版社,2010年4月
趙炎秋《明清近代敘事思想》,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
陳文新、(韓)閔寬東《韓國所見中國古代小說史料》,北京:武漢大學出版
社,2011年5月

三、學位論文
(一)博士論文
曾永義《明雜劇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1

陳錦釗《子弟書之題材來源及其綜合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
究所博士論文,1977年1月
曾子良《臺灣閩南語說唱文學「歌仔」之研究及閩臺歌仔敘錄與存目》,臺
北:東吳大學中國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
崔溶澈《清代紅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0年
林鶴宜《晚明戲曲劇種及聲腔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
士論文,1990年
黃慶聲《紅樓夢閱讀倫理及其文藝思想》,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所博士論文,1991年
李惠綿《戲曲搬演論研究──以元明清曲牌體戲曲為範疇》,臺北:國立臺灣大
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6月
田寶玉《中國敘事詩的傳承研究——以唐代敘事詩為主》,臺北: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張繼光《明清小曲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3年6月
崔炳圭《紅樓夢賈寶玉情案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博士論文,1994年
陳貞吟《湯顯祖愛情戲曲取材再創作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
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宣中文《水滸戲曲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6

許子漢《明傳奇排場三要素發展歷程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
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1月
陳 芳《乾隆時期北京劇壇研究》,臺北縣: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1999年
侯雲舒《古典劇論中敘事理論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
文,2000年
吳盈靜《清代臺灣紅學初探》,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
文,2002年
李豔梅《三國演義與紅樓夢的性別文化初探──以男義女情為核心的考察》,臺
北縣: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崔蘊華《子弟書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院博士論文,2003年
劉幼嫻《李漁的戲曲理論》,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博士
論文,2003年
王佩琴《說園──從〈金瓶梅〉到〈紅樓夢〉》,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
系博士論文,2004年
黃清順《「紅學史」相關議題研究——自〈紅樓夢〉作者家世至「新紅學」的
若干課題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王月華《〈牡丹亭〉與〈紅樓夢〉的兩種關懷──「情」與「女性」》,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張育華《戲曲表演功法之研究──以崑京表演藝術為範疇》,國立中央大學中國
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徐筱婷 《中國戲曲搬演習俗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
文,2008年
劉軍華《明清女性作家戲曲創作研究》,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2007年
鄧 丹《明清女劇作家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
2008年5月
尤海燕《明代崑曲折子戲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王友蘭《「紅樓夢說唱」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
2011年

(二)碩士論文
陳錦釗《李贄之文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1

許惠蓮《紅樓夢劇曲三種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1976年
許錦珍 《大鼓音樂的研究》,臺北: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李光步《紅樓夢所反映的清代社會與家庭》,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崔溶澈《紅樓夢的文學背景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1982年
朱家炯《蘇州彈詞音樂研究》,臺北: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孫慧雅《蘇州彈詞「珍珠塔」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
士論文,1985年
秦英燮《紅樓夢的主線結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1987年
江柏瑩《試論孔尚任之戲曲理論及其創作實踐──以〈桃花扇〉研究為例》,臺
北: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許子漢《元雜劇聯套規律研究──以關目排場為論述基礎》,臺北:國立臺灣大
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
張明儀《中國大陸地方戲曲之研究(1949至1965)》,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
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黃美秀《清康雍乾三朝八旗生計問題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
所碩士論文,1994年7月
藤田香《論子弟書的再創作》,北京:北京大學研究生碩士論文,1995年
鄭文佩《清代帝王與戲曲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1996年
王盈方《紅樓夢十二釵命運觀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林黛琿《中國古典戲曲之末角與外角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碩士論文,1997年
汪詩珮《乾嘉時期崑劇藝人在表演藝術上因應之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江婉華《明中葉至清中葉商人與戲曲之關係》,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
士論文,1998年
朱嘉雯《「接受」觀點下的戰後臺灣作家與紅樓夢》,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4月
林依璇《無才可補天——清代嘉慶年間紅樓夢續書藝術研究》,臺中,東海大
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李昭琳《紅樓戲曲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楊朝淵《〈長生殿〉與〈桃花扇〉劇本文學研究──從戲曲主題、結構、情節、
人物、語言分析》,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劉增鍇《大陸曲藝近五十年在台灣之發展》,臺北: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王友蘭《說唱音樂之「帶腔」研究──以南彈北鼓代表曲目為主要分析對象》,
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江佩珍《閱讀賈寶玉──從語言溝通的角度探討小說人物塑造》,臺中:東海大
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汪玉玫《紅樓夢中賈府女性人物論》,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3年
陳文瑛《蘇州彈詞研究》,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種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3年
葉怡均《笑亦有道:論相聲之藝術表現》,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藝術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姚 穎《論子弟書對小說紅樓夢的通俗化改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
院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
葉懿慧《侯芝及其彈詞小說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

范金蘭《「白蛇傳故事」型變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國文教學
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年
林均珈《紅樓夢子弟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國文教學
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年
吳麗卿《〈紅樓夢〉的女性認同》,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5年
楊平平《父權社會下的女兒國──〈紅樓夢〉女性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賈靜波《〈聊齋誌異〉子弟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研究生碩士論文,2005

盧姿吟《元代戲曲之裝扮研究──以〈全元戲曲〉為底本》,臺中:逢甲大學中
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年
顏嘉珍《〈紅樓夢〉韻文意蘊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
文,2006年
楊淑如《玫瑰與紅杏──論〈紅樓夢〉中探春的性格與處境》,宜蘭縣:佛光大
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王佩萱《明清家樂戲班及其表演藝術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
系碩士論文,2006年
李湉茵《紅樓夢中引用戲曲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6年
趙 青《清代「紅樓夢〉戲曲」探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人文學院中國
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4月
林致妤《現代小說與戲劇跨媒體互文性研究:以〈橘子紅了〉及其改編連續劇
為例》,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陳蓉萱《〈紅樓夢〉丫鬟析論——以重點人物為主》,臺北: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
簡意娟《清代子弟書四種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7年
周孟瑩《商人與明清戲曲之關係──以儒商族裔潘之恆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曹世耘《小說〈行過洛津〉之互文性書寫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竣興《兼美論 ──〈紅樓夢〉人物關係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
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
張 品《情與欲的辯證:從〈金瓶梅〉到〈紅樓夢〉》,臺北縣:淡江大學中
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張瀚云《閨人的異境:論〈金瓶梅〉、〈紅樓夢〉、〈鏡花緣〉中的花園》,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江慧玲《〈聊齋誌異〉與〈紅樓夢〉女性觀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
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
李念潔《清代紅樓戲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11年
林虹均《〈紅樓夢〉韻文之用典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
班,2011年
汪順平《女遊記──論《紅樓夢》的閨閣、海上、詩社》,桃園縣:國立中央大
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陳瑞珍《紅樓夢之女子形象書寫》,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
班碩士論文,2012年

四、期刊與學報
(一)《紅樓夢》
趙 岡〈假作真時真亦假──《紅樓夢》的兩個世界〉,香港《明報月刊》,
1976年
吳 戈〈說薛寶釵〉,《江淮論壇》第4期,1980年
雪 松〈試談薛寶釵的思想性格〉,《文科教學》第3期,1980年
陸又新〈從賈太君會劉姥姥看曹雪芹的創作意識〉,《屏東師院學報》第3
期,1989年
王關仕〈紅樓夢考鏡(9)〉,《國文學報》第18期,1989年6月
霍國玲〈反照風月寶鑑──試論《紅樓夢》的主線〉,《國文天地》第10卷第2
期,1994年7月
-----〈試論《紅樓夢》一書的寫作目的〉,《國文天地》第10卷第9期,
1995年2月
周慶華〈紅樓夢與《紅樓夢》〉,《國文天地》第10卷第9期,1995年2月
陳碧月〈略論《紅樓夢》的角色對比──以黛玉和寶釵為例〉,《明道文藝》,
1998年3月
郭玉雯〈「金瓶梅」與「紅樓夢」〉,《臺大中文學報》第10期,1998年5月
-----〈紅樓夢與女神神話傳說──林黛玉篇〉,《清華學報》第31卷第1期,
2001年3月
-----〈王國維「紅樓夢評論」與叔本華哲學〉,《漢學研究》第19卷第1
期,2001年6月
廖玉蕙〈論「紅樓夢」中的諷世觀〉,《中正嶺學術研究集刊》第17期,
1998年6月
朱嘉雯〈從曹雪芹到瓊瑤,愛情本質不變──論現代作家瓊瑤與古典小說「紅樓
夢」的關係〉,《國文天地》第14卷第2期,1998年7月
張欣伯〈鑑賞篇──薛寶釵〉,《石頭記研究專刊》,第6期,1999年夏季號
歐麗娟〈《紅樓夢》論析──「寶」與「玉」之重疊與分化〉,《國立編譯館館
刊》第28卷第1期,1999年6月
-----〈《紅樓夢》中的「四時即事詩」:樂園的開幕頌歌〉,《中國古典文
學研究》第2期,1999年12月
-----〈《紅樓夢》中的「五美吟」:開顯女性主體意識的詠嘆調〉,《中國
古典文學研究》第3期,2000年6月
-----〈林黛玉立體論──「變/正」、「我/群」的性格轉化〉,《漢學研究》
第20卷第1期,2002年6月
-----〈「冷香丸」新解──兼論《紅樓夢》中之女性成長與二元襯補之思考模
式〉,《臺大中文學報》第16期,2002年6月
-----〈薛寶釵論──對《紅樓夢》人物論述中幾個核心問題的省思〉,《成大
中文學報》第13期,2005年12月
林聆慈〈《紅樓夢》筆下的劉姥姥人物形象淺探〉,《景美學報》(一),
2001年1月
鄒光椿〈「誰解其中味」──略論《紅樓夢》「情」的信息反饋美〉,《三明高

專科學校學報》第19卷第1期,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福建福州350007,
2002年3月
崔炳圭〈「紅樓夢」與孔孟之道〉,《孔孟月刊》第40卷第8期,2002年4月
王 媛〈論《紅樓夢》中黛玉、妙玉悲劇性格的共同性〉,《河北學刊》第22
卷第4期,西安理工大學人文學院,陜西西安710048,2002年7月
徐浩祥〈從晴雯、襲人──看「紅樓夢」裡的反封建思想〉,《興大中文研究生
論文集》第7期,2002年9月
費雲霞〈漫談《紅樓夢》的曲筆藝術〉,《語文學刊》第4期,2002年
彭家正〈劉姥姥遊大觀園──《紅樓夢》中的「狂歡節」之一〉,《興大中文研
究生論文集》第8期,2003年5月
-----〈葬花詞的審美趣味〉,《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第9期,2004年5月
李艷梅〈「三國演義」與「紅樓夢」男義女情的性別文化解讀〉,《哲學與文
化》第32卷第3期,2005年3月
李湉茵〈《紅樓夢》引用戲曲與「富貴場興亡史」〉,《中國文學研究》第21
期,2005年12月
胡衍南〈明清長篇世情小說的兩個模式〉,《淡江中文學報》第13期,2005
年12月
-----〈紅樓夢:紫鵑情辭試寶玉〉,《聯合文學》第246期,2005年4月
-----〈論《紅樓夢》早期續書的承衍與改造〉,《國文學報》第51期,2012
年6月
周靜佳〈情與悟──《紅樓夢》「水」意象探討〉,《漢學研究集刊》第1期,
2005年12月
-----〈賈寶玉情悟歷程析論〉,《南臺科技大學學報》第34卷第2期,2009
年9月
李鳳連〈瀟湘詩才冠紅樓〉,《萬芳學報》第2期,2006年4月
李姚霜〈論〈葬花詞〉之均衡美與節律美〉,《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第1
卷第4期,2006年8月
許衛和〈論《紅樓夢》中「意淫」一詞的出處及其幽默與意義〉,《漢學研
究》第25卷第1期,2007年6月
吳孟昌〈論王國維〈紅樓夢評論〉的「文學解脫論」〉,《興大人文學報》第
41期,2008年9月
胡曉真〈《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導言二:在《金瓶梅》與《紅樓夢》的
魅影下──敘事藝術與作者關懷的轉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
19卷第2期,2009年6月
黃沛勤〈王國維《人間詞話》與〈紅樓夢評論〉人生命題的對話〉,《雄工學
報》第9期,2009年6月
羅麗容〈賈寶玉情痴形象探析〉,《空大人文學報》第20期,2011年12月

(二)戲曲
曾永義〈清代雜劇概論〉,《國立編譯館館刊》第3卷第1期,1974年3月
-----〈我國戲劇的形式和類別〉,《中外文學》第2卷第11期,1974年4月
-----〈我國戲劇的象徵藝術〉,《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7卷第10期,1974
年10月
-----〈評騭中國古典戲劇的態度和方法〉,《幼獅月刊》第44卷第4期,
1976年10月
-----〈前賢「腳色論」述評〉,《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0卷第3期,1977
年3月
-----〈中國古典戲劇腳色概說〉,《國立編譯館館刊》第6卷第1期,1977年
6月
-----〈明成化說唱詞話十六種──近年新發現最古的詩讚系說唱文學刊本〉,
《中外文學》第8卷第5期,1979年10月
-----〈中國古典戲劇的形成〉,《中國國學》第10期,1982年9月
-----〈有關元人雜劇搬演的四個問題〉,《中外文學》第13卷第2期,1984
年7月
-----〈中國地方小戲形成與發展的徑路〉,《民俗曲藝》第46期,1987年3

-----〈元雜劇體製規律的淵源與形成〉,《臺大中文學報》第3期,1989年
12月
-----〈也談「南戲」的名稱、源稱、形成和流播〉,《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11期,1997年9月
-----〈也談「北劇」的名稱、淵源、形成和流播〉,《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15期,1999年9月
-----〈也談戲曲的淵源、形成與發展〉,《臺大中文學報》第12期,2000年
5月
-----〈「長生殿」在戲曲文學與藝術上的成就〉《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1
卷第1期,2001年3月
-----〈論說「腔調」〉,《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0期,2002年3月
-----〈中國戲曲之本質〉,《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1期,2005年6月
-----〈論說「折子戲」〉,《戲劇研究》第1期,2008年1月
-----〈宋元南曲戲文之體製、規律與唱法〉,《戲曲學報》第3期,2008年6

王安祈〈紅樓戲曲知多少〉,《文訊》第216期,2003年10月
蔡欣欣〈崑曲名劇簡介〉,《國文天地》第8卷第4期,1992年9月
陳美雪〈傳統戲曲和曲藝研究的寶庫──《清蒙古車王府藏曲本》簡介〉,《國
文天地》10卷1期,1994年6月
-----〈元明清戲曲作家生平資料總匯──《方志著錄元明清曲家傳略》評
介〉,《國文天地》第11卷第5期,1995年10月
胡文彬〈打造影視精品 抵制戲說名著──對重拍電視連續劇《紅樓夢》的幾點
意見〉,《紅樓夢學刊》第2輯,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100009,
2002年
黃麗貞〈傳統戲曲的形成和劇本形式〉,《中國語文月刊》(未註明年月)
韓仁先〈京劇中的紅樓戲研究──以梅派《黛玉葬花》及荀派《紅樓二尤》為
例〉,《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8期,2003年3月
林國源〈王國維「境界說」與戲曲學的形而上學基礎〉,《戲劇學刊》第1
期,2005年1月
鄧 丹〈三位清代女劇作家生平資料新證〉,《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28卷
第3期,2007年8月
林均珈〈論孔昭虔《葬花》〉,《東方人文學誌》第9卷第3期,2010年9月
-----〈清戲曲《葬花》借鑑﹝集唐﹞之探析〉,《第一屆市北教大、新竹教
大、屏東教大中國語文學系研究生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2011年
3月
-----〈以明清傳奇體製論《絳蘅秋》之篇章結構及其藝術特色〉,《章法論
叢》第6輯,2012年11月
黃韻如〈論陳鍾麟《紅樓夢傳奇》之改編特色與意義〉,《東吳中文線
上學術論文》第12期,2010年12月

(三)曲藝
陳錦釗〈子弟書之題材來源及其綜合研究提要〉,《華學月刊》第68期,1
1977年8月
-----〈子弟書之作家及其作品〉,《中國書目季刊》第12卷第1、2期,
1980年9月
-----〈子弟書名家韓小窗及其作品〉,《國立台北商專學報》第19期,1982
年11月
-----〈現存快書資料之疏漏及補正〉,《漢學研究》第1卷第1期,1983年6

-----〈石派書之取材及其特色──兼論石玉崑其人在說唱藝術方面之成
就〉,《國立臺北商專學報》第34期,1990年6月
-----〈論《清蒙古車王府藏曲本》及近年大陸所出版有關子弟書的資料〉,
《中國通俗文學及民間文學論文集》,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所,
1994年
-----〈六十年來子弟書的整理與研究〉,《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主辦國際
漢學會議論文選集》,中華書局,1995年
-----〈論《清車王府鈔藏曲本.子弟書集》〉,《王夢鷗教授九秩壽慶論文
集》,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1996年
-----〈論現存取材相同且彼此關係密切的子弟書〉,《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10卷第2期,2000年6月
-----〈子弟書的整理與研究世紀回顧〉,《漢學研究通訊》第22卷第2期
(總86期),2003年5月
-----〈現存清鈔本子弟書目錄研究〉,《2003年兩岸說唱藝術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2003年12月
李愛冬〈詩的情韻 文的包容 一代新聲──《子弟書作品選析》前言〉,
《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4年
-----〈略說紅樓夢子弟書〉,《八角鼓訊》第7期,1999年6月
多 濤〈論「子弟書」與「八角鼓」的演變〉,《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科
版)》第3期,1996年
魯渝生〈略論子弟書〉,《滿族研究》第3期,1997年
高國藩〈子弟書與紅樓夢〉,《中國學論叢》10輯(別刷本),1997年12月
劉烈茂〈論車王府抄藏曲本子弟書的文學價值〉,《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第6期,中山大學人文科學學院古文獻研究所,廣州510275,
1998年
任光偉〈論子弟書作品的思想性及其社會特徵〉,《曲藝講壇》第4期,1998
年3月
陳笑暇〈子弟書的衍傳與發展──兼論鼓詞的改編〉,《曲藝講壇》第4期,
1998年3月
蔡源莉〈清代曲藝──雅與俗的融合〉,《曲藝講壇》第4期,1998年3月
侯淑娟〈漫談《清車王府鈔藏曲本子弟書集》及其評論性篇章〉,《東吳中文
研究集刊》第5期,東吳大學中研所學會,1998年5月
孫富元、王先鋒〈略述韓小窗的《紅樓夢》子弟書創作〉,《渭南師專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4期(總第48期),1999年
陳祖蔭〈子弟書中的寶黛故事〉,中央民族大學信息與計算科學系,北京
100081(未註明刊物及年月)
-----〈子弟書與岔曲──北京地區的兩種韻文〉,《北京聯合大學學報》第16
卷第2期總48期,2002年6月
汪人元〈說唱藝術中的語言問題〉,《藝術百家》第3期,2002年
陳祖蔭、鄭更新〈子弟書中的晴雯故事〉,中央民族大學信息與計算科學系,
北京100081(未註明刊物及年月)
林均珈〈清代說唱曲藝──紅樓夢子弟書簡介〉,《國文天地》第21卷第8期,
2006年1月
-----〈從語言風格論子弟書的形文──以《紅樓夢》故事為例〉,《東方人文
學誌》第8卷第2期,2009年6月
柯香君〈長生殿集唐下場詩之多義性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誌》
第17期,2008年12月
陳祖蔭、鄭更新〈子弟書中的晴雯故事〉,中央民族大學信息與計算科學系,
北京100081(未註明刊物及年月)
黃仕忠、李芳〈子弟書研究之回顧與前瞻〉,《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7卷第
1期,2007年3月
郭曉婷〈清代子弟書研究歷史及其思考〉,《中國詩歌研究動態》第6輯古詩
卷(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4月
李 芳〈觀看與書寫:清初、中葉旗人觀劇體驗與其俗曲創制〉,《中正大學
中文學術年刊》2010年第2期(總第16期),2010年12月
曾永義〈序《紅樓夢子弟書研究》〉,《國文天地》第27卷第11期,2012年4


(四)其他
王偉勇〈晏殊《珠玉詞》借鑑唐詩之探析──兩宋詞人大量借鑑唐詩之先驅〉,
《東吳中文學報》第3期,1997年5月
曾永義〈民間文學、俗文學、通俗文學命義之商榷〉,《國文天地》第13卷第
4期,1997年9月
-----〈「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報
導〉,《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2卷第4期,2002年12月
-----〈中國詩歌中的語言旋律〉,《文訊》第224期,2004年6月
蔡慧珍、蘇俊斌〈清朝科舉制度之探討並與現代文官制度做比較〉,《中國行
政評論》第8卷第2期,1999年3月
高莉芬〈孔雀東南飛中的人物對話〉,《第二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論文
集》,2000年
王三慶〈論文學之「雅正」與「通俗」〉,《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
討會論文集》,臺中:興大中文系出版,2001年
王國良〈朱熹理學的解構與中國哲學傳統的再詮釋〉,《安徽師範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02期,2003年
林均珈〈王國維的美學──以人間詞話為例〉,《國文天地》第25卷第1期,
2009年6月
-----〈朱熹的《詩經》觀〉(一),《孔孟月刊》第49卷第7、8期,2011年4

-----〈朱熹的《詩經》觀〉(二),《孔孟月刊》第49卷第9、10期,2011
年6月
陳滿銘〈論意象之統合──以辭章之主題與風格為範圍作討論〉,《文與哲》第
15期,2009年12月
-----〈篇章邏輯與思考訓練〉,《章法論叢》第5輯,2011年9月
-----〈談安排辭章主旨的幾種基本形式〉,臺灣師大《國文學報》第14期,
1985年6月
封面
謝誌
論文目次
摘要
緒論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文獻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4.12.31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4.12.3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相關論文

1. 「紅樓夢說唱」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