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林錦昱
研究生英文姓名:Lin Chin Yu
中文論文名稱:認識你自己:王童導演及其臺灣三部曲歷史書寫
英文論文名稱:Know yourself: Wang Tong and His Historical writing in the Movies
指導教授姓名:張弘毅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與地理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102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5
中文關鍵詞:王童影視史學大眾史學臺灣族群電影
英文關鍵字:Tung WangHistoriophotypublic historyTaiwanethnic groupmovi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41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45
  • 收藏收藏:0
關於歷史的研究與書寫,多以文字記載為主流,其他包含了圖像、口述、傳說等,多半只是處於輔助的性質,難以獲得主體性(subjectivity)的學術地位。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1895年12 月28日,法國的盧米埃兄弟將拍攝的多部短片電影於巴黎卡普辛大道上的咖啡廳放映,藉由投影機將影片投射到大型的白色布幕上,提供許多人在同一空間共同觀賞。此一公開的眾人觀賞活動與收費情形,被視為現代電影的原型。自此不僅開創了人類新的休閒方式,多元化的劇本取材、更在日後為歷史書寫增加了影視的媒介。直至今日、諸如照片、電視、電影等多媒體影音的傳播、充斥我們的生活,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甚至是深刻的影響眾人的觀念思考與知識的獲得。於是「影視史學」的概念,開始被學者公開提出,影視不再單單只是休閒、藝術,更成為歷史研究的文本。以台灣為例:台灣在經歷了日本殖民統治與國民政府白色恐怖的思想控制,造成長期以來我們的歷史知識與價值判斷單一化。教科書刻意篩選歷史的片段素材、使得學生的歷史記憶也因此產生空白與斷裂,大多數的人在國民教育的洗禮之下,形成了一致的歷史記憶。直到解嚴前後,大量的資訊被披露,人們才驚覺:原來在這塊土地上隱藏了那麼多的秘密。然而、電影卻有辦法率先突破一個缺口。當年侯孝賢導演「悲情城市」上映時,片中論述二二八事件的禁忌話題就對社會產生非常大的衝擊。因此、本文試著回顧過往,將焦點擺在80年代的「台灣新電影」運動,回顧那一段探索鄉土故事的緣起,並以王童導演的作品為文本,探討電影的歷史書寫以及「大眾史學」創新的價值。
As for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writings, written records are the mainstream whereas graphic, oral, and folktale records are mostly supplementary and hard to obtain subjectivity in academic status. However, along with technology advancement, a number of short films were screened at a café on Avenue des Champs-Élysées in Paris on December 28, 1895 by the French Lumiere Brothers, who used a movie projector to project the films onto a large white screen to allow many people to watch films at the same place. Such public mass viewing activity and fee-collecting situation is regarded as the prototype of contemporary movies, which since then have not only created a new recreational model for human beings and diversified screenplay materials, but also added the mediums of film and television to writing the history in the future.
As of today, the transmission of multimedia such as photos, televisions, and movies has filled up our live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our lives, and even profoundly impacts on people’s thinking and knowledge acquisition. Therefore, scholars start to propose the concept of “historiophoty” in public; movies and televisions have gone beyond simple recreation and art to become texts for historical study. Take Taiwan as an example, experience in the period of Japanese colonial occupation and the ideological control of White Control in the reign of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has resulted in our long-term simplified historical knowledge and value judgment. The deliberately screened historical fragment as textbook material also results in the blankness and facture in students’ historical memory, as well as most people’s identical historical memory under the baptism of national education. It was not until a large amount of information was disclosed when the martial law was abolished that people started to astonishingly realize that so many secrets were hidden in this land. Movies, however, have had its way to lead the breakthrough to a crack. When “A City of Sadness”, a historical drama film directed by Hou Hsiao-hsien, was released, discussion of the taboo subject 2/28 Massacre in the film created a huge impact on the society. In this regard, this article tries to look back in the past and put emphasis on the “Taiwan New Cinema” movement in the 1980s to reflect on the origin of the local stories exploration, as well discuss the historical writing of movies and the new values created by “public history” by using director Tung Wang’s works as texts.
第壹章 緒論 6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6
第二節 文獻探討與分析 1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26
第貳章 大眾史學與影視史學 28
第一節 導演與大眾史學 29
第二節 電影與影視史學 39
第三章 王童導演的時代背景與生平 51
第一節 戰後臺灣的社會變遷與電影的歷史論述 53
第二節 王童導演的生平及其電影中的歷史思維 67
第四章 王童臺灣三部曲的歷史書寫 79
第一節《無言的山丘》與《稻草人》的日治時期歷史書寫 81
第二節 《香蕉天堂》的歷史書寫 104
第五章 臺灣三部曲的歷史意識與現實意識 113
第一節 《臺灣三部曲》與戰後台灣政治社會變遷 114
第二節 王童臺灣三部曲電影中的歷史意識 127
第六章 結論 133
參考文獻 140
一、 專書

《礦業勞動ニ關スル調查》,殖產局出版第291號,勞動調查第1,台北:台灣總督府殖產局,1921。
Eric Hobsbawm著,黃煜文譯,《論歷史》,臺北:麥田文化出版社,2002。
June Yip 著,蘇培凱等合譯,〈一個國家的建構〉,收錄《戲戀人生》,臺北市:麥田文化出版社,2000。
Marc Ferro,《電影與歷史》,張淑娃譯(臺北市:麥田文化出版社,1998。
方俊吉, 林淑娟,《走過從前 走向未來—歷史見證與回顧》,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5。
王志成,焦雄屏,張昌彥,《臺灣電影精選》,臺北市:萬象圖書公司,1993。
王甫昌,《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2002。
王鼎鈞,《關山奪路》,臺北市:爾雅出版社,2005。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濟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市:正中書局,1992。
吳修齊,《七十回憶》,出版項不詳。
吳密察、江文瑜主編,《體檢國小教科書》,臺北市:前衛出版社,1994。
吳維岳,《七十年回憶錄》,南投:作者自印,1961。
吳濁流,《台灣連翹》,臺北市:前衛出版社,1991。
吳濁流,《無花果》,臺北市:草根出版,1995。
李廣均,《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臺北市:群學出版,2007。
杜正勝,《臺灣心 臺灣魂》,臺北市:河畔出版社,2000。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市,三民書局,2003。
杜維運、黃俊傑編,《史學方法論文選集》,臺北市:華世出版社1979。
杜聰明,《回憶錄》(上),臺北市:龍文出版社,1989。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臺北市:允晨出版社,2003。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增訂本》,臺北市:聯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
周憲文,《日據時代臺灣經濟史》,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彼得‧伯克(Peter Burke)著,楊豫譯《圖像證史》,上海市:三聯書店,2007。
姜思章等著,《流離記意—無法寄達的家書》,臺北市: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6。
若林正丈,《台灣抗日運動史研究》,臺北市:播種者文化出版社,2007。
埃娃•多曼斯卡編︰《邂逅︰後現代主義之後的歷史哲學》,彭剛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徐宗懋,《20世紀臺灣精選版—民主篇》,臺北市:臺灣古籍出版,2007。
班納迪克‧安德森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臺北:時報出版社,2010。
荊子馨,《成為日本人—殖民地臺灣與認同政治》,臺北市:麥田文化出版社,2006。
馬克‧卡爾尼斯(Mark C. Carnes)編,王凌宵譯,《幻影與真實:史家眼中的好萊塢歷史片》, 臺北市:麥田文化出版社,1998。
高格孚,《風和日暖:外省人與國家認同轉變》,臺北市:允晨文化,2004。
張京媛,《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市:麥田文化出版社,1995。
張茂桂,《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市:業強出版社,1993。
張藝曦,《孤寂的山城》,臺北市:麥田文化出版社,2007。
陳世一,《九份之美》,臺中市:晨星出版社,1995。
陳芳明,《探索臺灣史觀》,臺北市:自立晚報,1992。
陳儒修著,羅頗誠譯,《台灣新電影的歷史文化經驗》,臺北市:萬象出版社,1993。
彭明輝,《臺灣史學的中國纏結》,臺北:麥田文化出版社,2002。迷走和梁新華主編,《新電影之死:從<一切為明天>到<悲情城市>》,臺北市:唐山出版社,1991。
彭懷恩,《社會學概論》,臺北市:風雲論壇出版社,1996)。
黃仁,《國片電影史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頁93。
葉石濤,《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臺北市:遠景出版社,1979。
葉蓁,《想望台灣:文化想像中的小說、電影和國家》,臺北市:書林出版社,2011。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耆老口述歷史叢書(七)──臺中市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耆老口述歷史叢書(十三)──桃園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編,《臺灣の鑛業》,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1935。
劉鳳翰,《日軍在臺灣》(下),臺北市:國史館,1997。
盧非易,《1949-1994臺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臺北市:遠流出版社,1998。
蕭新煌,《臺灣新興社會運動》,臺北市:巨流圖書,1992。
鍾惠萍,《烽火人生》,臺北市:中和庄文史研究協會,2008。
鍾逸人,《辛酸六十年》,臺北市:前衛出版社,2009。
藍祖蔚,《王童七日談—導演和影評人的對談手記》,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10。

二、 期刊論文 專書論文與研討會論文

王甫昌,〈民族想像、族群意識與歷史―《認識臺灣》教科書爭議風波的內容與脈絡分析〉,《臺灣史研究》8:2,2007,頁145—208。
王晴佳,〈解構與重構―近二十年來臺灣歷史意識變化的主要趨勢〉,《漢學研究通訊》25卷4期(2006年11月),頁13—32。
朱天心,〈「大和解?」回應之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四十三期,2001,頁117-125。
江天健,〈影視與歷史教學〉,《國教世紀》27,1992,頁15-18。
吳紫陽,〈影視史學的思考〉,《史學史研究》,2001年第4期,頁49-55。
李天鐸、陳蓓芝〈八十年代臺灣新電影的社會學再探 上〉,《電影欣賞》46,1990,頁68-77。
李衣雲,〈解析「哈日現象」:歷史‧記憶與大眾文化〉,《思想》,14,2010,頁99-110。
李依倩,〈歷史記憶的回復、延續與斷裂:媒介懷舊所建構的「古早台灣」圖像〉,《新聞學研究》87,2006,頁51-96。
周樑楷,〈大眾史學的定義和意義〉,《人人都是史家—大眾史學研習會論集》第一冊﹙2004年10月﹚,頁23-36。
周樑楷,〈往下鬆沉:跨向大眾史學的一步〉,《台灣文獻》61:4, 2010,頁1-5。
周樑楷,〈影視史學:理論基礎及課程主旨的反思〉,《臺大歷史學報》,第23期,1996,頁445-470。
林文淇,〈九0年代台灣都市電影中的歷史空間與家/國〉,《中外文學》 27:5,1998,頁99-119。
是非生,〈新論理的爭辯〉,《台灣文化》2:2,1947,頁32。
胡昌智,〈什麼是歷史意識〉,《思與言》21:1,1983,頁2-12。
孫天虹,〈歷史教育與電子遊戲〉,《史轍》3,2007,頁181-195。
徐叡美,〈電影與歷史:評介史家費侯、戴維斯與羅森史東〉,《中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5,2004,頁199-216。
張炎獻,〈卷頭語〉,《臺灣風物》58:3,2008,頁6。
張家佳,〈料理鼠王 VS.大眾史家〉,《歷史月刊》,243,2008,頁117—119。
張靓蓓,〈為平民立傳—著名導演王童訪談〉,《電影世界》,2005年第13期,頁162-165。
陳其南,〈臺灣現代意識的軌跡〉,《新世紀智庫論壇》22,2003,頁44-59。
陳光興,〈為什麼大和解不/可能?〈多桑〉與〈香蕉天堂〉殖民/冷戰效應下省籍問題的情緒結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3期,(2001.9) 頁41-110。
曾健民,〈臺灣「日本情節」的歷史諸相:一個政治經濟學的視角〉,《思想》14,2010,頁39-51。
熊月之,〈口述史的價值〉。《史林》,第3期,2000年,頁1-7。
劉怡芳,〈影視史學與歷史學科能力─簡介「文華高中影視史學課程」〉,《清華歷史教學》18,2007,頁107-134。
賴誠斌、丁興祥,〈歷史及社會文化脈絡中個人主體性之建構:以沈從文的堅持為例〉,《應用心理研究》16,2002,頁173-224。
駱芬美,〈重回歷史現場—影片在臺灣史教學的運用實況及其限制〉,大學通識教育歷史課程研討會,清華大學主辦,民國89年11月18日。
戴寶村,〈歷史教育與國家認同〉,收於《國家認同學術研討會論集》,1993,頁115—138。
薛化元,〈台灣史觀與國民的國家意識〉,《新世紀智庫論壇》37,2007,頁161-163。
謝勤亮,〈影像與歷史— “影視史學”及其實踐與試驗〉,《現代傳播》(2007年第2期),頁79-83。
邱貴芬:〈「日本」記憶與台灣新歷史想像〉,收錄於李瑞騰編《台灣文學30 年菁英選.評論30 家(下)》,臺北:九歌出版,2008,頁360-388。
林文淇,〈「回歸」、「祖國」與「二二八」〉,《當代》,第106期,(1995.2),頁94-109。
蔣保,〈關於「影視史學」的若干問題—與周梁楷先生商榷〉,《當代》第206期,(2004.10),頁108-115。
Renan, Ernest 著,李紀舍譯,〈何謂國家〉,《中外文學》24 :6,1995,頁4-18。


三、 英文期刊論文

Arnita Jones,“The National Coordinating Committee: Programs and Possibilities, ”The Public Historian, Vol. 1, No.1 ( Autumn 1978) , pp. 49—60.
Raack, R. C.. “Historiography as Cinematography: A Prolegomenon to Film Work for Historian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Vol.18, No.3(July 1983),pp.411-438.
Rosenstone, Robert A.. “History in Image/History in Words: Reflections on the possibility of Really Putting History on Film,”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 93, No.5(December.1988),pp.1173-1185.
Toplin, Robert Brent.“The Filmmaker as Historian,”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93, No.5(December 1988),pp.1210-1227.
White, Hayden.“Historioriography and Historiophoty,”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93, No. 5(Dec 1988) ,pp. 1193-1199.

四、學位論文:

王俐容《臺灣電影中國族圖像的轉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吳嘉娪,《國小六年級影視歷史思維能力測驗之編製與表現概況之探討》。臺南:國立臺南大學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李育如,《影視史學在國中歷史教學的實踐--以影片《稻草人》為例》。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徐叡美,《歷史劇情片「赤色份子」的歷史書寫與思維》。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1。
張家佳,《大眾史家的歷史書寫:以《綠的海平線》與《拓南少年史》為例》。臺中: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所碩士論文,2009。
許天安,《「洋鬼子與洋大人」─戰後台灣政宣電影中的美國形象》。臺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7。
陳明成,《陳芳明現象及其國族認同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陳逸雯,《解讀龐德符號︰論007 電影中的冷戰意識》。臺北: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黃琬喬,《尋找客家影像:台灣電影中客家族群表現與形象分析研究(1973-2008)》。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盧慧芳,《電視歷史劇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運用---以《漢武大帝》劇之漢、匈關係情節為例》。臺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8。
羅鴻雁,《電影融入教學對中學生世界史認知學習之教學設計與實施歷程--希臘、羅馬史之教學個案研究》。臺北: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

五、 報紙:
《臺灣日日新報》,1899 年9 月27 日、9 月28 日、9 月30 日、10 月3 日,「瑞芳及金瓜石金鑛の現況」。
《臺灣日日新報》,1902年9月18日,「鑛山狀況」。
徐漢斌,〈難忘隆隆軍機聲〉,《中國時報》,民國85年3月21日,32版。
簡傳枝,〈志願從軍為與日人平起平坐,84歲簡傳枝現身說法談起一甲子前的往事最近還完成「台灣籍日本兵手記」〉,民國94年4月8日.聯合報.C4.宜花東綜合新聞.記者羅建旺/羅東報導。


六、網路資料:

文建會台灣電影筆記網頁 :
http://movie.cca.gov.tw/files/15-1000-590,c112-1.php(上網日期:2012/4)

周樑楷的史譜和史圃:
http://lkchou.blogspot.tw/(上網日期:2012/4)

大眾史學論壇:
http://lkchou5.blogspot.tw/(上網日期:2012/4)

陳淑銖,〈影視材料在教學應用的省思-以希特勒影片為例〉http://www.lass.ntust.edu.tw/human/bulletin/paper4/paper4-5.pdf(上網日期:2012/4/8)

張弘毅個人網頁:
網址:http://mail1.tmue.edu.tw/~claude/(上網日期:2013/5)

National Council on Public History http://ncph.org/cms/education/graduate-and-undergraduate/guide-to-public-history-programs/(上網日期:2012/3/26)

周樑楷,〈公共知識份子和大眾史家的差別〉,2007年9月7日刊於「大眾史學論壇」,網址:http://lkchou5.blogspot.com/2007/11/public-history.html(上網日期:2012/4)

井迎瑞,〈影像的歷史,人民的記憶〉,資料來源:國片影像扎根計畫網站http://ourfilms.taiwancinema.com/reference_1.asp?MM_ID=279&MM_No=3(上網日期:2012/4)

林德昌,〈對外經援與國際發展合作:困境與挑戰〉 http://www.taiwanncf.org.tw/ttforum/16/16-10.pdf(上網日期:2012/9)
教育部歷史文化學習網,網址:http://culture.edu.tw/history/smenu_photomenu.php?smenuid=1430&subjectid=2663(上網日期:2012/9)
國貿局網站:
http://cus93.trade.gov.tw/FSCI/(上網日期:2012/9)

影片:

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製作,《電影天空:強韌的庶民精神—王童》,2003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參考書目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3.7.22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3.7.2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