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江慧玲
中文論文名稱:桃園縣南崁地區居民居住滿意度與地方認同之研究
英文論文名稱:A Study on the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and Place Identity of the Residents in Nankan,Taoyuan
指導教授姓名:徐榮崇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與地理學系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102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9
中文關鍵詞:居住滿意度地方認同
英文關鍵字:residential satisfactionplace identity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52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23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瞭解桃園縣南崁地區居民的居住滿意度與地方認同的現況,並分別探討居民的個人背景屬性是否會影響其居住滿意度與地方認同,最後則是分析居民的居住滿意度與地方認同之間的相關性。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以南崁地區居民為研究對象,以自編的「桃園縣南崁地區居民的居住滿意度與地方認同之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實證的問卷調查後,將獲得的有效問卷運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等統計方式,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討論。
本研究經歸納統計分析的結果,形成以下的結論:
一、居民的居住滿意度有中間偏高的程度,其中居民最滿意住宅內部環境,而對
於交通運輸和休閒環境則感到最不滿意。
二、不同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居住地區、住宅所有權、住宅坪數與房間數等
個人背景屬性的居民,在居住滿意度上呈現顯著差異:擁有高學歷的居民有
偏低的居住滿意度;家庭月收入高的居民對住宅內部環境有較高的滿意度;
上南崁居民的居住滿意度顯著高於下南崁居民;住宅所有權屬於自有的居民
的居住滿意度高;住宅坪數愈高的居民對住宅內、外部環境滿意度高;房間
數較多的居民對住宅內部環境感到較為滿意。
三、居民的地方認同有中間偏高的程度,其中以實質環境的認同程度最高,而居
民對社會生活則有較低程度的認同感受。
四、不同教育程度、原居地、居住地區、居住時間、住宅所有權與房間數等個人
背景屬性的居民,在地方認同上有顯著差異:教育程度較低的居民其經濟生
活認同感受較高;南崁在地人有較佳的地方認同知覺;上南崁地區的居民對
實質環境有較高的認同程度;居住21年以上的居民其地方認同顯著高於6
~10年者;住宅屬於自有的居民有較高程度的地方認同感受;住宅房間數5
間以上的居民其地方認同顯著高於2間者。
五、居民的居住滿意度與地方認同之間呈現顯著正相關。
最後,本研究依據上述結論,分別提出幾項關於南崁地區規劃的具體建議與適切的後續研究方向,以供相關單位或後續研究者參考。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and place identity of the inhabitants in Nankan Taoyuan; 2. to explore the discrepancy of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and place identity among various background of the inhabitants in Nankan Taoyuan; 3. to analyze correlation between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and place identity of the inhabitants in Nankan Taoyuan.
This study was using a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about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and place identity of the inhabitants in Nankan Taoyuan to survey. Beside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 test, one-way ANOVA ,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were utilized to analyze the data.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s the following:
1. The degrees of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of the inhabitants were above middle.
2.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of the inhabitants in Nankan Taoyuan differed significantly with different education, family monthly income, residential area, residential ownership, residential size, and number of rooms, but it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with gender, age, marital status, occupation, number of family members, original place of residence, residential time, and residential type.
3. The degrees of place identity of the inhabitants in Nankan Taoyuan were above middle.
4. Place identity of the inhabitants in Nankan Taoyuan differed significantly with education, original place of residence, residential area, residential time, residential ownership, and number of rooms, but it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with gender, age, marital status, occupation, number of family members, family monthly income, residential type, and residential size.
5.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of inhabitant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ir place identity.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above conclusions, this study gives several suggestions in respect of the management in NanKan and subsequent studies in the future.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目次…………………………………………………………………………………………………………………….….III
表次………………………………………………………………………………………………..…………..……….….V
圖次…………………………………………………………………..…………………………………………………VIII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研究範圍…………………………………………………………………………………………..6
第四節 研究流程…………………………………………………………………………………………..8
第二章、文獻探討
第一節 居住滿意度之內涵與相關研究………………………………………………………..9
第二節 地方認同之內涵與相關研究………………………………………………………….22
第三節、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37
第二節 研究工具…………………………………………………………………………………………41
第三節 資料蒐集…………………………………………………………………………………………46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54
第四章、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一節 居民個人背景屬性之分析……………………………………………………….…….55
第二節 居民居住滿意度之分析………………………………………………………………….60
第三節 居民地方認同之分析……………………………………………………………………..83
第四節 居住滿意度與地方認同之相關分析………………………………………….…100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101
第二節 研究建議………………………………………………….……………………………….…..109
參考文獻………………………………………………………………………………………………………………111
附錄一 專家內容效度問卷……………………………………………………………………………….116
附錄二 專家意見修正表…………………………………………………………………………………..128
附錄三 預試問卷………………………………………………………………………………………………132
附錄四 正式問卷………………………………………………………………………………………………136
壹、中文文獻

王天敏(2008)。新移民子女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之研究以澎湖縣為例。台南大
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王志弘、徐苔玲譯(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出版公司。
王怡雯(2006)。生活環境滿意度與人口遷移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台北
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王怡勛(2000)。由都市外部空間觀點檢視大直重劃區居住環境之研究。台北大
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尤健維(2011)。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之研究-以金門縣國民小學五年級學童為
例。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金門。
左大康主編(1990)。現代地理學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伍雪苹(2011)。三峽、鶯歌及北大特區的地方認同。台北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新北。
吳孟芳(2006)。從生態足跡檢視城市生活品質-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中國文
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吳明隆(2011)。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易習。
李振任(2001)。國民小學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感之研究-以萬丹鄉為例。屏東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
李淑萍(2012)。新北市新莊區新住民之環境識覺與地方認同研究。台北市立教
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周國屏、吳麗玲(2000)。彰化市人口遷移之研究。臺灣文獻,2,325-357。
邱秀燕(2009)。新竹縣集村社區居住環境品質滿意度之研究—以湖口鄉為例。
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邱乾順(2006)。眷村改建服務與居住滿意度之探討—以桃園地區自立新村等五
處基地為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林雅雯(2011)。桃園縣八德市的都市發展特色-以城鄉邊緣區的角度探討。台
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林毓英(2006)。台北市內湖區居民居住環境滿意度與再遷移傾向之研究。台北
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洪世全(1995)。服務品質、服務價值與顧客滿意度的關係。台灣大學商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台北。
胡志平(1988)。台北市生活環境品質評估模式之建立研究,中興大學都市計畫
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柯文勝(2001)。都會區內非核心都市遷入人口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彰化。
胡育寧(2008)。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對居民地方認同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
大學藝文產業設計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姜孟佑(2003)。國小六年級學童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關係之研究---以新店市為
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花蓮。
侯信安(2007)。臺北市萬華區居民居住環境滿意度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姚誠(2000)。從「意識」到「認同」-論台灣鄉土教育的建構。課程與教學季
刊,3(3),1-16。
施添福(1990)。地理學中的空間觀點。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6,115-130。
侯錦雄(1990)。遊憩區遊憩動機與遊憩認知間關係之研究。台灣大學園藝研究
所碩士論文,台北。
柯鈞瀚(2011)。嘉義市民眾對文化遺產自明性及地方認同之研究。嘉義大學農
學院園藝學系碩士論文,嘉義。
夏黎明(1988)。鄉土的空間特性。台東師院學報,2,61- 78。
胡國強、關復勇(1992)。主觀評估環境品質的一些相關課題。第三屆環境決策
與管理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
卓世宏(1998)。國民中學一年級學生的鄉土知覺與鄉土認同-以台東縣為例。
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
秦有為(2001)。國小五年級學童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之研究—以花蓮市為例。
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孫青雯(1994)。台中市生活環境品質評估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
士論文,台中。
桃園縣主計處(2008)。民國40-96年桃園縣統計要覽。桃園:桃園縣政府。
席嘉勳(1999)。高雄市勞工居住滿意度之研究。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
論文,高雄。
陳月娥(1985)。城鄉地區居民生活型態、文化參與及文化認同之研究。東吳社
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陳皇元(2009)。以消費者行為理論探討台北市都市更新地區居住滿意度之研究。
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育欽(2006)。國小六年級學童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之研究~以潮州鎮為例。
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許坤榮譯(1999)。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
陳清江(2002)。眷村居民居住品質滿意度與對社區改建需求之研究-以高雄市
明建新村為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碩士論文,高雄。
郭禛麟(2004)。故鄉不見了?!現代化下墾丁人的地方認同。清華大學人類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陳慧萍(2007)。台南市國小社會領域教師鄉土認同與鄉土教學實踐關係之研究。
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
喻如妘(2008)。台中縣大雅鄉六年級學童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之研究。台北教
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黃光孝(2004)。澎湖縣國民中學三年級學生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研究 。台南
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黃琇玫(2003)。地方文化活動與地方認同。台南師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南。
黃淑枝(2004)。郊區新社區的形成與居民生活滿意度分析-以台北都會區的新
店安坑地區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台北。
游淑閔(2011)。淡海新市鎮居民遷移動機與其居住滿意度之研究。台北市立教
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黃鈺婷(2007)。地方文化產業發展與地方認同—以台南縣新化鎮為例。台南大
學社會科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賀雅蓉(2003)。台中市國小五年級學童鄉土地理知識與鄉土認同態度之研究。
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黃義添(2005)。宜蘭縣國小六年級學童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之研究。花蓮師範
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花蓮。
曾國雄、曹勝雄、廖耀東(1992)。台北都會區土地使用型態與環境品質之研究。
都市與計劃,19(1),33-52。
楊賢智、李景錕、廖延梅(1994)。環境管理學。台北:科技圖書公司。
楊敏芝(2002)。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
為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新北。
楊碧芬(2012)。高雄市美濃區居住環境滿意度與人口遷移關係之研究。屏東教
育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台北 : 三民書局。
劉松癸(2002)。居住環境品質概念性模式與量表的建構。南華大學環境管理研
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趙蓮英(2007)。台東縣國小六年級學童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之研究。台東
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碩士論文,台東。
趙德深(1998)譯,Zharen。ISO14000認識環境標準。台北:高立圖書公司。
鄭宇婷(2002)。大里市遷入人口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彰化。
鄧天德(1998)。心繫三鄉情:家鄉、故鄉、原鄉淺說。人文及社會科教學通訊,
9(4),139-146。
鄧天德(2011)。抽樣樣本數的推估。北市教大社教學報,10,181-189。
蔡伯勳(1986)。遊憩需求與滿意度分析之研究--以獅頭山風景遊憩區實例調查。
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蔡明芬(2007)。三重市國小五年級學童鄉土環境認知與鄉土認同態度研究。新
竹教育大學區域人文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潘桂成譯(1997)。Tuan(1977)。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國立編譯館出版。
賴春綢(1980)。住商工混合地區生活環境之研究─以台北市大同區大同段為例,
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賴澤涵(2010)。新修桃園縣志─地理志。桃園:桃園縣政府。
戴佑純(2003)。一個沿海漁村的產業發展與生活空間研究─以嘉義縣網寮為
例。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薛惠珍(1989)。台北市新興地區居住環境現況之研究─忠孝東路四段之實例探
討,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蘇俐瑩(2010)。旗津居民地方認同之研究。台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台中。

貳、英文文獻

Bonaiuto, M., Fornara, F. & Bonnes, M.(2003)Indexes of perceived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quality and neighbourhood attachment in urban environments: a
confirmation study on the city of Rome(Electronic version)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65, 41-52.
Carzodo, R. N.(1965).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ustomer, effort, expectation and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3), 244-249.
Entrikin, J. N.(1994)Place and Region,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8(2):227-233.
Erikson, E. H.(1959)In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W.W.Morton Company Inc.
Martin, C. L.(1988). Enhancing children’s satisfaction and participation using a
predictive regression model of bowling performance norms. The Physical Educator,
45(4), 196-209.
Oliver, R.L.(1980). A Cognitive Model of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Satisfaction Decis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7, 460-469.
Proshansky, Harold M., Abbe K. Fabian and Robert Kaminoff.(1983). Place-identity:
Physical world socialization of the self.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3,
57-83.
Pred, A.(1986). Place, Practice and Structure.Cambridge: Polity Press.
Tuan Yi-Fu.(1980).Space and Place: Humanistic Perspective.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6, 211-252.
Relph, E. (1976) Place and placelessness, London Pion Limited.
封面摘要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8.08.01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8.08.0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