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李威侃
中文論文名稱:《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類》研究
指導教授姓名:孫劍秋教授
陳光憲教授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博士班
論文出版年:102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易經序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校勘辨偽版本輯佚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34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411
  • 收藏收藏:0
摘 要
本論文章節安排依口試委員之意見,將內容分為上下篇。上篇內容包含被清人視為經學文獻範疇的校勘、辨偽、版本及輯佚等內容。下篇則針對《易》學思想傾向進行深入釐析及考辨。
本文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材料、方法,並回顧前人研究成果。第二章《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述評,除說明編纂《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動機、經過、經費來源、體例外,並對各版本《續修四庫總目提要》進行比較,以明其間之差異及優劣。第三章後人對《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類》之校勘研究,指出學者及筆者共校勘了提要中的77個問題,以免遺誤後人。第四章《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類》之辨偽研究,考辨提要中所涉及之偽書、書名、作者、官職、人物生卒年及活動年代,與書籍之成書年代、地名沿革、內容之誤植、抄襲、改動,及《易》說屬性等問題,並舉出學者所採取之辨偽策略以供後人參考。第五章《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類》之版本研究,揭示各提要作者所考辨《易》著之善本、殘本、卷數、內容重出、歷次刊刻、版本之存佚時代等問題,以定《易》著之版本優劣。第六章《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類》之輯佚研究,歸納分析以呈現提要之輯佚貢獻。第七章《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類》之《易》學思想傾向,分析、比較、歸納、考辨各提要作者對《周易》之名義、本旨、經、傳、《易》學史、《易》圖、讖緯等方面之觀點及其說之利弊得失。第八章結論,除總結《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類》在辨偽、版本及輯佚上之研究成果外,亦指出從提要中尚有以下研究成果:(一)較諸《四庫全書總目》僅收隋唐之前的《易》著9部,《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所收或輯佚專著多達68部,足足多出59部之數,除可補填補《四庫全書總目》在隋唐之前《易》學史上的缺漏,亦有助於一部較完整《易》學史的進一步建構。(二)可窺知乾嘉至民國初期之《易》學流風,由乾嘉之前重漢《易》朝向宋《易》之轉變。(三)反應中日韓《易》學的交互影響。(四)呈現《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類》作者的《易》學詮釋觀點,即清末至民國初期之《易》學思潮又再度向漢《易》轉向的改變。(五)標舉歷代釋《易》名家之善說。(六)糾正前人釋《易》之誤說。(七)探究《易》學家的傳承脈絡。(八)釐清重要《易》學史中的重要問題。(九)可見清代徽州、貴州、浙東、四川等各地方《易》學的興起。此外,亦指出提要中尚存在著引文訛誤而被校勘,或觀點有誤而被辨偽等缺失,及《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類》尚存有體例上作者歸屬不明,及因「續」《四庫全書總目》而作,而收錄不夠全面,與受限於以提要為主,又因《易》著數量龐大,而無法深入細究每部《易》著等問題,亦在結論中一併加以點出,以供考參。
《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類》研究
〈目次〉
上 篇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回顧…………………………………… 2
第三節 研究材料………………………………………… 10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0
第二章 《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述評………… 13
第一節 編纂《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動機、經過及經費來源………………………………………… 13
第二節 《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體例……………… 14
第三節 各版本《易類》著錄提要之比較………………… 24
第四節 《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得失……………… 28
第三章 後人對《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類》之校勘研究……………………………… 33
第一節 對柯劭忞所撰提要之校勘……………………… 33
第二節 對高潤生所撰提要之校勘……………………… 68
第三節 對尚秉和所撰提要之校勘……………………… 69
第四節 對吳承仕所撰提要之校勘……………………… 78
第五節 對徐世章所撰提要之校勘……………………… 80
第六節 對葉啟勳所撰提要之校勘……………………… 86
第七節 對孫海波所撰提要之校勘……………………… 90
第八節 對黃壽祺所撰提要之校勘……………………… 91
第九節 對其它提要之校勘……………………………… 95
第十節 小結……………………………………………… 97
第四章 《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類》之辨偽研究……………………………………… 103
第一節 柯劭忞所撰提要中之辨偽……………………… 103
第二節 尚秉和所撰提要中之辨偽……………………… 116
第三節 吳承仕所撰提要中之辨偽……………………… 138
第四節 葉啟勳所撰提要中之辨偽……………………… 145
第五節 孫海波所撰提要中之辨偽……………………… 147
第六節 黃壽祺所撰提要中之辨偽……………………… 150
第七節 其它提要中之辨偽…………………… 165
第八節 小結……………………………………………… 168
第五章 《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類》之版本研究……………………………………… 173
第一節 柯劭忞於提要中所論之版本問題……………… 173
第二節 高潤生於提要中所論之版本問題……………… 185
第三節 尚秉和於提要中所論之版本問題……………… 187
第四節 吳承仕於提要中所論之版本問題……………… 197
第五節 葉啟勳於提要中所論之版本問題……………… 200
第六節 黃壽祺於提要中所論之版本問題……………… 202
第七節 劉思生於提要中所論之版本問題……………… 213
第八節 其它提要中所論之版本問題……… 215
第九節 小結……………………………………………… 217
第六章 《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類》
之輯佚研究………………………………… 225
第一節 柯劭忞所撰提要中之輯佚貢獻………………… 225
第二節 尚秉和所撰提要中之輯佚貢獻…………………
229
第三節 黃壽祺所撰提要中之輯佚貢獻…………………
232
第四節 提要中所言孫瑴之輯佚貢獻……………………
236
第五節 提要中所言孫堂之輯佚貢獻……………………
240
第六節
提要中所言馬國翰之輯佚貢獻…………………
241
第七節 提要中所言黃奭之輯佚貢獻……………………
245
第八節
提要中所言喬松年之輯佚貢獻………………… 247
第九節 提要中所言楊守敬之輯佚貢獻…………………
248
第十節 提要中所言其它家之輯佚貢獻………………… 253
第十一節 小結……………………………………………… 253
下 篇
第七章 《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類》之《易》學思想傾向………………………………… 255
第一節 柯劭忞於提要中所論之《易》學思想傾向……… 255
第二節 高潤生於提要中所論之《易》學思想傾向……… 320
第三節 尚秉和於提要中所論之《易》學思想傾向……… 332
第四節 吳承仕於提要中所論之《易》學思想傾向……… 462
第五節 徐世章於提要中所論之《易》學思想傾向……… 502
第六節 葉啟勳於提要中所論之《易》學思想傾向……… 527
第七節 孫海波於提要中所論之《易》學思想傾向……… 547
第八節 黃壽祺於提要中所論之《易》學思想傾向……… 559
第九節 其它作者於提要中所論之《易》學思想傾向…… 622
第十節 小結……………………………………………… 633
第八章 結 論……………………………………… 657
第一節 研究成果………………………………………… 657
第二節 缺失及侷限……………………………………… 665
第三節 未來展望………………………………………… 670
參考文獻 ……………………………………………… 671
附錄:
一、附圖
圖一:《易說評議》印稿書影……………………………… 27
圖二:《漢熹平石經》釋文圖版(一)……………………… 123
圖三:《漢熹平石經》釋文圖版(二)……………………… 123
圖四:《九章算術》勾股圖………………………………… 268
圖五:卦氣圖……………………………………………… 352
圖六:〈西漢儒林師承傳授圖〉…………………………… 413
二、附表
表一:〈前人對《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編纂研究目
錄簡表〉……………………………………………… 3
表二:〈前人對《續四庫總目提要》之辨證及評價研究
目錄簡表〉…………………………………………… 5
表三:〈經部類目順序異動及異名表〉…………………… 15
表四:〈經部各類順序異動及異名表〉…………………… 16
表五:〈各版本《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撰稿
人異名表〉…………………………………………… 22
表六:〈續修《易》類提要各版本所收提要數量比較暨
完整篇數統計表〉…………………………………… 25
表七:〈王家臺秦簡《易占》與今可見徵引《歸藏》文
獻比表〉……………………………………………… 106
表八:〈尚秉和八卦取象與對其它《易》家取象異同比
較及正誤表〉………………………………………… 640
表九 :〈後人對《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類》校勘
表〉…………………………………………………… 697
參考文獻
本參考文獻之排序,先依朝代先後為序,日人之作品,置於清代之後。同朝代者,次依姓之筆畫由少至多排列。同姓者,下依名之第一字為序。同一作者之不同著作,則依著作之時間先後為序。
一、專著
(一)續修四庫相關
(清)永瑢、紀昀等撰:《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乾隆年間武英殿本1983年10月初版。
(日)山根幸夫:《近代日中關係研究——對華文化事業 中心として》科研費報告書,1980年3月。
(日)山根幸夫著:《大正時代における日本と中国のあいだ》,東京都:研文,1998年初版。
(日)山根幸夫著:《東方文化事業の歴史——昭和前期における日中文化交流》,東京都:汲古書院,2005年。
(日)阿部洋:《「對支文化事業」之研究——近代日中學術文化交流史の断面》,千葉市:アジア經濟研究所,1976年1月。
(日)阿部洋編:《日中関係と文化摩擦》,東京都:巖南堂,昭和57(1982)年。
(日)阿部洋著:《中囯の近代教育と明治日本》,東京都:福村,1990 年初版。
(日)阿部洋:《「對支文化事業」之研究——戰前期日中教育文化交流の展開と挫折》,東京:汲古書院,2003年12月。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續修四庫全書——古籍整理出版的宏偉工程》,上海:上海古籍,2002年4月第一刷。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北京:中華,1993年7月北京一版第一刷。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12月第一版第一刷。
王雲五:《續修四庫全書提要》,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3月初版。
北平人文科學研究所編纂:《《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編纂資料》(見藏於日本東京的東洋文庫,分類號:X/3-B/42。登錄號:369376。共六函88冊,內含交稿記錄及書目記錄,未出版),約編於1931年-1945年。
司馬朝軍:《《四庫全書總目》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4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司馬朝軍:《《四庫全書總目》編纂考》,武昌:武漢大學,2005年1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張傳峰:《四庫全書總目學術思想研究》,上海:學林,2007年6月第一版第一刷。
(二)經部
(漢)焦延壽撰:《易林注》,上海:涵芬樓借印北京圖書館藏元刊殘本烏程蔣氏密韵樓藏影元寫本(《四部叢刊初編》本),1928年。
(漢)鄭玄注,(宋)王應麟集,(清)丁杰後訂,(清)張惠言訂正:《周易鄭注》(附正誤),湖海樓叢書本。
(漢)孔安國傳(舊題):《監本纂圖重言重意互註尚書.商書.微子卷》(四部叢刊初編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年上海涵芬樓借吳興嘉業堂臧宋栞本景印)。
(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即清人十三經重栞宋本周易注疏附挍勘記,用文選樓藏本挍定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即清人十三經重栞宋本周易注疏附挍勘記,用文選樓藏本挍定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即清人十三經重栞宋本周易注疏附挍勘記,用文選樓藏本挍定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
(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公羊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即清人十三經重栞宋本周易注疏附挍勘記,用文選樓藏本挍定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
(魏)王弼注、(晉)韓康伯注、(唐)邢璹注:《周易》坿《略例》,上海:上海涵芬樓景印北平圖書館藏宋刊本闕卷以汲古閣影宋刊本配補原書本(《四部叢刊初編》本),1928年。
(魏)王弼:《周易》坿《略例》(上海:上海涵芬樓景印北平圖書館藏宋刊本闕卷以汲古閣影宋刊本配補原書本(《四部叢刊編》本),1936年)。
(魏)王弼:《周易註》,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10月初版。
(魏)王弼:《周易注》,臺北市:大安,1997年7月第一版第一刷。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臺北市:藝文印書館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即清人十三經重栞宋本周易注疏附挍勘記,用文選樓藏本挍定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春秋正義》,上海:上海涵芬樓印海鹽張氏涉園藏日本覆印景鈔正宗寺本(《四部叢刊續編》本),1934年。
(晉)杜預注, (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即清人十三經重栞宋本周易注疏附挍勘記,用文選樓藏本挍定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
(陳)周宏(弘)正撰:《周易周氏義疏》,臺北市:文海影印玉函山房輯佚書本,1974年。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明虞山毛氏汲古閣刊津逮秘書本。
(唐)李鼎祚撰:《周易集解》,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10月初版。
(唐)徐鄖:《周易新義》(玉函山房輯佚書本),據光緖壬辰湖南思賢書局本影印。
(唐)史徴:《周易口訣義》,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10月初版。
(唐)郭京:《周易舉正》,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10月初版。
(唐)陸德明撰:《經典釋文》,臺北市:藝文,1964年。
(唐)陸德明撰,吳承仕疏證,張力偉點校:《經典釋文序錄疏證》,北京:中華,2006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吳)陸績註,(明)范欽訂:《京氏易傳》,上海:上海涵芬樓景印天一閣刊本(《四部叢刊初編》本),1929年。
(宋)朱震撰《漢上易傳》,上海:上海涵芬樓景印北平圖書館藏宋刊本闕卷以汲古閣宋鈔本配補(《四部叢刊續編》本),1934年。
(宋)朱震:《漢上易傳》(臺北市 : 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上海涵芬樓景印北平圖書館藏宋刊本闕卷以汲古閣宋鈔本配補(《四部叢刊續編》本),1976年)。
(宋)司馬光:《溫公易説》,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10月初版。
(宋)朱鑑撰:《文公易説》,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10月初版。
(宋)俞琰:《周易集說》,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10月初版。
(宋)俞琰:《讀易舉要》,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初集影印文淵閣本。
(宋)魏了翁撰:《周易要義》,上海:上海涵芬樓景印宋刊本(《四部叢刊初編》本),1928年。
(元)董真卿撰:《周易會通》,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983年,10月初版。
(元)胡一桂撰:《周易本義啟蒙翼傳》,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
庫全書本,1983年,10月初版。
(明)喬中和撰:《易說》,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崇禎十年刊本。
(明)孫瑴輯:《古微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10月初版。
(明)孫瑴輯:《古微書》(收於上海古籍出版社編:《緯書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對山問月樓刊本《古微書》,1994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清)凌堃撰:《周易翼》,清凌氏傳經堂叢書本。
(清)張惠言:《易義別錄》,清咸豐十一年(1861)補刊本。
(清)沈廷芳撰:《十三經注疏正字》,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10月初版。
(清)胡渭撰:《易圖明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10月初版。
(清)惠棟:《周易述》,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10月初版。
(清)惠棟:《易漢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10月初版。
(清)程廷祚撰:《大易擇言》,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10月初版。
(清)丁晏撰:《周易解故》,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十九年廣雅書刻廣雅書局叢書本影印(《續修四庫全書》本),1995年初版,經部,冊31。
(清)張惠言撰:《易圖條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上海圖書館藏道光元年合河康氏刻本(《續修四庫全書》本),1995年。
(清)陳壽熊撰:《讀易漢學私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光緒十四年南菁書院刻皇清經解續編本(《續修四庫全書》本),1995年8月。
(清)顧實:《重考古今偽書考》,上海:大東,1926年7月。
(清)徐通久撰:《易經輯說》(收於《四庫未收書輯刊》編輯委員會編:《四庫未收書輯刊》第伍輯,第1冊),北京:北京出版社影印清道光丁亥年(七年,1827)抱真書屋刻本,1997年12月。
(清)李光地纂、劉大鈞整理:《周易折中》,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4月第一刷。
(清)李道平撰,潘雨廷點校:《周易集解纂疏.凡例》(清人十三經註疏本),北京:中華,1998年12月北京第二刷。
(清)黃宗炎撰、孫劍秋點校:《點校本清儒黃宗炎易學著作合輯》,中華文化教育學會,2007年初版。
王樹枏撰:《費氏古易訂文》,上海: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上海圖書館藏道光元年合河康氏刻本(《續修四庫全書》本), 1995年,冊40。
王樹枏:《周易釋貞》,上海市 : 上海古籍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民國十三刻陶盧叢刻本影印(《續修四庫全書》本),1995年,冊40。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全四冊),臺北市: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9月初版。
江婉玲:《易緯釋易考》,新北市:花木蘭文化,2010年初版。
吳承仕:《檢齋讀書提要》,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86年第一版。
李申:《易圖考》,北京:北京大學,2001年2月第一刷。
李士彪:《《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箋證》(收於潘美月、杜潔祥所主編之《古典文獻研究輯刊》第十三編第 3冊中)(新北市:花木蘭文化,2011年9月)。
李學勤:《周易經傳溯源》,長春:長春,1992年8月第一刷。
李學勤主編:《周易正義》(清十三經註疏本),北京:北京大學,1999年12月第一版。
李學勤:《周易溯源》,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
汪學群:《清初易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1月第一版第一刷。
邢文:《帛書周易研究》,北京:人民,1998年11月北京第二刷。
尚秉和:《周易尚氏學.周易古筮考》,北京:中華,2003年12月北京第8月。
尚秉和遺稿,張善文校理:《尚氏易學存稿校理》(內含《周易古筮考》、《焦氏易詁》、《周易尚氏學》、《易說評議》附錄吳承仕遺稿,張善文校理:《檢齋讀易提要》一卷;黃壽祺遺稿,張善文校理:《易學群書平議》七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2005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屈萬里:《漢石經周易殘字考證》,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9年6月景印一版。
林尹等著:《易經研究論集》,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2年11月。
林文欽:《周易時義研究》,臺北市:國立編譯館出版,2002年初版。
林文欽:《易傳之變易思想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2009年初版。
林忠軍:《易緯導讀》,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11月第一版第一刷。
林忠軍:《周易鄭氏學闡微》,上海:上海古籍,2005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林慶彰:《明代考據學研究》,臺北市;臺灣學生,1986年10月。
林慶彰編:《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12-1987)》,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1989年12月。
林慶彰:《清初的群經辨偽學》,臺北市:文津,1990年3月。
林慶彰:《明代經學研究論集》,臺北市:文史哲,1994年5月初版。
林慶彰編:《乾嘉學術研究論著目錄》,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5月。
林慶彰編:《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88-1992)》,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1995年6月。
林慶彰編:《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93-1997)》,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6月。
林慶彰、蔣秋華主編:《朱彜尊《經義考》研究論集》(上、下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9月初版。
林慶彰、陳恆嵩主編,何淑蘋等編輯:《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93-1997)》,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
林慶彰、蔣秋華主持,洪楷萱編輯:《晚清四川經學家著作提要(初稿)》(收於《晚清四川經學家資料彙編之二》),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6年3月。
林慶彰、蔣秋華主持,倪瑋均編輯:《晚清四川經學家傳記資料(初稿)》(上、下冊,收於《晚清四川經學家資料彙編之一》),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6年3月。
林慶彰、蔣秋華主持,陳讚華編輯:《晚清四川經學家研究論文(初稿)》(全三冊,收於《晚清四川經學家資料彙編之四》),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6年3月。
林慶彰、蔣秋華主持,簡逸光編輯:《晚清四川經學家著作知見錄(初稿)》(收於《晚清四川經學家資料彙編之二》),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6年3月。
孫劍秋:《清代吳派經學研究》,臺北市:撰者,1992年。
孫劍秋:《顧炎武經學之研究》,臺北市: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92 初版。
孫劍秋:《易理新研》,臺北市:臺灣學生,1997初版。
孫劍秋:《四庫全書(易經類提要)標點註解光碟》,臺北市:中華文化教育學會,2004年12月。
孫劍秋:《易、春秋與儒學思想研究論集》,臺北市:中華文化教育學會 ,2007初版。
孫劍秋:《易學新論》,臺北市:臺北市:中華文化教育學會,2007年4月修訂版。
徐芹庭:《虞氏易述解》,臺北市:五洲,1974年2月。
徐芹庭:《魏晉七家易學之研究》,臺北市:成文,1977年2月。
徐芹庭:《周易口訣義疏證》,臺北市:成文,1977年2月。
徐芹庭:《周易舉正評述》,臺北市:成文,1977年2月。
徐芹庭:《易學源流》,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87年8月初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2003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崔富章:《四庫提要補正》,杭州:杭州大學,1990年9月第一次印刷。
康全誠:《清代《易》學八家研究(上、下)》,新北市:花木蘭文化,2009年初版。
康有爲:《新學僞經考》,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6北京第一刷。
張政烺:《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校讀》,北京:中華,2008年4月第一版北京第一次印刷。
張善文:《歷代易學要籍解題》,新北市: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2月初版。
張壽林:《張壽林著作集:續修四庫提要稿》收於林慶彰、蔣秋華主編:《古典文學論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近現代文獻叢刊第2 4冊),臺北市:中央硏究院中國文哲硏究所,2009年。
郭彧:《京房易傳導讀》,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10月第一版第一刷。
陳仁仁:《上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周易》研究--兼論早期《易》學相關問題》,武漢:武漢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5月。
陳伯适:《惠棟易學研究》(全四冊),新北市:花木蘭文化,2009年初版。
陳居淵:《易章句導讀》,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12月第一版第一刷。
陳進益:《聖者的訊息——清焦循《易圖略、易通釋》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2010年初版。
喬家駿:《《焦氏易林》易學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2009年初版。
喻春龍:《清代輯佚研究》,上海:上海古籍,2010年6月第一版第一刷。
曾春海:《王船山易學闡微》,新北市:花木蘭文化,2009年初版。
湯雄飛:《今存三國遺籍考》,臺北市:中國文化學院文學研究所(暨今之中國文化大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67年6月。
黃慶萱:《周易讀本》,臺北市:三民,1992年5月增訂初版。
黃慶萱:《周易縱橫談》(黃師贈書),臺北市:東大,1995年3月初版。
黃高憲:《黃壽祺論易學》(上下冊),臺北市:學易齋,2003年6月。
黃慶萱:《新譯乾坤經傳通釋》,臺北市:三民,2007年8月第一版第一刷。
黃慶萱:《魏晉南北朝易學書考佚》(全三冊)(古典文獻研究輯刊.五編),新北市永和市:花木蘭文化,2007年初版。
楊果霖:《朱彝尊《經義考》研究(上、下)》,新北市:花木蘭文化,2005年初版。
楊淑瓊:《虞翻《易》學研究──以卦變和旁通為中心的展開》,新北市:花木蘭文化,2008年初版。
楊新勛:《宋代疑經研究》,北京:中華,2007年3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葉國良:《宋人疑經改經考》,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0年6月初版。
葉國良、李隆獻著:《群經概說》,臺北市:大安,2005 年初版。
葉國良、夏長樸、李隆獻著:《經學通論》,臺北市:大安,2005 年初版。
葉國良、鄭吉雄、徐富昌編:《出土文獻研究方法論文集初集》,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年初版。
詹石窗:《易學與道教思想關係研究》,廈門:廈門大學,2001年3月第一版第一刷。
詹石窗:《易學與道教符號揭秘》,北京:中國書店,2001年1月第二刷。
廖名春等著:《周易研究史》,長沙:湖南,1991年7月第一版第一刷。
廖名春、康學偉、梁韋弦等著:《周易研究史》,長沙:湖南,1997年7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廖名春:《《周易》經傳與易學史新論》,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8月第一版第一刷。
廖名春:《《周易》經傳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2004年12月第一版第二刷。
劉大鈞:《納甲筮法》,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3月第一版第一刷。
劉大鈞:《周易概論》,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1月第二版。
劉大鈞:《大易集述》,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10月第一刷。
劉大鈞主編:《象數易學研究》,成都:巴蜀,2003年3月一版第一刷。
劉大鈞主編.劉大鈞等著:《象數精解(易學要編叢書)》,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5月第一版第一刷。
劉玉建:《兩漢象數易學研究》(上、下冊),南寧:廣西教育,1996年9月第一刷。
劉玉建著:《周易正義導讀》,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劉瀚平:《宋象數易學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1994年2月初版一刷。
潘雨廷:《讀易提要》,上海:上海古籍,2003年3月第一版第一刷。
鄧瑞全、王冠英主編:《中國僞書綜考》,合肥:黃山,1998年7月第一次印刷。
鄭玉姍:《出土與今本《周易》六十四卦經文考釋(全四冊)》,新北市:花木蘭文化,2010年初版。
鄭良樹編著:《續僞書通考》(全三冊),臺北市:臺灣學生,1997年11月初版第二刷。
黎凱旋:《易數淺談》,臺北市:名山,1976年12月第三版。
盧松安編、山東省圖書館整理:《易廬易學書目》,濟南:齊魯書社,1999年12月第一刷。
蕭漢明著、林中軍主編:《周易本義導讀》(歷代易學名著整理與研究叢書),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4月第一版第二刷。
賴貴三:《項安世《周易玩辭》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2007年初版。
賴貴三:《焦循《雕菰樓易學》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2009年初版。
賴貴三:《易學思想與時代易學論文集》,臺北市:文津,2007年11月。
謝綉治《魏晉象數易學研究》(上、下冊),新北市:花木蘭文化,2010年初版。
簡博賢:《今存南北朝經學遺籍考》,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5年2月。
簡博賢:《魏晉四家易研究》,臺北市:文史哲,1986年1月初版。
龔鵬程:《孔穎達《周易正義》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2009年初版。
(三)史部
(漢)班固撰:《漢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北宋景祐刊本瞿氏鐵琴銅劍樓藏本影印(百衲本《二十四史》), 1967年,卷88。
(晉)陳壽:《三國志》,臺北市:鼎文,1987年4月4版。
(南朝宋)范曄撰:《後漢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宋紹興刊本,原闕五卷平,以北平國立圖書館元覆宋本配補影印(百衲本《二十四史》),1967年。
(唐)李延壽撰:《南史》,臺北市:鼎文,1990年。
(唐)魏徵奉敕撰:《隋書》(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元大德刊本,闕卷以北平國立圖書館江蘇省立圖書館藏本配補影印,1967年。
(後晉)劉昫等奉敕撰:《舊唐書.經籍下》(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宋紹興刊本,常熟鐵琴銅劍樓藏,闕卷以明聞人銓覆宋本配補影印,1967年7月。
(後晉)劉昫撰:《舊唐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10月初版。
(宋)晁公武:《昭德先生郡齋讀書志》,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北平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藏宋淳祐袁州刊本(續古逸叢書本),1933年。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清乾隆39年(甲午)四庫文津閣本(即武英殿聚珍本)。
(宋)趙希弁撰:《郡齋讀書後志》(附於《郡齋讀書志》後),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10月初版。
(宋)歐陽修等奉敕撰:《新唐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北宋嘉祐刊本、日本岩崎氏靜嘉堂文庫藏,闕卷以北平國立圖書館江安傳氏雙鑑樓藏宋本配補本影印(百衲本《二十四史》),1967年。
(宋)鄭樵撰,王樹民點校:《通志二十略》,北京:中華,1992年,12月。
(元)脫脫等:《新校本宋史》,明成化16年(1480)兩廣巡撫朱英刊嘉靖間南監修本。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元泰定元年(1324)西湖書院刊後至元5 年(1339)余謙修補本。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10月初版。
(明)王圻:《續文獻通考》,明萬曆癸卯( 31年;1603 )松江府刊本。
(明)宋濂等:《元史》,明洪武3年(1370)刊嘉靖間南監修補本。
(明)來知德:《周易集註》,明萬曆己亥(27年;1599)梁山刊本。
(清)丁仁編:《八千卷樓書目》,民國十二年鉛印本)。
(清)王士俊等監修:《河南通志》,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10月初版。
(清)朱彝尊:《經義考》,清乾隆二十年(1755)兩淮鹽運使盧見曾刊本。
(清)朱彝尊撰:《經義考》,北京:中華書局影印上海中華書局據揚州馬氏刻本校刊之本子,1998年1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清)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10月初版。
(清)唐鑑:《清學案小識》(據清光緒十四年重鐫四砭齋原本影印),臺北市:廣文,1972年初版。
(清)翁方綱:《經義考補正》,臺北市:新文豐出版有限股份公司,1984年6月初版。
(清)張廷玉等奉敕撰、王頌蔚編集:《明史》(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據清乾隆武英殿原刊附王頌蔚編集考證攟逸本影印,1967年。
(清)章鈺:《清史稿藝文志及補編》北京市:中華,1982第一版。
(清)嵇曾筠等監修:《浙江通志》,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10月初版。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清雍正十三年(1735)至乾隆四年(1739)勾章鄭氏原刊、光緒八年(1882)慈谿馮全垓補刊本。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臺北市:世界,1992第5版。
(清)黃宗羲原撰,全祖望、黃百家補修:《宋元學案》,成都市:四川大學,2005年第一版。
(清)黃宗羲著,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北京:中華,1986年12月第一版,2007年1月北京第三次印刷。
(清)臧庸:《拜經日記》,臺北市:華聯,1964年1月。
(清)劉錦藻撰:《清續文獻通考》,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十通本。
(清)邁柱等監修:《湖廣通志》,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10月初版。
史革新:《晚清學術文化新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10年9月第一版第一刷。
朱師轍:《清史藝文志》(書目五編本),臺北市:廣文,1991年再版。
李心莊:《重編明儒學案》,臺北市:正中,1970年。
汪兆鏞輯:《碑傳集三編》,新北市,文海,1980年影印版。
邱麗玟:《馬國翰及其《玉函山房藏書簿錄》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2009年初版。
徐世昌:《清儒學案》,臺北市:世界,1979年3版。
徐世昌纂:《清儒學案小傳》 臺北市:明文,1985年。
張舜徽:《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臺北市:臺灣學生,1986年2月。
陳新會(陳垣)撰:《史諱舉例》,臺北市:文史哲,1997年2月。
湯雄飛:《今存三國遺籍考》,臺北市:中國文化學院(即今中國文化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1967年6月。
黃慶萱:《史記漢書儒林列傳疏證》(古典文獻研究輯刊七編第7冊),新北市:花木蘭文化,2008年9月。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清史稿》,臺北市:鼎文,1987年4月四版。
廖吉郎:《兩晉史部遺籍考》,新北市:花木蘭文化,2008年初版。
廖吉郎:《兩漢史籍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2008年初版。
廖吉郎:《南北朝史部遺籍考》,新北市:花木蘭文化,2008年初版。
嚴文郁編:《清儒傳略》,臺北市:臺灣商印書館,1990年6月。
(四)子部
(秦)呂不韋編,畢浣輯校:《呂氏春秋》,北京:中華(《諸子集成》本),1991年11月。
(漢)楊雄撰,(晉)范望解贊:《太玄經》十卷附《說玄釋文》,上海:上海涵芬樓景印明萬玉堂宋本原書(《四部叢刊初編》本),1928年。
(漢)揚雄撰,(晉)范望注:《太玄經.玄文》,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10月初版。
(晉)劉徽注,(唐)李淳風注釋:《九章算術》,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10月初版。
(宋)邵雍撰:《皇極經世》,揚州市: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四庫未收術數類古籍大全》本),1997年第一版。
(宋)高以孫:《緯略》,臺北市:廣文,1970年12月。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1994年。
(元)李治:《測圓海鏡》,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10月初版。
(明)蔣一彪輯:《古文參同契集解》,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10月初版。
(清)徐文靖撰:《管城碩記》,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10月初版。
王令樾:《緯學探原》,臺北市:幼獅文化,1984年4月。
易玄:《讖緯神學與古代社會預言》,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9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林政言:《讖緯學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2009年初版。
徐興無:《讖緯文獻與漢代文化構建》,北京:中華,2003年3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殷善培:《讖緯中的宇宙秩序》,新北市:花木蘭文化,2009年初版。
殷善培:《讖緯思想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2009年初版。
翁麗雪:《東漢經術與士風》,新北市:花木蘭文化,2009年初版。
鄭均:《讖緯考述》,臺北市:文史哲,2000年3月初版。
鍾肇鵬:《讖緯論略》,瀋陽:遼寧教育,1992年6月第二次印刷。
(五)集部
(唐)魏徵等奉勅:《羣書治要》,上海:上海涵芬樓景印日本天明七年(1787)(《四部叢刊初編》本),1928年。
(梁)昭明太子蕭統編,(唐)李善、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注:《文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10月初版。
(宋)王應麟撰:《困學紀聞》,上海:上海涵芬樓景印江安傅氏雙鑑樓藏元刊本(《四部叢刊三編》本),1935年。
(宋)李漢輯:《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四部叢刊初編本),上海涵樓用元刊本影印。
(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上海:上海涵芬樓景印明萬玉堂宋本原書(《四部叢刊初編》本), 1928年。
(宋)黃伯思撰:《東觀餘論》(收於朱易安、傅璿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三編》),鄭州市:大象,2008年。
(清)王夫之:《船山遺書全集》(《中華文化叢書》據上海太平洋書局排印本及(清)光緒間武昌復刻曾文正公鐫本重為編印),新北市:自由,1972年重編初版。
(清)王夫之撰:《船山全書》,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船山全書》全十六冊,長沙市:嶽麓書社,2011年1月。
(清)王懋竑撰:《白田雜著.易本義九圖論》,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10月初版。
(清)朱彝尊撰:《曝書亭集》,康熙戊子(1708)年原刊本。
(清)朱彞尊:《曝書亭集》(四部叢刊影印原刊本),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年。
(清)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附《國朝經師經義目錄》《國朝宋學淵源記》),北京:中華,1998年12月湖北第2次刷。
(清)江藩、方東樹:《漢學師承記-外二種》,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6北京第一刷。
(清)吳承漸:《經史序錄》,康熙壬申年新鐫本
(清)阮元:《揅經室外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10月初版。
(清)孫星衍:《廣清碑傳集》,蘇州市:蘇州大學,1999年。
(清)孫淵如撰:《孫淵如詩文集》,上海:上海涵芬樓藏原刊本(《四部叢刊初編》本),1929年。
(清)梁章鉅撰:《南省公餘錄》,臺北市:新興,1973年。
(清)盧文弨:〈公祭汪容甫中文〉,《抱經堂文集》,臺北市:新文豐,1985年元月初版。
李桓輯:《國朝耆獻類徵初編》,臺北市:明文,1985年。
吳承仕著:《吳承仕文錄》,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1984年第一版。
屈萬里著:《書傭論學集》(收於《屈萬里全集》第二輯),臺北市:聯經,1984年5月。
張澤槐編:《舜帝陵詩文選》,永州市:湖南省九嶷山舜帝陵基金會,2008年4月。
陳光憲:《王靜安先生生平及其學術》(全兩冊),新北市:花木蘭文化,2010年3月初版。
(六)叢書、類書:
(晉)張華、范寧:《博物志》,臺北市:明文,1987年7月。
(唐)徐堅撰:《初學記》,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10月初版。
(宋)王若欽等奉敕輯:《册府元龜.學校部》,臺北市:大化出版社影印崇禎15年刻本,1984年。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上海:上海涵芬樓影印中華學萟社借照日本帝室圖書寮京都東福寺東京崎氏靜嘉堂文庫藏宋刊本(《四部叢刊》三編本),1935年。
(元)王應麟:《玉海》,元後至元6年(1340)慶元路儒學刊至正11年(1351)修本
(元)陶宗儀編:《說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明宛委山堂本,1994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明)陳耀文撰:《天中記》,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10月初版。
(清)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清光緒九年環館刻本影印(《續修四庫全書》本),2002年第一版。
(清)喬松年輯:《緯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光緒四年之強怒堂初刊本之《緯攟》本(《緯書集成》本),1994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清)黃奭輯:《通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光緒年間《通緯》本,1994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七)工具書
(清)周廣業:《經史避名彙考》,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社,1999年8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清)葉銘、(清)葉舟輯:《廣印人傳》十六卷、《補遺》一卷,清宣統二年(1910)西泠印社刊本。
(清)劉錫信著:《歷代諱名考》(收於(淸)王灝輯:《畿輔叢書》第 69冊),臺北市:藝文,1966年。
(日)橋川時雄編纂:《中國文化界人物總鑑》,北京 : 中華法令編印館,昭和15(1940)年。
方去疾編訂:《明清篆刻流派印譜》,上海:上海書畫,1980年第一版。
王彥坤編著:《歷代避諱字彙典》,鄭州:中州古籍出社,1997年5月第一版第一刷。
白曉朗、馬建農主編:《古代名人字號辭典》,北京:中國書店,1996年12月第一次印刷。
伍華主編:《周易大辭典》,廣州:中山大學,1993年12月第一版第一刷。
池秀云編:《歷代名人室名別號辭典》,太原:山西古籍,1998年1月山西第一次印刷。
呂紹綱主編、金景芳顧問:《周易辭典》,臺北市:漢藝色研,2001年9月初版。
李文忠:《古集版本知識500問》,北京:北京圖書館,2001年3月。
李德清:《中國歷代地名避諱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年10月第一版第一刷。
李學勤、呂文郁主編:《四庫大辭典》,長春:吉林大學,1996年1月,冊上。
岑久發主編:《書畫篆刻實用辭典》,上海市:上海書畫出版,1988年第一版。
張惟驤:《歷代諱字譜》(全兩冊),小雙寂庵刊本,1925年。
張善文編:《周易辭典》,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5月第三刷。
陳新會(陳垣)撰:《史諱舉例》,臺北市:文史哲,1997年2月。
陶銀驃、武斌、王舉忠主鍽:《中外哲學家辭典》,西安:陝西人民,1989年10月。
韓天衡編著:《中國印學年表》,上海:上海書畫社出版,1987年。
(八)學位論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文蜀陵:《清儒紀大奎及其《觀易外編》初探》,臺北市:臺灣師大國文系暑期教學碩士班,2003年7月。
方中士:《周易元亨利貞四德說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6月。
王忠林:《周易正義引經考》,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58年6月。
王亮:《《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博士論文,2004年4月。
王基西:《北宋易學考》, 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5月。
王棋:《來知德易學思想探微》,濟南:山東大學大學中國哲學專業碩士論文,2006年11月。
朱介國:《易卦六爻取象指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5月。
江可欣:《來知德《易經集註》發揮虞翻易義之疏釋》,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6月。
江弘遠:《惠棟易例研究》, 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5月。
江弘毅:《朱子易學研究》, 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5月。
江弘毅:《宋易大衍學研究》, 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6月。
江婉玲:《易緯釋易考》,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
江超平:《伊川易學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5月。
吳承仕同志誕生百周年紀念籌委會編:《吳承仕同志誕生百周年紀念文集》,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1984年第一版。
吳銘龍:《梁啟梁的古書辨偽學》,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5月。
李威侃:《《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學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6月。
李皇穎撰:《尚秉和《周易注釋》案語析論》,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李鴻儒:《《周易》爻變思想研究》(鴻儒兄贈書),臺北市: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5月。
杜志國:《焦氏易林》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大學中國哲學專業碩士論文,2002年10月。
肖滿省:《從左傳、國語看春秋卜筮之道與易學的關系》,福州: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古顧文獻專業碩士論文,2007年11月。
官嶽:《來知德易學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哲學專業博士論文,2009年11月。
林文彬:《船山易學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6月。
林琬茹:《端木國瑚《周易指》詮例發微》,臺北市:臺灣師大國文系碩士論文,2004年6月。
林龑:《《左傳》、《國語》中的《周易》筮例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古顧文獻專業碩士論文,2008年4月。
南基守:《易經卦象初探》,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11月。
胡長芳:《韓康伯易學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哲學專業碩士論文,2007年7月。
范芝熏:《中國古典目錄體制「提要」之研究》,新北市: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文,2006年6月。
唐玉珍:《左傳、國語引易考釋》,臺北市:臺灣師大國文系碩士論文,2005年5月。
夏博:《淺析尚秉和對虞氏易學的批判》,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哲學專業碩士論文,2001年7月。
馬光宇:《周易經文註疏校證》,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61年6月。
馬新欽:《《焦氏易林》作者版本考》,福州: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古顧文獻專業博士論文,2005年9月。
高志成:《皮錫瑞易學述論》,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高源貴:《楊萬里易學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哲學專業碩士論文,2009年11月。
涂雲清:《吳澄易學研究》(雲清學長贈書),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崔麗麗:《毛奇齡易學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哲學專業博士論文,2010年7月。
康全誠:《清代易學八家研究》,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6月。
康雲山:《南宋心學易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6月。
張文智:《西漢孟、焦、京易學新探》,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哲學專業博士論文,2010年6月。
張克賓:《朱熹易學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哲學專業博士論文,2010年7月。
張青松:《杭辛齋《易》學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張家勝:《京房八宮卦序思想之傳承與演變研究》,臺北市:臺灣師大國文系碩士論文,2009年6月。
張國洪:《吳澄的象數義理之學》,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哲學專業博士論文,2006年4月。
許力仁:《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研究》,臺北市:臺灣師大國文系碩士論文,2004年6月。
許朝陽:《胡渭《易圖明辨》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許維萍:《宋元易學的復古運動》,臺北市: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6月。
郭世清:《邵雍先天《易》經世演用之研究——以中國歷代政權興替之戰爭為例》,臺北市: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6月。
陳竹義:《來氏易經理數思想研究》,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6月。
陳怡青:《張爾岐《周易說略》研究》,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陳威縉:《《周易》卦爻辭同文現象研究》,臺北市:臺灣師大國文系碩士論文,2008年5月。
斯滿紅:《古易學派易學研究——以顧頡剛和李鏡池為例》,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哲學專業博士論文,2008年5月。
游佳樺:《俞樾曲園《易》學研究》,臺北市:臺灣師大國文系暑期教學碩士班,2006年6月。
湯雄飛:《今存三國遺籍考》,臺北市:中國文化學院(即今中國文化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1967年6月。
項世勳:《清儒黃式三、黃以周父子易學研究》,臺北市:臺灣師大國文系碩士論文,2006年6月。
黃惠香:《古史辨《周易》研究評議》,臺北市:臺灣師大國文系碩士論文,2008年5月。
楊天才:《《周易正義》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古顧文獻專業博士論文,2007年11月。
楊百菁:《易爻義例之研究--以下卦爲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7月。
劉敏:《王肅易學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古顧文獻專業碩士論文,2008年11月。
劉馨潔:《易傳「陰陽」思想之研究》,臺北市:臺灣師大國文系碩士論文,2000年6月。
蕭玉娟:《王弼、阮籍《易》學儒道思想研究》,臺北市:臺灣師大國文系夜間教學碩士班,2007年6月。
賴祖龍:《筮數易卦源流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哲學專業碩士論文,2008年11月。
韓慧英:《尚秉和易學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哲學專業博士論文,2007年4月。
二、期刊、研討會論文:
(一)續修四庫相關
(日)小黑浩司:〈《續修四庫提要》纂修考〉《內山知也博士古稀紀念會——中國文人論集》,東京都:日本明治書院,1997年。
(日)今村与志雄:〈解題〉,《文字同盟》第3卷,1991年。
(日)外務省外交資料館藏外務省記錄文書:〈第一回調查会配布議案〉,《東方文化事業調查会関係 件》第1、2卷。
(日)外務省外交資料館藏外務省記錄文書:〈対支文化事業調查会ノ経過概要〉,《東方文化事業調查会関係 件》第1卷。
(日)外務省外交資料館藏外務省記錄文書:〈対支文化事業調查会特別委員第一回会回〉,《東方文化事業調查会関係 件》第1卷。
(日)外務省外交資料館藏外務省記錄文書:〈対支文化事業調查会第二回会回〉,《東方文化事業調查会関係 件》第1卷。
(日)外務省外交資料館藏外務省記錄文書:〈対支事業調查会第五回会回二関スル記事〉,《東方文化事業調查会関係 件》第2卷。
(日)河村一夫:〈対支文化事業関係史——官制より見たる〉,《歴史教育》第15卷8號。
(日)阿部洋:〈日本對支文化事業中國教育文化界にして〉(收於東京韓國研究院:《東アジアの思想と文化》,東京:東京韓國研究院,1980年。
(日)阿部洋:〈戰前日本中國における文化事業〉,《國際化時代人間形成》,ざようせい,1982年。
(日)藤原高男:〈四庫提要譯注易類敘〉,《高松工業等專門學校研究紀要》第3卷第4期,1969(昭和44)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續修四庫全書編纂緣起〉,《續修四庫全書-古籍整理出版的宏偉工程》,上海:上海古籍,2002年4月第一刷。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提要撰者表〉,《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方豪:〈《續修四庫全書提要》劄記(一)〉,《書目季刊》第5卷第4期(1971 年6月)。
方豪:〈《續修四庫全書提要》劄記(二)〉,《書目季刊》《書目季刊》第7卷第1期(1972年9月)。
王雲五:〈《續修四庫全書提要》序〉,《續修四庫全書提要》,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3月初版,冊1。
王愛亭、崔曉新:〈《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訂誤〉,《圖書館學刊》2009年第2期。
王愛亭:〈《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舉正〉,《圖書館雜誌》25卷11期。
王曉兵:〈《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舉正〉,《山東圖書館季刊》2008年第1期。
主父志波:〈《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訂誤〉,《圖書館雜志》 第24卷第7期,2005年。
何朋:〈《續修四庫全書提要》簡介〉,《崇基學報》第5卷第2期,1966年5月(此文功轉載於《書目季刊》1卷1期創刊號(1966年9月)。
吳哲夫:〈現存《續修四庫全書提要》目錄整理後記〉,《故宮文獻》第1卷第3期,1970年6月。
吳哲夫:〈曠古巨帙學術真存:略談《續修四庫全書》〉(收於國家圖書館編:《1996兩岸古籍整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國家圖書館,1996年。
吳哲夫:〈談東亞地區古文獻的螺旋循環現象〉(收於陳仕華、林惠珍編:《章學誠研究論叢:第四屆中國文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台灣學生,2005年。
吳格:〈日本東洋文庫藏《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編纂資料〉,《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3集(2007年5月)。
李威侃:〈論避諱文化現象對《四庫全書總目》之影響〉(收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華語文心編:《2008年多元文化與族群語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華語文中心,2008年12月20 日。
李威侃:〈論《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易類》文本中的幾個問題與對策及其影響〉,《第五屆海峽兩岸青年易學論文發表會大會論文集》,臺北市: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易學會編印,2012年11月。
李海、張蘭英:〈《續修四庫全書總目》著錄書目統計〉,《晉圖學刊》1996年第2期。
李淑燕:〈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圖書館學刊》2009年第7期。
李雄飛:〈《固村觀玩集稿》作者小考〉,《文獻季刊》2007年4月第2期。
林慶雲:〈續修《四庫提要》刻不容緩〉收於《古籍整理論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山版社,1984年8月。
姚漁湘:〈柯紹忞傳略〉,《大陸雜誌》第24卷7期,1962年。
施樂、王雲五:〈《續修四庫全書提要序》斠議〉,《圖書館學研究》1990年第5期。
柯劭忞:〈續《四庫提要》之--《易緯略義》提要〉,《遠東》1947年第1期。
柳作梅:《評《續修四庫全書提要》》《東海學報》第13期,1972年7月。
張升:〈董康與《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新世紀圖書館》2006年第5期。
張炎:〈《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訂誤〉,《晉圖學刊》2010年2期。
張靜山:〈盛世修典 繼往開來——《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出版紀實〉,《出版史料》,2003年2月。
張麗華:〈《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訂誤〉,《山東圖書館學刊》2009年第2期。
張寶三:〈狩野直喜與《續修四庫全書提要》之關係〉,《臺大中文學報》第10期,1998年5月。
張蘭英、李 海:〈《四庫全書》及《續修四庫全書總目》著錄書目統計〉,《雁北師範學院學報》1995年第2期。
曹書杰:〈《續修四庫全書提要》及其功過得失〉,《古籍整理究學刊》1985年第3期。
梁容若:〈評《續修四庫全書提要》〉收於《談書集》,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8年10月初版。
郭永芳:〈《續修四庫提要》纂修考略——《續修四庫全書提要》專題研究之一〉,《圖書情報工作》1982年5期(總第17期)。
郭永芳:〈《續修四庫提要》原稿辨誤舉要——《續修四庫全書提要》專題研究之二〉,《圖書情報工作》1983年第6期(總第24期)。
陳鴻森:〈《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辨證(二)》《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5期(2001 年11月)。
陳鴻森:〈《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辨證》《大陸雜誌》第95卷第6期(1997年12月)。
章炳麟:〈吳承仕大事年表〉(收於《章炳麟論學集手札》附錄),北京:師範大學,2010年1月。
彭明哲:〈《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考略〉,《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4年第2期。
曾聖益:〈《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類述論〉,《國家圖書館館刊》86卷第2期(1997年12月)。
焦桂美:〈《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條辨〉,《圖書館雜誌》2008年第7期。
程遠芬:〈《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舉正〉,《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8年3期。
程遠芬:〈《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條辨〉,《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8年5期。
馮惠民:〈談談《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文史知識》1987年第1期(總第2期)。
馮惠民:〈再談《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書品》1993年第4期(總第32期)。
楊起予:〈《續修四庫全書提要》簡介〉,《福建省圖書館學會通訊》1981年第4期。
路子強:〈《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訂誤十二則〉,《山東圖書館學刊》2009年第1期(總111期)。
薩仁高娃整理:〈有關《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通信〉,《文獻》2006年第3期。
羅琳:〈《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版本著錄特點〉,《古籍整理典研究》1987年第1期(總第2期)。
羅琳:〈整理說明〉(收於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上冊)),北京:中華,1993年7月第一版一次印刷。
羅琳:〈《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編纂史紀要》,《圖書情報工作》1994年第1期(總第85期)。
羅琳:〈《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纂修始末〉,《中國書目季刊》第30卷第3期(1996年12月)。
關志昌:〈民國人物小傳.吳承仕〉,《傳記文學》第43卷3期(1983年9月)。
嚴佐之:〈清代私家藏書目錄瑣論〉(收於《近三百年古籍目錄舉要》),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4年9月。
(二)《易》類相關
中國文物研究所古文獻研究室,安徽省阜陽市博物館:〈阜陽漢簡《周易》釋文〉,《道家文化研究》第18輯,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8月。
王輝:〈王家台秦簡《歸藏》校釋28則〉,《江漢考古》,2003年 1月。
王渭清:〈談《經義考》中的「《易》考」--兼及全祖望《讀易別錄》〉收於《朱彝尊《經義考》研究論集》(上),(原載《四川圖書館學報》1988年第2、3期合刊(1988年5月)。
王葆琺:〈從秦簡《歸藏》看易象說與與卦德說的起源〉,《北京大學新出簡帛國際學術研討會會後論文集》,北京:文物,2004年3月。
任俊華、梁敢雄:〈《歸藏》《坤乾》源流考--兼論秦簡《歸藏》兩種摘抄本的由來與命名〉,《周易研究》,2002年第6期。
李威侃:〈太宰春臺《易道撥亂》中的《易》學詮釋觀點及其對宋《易》的批評〉,《第三屆國際漢學研究生論文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際漢學研究所,2011年5月28日。
李威侃:〈中華《易》學的繼往與開來--以六庵先生及其師生的《易》學提要專著為例〉,《黃壽祺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暨中國易學思想研討會論文集》,福州: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易學硏究所,2011年9月。
李威侃:〈〈豐〉卦天文歷法試詮〉,《第23屆國際易學大會第23屆臺北年會大會論文集》,臺北市: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易學會編印,2011年11月。
金生楊:〈退溪對朱子象數易學的發展〉,《尤溪首屆朱子文化研討會學術論文集》,北京:中國文史,2006年。
林文欽:〈周易之變易史觀〉,《中國國學》第14卷,1986年9月。
林文欽:〈從《周易》升卦談柳宗元〈種樹郭桑駝傳〉之義理〉,《國文所友論文集》,1992年。
林文欽:〈《周易》時義的直覺思維方式〉,《高雄師大學報》第8期,1997年4月。
林文欽:〈易經中的幾個生態環境觀念〉,《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第13期,1998年2月。
林文欽:〈《周易》「時」的涵義研究〉,《高雄師大學報》第9期,1998年4月。
林文欽:〈周易的思維特質〉,《中華道教學院南台分院學報》2000年第1期。
林文欽:〈《周易》變易思想的類型 〉,《中華道教學院南台分院學報》2001年第2期
林文欽:〈研究《周易參同契》的方法〉,《南台道教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林文欽:〈《易經》陰陽思想與人生〉,《歷史月刊》2005年10月。
林文欽:〈《周易》的人生價值在於原始反終〉,《高醫通識教育學報》2006年7月。
林文欽:〈周易大傳政治思想初探〉,《孔孟月刊》第23卷第9期(總第273期)。
林文欽:〈周易彖傳論時大矣哉十二卦探義〉,《孔孟月刊》第28卷第9期(總第333期)。
柯鶴立:〈兆與傳說:關於新出《歸藏》簡書的幾點思考〉(收於邢文:《新出簡帛研究》,北京:文物,2004年。
孫劍秋:〈易經中的體用哲學〉,《中華易學》第7卷第4期(總第76期),1986年6月。
孫劍秋:〈周易王弼注中的思想〉,《中華易學》第8卷第5期(總第89),1986年7月。
孫劍秋:〈從「讀易私言」看許衡的處世之道〉,《中華學苑》第43期,1993年3月。
孫劍秋:〈從人文進展觀點對《周易》「孚」字作一考察〉,《東吳中文學報》第2期,1996年5月。
孫劍秋:〈惠棟「易」學著作、特色及其貢獻述評〉,《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人孫劍秋、郭世清:〈由易經「生生之德」看西方之核武倫理〉,《軍事社會科學學刊》第6期,2000年5月。
孫劍秋:〈易經中的龍〉,《臺北師院語文集刊》第6期,2001年6月。
孫劍秋:〈俞琰易學思想探微〉,《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14期,2001年9月。
孫劍秋、郭世清:〈中山先生「知難行易」說與「易經未濟卦」之互通〉,《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11期,2003年5月。
孫劍秋:〈研讀易經的現代意義〉,《國文天地》第19卷第12期,2004年5月。
孫劍秋:〈清儒陳澧的易學研究〉,《清末廣東經學學術研討會》,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4年6月。
孫劍秋:〈從大陸易學研究現況談台灣易學的未來走向〉(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專題演講文稿), 2004年10月2日。
孫劍秋:〈書評《邵子先天易哲學〉,《哲學與文化》(易經專題)第365期,2004年11月。
孫劍秋:〈研讀易經的方法〉,《國文天地》第21卷1期(總第241),2005年6月。
孫劍秋:〈漢宋兼採不立門戶——論陳澧的易學研究(修訂版)〉,《易學與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青島)》,濟南:山東大學周易研究中心 2005年8月14-16日。
孫劍秋:〈論卦氣的起源及其意義〉,《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94學年度教師論文發表會》,臺北市:2005年11月28日。
孫劍秋:〈易經課程的教與學〉,《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嘉義:吳鳳技術學院通識中心,2006年5月29日。
孫劍秋:〈論卦氣說的起源及其意義〉,(收於孫師大作《易學新論》),臺北市:中華文化教育學會,2007年4月。
孫劍秋、何淑蘋:〈海峽兩岸《易》學工具書編纂之回顧與展望〉,《山東大學中國哲學與周易研究中心主辦「2008兩岸易學與文化研討會」論文集》,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哲學與周易研究中心,2008年9月20-25日。
張政烺:〈帛書六十四卦跋〉,《文物》1984年第3期。
黃忠天:〈劉沅《周易恆解》述要〉,《經學研究集刊》第2期(2006年10月)。。
康全誠:〈程廷祚《易》學思想探微〉,《遠東通識學報》第5卷第2期(2011年7月)。
陳光憲:〈邵康節先天圖說〉,《木鐸》1980年第9期。
陳光憲:〈易學精神與創造思考〉,《創造思考教育》1994年第6期。
陳光憲:〈易學大師邵康節〉,《北市師院語文學刊》2001年第5期。
葉國良:〈易林作者作時問題重探〉收於《毛子水先生九五壽慶論文集》,臺北市:幼獅出版,1987年4月。
賴貴三:〈許慎說文解字引易補釋與易理蠡探〉(收於賴貴三主編:《春風煦學集:黃慶萱教授七秩華誕受業論集》,臺北市:里仁,2001年4月)。
賴貴三:〈論周易「二元對貞」的文化詮釋學〉(收於戴維揚主編:《人文研究與語文教育:文字‧文學‧文化》,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4年7月)。
賴貴三:〈黃式三、黃以周父子《易》學初探(稿)〉,《浙江學者景經學研究第二次學術研討會》,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12月8-9日。
賴貴三:〈乾嘉學者研究易學的貢獻與檢討隅論〉(收於《乾嘉學者的治經貢獻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7年7月)。
賴貴三:〈清代常州學派《易》學研究的成果與檢討〉(收於《晚清常州地區的經學》(臺北市:臺灣學生,2009年5月)。
賴貴三:〈居易行簡體乾坤--「易筮、數、象」與「易經、傳、學」縱橫談〉,臺北市:臺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古典文獻學研究所學術專題演講會,2009年11月18日。
賴貴三:〈千元十駕吳拜經--清儒吳騫《子夏易傳釋存》輯佚稿本及其義疏析論〉,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訪問學人研究成果發表會,2009年12月28日。
賴貴三:〈清儒吳騫《子夏易傳釋存》稿本初探〉,《易道研幾:窮究易經精微啟發教學典範》,臺北市:五南,2012年2月。
賴貴三:〈韓儒茶山丁若鏞《易》學析論〉(單行本未竟初稿,發表於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印:《第八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3年4月20-21日。
(三)其它
(明)宋濂撰:〈歐陽公文集序〉(收於歐陽玄:《圭齋文集》,明成化辛卯七年(1471)劉釪浙江刊本)。
丁雲川:〈杭州晚清經學遺跡〉,《浙江學者景經學研究第二次學術研討會》,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12月8-9日。
方豪:〈柯紹忞〉,《傳記文學》第22卷第4期,1973年10月。
王明欽:〈王家台秦墓竹簡概述〉(收於邢文:《新出簡帛研究》,北京:文物,2008年第2 期(總第88期))。
安徽省文物工作隊、阜陽地區博物館、阜陽縣文化館合撰:〈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發掘簡報〉,《文物》1978年第8期;文物局文獻室、阜陽地區博整理組合撰:〈阜陽漢簡簡介〉,《文物》1983年第2期。
汕尾市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汕尾市城區志》(稿)通過複審〉,《廣東史志.視窗》2011年 第6期。
周積明:《清代浙東學派學術譜系的構建》,《光明日報》,200912月9日。
姜春康:〈萊陽發現張丙嚞故居〉,《煙臺晚報》,2009年6月22日,第10版。
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王家台15號秦墓〉,《文物》1995年第1期。
湖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合撰:〈長沙馬王堆二、三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4年第7期。
新民、張日光:〈盧兆鼇與清嘉慶《平遠縣誌》〉,《廣東史志.視窗》2011年第6期。
張曉生:〈湛若水經學初探〉,《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3期(1986年5月)。
張曉生:〈郝敬儒學思想述論〉,《應用語文學報》第5期(2003年6月)。
葉國良:〈宋代經學的特殊性及其成因之探究〉,《韓國中國學會第24屆年會,韓國漢城》,2004年8月。
葉國良:〈二重證據法的省思〉(收入《出土文獻研究方法論文集初集》),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9月。
曉菡:〈馬王堆漢墓帛書概述〉,《文物》1974年第9期。
繆荃孫〈中書銜處州府學教授黃先生墓志銘〉(見《續碑傳集》收入《清碑傳合集》),上海:上海書店影印本,1988年。
三、報紙、網路資源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網址:
「百度百科」,網址:http://baike.baidu.com/view/193068.htm
「明清史研究資訊資訊網」,網址:http://www.ecnunews.ecnu.edu.cn/xb/yl/second.asp?id=4823
「東亞文學與文化研究網」,網址:http://wxy.qdu.edu.cn/dongya/ReadNews.asp?NewsID=1670
「故宮清代檔案數位典藏子計畫資料庫」,網址: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05/02/8d.html
「唐城遺址博物館崔致遠紀念館」,網址:http://baike.baidu.com/view/794627.html
「真微印網」,網址:ttp://www.sealbank.net/m2MainFind.asp?LM=2&L1=2&L2=2&L3=0&LS=C&SRCHTXT=Q9601&SK=MV
「國際易經網」,網址:http://www.iqing.net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網址:http://dict2.variants.moe.edu.tw/variants/
「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類庫」,網址:http://1062895.kmg.idv.tw/
「維基百科」,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6%BB%89
「維普網」:www.cqvip.com/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相關論文

無相關論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