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岳羚羚
研究生英文姓名:Ling Ling Yueh
中文論文名稱:畫一張畫:歷程性繪畫創作中自我照護之探究
英文論文名稱:Painting : Research on self care in the process-oriented painting
指導教授姓名:吳明富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學程
論文出版年:102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9
中文關鍵詞:單一繪畫創作之歷程性繪畫自我照護創作歷程圖像對話藝術本位研究法
英文關鍵字:separate creations of process-oriented paintingself careart creationdialogues to the picturesart-based research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588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555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為藝術本位的研究,主要是研究者在藝術治療碩士第三年全職實習過程中,在八個月內以自身三十二次的單一繪畫之歷程性繪畫創作做為研究內容,最後以展覽的形式呈現,探討藝術創作對個人的內在心靈所具有的創造性意義,並以此作為因應諮商心理專業培訓過程中自我照護的課題。
本研究結果發現:

一、創作歷程與實習過程的相互連結可分為三部份:(1)以「單一繪畫創作之歷程性繪畫」為主題的創作歷程中能夠得到宣泄和抒壓。透過使用不同的媒材以及創作形式,將個人在全職實習工作的適應、學校課業的準備和因應、生活面向的處理等身心承受的壓力得以釋放紓解。(2)創作與實習過程的連結其實就是自我價值和自我認同的過程,透過與圖像對話從創作中統整及接納自我,進而得到身心靈的平衡調適。(3)在創作過程中,圖像歷經31次的覆蓋和變形,每一次的轉變都是「捨得」的歷程,而每一次的堆疊覆蓋都增厚了此一作品的深度和內涵。研究者透過創作宣泄實習過程中自身壓抑的情緒和感受,將身體的疲累透過繪畫得到鬆弛釋放,也經由對作品美的感受進而接納自己、愛自己。這是昇華,是焠鍊,是轉變。

二、藉由歷程性繪畫得到自我照護的面向可分為兩部分:(1)研究者在八個月的創作歷程中,透過繪畫創作去體驗及覺察感受當下,在圖像漸變的過程體驗個人的焠鍊和改變,創造性的經驗也幫助研究者達到認同及接納自我。(2)創作後與圖像進行對話,研究者發現透過對話,能夠清楚看見每一次創作中投入的情感和表現,藉由與圖像對話提升對自我的接納和理解。
最後,本研究依據整體研究結果提出檢討及未來研究上可供參考的建議。

關鍵詞:單一繪畫創作之歷程性繪畫、自我照護、創作歷程、圖像對話、藝術 本位研究法
This paper is an art-based research, it grounds on the 32 separate creations of process-oriented painting in 8 months during the writer’s study as a full-time intern in art therapy graduate school, and the outcome was presented as one exhibition. It is to discuss the creative meanings to spirit during art creations, and for the self care in the training courses to be a professional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are:

1.The connections between art creations and intern courses experience are divided into 3 parts:
(1)Emotions and pressures are released in separate creations of process-oriented painting. The pressure happened due to adjustment between full-time intern and student, and difficulties of schoolwork and life, the pressure were relaxed through the variation in mixed media.
(2)The connections between art creations and intern courses experience are the paths from self-awareness to self-identification; the dialogue made to the picture helps in self-integration and self-acceptance, and leading to the balance in body, mind and spirit.
(3)The picture was covered up and deformed for 31 times, each transition was an experience of letting-go, and each cover increased the depth and meaning of the picture. In this way of self-looking, self-knowing and self-accepting, the depressed feelings were relaxed, the physical fatigue was dissolved, in the end the writer is able to love herself by feeling the beauty in the picture. This is distillation, this is purification, and this is transformation.

2.The self care in process-oriented painting are divided into 2 parts:
(1)In the 8 months of creation, the writer became conscious to the moment via painting, underwent person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experience of creation accumulated self-identification and self-acceptance.
(2)Through the dialogues to the pictures, the emotions and expression were better revealed, and the self-acceptance and self-understanding were advanced.

Base on the research finding and conclusions, review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are proposed, respectively.

Keywords: separate creations of process-oriented painting, self care, art creation, dialogues to the pictures, art-based research
博碩士論文上網授權書…………………………………………………………iii
學位考試委員審定書………………………………………………………………v
誌謝………………………………………………………………………………vii
中文摘要…………………………………………………………………………viii
英文摘要……………………………………………………………………………ix
目次…………………………………………………………………………………xi
表次………………………………………………………………………………xiv
圖次…………………………………………………………………………………xv

1. 緒論………………………………………………………………………………1
1.1. 研究動機………………………………………………………………1
1.1.1. 關於自己…………………………………………………………………1
1.1.2. 藝術創作與我……………………………………………………………3
1.1.3. 全職實習與我……………………………………………………………5
1.2. 研究目的………………………………………………………………8
1.3. 研究問題………………………………………………………………8
1.4. 名詞釋義………………………………………………………………9
1.4.1. 歷程性繪畫………………………………………………………………9
1.4.2. 自我照護…………………………………………………………………9

2. 文獻探討………………………………………………………………………10
2.1. 藝術的修復功能……………………………………………………………10
2.1.1. 藝術創作與自我探索……………………………………………………10
2.1.2. 藝術即是治療……………………………………………………………18
2.2. 歷程性繪畫創作……………………………………………………………20
2.2.1. 創作方式…………………………………………………………………20
2.2.2. 歷程性繪畫………………………………………………………………21

3. 研究方法………………………………………………………………………23
3.1. 研究對象……………………………………………………………………23
3.2. 以藝術為基礎的研究………………………………………………………23
3.3. 研究設計……………………………………………………………………26
3.4. 研究材料……………………………………………………………………27
3.5. 研究工具……………………………………………………………………28
3.6. 研究歷程……………………………………………………………………32
3.7. 研究倫理……………………………………………………………………35

4. 「畫一張畫」之歷程性繪畫創作內容呈現…………………………………36
4.1. 創作內容……………………………………………………………………37
4.1.1. 階段一:嘗試摸索………………………………………………………37
4.1.2. 階段二:宣泄醞釀………………………………………………………44
4.1.3. 階段三:抒壓釋放………………………………………………………53
4.1.4. 階段四:女神……………………………………………………………62
4.1.5. 階段五:黑暗變形………………………………………………………73
4.1.6. 階段六:宇宙……………………………………………………………82
4.2. 創作內容總結.……………………………………………………………107
4.3. 展場規劃…………………………………………………………………108

5. 「畫一張畫」之觀者回應性圖文感想整理………………………………110
5.1. 回應性文字………………………………………………………………110
5.2. 回應性創作………………………………………………………………115
5.3. 回應性創作及文字總結…………………………………………………141

6. 研究結果與建議……………………………………………………………143
6.1. 創作歷程與實習過程的相互連結………………………………………144
6.1.1. 宣泄和抒壓……………………………………………………………144
6.1.2. 自我接納與調適………………………………………………………146
6.1.3. 昇華統整………………………………………………………………147
6.2. 藉由歷程性繪畫得到自我照護之面向…………………………………148
6.2.1. 創作中的感受…………………………………………………………149
6.2.2. 創作後與圖像對話的經驗……………………………………………150
6.3. 建議………………………………………………………………………151
6.3. 結語………………………………………………………………………152

引用文獻…………………………………………………………………………154
中文部份:

丁凡 譯(2011)《以畫為鏡:存在藝術治療》。臺北市:張老師。ISBN:978-957-693-774-3。Moon. B. L. (2009). Existential art therapy: The canvas mirror, 3rd ed.。
江孟蓉 譯(1998)《彩繪心靈:從內在影像創作中了解自己》 臺北:生命潛能文化。Allen, P. B. (1995). Art is a way of knowing。
江淑慧(2009)。《自我真實的追尋:江淑慧創作論述》。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教學碩士班。
朱玉秀(2011)。《透過圖像對話的自我探索:朱玉秀的創作自述》。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
朱文忠(2010)。《自畫像的異化:朱文忠創作論述》。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創作組。
白崇亮、呂旭亞、李文媛 等(2010)。《心靈祕徑11個生命蛻變的日子》。臺北:心靈工坊、呂旭立文教基金會。
呂旭亞(2007)。〈 蒲公英的故事:一個婚暴婦女在歷程性繪畫之療癒經驗研究 〉。《2007年表達性藝術治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04-119。臺北。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主辦。
李永真(2009)。《回首當時:一個應用「歷程性繪畫」於分手創傷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班。
李宜靜(2008)。《試說心語:李宜靜創作論述》。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造型藝術碩士在職進修班。
林家興、王麗文(2000)。《心理治療實務》。臺北:心理出版社。
林庭鈺(2011)。《藝術創造性過程的自我探究敘說:以工作室三部曲為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學程。
吳翠(2011)。《傀¬:吳翠創作自述》。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
吳明富(2010)。〈從藝術治療圖畫診斷分析到美感同理歷程的省思:以開放畫室個案探究為例〉。《臺灣藝術治療學刊2》,頁1-17。
吳明富(2010)。《走進希望之門》。臺北:張老師文化。
吳明富 譯(2013)。《藝術本位研究:從研究的觀點看創造性藝術治療》。臺北:五南。ISBN:958-957-11-6964-4。Shaun McNiff. (1998). Art-Based reserch。
金傳珩(2011)。〈藝術治療的自我映照〉。《台灣藝術治療學會會訊14》,第6版
凌予(2008)。《 癌來,我是素人畫家 》。臺北:白象文化。
許邏灣 譯(1999)。《藝術治療》。臺北縣三重市:新路。ISBN:957-733-453-9。McNiff, S. (1992). Art as medicine: creating a therapy of the imagination。
許元齡(2009)。《以導覽員為主的博物館課程及其導引觀眾美感經驗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許家綾 譯(2006)。《青少年藝術治療》。臺北:心理出版社。ISBN:978-957-702-957-7。Moon. B. L. (2006). The dynamics of art as therapy with adolescents。
黃齡蟬(2009)。《畢業中:一個自我認同的過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 。
黃漢耀 譯(2005)Debbie Ford 著 。《黑暗,也是一種力量: 將內心黑暗面化為生命力的榮格陰影進化論》。臺北:人本自然。
黃致慧(2008)。《藝術治療師專業認同之研究》。碩士論文。
黃盈嘉(2005)。《生活.記憶:從手繪創作衍生隻字我原型裝置》。碩士論文。實踐大學設計學院時尚與媒體設計研究所。
陳麗芳 譯(2003)。《靈魂調色盤:讓內在的藝術家活躍起來》。臺北市:生命潛能文化。ISBN:957-8292-82-1。Malchiodi, C. A. (2002) The soul’s palette: Drawing on art’s transformative powers for health and well-being。
陳品秀 譯(2010)。《與自己的心靈對畫:三枝筆畫出你的生活禪》臺北市:臉譜,城邦文化出版。 ISBN:978-986-235-082-9。Williams, H. C. (2002). Drawing as a secred activity: Simple steps to explore your feelings and heal your consciousness.
陳聖蕙(2009)。《別有懷抱:陳聖蕙創作自述》。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水墨創作組。
陳玉萍(2010)。《找.我:以自身創傷經驗衍生之視覺創作》。碩士論文。實踐大學設計學院時尚與媒體設計研究所。
楊明綺 譯(2012)。尼采著。白取春彥 編譯。《超譯尼采》。臺北:商周出版。
盛正德(2002)。《 以畫療傷:一位藝術家的憂鬱之旅 》。臺北:心靈工坊。
劉千綺(2006)。《生命的自我感知:以圓演繹創作研究論述》。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美術系碩士班。
劉思量(1998)。《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蔣韜 譯(2005) Hopcke, R. H. 著 。《導讀榮格》臺北:立序文化事業有
限公司。
蔣勳(2000)。《藝術概論》。臺北:臺灣東華。
鄧麗珠(2009)。《逆境中的創作爆發力:「纏」「蟬」「禪」之創作論述》。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
廖珠芬(2009)。《新生命:廖珠芬創作論述》。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造型藝術碩士在職進修專班。
薛心喬(2011)。《畫路上的心象風景:個人創作歷程中的象徵之探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學程。
簡佑誠(2009)。《自話相:簡佑誠創作論述》。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
譚伊舒(2011)。《衝突》。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教學碩士班 。
蘇軾(宋朝)。〈題西林壁〉。《蘇軾文集》臺北:中華書局。
蘇素粉(2006)。《自我探索藝術創作》。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學系碩士在職進修班 。
蕭裕源(1999)。《醫學與藝術》。臺北:金名圖書。

英文部份:

Arnheim, R. (1980). Art as therapy. 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 7, 247-251.
Rosen, A. (2009). The heartlift operation. Art Therap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 v26 n3 p130-134 2009
Simon, R.M. (2005). Self-healing through visual and verbal art therapy.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ISBN: 9781843103448
D.W. Winnicott (1971). Playing and reality. London: Routledge. ISBN: 0415036895
標題
目錄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引用文獻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3.7.15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3.7.1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