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趙敦芳
研究生英文姓名:Zhao Dun-fang
中文論文名稱:生命的對位: 趙敦芳創作自述
英文論文名稱:The Counterpoint of Life : The Statement of Zhao Dun-Fang's Art
指導教授姓名:張青峯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視覺藝術學系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102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2
中文關鍵詞:藝術創作死亡存在對位孤獨
英文關鍵字:art creationdeathexistencesolitudecounterpoint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77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6
  • 收藏收藏:0
死亡、孤獨、差異,這些詞語披戴著負面的意味,然而在實際的生命歷程中這些狀態在當下雖載著黑暗,卻並不一定是負面;黑暗他本不存在,是因為有光;死亡本身也不是惡的,因為生是死的部分,死也是生的部分,他們互相為主體,與彼此對位,生死即在整個生命中互相靠近,彼此唱和,得以成為一個生命的整體,而成就生命的完滿。死亡的確是肉體生命的一個結束,非但不是全然的就因此失去存在的意義,反而讓曾經存在的事實不可抹滅的呈現其價值。

孤獨(solitude)它是一個生命存在的本質,亦是生命的一個歷程。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各種落差,而有了一個巨大的匱乏,永遠無法真正的了解任何一個體的想法。孤獨是存在的自身狀態、也使人得以脫離群體,成為個體,做為人的價值的一個開端,作品從表象的誤解孤獨到發現人在生命的各種面像-面對變動的自在自適、面對生活的堅強狀態、與自己的對話關係、或是迷失了自我,靈魂消亡而無人對話的狀態。

我用創作來面對自我,與自我對話,並對於生命進行提問,何為生命意義?又該如何面對死亡?盼望能藉由創作去轉變還有突破,而能有讓自己感動的作品,一張張畫連成一個我,讓靈魂能在當中獲得生命真理的滋養,甚至於反映生命的共像,尋找到共鳴!
Death, solitude, and difference – these are all words that carry negative connotations. Yet in actual life experiences, situations depicted by these words may not necessarily be negative per se, but rather simply “dark.”

Darkness does not exist on its own; it exists because of light, or the lack thereof. Death itself is not evil, for life is a part of death, and death a part of life. They are each their own subject, providing counterpoint for each other. Life and death approach and companion each other throughout life experiences, thus making lives whole and complete. Indeed, death represents an end to the physical life; however, it does not void existence of its meaning. Instead, death presents the unassailable value of what once existed.

Solitude is the essence of existence; it is also a part of life. There exist various kinds of differences between individuals, forming immense gaps that prevent individuals from ever truly understanding one another’s thoughts. Meanwhile, solitude is also the default state of existence. It allows us to break loose from groups, become individuals, and begin to acquire the value of being an individual.

My works move away from the superficial misconception of solitude and towards the discovery of different facets of life – peace of mind in the face of change, resilience in the face of life, a dialogue with self, or a loss of self, of soul, and of the dialogue.

I converse with and face myself through my works. I raise questions regarding life; I ask what the meaning of life is, and how we face death. I hope to achieve metamorphoses and breakthroughs with my works, to create works that can touch lives, including my own. I am embodied in the collection of my works; I hope my works can enrich and nourish my soul with the truth of life, reflect the universals of life, and, eventually, find resonance in life.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位論文授權書 ii
學位考試委員審定書 iii
誌 謝 iv
中文摘要 v
英文摘要 vi
目 次 vii
圖 次 x

1. 緒論 1
1.1. 創作動機 1
1.1.1. 孤獨的恐懼 1
1.1.2. 我創作因此我存在 1
1.2. 研究方法 2
1.2.1. 先驗方法(Transcendental Method) 2
1.2.2. 歷史還原法(Historical reduction) 2
1.2.3. 創作表現 2
1.3. 名詞釋義 3
1.3.1. 死亡(death) 3
1.3.2. 存在(existence) 3
1.3.3. 對位(counterpoint) 4
1.3.4. 孤獨(solitude) 5
1.3.5. 相信(believe) 6
1.4. 創作架構 7
1.5. 創作理念關係圖 8

2. 相關學理 9
2.1. 前言 9
2.2. 存在和死亡互為主體 9
2.2.1. 死亡像無夢的睡眠 10
2.2.2. 面對死亡召喚 11
2.2.3. 與存在有關的相信 12
2.3. 孤獨(Solitude)到死亡是生命的本質 13
2.3.1. 關於孤獨(solitude)、寂寞(loneliness)、孤立(isolation):我在這當中整合自己 14
2.4. 小結 16
2.4.1. 「現刻」即是永恆 16
2.4.2. 生命的整體由存在和死亡的對位組成 17

3. 創作理念與詮釋 19
3.1. 創作背景 19
3.2. 創作理念 19
3.2.1. 我與世界的關係:故事裡頭的故事 20
3.2.2. 在混沌之中拉出一個平面 21
3.2.3. 意義再現與表現差異 22
3.3. 創作詮釋 24
3.3.1. 人的處境系列 24
3.3.2. 內心風景系列 33
3.3.3. 靜靜的生活系列 38
3.3.4. 小島重奏系列 40

4. 結論 46
4.1. 在有限的裡面創造無限 46
4.2. 我們本來就是旅人 47
4.3. 帶著矛盾的論證,繼續跳下去吧! 48
引用文獻 50
T. S. Eliot Poems。《The Four Quartets》。http://www.coldbacon.com/poems/fq.html (2013.3)
錢南章。《中華百科大辭典》。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385 (2013.3)
伍豐珍 譯(2010),喬斯坦.賈德(Jostein Gaarder)。《蘇菲的世界》。台北:木馬文化。
何佩樺 譯(2006), 約翰.伯格(John Berger)。《另類的出口》。台北:麥田。
吳美真 譯(2009),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孤獨及其所創造的》。台北:天下文化。
李永平 譯(2006),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布魯克林的納善先生》。台北: 天下文化。
李淑珺 譯(2003),葛瑞林(A.C.Grayling)。《生命的哲思》。台北:心靈工坊。
林長杰 譯(2002),艾曼紐‧勃夫(Emmanuel Bove)。《我想要一個朋友》。台北:皇冠。
林長杰 譯(2004),德勒兹.瓜達里。《何謂哲學》。台北:台灣商務。
胡晴舫 著(2009)。《旅人》。台北: 八旗文化 。
范湲 譯(2005),胡安‧荷西‧米雅斯。《這就是孤獨》。台北:圓神。
徐玉芹 譯(1985),奧古斯丁 (Aurelius Augustinus) 。《奧古斯丁懺悔錄》。台北:志文。
高宣揚 著(1993)。《存在主義》。台北:遠流。
陳雅雲 譯(2011),戈登.漢普頓、約翰.葛洛斯曼(Gordon Hempton、John Grossmann) 。《一平方英寸的寂靜:走向寂靜的萬里路,追尋自然消失前的最後樂音》。台北:臉譜。
尉遲秀 譯(2004),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小說的藝術》。台北:皇冠。
張一喬 譯(2009),卡繆(Albert Camus)。《異鄉人》。台北:麥田。
張定綺 譯(2003),史考特‧派克(M. Scott Peck)。《心靈地圖II-探索成熟與自由之旅》。台北:天下文化。
張致斌 譯(2012),村上春樹,《睡》。台北:時報出版。
許金龍 譯(2008),大江健三郎,《再見,我的書》。台北:時報。
項退結 譯(1989),布魯格(Verlog Herder K.G)。《西洋哲學辭典》。台北:華香園。
湯永宽 譯(1994),托.斯.艾略特(T. S. Eliot)。《情歌•荒原•四重奏》。上海:澤文出版社。
楊耐冬 譯(1979),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想像的動物》。台北:志文。
楊樂雲 譯(2009),赫拉巴爾(Bohumil Hrabal)。《過於喧囂的孤獨》。台北:大塊文化。
廖玉如 譯(2008),山繆.貝克特(Samuel Beckett)。《等待果陀、終局》。台北:聯經。
蔡佩君 譯(2008),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責任與判斷》。台北:左岸文化。
鄧伯宸 譯(2006),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黑暗時代群像》。台北: 立緒。
鄭義愷 譯(2010),羅伯特.索羅門(Robert C. Solomon)。《哲思之樂:乾癟的思考還是熱切的生活》。台北:群學 。
賴明珠 譯(2001),村上春樹。《舞舞舞》。台北: 時報出版。
賴明珠 譯(2004),村上春樹/河合隼雄。《村上春樹去見河合隼雄》。台北:時報。
賴明珠 譯 (2009),河合隼雄。《心的棲止木:安住你的心的75則心靈處方》。台北: 天下雜誌。
賴明珠 譯(2011),河合隼雄。《心的處方箋》。台北: 天下雜誌 。
蘇友貞 譯(2007),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心智生命》。台北:立緒。
目次
緒論
相關學理
創作理念與詮釋
結論.引用文獻
電子全文連結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3.6.26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3.6.2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