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彭皇閔
中文論文名稱:國小學童統計圖理解能力之研究-以三、四年級為例
英文論文名稱:A Study on the Statistical Graph Comprehension-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he 3rd and 4th graders
指導教授姓名:王美娟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數學系數學教育碩士班統計組
論文出版年:103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7
中文關鍵詞:統計圖小學統計認知理解小學生初等初等教育初等學校三年級四年級學生
英文關鍵字:chartprimary schoolstatisticscognitivecomprehensioncupilselementaryprimary educationelementary school3rd graders4th gradersstudent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10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4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是依據TIMSS 2011數學認知評量架構,並參考97課綱中數學學習領域機率與統計的能力指標與統計圖相關定義,自編一份「國小學童統計圖理解成就測驗」試題,採二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方法來分析資料,以瞭解國小三、四年級學童對於統計圖類型(長條圖、折線圖和圓形圖)與統計圖認知層次(知道、應用和推理)的理解情形。研究目的為探討國小三、四年級學童在統計圖理解的現況和差異性;探討影響三、四年級國小學童對統計圖理解的可能因素;以及國小統計圖提前教學的可行性。本研究係以101學年度就讀北部地區實施92課綱的三、四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分別各有8班、199人與209人,共計16個班級、408人。
本研究之綜合研究結果為三、四年級全體學童在統計圖類型方面的分數為圓形圖高於折線圖,且折線圖高於長條圖;全體學童在認知方面的分數則是應用高於推理,且推理高於知道;三種統計圖均可以在三年級進行教學:單一長條圖和單一折線圖的「知道」類題型;可直接觀察圓形圖的形面積的大小類題型。四年級的統計圖教學可以加強學童的「推理」能力。以上研究結果茲供國內國小數學有關統計圖的課程安排及教學之參考。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TIMSS 2011 mathematics cognitive assessment framework and reference 97 lesson outline the areas of mathematics learning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 related to the ability to define indicators and charts, composing a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understand charts achievement test" questions, mining mixed design ANOVA two-factor method to analyze the data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third grade, four children for chart types (bar charts, line charts and pie charts) and chart the cognitive level (knowledge, application and reasoning)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situation.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hird grade, four students in the chart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and differences; explore possible factors affecting third and fourth grade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o understand charts; and the feasibility of a small country charts ahead of teaching. This study enrolled 101 Year 92 lesson outlin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orthern region's third and fourth grade students for the study, each have eight classes, 199 people and 209 people, a total of 16 classes, 408 people.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third and fourth grade students score chart of all the types of pie chart above for line charts, line charts and bar charts above; scores of all students in the cognitive aspects of the application is higher than reasoning, and reasoning above that; three charts can be teaching in the third grade: a single bar chart and line chart single "know" category of questions; direct observation of the circular-shaped area of ​​the size of the graph class questions. Fourth grade teaching charts can enhance "reasoning" capabilities of the students. The above findings for reference is hereby elementary mathematics curriculum relevant domestic charts and teaching.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9
第二章 10
第一節 統計圖概念 10
第二節 各國統計圖課程的比較 21
第三節 TIMSS相關文獻 56
第三章 64
第一節 研究設計 64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9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79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93
第一節 國小三、四年級學童統計圖理解的現況 93
第二節 國小三、四年級學童之「年級」與「統計圖理解之認知層次」在統計理解成就之交互作用 98
第三節 國小三、四年級學童之「年級」與「統計圖類型」在統計圖理解成就之交互作用 103
第四節 影響三、四年級國小學童對統計圖理解的可能因素 107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30
第一節 研究結果………….……………………………………………………………………128
第二節 研究建議……………………………………………………………………………….133
參考文獻………….………………………………………………………………………………….……………135
中文文獻………….………………………………………………………………………………….……….135
英文文獻………….……………………………………………………………………………….………….139
附錄………….…………………………………………………………………………………………………..….140
附錄一 國小學童統計圖理解成就測驗」之專家問卷…….………………………140
附錄二 專家效度…….…………………………………………………….…………….……………158
附錄三 探究國小學童統計圖理解問卷─第一次預試…….………………………167
附錄四 探究國小學童統計圖理解問卷─第二次預試…….………………………176
附錄五 探究國小學童統計圖理解問卷─正式施測…….………………….………184
一、中文文獻
小学校学習指導要領,平成20年3月(2008),文部科学省。
工商時報記者何英煒/(2012)。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tech/12050903/12
2012100300107.html
方敬慈方敬慈(2007)。透過教科書分析探討TIMSS 2003試測和實測我國國小四年級學生在幾何成就表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王建中(2007)。不同試題論述方式對學生作答表現影響之分析-以TIMSS 2003試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王耀琮(2010)。從TIMSS2007分析台灣國小四年級學生數學課堂、課後學習、數學態度和數學認知表現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朱經明(2003)。教育及心理統計學。臺北市:五南。
朱蘊鑛、陳常侃(譯)(民99)。高等統計學(原作者:Robert V. Hogg,& Elliot A. tanis)。臺北市:臺灣培生教育。
余民寧(1997)。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三民書局。
余民寧、趙珮晴、許嘉家(2009)。影響國中小女學生學業成就與學習興趣因素—以台灣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IMSS)資料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89,79-104。
余民寧(2011)。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炳焜(2003)。發展符合九年一貫課程統計教學模組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吳琪玉(2005)。探討我國八年級學生在TIMSS 1999與TIMSS 2003數學與科學之表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文瑜(2007)。由TIMSS 2003的結果分析四年級學生課堂、課後學習、數學興趣、自信與數學成就之關係:以七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吳慈紋(2008)。透過教科書分析探討我國小學四年級學生在TIMSS 2003試測與實測之測量成就表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吳春慧(2010)數學和科學領域I/E模式的探討:跨性別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4,67-82。
李懿芳、江芳盛(2008)。有效的學校領導對數學學習成就之影響:以TIMSS 2003臺灣調查資料為例。教育政策論壇教育政策論壇,11(2),107-130。
李牧桓(2010)。以布魯姆修訂版分析芬蘭、台灣一年級數學教科書。未出版。
周素芳(2008)。TIMSS2007評量架構在台灣國小學童數學成就評量發展模式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林碧珍、蔡文煥(2003)。四年級學生在國際教育成就調查試測的數學成就表現。科學教育月刊,258,2-20。
林碧珍、蔡文煥(2005)。TIMSS 2003 臺灣國小四年級學生的數學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科學教育月刊,285,1-38。【轉載自張秋男主編: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 2003 (pp.125-164)】
林志哲(2007)。期望、價值與數學成就關係之結構方程模式驗證:以TIMSS 2003 台灣地區資料為例。初等教育學刊,27,71-94。
林明煌(2008)。從日本《學習指導要領》的修訂探討其教育變革與發展。教育資料集刊,40,49-84。
林佩蓉(2008)。國小四年級新移民學童之家庭背景.數學自信與數學興趣對數學成就的影響─TIMSS 2003次層次資料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林冠佑林冠佑(2009)。國小四年級學生對TIMSS 2003幾何試題之解題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洪雅齡(2005)。台灣與日本之十二年數學課程比較。未出版。
洪詠茹洪詠茹(2012)。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與學生學習成就相關性之探討-以TIMSS 2007亞洲四國/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市。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2000)。數學教育學習領域:數學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取自http://cd1.edb.hkedcity.net/cd/maths/tc/doc/curr_syll/Math_Syllabuses_chi_
pdf/Math_Curr_Guide_P1-P6_2000_c.pdf
孫嘉德孫嘉德(2010)。從教科書分析來瞭解我國四年級學生在TIMSS 2003與TIMSS 2007幾何與測量表現之差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徐美英(2000)。TIMSS數學實作評量在台灣之試用探討。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TIMSS2011。取自http://www.sec.ntnu.edu.tw/ti
mss2011/introduce.asp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TIMSS2011。取自http://pirls.bc.edu/timss2011
張芳全(2006b)。社經地位、文化資本 與教育期望對學業成就影響之結構方程模式檢定。測驗學刊,53(2),261-295。
張芳全(2006a)。影響數學成就因素在結構方程式模型檢定:以2003年台灣國二生TIMSS資料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第19卷第2期,163-196
張芳全(2007b)。校外活動與數學成就關係分析:以TIMSS 2003資料為例。台灣教育,647,31-43。
張芳全(2007a)。臺灣、美國及日本之國二學生家庭作業與數學成就關係比較。教育資料集刊,34,285-316。
張芳全(2010)。以SEM檢定影響數學成就因素:亞洲四小龍國二生參與TIMSS 2003的資料為例。教育政策論壇。第2卷第2期,1-33。
張芳全(2011)。家長教育程度、文化資本、自我抱負、學習興趣與數學成就之關係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第25卷第1期,29~56。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取自http://www.edu.
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4420。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取自http://www.edu.
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326。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領域。臺北:教育部。
郭明慶(2009)。統計學。臺北市:高點。
陳文媛(2004)。從教育基本法修改議論的歷史發展來看戰後日本教育改革的變化。台大日本語文研究,7,25-52。
陳幸玫(2004)。九年一貫數學能力指標的詮釋-國小統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報告NSC92-2522-S152-007。
陳幸玫(2006)。國小統計課程之內涵及教學理念。科學教育月刊,287,2-12。
陳美玲(2006)。統計初步概念試題編製與其在不同學校規模下之應用。未出版。
陳嘉成(2007)。區別高低分群學生數學成就因素的國際比較-以台灣 、南韓 、澳洲與賽普勒斯的TIMSS 2003學生背景變項為例。測驗學刊,54 (2),377-401。
陳照雄(2007)。芬蘭教育制度-培育高品質之國民,建立平等、安全、福利之社會。心理出版社。
陳章瑋(2008)。歐盟國家普通教育探究-以芬蘭為例。未出版。
陳至安、簡至郁、李振宇(譯)(2011)。應用線性迴歸模型(原作者:Michael H. Kuntner, Christopher J. Nachtsheim, & John Neter)。臺北市:麥格羅.希爾。
陳偉琳(2012)。國小學生對統計圖理解層次之研究。未出版。
黃文璋(2003)。數理統計。臺北市:華泰文化。
黃國清(2008)。數學學習成就之性別差異研究--以九年一貫課程七年級數學綱要為例。中等教育,59(4),40-56。
黃尚文(2009)。從TIMSS 2007 探討教師因素與國小四年級學生數學認知表現之關係:以臺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楊維寧(2007)。統計學。臺北市:新陸。
楊蓓芬(2008)。台灣與歐洲地區小四學生之數學學習成就之國際比較分析:以TIMSS 2003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楊易學(2011)。認知學徒制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的數學態度與數學學習成就之影響。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中原大學,桃園縣。
蔡嘉宮(2006)。TIMSS數學實作評量試題在台灣試行施測結果之分析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蔡志隆(2008)。TIMSS 2007評量架構應用在金門縣國小學童數學成就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蔡佩真(2009)。國小學童統計圖理解之探究:以二、三、四、五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鄭佳宜(2005)。面臨變革的教師教學評量。師說,189,27-31。
盧雪梅、毛國楠(2008)。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數學科之性別差異與差別試題功能(DIF)分析。教育實踐與研究,21(2),95-125。
盧雪梅(2009)。校園安全觀感與學習成就:PIRLS和TIMSS告訴我們什麼。研習資訊。第26卷第6期,39-50。
羅珮華(2010)。從TIMSS探討國家經濟能力與學生學習成就之關係。考試學刊,8,31-52。
譚寧君(1994)。國民小學數學新課程統計圖表教材分析。國民小學數學科新數學概說(低年級)。台北: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取自http://203.71.239.2
3/naerResource/study/217/09.htm
蘇一如(2007)。影響國際數學成就因素之比較—以TIMSS 2003台灣與美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鐘靜、林素微、魯炳寰、鄒聖馨(2002)。國小數學教材分析-統計與機率。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二、英文文獻
Bright, G. W. & Friel, S. N. (1998). Graphical representations: Helping students interpret data. In S. P. Lojoie (Ed.). Reflectionson Statistics: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mentin Grades K-l2. Mahwah, NJ: Lawrence Associates.
Curcio, F.R. (1987). Comprehension of mathematical relationships expressed in graph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18, 382-393.
Friel, S. N., Curcio, F. R., & Bright, G. W. (2001). Making sense of graphs: Critical factors in influencing comprehension and instructional implication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32, 124-158.
Gal, I. (1998). Assessing Statistical Knowledge as It Relates to Students’ Interpretation of Data. In S.P. Lojoie (Ed.). Reflections on Statistics: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mentin Grades K-12.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Michalis, I. (2005). Graph comprehension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B. Hudson & J. Fragner (Eds.), Researching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II (pp.271-293). Linz, The Austria: Trauner.
Mullis, I. V. S., Martin, M. O., Foy, P., & Arora, A. (2012). TIMSS 2011 International Results in Mathematics. Chestnut Hill, MA: TIMSS & PIRLS International Study Center, Lynch School of Education, Boston College.
Mullis, I. V. S., Martin, M. O., Foy, P., Olson, J. F., Preuschoff, C., Erberber, E., Arora, A., & Galia, J. (2008). TIMSS 2007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Report: Findings from IEA’s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at the Fourth and Eighth Grades. Chestnut Hill, MA: TIMSS & PIRLS International Study Center, Lynch School of Education, Boston College.
Mullis, I. V. S., Martin, M. O., Gonzalez, E. J., & Chrostowski, S. J. (2004). TIMSS 2003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Report. Chestnut Hill, MA: TIMSS & PIRLS International Study Center, Lynch School of Education, Boston College.
Mullis, I. V. S., Martin, M. O., Ruddock, G. J., O’Sullivan, C. Y., Arora, A., & Erberer, E. (2006). TIMSS 2007 Assessment Frameworks. Chestnut Hill, MA: TIMSS & PIRLS International Study Center, Lynch School of Education, Boston College.
Mullis, I. V. S., Martin, M. O., Ruddock, G. J., O'Sullivan, C. Y., & Preuschoff, C. (2009). TIMSS 2011 Assessment Frameworks. Chestnut Hill, MA: TIMSS & PIRLS International Study Center, Lynch School of Education, Boston College.
Pinker, S. (1990). A theory of graph comprehension. In R. Frele (Ed.), Artificia lintelligence and the future of testing (pp.73–126). Hillsdale, NJ: Erlbaum.
全文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3.10.7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7.07.0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