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劉淑慧
研究生英文姓名:LIU SHU-HUI
中文論文名稱:具象與抽象之間:樹林題材之創作
英文論文名稱:Between Concrete and Abstract: Artworks of Trees
指導教授姓名:黃光男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視覺藝術學系視覺藝術教學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102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0
中文關鍵詞:具象抽象生命時間自然自我實現水彩創作
英文關鍵字:treeconcreteabstractlifetimethe natureself-realizationwatercolor artistic creat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86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21
  • 收藏收藏:0
中文摘要

關鍵詞:樹、具象、抽象、生命、時間、自然、自我實現、水彩創作

在我們生命的旅途中,會發現整個生命的過程就是經過不斷的經驗累積,不斷的錯誤修正和不斷的順應天道、適應整個宇宙不斷的運行轉動。樹的生命成長,像人一樣有四季的變化,有高低起伏,有循環,有生命的延續,藉由觀照樹木的心情轉折,化為我的創作,轉換剖析自我,希望回歸於自然,感受大自然生命的呼喚,以祈求得天人合一的境界。
創作以水彩來表現,把樹的姿態,利用具象和抽象的方式和藉由樹的意象和精神象徵,來表達人有高、低、起、伏,需要不斷的嘗試、學習和修正,由「流動」、「醞釀與擴散」「生命進行曲」、「轉化」、「圓滿」五個系列來表達和呈現。
Abstract

Keywords: tree, concrete, abstract, life, time, the nature, self-realization, watercolor artistic creation

Life is a journey which consists of accumulated experiences, numerous trials and errors, conformity to the rules of nature, and adaption to the endless revolution of the universe. The life of a tree is much the same as that of a human being, which changes with the seasons, has its ups and downs, follows certain cycles, and expects the continuation in another life. Through the observation of the mood changes in trees, I have got my inspiration for my artistic creations. Through self-analysis, I hope to return to the nature, to feel the beckoning of nature and to achieve the union of humans and nature.
My creations are manifested in watercolor. By means of the concrete and abstract expressions of various facets of trees, I am trying to convey the imagery and spiritual symbolism of trees to get through the idea of the ups and downs in life and the need for endless trials, learning and adjustment. My art works are composed of five series: “Flowing,” “Development and Permeation,” “March of Life,” “Transformation,” and “Fulfillment.”
目 次
博碩士輪文上網授權書…………………………………………….…………….….iii
學位考試委員審定書……………………………………………….…………….…..v
致謝………………...……………………………………………….…………….….vii
中文摘要…………………………………………………………….………………viii
英文摘要……………………………………………….…………….……………….ix
目次……………………………………………….…………….……………………..x
圖次……………………………………………….…………….……………………xii

1. 緒論……………………………………………………………….…………….…1
1.1. 創作動機………………………………………………………….…………2
1.2. 研究方法………………………………………………………………….…3
1.3. 名詞釋義………………………………………………………………….…5
1.4. 創作論文架構與步驟....………………………………………………….…7

2. 相關學理…………………………………………………………….……….…...8
2.1.內心的需求…...……………………………………………….…..…………9
2.2.存在之價值……...….………………………………………………..……...10
2.3水彩畫的特質與表現………….……………………………..……………...13

3. 水彩畫在台灣重要之發展………………………………………….……….…...15
3.1.本土西洋繪畫於臺灣美育之價值……...…………………….…..…………15
3.2.構成本土繪畫思想的關鍵.…………………………………………..……...16
3.3.影響當代創作思潮………………………….………………..……………...23
4. 創作理念與作品詮釋………………………………………….…………………25
4.1.創作理念…….....……………………………………………….…..………..27
4.2.作品詮釋…………….………………………………………………..……...28
5. 結語與期許………...….……………………………………….…………………54
參考文獻………………………………………………………….………………….58
參考文獻
王秀雄 著(1997)。《美術心裡學:創造.視覺與造形心裡》。臺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王秀雄 文 (2008)。〈戰後臺灣水彩畫的發展-馬白水與臺灣師大美術系的水彩畫〉。《臺灣水彩100年》。楊恩生 編。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巴東 文 (2008)。〈師大水彩畫的黃金十年-記師大美術系水彩畫發展之興盛始末〉。《臺灣水彩100年》。楊恩生 編。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江侑聰 (2010)。《回歸之旅》,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教學碩士班。
何正廣 主編(1996)。《蒙得利安》。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李長俊(1980)。《西洋美術史綱要》。臺北市:雄師美術股份有限公司。
李焜培 編 (1982)。《水彩畫法1.2.3》。臺北市:雄師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李季眉 編 (1990)。《李澤藩一位偉大的父親.藝術家.教育家》。新竹市:李遠昌。
李春子、沈競辰、陳明義、陳瑩娟、彭宏源、楊正澤、簡榮聰、羅華娟 著(2009《老樹人生:自然與人文的對話》,南投:行政院農業委原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吳錦釵 (1990)。〈當代教育家專訪-美術教育的功臣-李澤藩先生〉。《李澤藩一位偉大的父親.藝術家.教育家》。李季眉 編。新竹市:李遠昌。
高玉珍 主編 (1998)。《真善美聖-藍蔭鼎的會畫世界》。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席慕容 著 (2004)。《彩墨.千山.馬白水》。臺北市:雄師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陳秀蘭 譯(1999)。《大樹的智慧》。臺北縣:新路出版有限公司。
陳秋瑾(2003)。《水彩材料與表現》。臺北市: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惠玉(1982)。《鄉園.彩筆.李澤藩》。臺北市:雄師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許玉玲 譯(2003)。《水彩》。臺北市:積木文化。
許培怡 (2007)。《生命之樹:許培怡的繪畫創作》,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
國立歷史博物館 (2008)。《臺灣水彩100年》。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黃光男 (2011)。《鄉情.美學.藍蔭鼎》。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黃光男 著 (2007)。《畫境與化境-繪畫美學與創作》。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黃桂蘭 作 (2011)。《李澤藩藝術作品形式之研究》。新竹市:財團法人李澤藩紀念藝術教育基金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黃健亮(2003)。《新造形主義在構成上的運用探討— 以蒙德里安為例》。臺北市:造形藝術學刊。
黃麗絹 譯 (1998)。《抽象藝術》。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彭運石(2001)。《走向生命的顛峰—馬斯洛的人本心理學》。臺北市:貓頭鷹出版社。
楊恩生 編 (1982)。《臺灣水彩100年》。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楊恩生 編 (2012)。《臺灣水彩調查》。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
楊恩生 編著 (1982)。《水彩技法》。臺北市:藝風堂出版社。
楊恩生 編 (1985)。《水彩技法》。臺北市:雄師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鄭惠美(2010)。《山水.獨行,席德進》。臺北市:雄師美術股份有限公司。
劉其偉 著 (1978)。《水彩技巧與創作》。臺北市:東大圖書有限公司。
劉其偉 編著 (2000)。《現代繪畫基本理論》。臺北市:雄師美術股份有限公司。
劉敏敏 (1990)。〈平實中見真性-水彩畫家李澤藩〉。《李澤藩一位偉大的父親.藝術家.教育家》。李季眉 編。新竹市:李遠昌。
劉燁 編譯 (2006)。《馬斯洛的智慧》。臺北市:正展出版公司。
薛保瑕(2008)。《臺灣水彩100年》。楊恩生 編。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顏娟英 文 (2008)。〈折射的西洋美術潮流-臺灣師水彩畫的誕生〉。《臺灣水彩100年》。楊恩生 編。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蘇啟明 主編 (1999)。《彩墨千山:馬白水九回顧展》。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年代不詳)。《樹》。http://zh.wikipedia.org/zh-tw/%E6%A0%91。(2013/11/24瀏覽)。
Let’s stay together-新浪部落。(2006/04/16)。《抽象與非具象的差別?》。http://blog.sina.com.tw/it_is_nan/article.php?entryid=18240。(2013/10/10瀏覽)。
封面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3.7.19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3.7.1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