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李昆穎
研究生英文姓名:LI,KUN-YING
中文論文名稱:臺北市推動教育111政策之研究
英文論文名稱:A Study on Promoting the Taipei Education 111 in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姓名:吳清山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102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7
中文關鍵詞:臺北教育111教育政策半結構式訪談法
英文關鍵字:Taipei Education 111education policy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1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79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瞭解推動臺北教育111政策現況,俾供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研擬相關政策之參考。研究採半結構式訪談法,針對臺北教育111政策相關利害相關人進行抽樣,由獲得臺北教育 111 標竿認證國中、小之校長,主任或教師等執行團隊代表,家長會代表等學校代表;參與臺北教育111政策設計及教專家學者育111標竿學校認證委員等專家學者;以及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與教育局等相關承辦人員為訪談對象。
根據上述研究方法與研究結果分析,本研究獲得之主要結論如下:
一、教育111標竿學校認證流程有初審、複審及決審三階段,其中包括文書審核、實地訪視與異議裁決,多數利害關係人對臺北教育111政策成效表示認同且支持。
二、校長參與教育111認證之動機主要為榮譽;教師團隊認同教育111認證成效但無積極參與意願,部分教師會受獎金而提升參與意願。
三、校長多數認為獲獎關鍵因素在於團隊合作而教師多數認為獲獎關鍵因素在於校長領導。
四、利害關係人多數認同臺北教育111政策對學校行政、教師教學、學生學習與教師專業發展產生正面影響。
五、臺北教育111政策遭遇之困境以一生一專長中階段分級為多,因應策略多以參考委員建議進行分級修訂。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具體建議,俾供主管教育行政機關、臺北市各級學校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status of promoting the Taipei Education 111 in Taipei City. The research method of the study was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In this study, principals of the certified schools, representatives of teacher, representatives of parent, employee of Taipei teachers’ in-service center and scholars were interviewed.
According to the above research results and the analyse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re’er three steps of the Taipei Education 111 authentication: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review and final review to passed, including paperwork, site visiting and adjudgement. Most of stakeholders approve the achievement of the Taipei Education 111.
2. Because of honor, the principals participate in the Taipei Education 111. Teachers agree with the spirit of the Education 111, but have negative pleasure to participate in activities. The bonus can promote some teachers’ effects.
3. Most principals consider the factor of success is teamwork, and most teachers believe the factor of success is the principals' leadership.
4. Most of stakeholders approve that the Taipei Education 111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administrative works, teacher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promotion.
5. The Taipei Education 111 is facing to the predicaments, including grading students' expertise, and the solution is looking for recommendations by committee members.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ome recommendations are proposed to the government authorities, administration agencies, schools as well as to researches for future studi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名詞釋義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教育111政策的基本概念與實施 13
第二節 教育111政策之立論基礎 41
第三節 教育111政策之相關研究 6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5
第一節 訪談對象 65
第二節 研究工具 66
第三節 實施程序 68
第四節 資料處理 69
第五節 研究倫理 72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75
第一節 臺北教育111標竿學校之實施 75
第二節 學校參與認證動機與獲獎關鍵因素 80
第三節 臺北教育111政策對學校教育發展的影響 89
第四節 臺北教育111政策所面臨的困境、因應策略與建議 10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7
第一節 結論 117
第二節 建議 119
參考文獻 123
壹、中文部份 123
貳、英文部份 131
附錄 133
附錄一 訪談同意函 133
附錄二 訪談大綱 134
附錄三 臺北市推展「教育111」實施計畫 138
附錄四 臺北教育111標竿學校認證及獎勵實施細則 141
附錄五 臺北教育111標竿學校評審表 144
附錄六 訪談紀錄舉隅 146
壹、中文部份
中國國際教育信息網(2009)。平衡•改革•爭議看“奧巴馬時代”的教育走向。取自http://www.ciein.com/news/printArticle.html?
article_id=17159
尤鵬雄(2009)。臺北教育111推展計畫。取自http://tw.classf0001.
urlifelinks.com/css000000086869/cm4k-1253870195-2051-9395.ppt
方彥傑(2011)。臺北市教育111認證指標合理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臺北市。
王文俊(1983)。人文主義與教育。臺北市:五南。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臺北市:幼獅。
王靜珠(2003)。來!說我們的故事-幼教師的專業成長。臺北市:心理。
甘肅省電化教育中心(2009)。歐巴馬的首次教育演講。取自http://60.165.175.98:8099/gbxx/ShowArticle.asp?ArticleID=3179
江滿堂(2008)。國民小學校長多元領導、團隊動力、學校組織文化特質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縣。
余景達(2003)。國民小學學校本位管理與教師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吳明清(2010)。臺北教育111的五項修練。載於吳清山(主編),臺北教育111學校經營手冊(12-17頁)。臺北市: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吳美慧、徐昀霖(2009)。打造教育111 從學校效能談起。教師天地,158,4-7。
吳清山(1989)。國民小學管理模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吳清山(2004a)。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441,6-12。
吳清山(2004b)。學校行政。臺北市:心理。
吳清山(2005)。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策略。戴於何福田(主編),學校的專業發展(167-201頁)。臺北縣: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吳清山(2007)。創意行銷 把學校特色傳出去。教師天地,146,8-11。
吳清山(2008)。從「教育111」到「教育關懷情」。臺北市教育e週報,378。2009年6月13日,取自http://etweb.tp.edu.tw/epa/
paper_show.aspx?EDM=EPS2008123012431794D
吳清山(2009)。臺北教育111學校經營手冊。臺北市: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吳清山(2011)學校革新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2012)。校園零霸凌。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7 。取自http://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7&content_no=192
吳清山、林天祐(1996)。教育名詞-分流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8。教育資料館。
吳清山、林天祐(2000)。生命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37, 98。
吳清山、林天祐(2007)。教育e辭書。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林天祐(2003)。創新經營。教育資料與研究,53,134-135。
吳清山、林天祐(2005a)。教育新辭書。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林天祐(2005b)。教育名詞-零體罰。教育資料與研究,62,178。
李心瑩(譯)(2000)。Gardner, H.著。再建多元智慧:21世紀的發展前景與實際應用(Intelligence reframe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for the 21st century)。臺北市:遠流。
李金蓮(2011)。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創新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李瑞娥(2005)。學校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的關係。高雄師大學報,18,45-59。
杜偉安、華玉璇(2008)。打造臺北優質新教育‧提升人文素養好品格。教師天地,155,4-8。
林天祐(2009)。學校特色發展的概念與理論。教師天地,158,4-13。
林天祐(2010)。學校特色發展的概念與理論。載於吳清山(主編),臺北教育111學校經營手冊(18-27頁)。臺北市: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林金福(2008)。學校效能研究之探討。僑光學報,31,291-305。
林清江(1991)。教育機會均等理想的實現(一)。載於林清江著,文化發展與教育改革,(127-133頁)。臺北市:五南。
林煥民(2008)。從正義論觀點看我國教育政策公平性。學校行政,57,191-208。
林明地(1999)。以學校為基礎的管理:一個學習的行旅。師友,382,9-14。
林筱瑩(2005)。臺北市國民中學創新經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
邱乙馨(2010)。國民小學發展特色學校之研究—以新竹縣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高雄市。
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侯凉烝(2009)。國民小學學校本位管理實施現況之研究- 以屏東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縣。
施明發(2001)。領導。載於吳清基(主編),學校行政新論(179-207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洪菽蔓(2010)。臺北教育111認證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臺北市。
洪經綸(2010)。校長溝通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北縣小型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范熾文(2005)。美國學校本位管理探究及其對學校革新之啟示。學校行政,37,1-16。
翁維隆(2006)。海德格論人文主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哲學系,臺北市。
高家斌、簡惠閔(2007)。提升學校效能之具體策略—學習型學校的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79,155-168。
張明輝(2003a)。卓越校長的關鍵能力。社教雙月刊,114,15-19。
張明輝(2003b)。學校經營與管理研究-前瞻、整合、學習與革新。臺北市:學富。
張明輝、顏秀如(2006)。學校創新經營的意涵與實施計劃。中等教育,25(3),28-52。
張建茹(2008)。CIPP模式應用於幼稚園發展多元智能學校特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研究系,臺北市。
張鈿富(2009)。教育行政:理念與創新。臺北市:高等教育。
教育部(1968)。「生活教育實施方案」。
教育部(1999)。教育基本法。
郭俊賢、陳淑惠(譯)(1999)。多元智慧的教與學。臺北市:遠流。
郭為藩(1982)。特殊教育工作者的信念。載於郭為藩等著,當代教育理論與實際(577-589頁)。臺北市:五南。
陳向明(2000)。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北京:教育科學。
陳信智(2009)。評論十二年國教追求促進教育機會均等,社會公平「正義」目的之理論適當性。學校行政,62,31-43。
陳素蘭(2010)。學校推動一生一專長的策略與方法。載於吳清山(主編),臺北教育111學校經營手冊(56-67頁)。臺北市: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陳照雄(1994)。人文主義教育思想。高雄市:高雄復文。
陳錦雪、王佩蓮(2003,10月)。生態園與教師成長。載於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與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舉辦之「2003 年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740-744頁),花蓮縣。
陳錦蓮(2009年6月)。一個都不少的策略模式與實踐。劉春榮(主持人),教育111之實踐與心得。2009教育111學校經營學術研討會。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陳錦蓮(2010)。一個都不少的策略模式與實踐。載於吳清山(主編),臺北教育111學校經營手冊(87-106頁)。臺北市: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陳麗惠(2007)。我國特色學校品牌管理與品牌行銷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南投縣。
曾坤輝(2007)。臺北縣「特色學校」課程發展之研究--偏遠小學的危機或轉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游進年(2009)。適性化教育的政策與教學實踐。教師天地,159,4-15。
黃哲彬、洪湘婷(2005)。創新管理與學校創新經營。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1,211-232。
黃惠瑜(2011)。國小視覺藝術課程教學與評量之行動研究-以生命教育議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進修暨研究學院教學視導碩士學位學程班,屏東縣。
黃朝旭(2010)。桃園縣國民中學無障礙校園環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桃園縣。
黃嘉雄(1999):誰當家作主?談學校本位管理的權力結構類型。師友,382,15-18。
黃德祥、張景棠(2010)。中小學優質化學校指標之建構。教育研究月刊,193,63-77。
楊士賢(2009)。發展學校特色的策略與方法。載於吳清山(主編),臺北教育111學校經營手冊(28-43頁)。臺北市: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廖婕婷(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特色學校行銷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臺北市。
臺北市政府(2009)。「教育關懷情,扭轉大未來」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9教育關懷年記者會流程。取自http://www.dlps.tp.
edu.tw/mediafile/319/news/19/2009-1/2009-1-13-13-20-51-nf1.pdf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8)。「台北101教育111」打造台北優質新教育。臺北市教育e週報,346。取自http://enews.tp.edu.tw/
paper_show.aspx?EDM=EPS20080520184052KDF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9)。臺北市推展「教育111」實施計畫。取自http://www1.taes.tp.edu.tw/taes/teach/dep1/daanedu111/tpedu111plan.htm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9)。臺北教育111標竿學校認證及獎勵要點。取自http://www.tiec.tp.edu.tw/modules/tinyd0/index.php?id=27
臺北市國民小學精進教學第六群組(無日期)。臺北市教育111與MP3。取自http://sites.google.com/a/cc.lnes.tp.edu.tw/group6
/Home
劉正鳴(2009年6月)。推動運動專長之具體作法。劉春榮(主持人),教育111之實踐與心得。2009教育111學校經營學術研討會。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劉春芳(2006)。臺北縣國民中學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劉春榮(1993)。國民小學組織結構、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劉春榮(2010)。一生一專長的理論基礎、內涵與推動策略。載於吳清山(主編),臺北教育111學校經營手冊(44-55頁)。臺北市: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劉麗珠(2008)。特殊才能學生的發現與輔導之行動研究-以學校本位管理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縣。
鄭崇趁(2006)。教育的著力點。臺北市:心理。
鄭崇趁(2010)。一個都不少的教育理念與實踐。載於吳清山(主編),臺北教育111學校經營手冊(68-75頁)。臺北市: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鄭燕祥(1991)。學校效能及校本管理:發展的機制。臺北市:心理。
鄭燕祥(2001)。學校效能與校本管理:發展的機制。臺北市:心理。
蕭靜芳(2004)。學校本位管理中校長授權程度之調查研究─以嘉義縣市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嘉義市。
賴永和(2009)。教育機會均等的理念實踐-以一所偏遠小型學校弱勢族群教育的現況與期待為例。學校行政,62,57-79。
戴秀華(2008)。臺北市優質學校校長領導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臺北市。
戴貝珊(2010)。國民小學特色學校關鍵成功要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臺南縣。
薛德永(2008)。澎湖縣國民小學推動特色學校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高雄市。
謝文全(2009)。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傳崇(2007)。以平衡計分卡理念建構國民中小學創新經營效能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魏敏茹(2011)。國中推動特色學校及其創新經營之研究-以新竹縣市三所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蘇漢彬(2010)。校長領導與特色學校發展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花蓮縣。

貳、英文部份
David, J. L. (1989).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school-based management.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6(8), 45-53.
Department for Innovation, Universities & Skills,(2006).14-19 Education and skills presented to parliament by th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by command of her majest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education.gov.uk/publications/eOrderingDownload/CM%206476.pdf
Espelage, D. L. & Swearer, S. M. (2003). Research on school bullying andvictimization: What have we learned and where do we go from here?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32(3), 365 – 383.
Harris, S., Petrie, G. & Willoughby, W. (2002). Bullying among 9th graders:An exploratory study.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NASSP Bulletin, 86, 3–14.
Herman, J. J. & Herman, J. L.(1994).Making change happen.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Hoover, J., & Stenhjem, P. (2003). Bullying and teasing of youth with disabilities: Creating positive school environments for effective inclusion. Examining Current Challenges in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Transition, 2(3). Retrieved November 20, 2007, from http://www.ncset.org/publications/printresource.asp?id=1332.
Kraut R., Patterson M., Lundmark V., Kiesler S., Mukopadhyay T. & Scherlis W.(1998). Internet paradox: A social technology that reduce ssocial involve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3(9), 1017 – 1031.
Leithwood, K. & Menzies, T.(1998). Forms and effects of school-based management: A review. Educational Policy, 12(3), 325-346.
Linquist, K. M. & Mauriel, J. J. (1989). School-based management: Doomed to failure. 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 21(4), 403-416.
Murphy, J. & Beck, L. G.(1995).School-based management as school Reform: taking stock. Chicago, IL: Corwin.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2012).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Retrieved from http://www.nea.org/home/13193.htm
Vossekuil, B., Fein, R. A., Reddy, M., Borum, R. & Modzeleski, W.(2002, May). The final report and findings of the safe school initiatives: Implic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chool attacks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Secret Service and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secretservice.gov/ntac/ssi final report.pdf
Ybarra, M.L. & Mitchell, K.J. (2004a). Online aggressor/ targets, aggressors, and targets: A comparison of associated youth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45, 1308–1316.
Ybarra, M.L. & Mitchell, K.J. (2004b). Youth engaging in online harassment: associations with caregiver-child relationships, internet use, an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7, 319 – 336.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3.3.7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3.3.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