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林慧君
中文論文名稱:優秀女排球選手生涯規劃之研究
英文論文名稱:A Study on Career Plan of excellent volleyball woman players
指導教授姓名:陳顯宗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學系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102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0
中文關鍵詞:優秀女排球選手生涯規劃質性研究
英文關鍵字:Excellent volleyball woman playersCareer PlanQualitative research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220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339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了解優秀女排球選手的發展歷程,包括踏入排球圈子的起源、重要他人的鼓勵、成為國家選手的心境。來說明優秀排球女選手的發展歷程。了解優秀女排球選手在求學與訓練之情形。以選手身分在學業與選手兩個身分之間兼顧情形及對就讀科系的抉擇,其中影響之重要因素。探究優秀女排球選手在未來的規劃之情形。包括在選擇職業時、對於家庭的看法、以及對於未來的規劃及對自己的未來期許。本研究對象以立意取樣八位優秀女排球選手。以質性研究方法,使用半結構式問卷及深入訪談法為資料蒐集之方法,並以三角檢驗法、受試者查核以及省思備忘錄,方式,提升信度、內在效度及外在效度,在以紮根理論分析事件的特質。本研究所獲的結論如下:
一、優秀女排球選手啟蒙的大多在國小階段且以先天的優越條件為選才首選,而在訓練過程中皆受到教練或是家人的鼓勵。為國家爭取榮譽的過程,是最難以忘記的美好回憶。
二、體育班的課程規畫,讓選手維持一定的學識基準。升學時以師範院校、體育學院、一般大學運動相關科系夜間班為升學取向。
三、家人對自己從事排球運動給予全力支持。選手目前對自己的規劃大多為盡快有持續穩定發展的工作,穩定工作以及薪水是大家未來努力的共同目標。根據本研究之結果,希望提供給現役選手參考、提供給相關單位參考以及後續相關領域研究之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1)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volleyball woman players by analyzing the purpose of joining the sport clubs, the inspiration of others, and the goal of being a national representitive player; (2)to understand the important factors effecting excellent volleyball woman players between studying and training, as a representitive in school and student in school, and how they chose the major as well; (3)to inquire the plans for the future of players, including choosing jobs, role in the family, the expectation for the future. Eight excellent volleyball woman players were chosen in this study on purposeful sampling. Both semi-structure questionnair and depth-interview were used and also triangulation, adult subjects, and memos were used to promote the reliability, internal and external validity. By grounded theory analzing, the outcome is as follows: (a) most of the excellent volleyball woman players were started training when they’re in primary school with a superior talent. They’ve obtained the inspiration from coaches and family and the most memorable thing is the process of wining the champion for the country; (b) the excellent volleyball woman players cling to the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Sports, University of Sport-related subjects when it comes to choosing schools, (c) Family give support to the players to join the volleyball training. And the plan for the future of players was having a job which can provide reasonable salary and is developing as well.
目 次

目次 i
表次 iii
圖次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限制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運動員相關研究之探討 6
第二節 生涯與其相關理論之探討 11
第三節 運動員生涯規劃相關研究之探討 19
第四節 本章總結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6
第一節 質性研究的吸引力 26
第二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28
第三節 我與她們的共同點 30
第四節 蒐集資料的方法 31
第五節 研究受試者 35
第六節 本研究信效度 37
第七節 資料分析方式 39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1
第一節 優秀女排球選手的生涯發展歷程 41
第二節 優秀女排球選手的學業與選手兼顧情形 52
第三節 優秀女排球選手的職業選擇 58
第四節 優秀女排球選手的家庭觀念 64
第五節 優秀女排球選手的經濟狀況 67
第六節 優秀女排球選手對目前選手的建議 7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6
第一節 結論 76
第二節 建議 78
參考文獻. 80
中文部分 80
英文部分. 86
附錄 88
附錄一 訪談大綱 88
附錄二 訪談同意書 89
附錄三 訪談備忘錄 90















表 次

表2-1 國內外學者所提出之運動員特質相關研究資料彙整表 ..6
表2-2 女性運動員發展相關研究資料彙整表 ..8
表2-3 國內外學者對於生涯的定義 12
表2-4 Super生涯發展理論表 15
表2-5 Ginzberg等人的社會職業選擇發展理論 17
表2-6 Goodman, Schlossberg, 與Anderson生涯轉換類型 18
表2-7 國內外學者對生涯規劃之相關研究 20
表3-1 資料規畫矩陣表 33
表3-2 本研究受試者名單 36
表3-3 本研究提升信效度之方法 38
表3-4 研究資料編碼代號表 40
表4-1 研究參與者背景資料 41

圖 次

圖3-1 本研究之流程圖 29
一 中文部分
王丁林、鄧建中(2009)。運動員之生涯規劃。亞東學報,29,341-346。
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宗吉(1990)。運動社會學。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Howard L. Nixon II & James H. Frey, 1990)
王宗吉(2000)。運動與生活品質:運動對社會人際關係的好處。訓育研究,39卷4期,41-45頁。
王雅惠(2003)。女性運動員於社會化中之動機、角色衝突及困境之研
究-以參與九十二年大專運動會甲組女選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
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王麗雲(2000)。自傳/傳記/生命史在教育研究上的運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265-298)。高雄:麗文。
牛格正(1985)。如何計畫你的人生-生涯計畫。臺北:行政院青輔會編印。
甘惟中(2004)。初探台灣新聞報導中的公關與公共關係面貌:以1991至2003年新聞報導之內容分析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生涯教練。(99年5月1日)。Career雜誌就業情報,第409期。
行政院體委會(2010)。體育運動統計。行政院體委會,2010年12月,自:http://www.sac.gov.tw/publication/publication.aspx?type=8&ap=0&wmid=35
安天祥(2004)。竹籬笆裡也有春天--兩名眷村子弟發展成就之個案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呂君榮(1998)。大學體育科系學生生涯信念與生涯發展阻隔因素之調
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呂碧琴(2006)。運動員全人教育的理念與作法。運動教練科學,6,155-163。
呂淑蘭(2010)。師範院校體育人的教甄生涯規劃與發展。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欣靜(2005)。大學校院甲組桌球選手生涯發展與生涯輔導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政賢(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臺北市:五南。
李韻如(2002)。一個優秀運動員的養成模式。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交通大學,新竹市
李建興(2009)。我國競技運動選手培訓與生涯照顧體制之研究-策略思
維觀點。思與言學刊,47,頁215-2。
吳海助、沈翠蓮(2006)。學生運動員多元學習之探討。弘光學報,49,
329-336。
吳芝儀(2000)。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嘉義:濤石。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台北:桂冠。(M.Q Patton,1990)
吳淑卿、解德春 (2007)。大專甲組運動員的訓練、學業與生涯規劃。
嶺東體育暨休閒學刊,5,1-8。
何守正(2008)。SBL超級籃球聯賽球員生涯規劃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幸台(1987)。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臺北市:五南。
林幸台(1993)。高一資賦優異學生生涯發展歷程之研究。特殊教育研
究學刊,9,191-214。114
林幸台(1995)。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臺北:五南。
林佳蟬(2011)。探討優秀拳擊選手運動生涯發展的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季力康(1995)。運動員的心理技能訓練。體育論壇,19,4-8。
金樹人(1987)。創造自我。臺北市:正中。
邱美華、董華欣(1997)。生涯發展與輔導。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周文祥(1996)。運動員的生涯規劃。國民體育季刊,25(3),60-68。
洪子晴(2011)。臺灣大專學生運動員生涯規劃影響因素之探討。成大
體育學刊,43(1),43-55。
洪瑞璇(2001)。大學女性院長生命故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聰敏(2001)。運動員的生涯規劃。運動員心理技能訓練與輔導專業
人員第二次研習會(頁40-44)。
馬鈺龍(2006,12月14日)。亞運後掛球鞋?中華女排選手苦思下一步。聯合報,D6版。
耿曙(2003)。深度訪談:意義、實踐、問題。政大研究生研究方法研習營。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的研究實例。
臺北:巨流。
孫國華(1997)。國民中小學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徐曼真(2006)。遠渡重洋「六月雪」──四位外籍媽媽在台生活適應之
生命史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徐耀輝(1992)。大學運動員運動社會化之性別差異。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瀞心(2004)。我國女子足球選手生涯規劃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陳又琪(2009)。運動績優保送大學非體育科系女性排球選手學校適應與生涯發展之敘說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志睿、林如瀚(2010)。生涯自我轉化對運動選手的重要意涵。中華體育季刊,24(3),124-130。
陳怡蒹(2007)。希望理論融入生涯輔導方案以提升國中體育班學生生涯發展概念與希望感之實驗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陳秀婷(2003)。國中學生生涯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芬芬(譯)(2005)。質性研究資料分析。臺北市:五南。(M. B. Miles &
A. M. Huberman,1995)
黃幸玉(2007)。「向東洋魔女挑戰」:一位前女子排球運動員運動生涯之
敘說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黃苹苹(2004)。大專運動員生涯規劃與未來發展之探討,輔仁大學體
育學刊,3,229-237。
黃金柱(1984)。影響運動績優保送生訓練意願因素之調查分析。師大
學報,29,229-286。
黃金柱(2009)。運動觀光:基礎概念、管理行銷與實務運用。台北:
師大書苑。
黃宜萍(2002)。徘徊在社會體制的十字路口-十八名女性運動員運動
社會化與身份認同的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
蓮縣。
黃高賢、呂佳霙、林惠美、周建智、黃美瑤(2003)。學生運動員生涯
規劃之探討。北體學報,11,181-1921。
黃相瑋(2004)。運動休閒相關學系學生工作價值觀與生涯發展之關聯
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黃瑞琴(2002)。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煜、王琦正(2001)。如何追求成功:職業運動員生涯發展之探索,
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學報,10,39-56。
黃英宗(1997)。人力資源管理。台北:三民。
曾秋蘭(2004)。年少單飛的異鄉歲月—五名高中僑生在台生活適應之
生命史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彭杰(2000)。社會發展中的婦女與體育運動。體育文史,53-54。
彭慧玲(2002)。生涯輔導教育對多元文化的相關議題之探討。輔導季
刊,38(1),23-32。
楊朝祥(1989)。生計輔導-終生的輔導歷程。臺北:青輔會。
葉晶雯(2004)。臺灣地區研發人員生涯需求、生涯發展方案、工作滿
意與離職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葉麗琴(2002)。一位運動員成長經歷與運動員認同的影響。國民體育
季刊,31(1),27-32。
趙國元(1993)。大專甲組籃球運動員心理因素之分析研究。文京圖書
有限公司,臺北。
廖主民(1993)。探索台灣優秀運動員的認知型態-「運動員認知型態
量表」的編製。體育學報,16,437- 449。
黎天生、李光武、黃崇儒、陳建利、陳堅錐(2007)。探討協助學生運
動員生涯發展的可行方向。北體學報,15,214-222 。
謝謨郁、裝宜達、何采容、莊濱鴻(2004)。網球運動員心理競技能力
量表信度與效度分析。復興崗體育,9,136-143。
鄭志富(2010)。臺灣優秀運動員生涯輔導模式建置與實證研究期中報
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臺北市。
鄭稼棋(2008)。「球場?還是我的家?」:女性教練角色衝突歷程之個
案研究。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鄭金昌、邱鑾英(2006)。排球運動員心理技能之研究。排球教練科學, 7,43-49。
蔡永強(2003)。山海的女兒─五位原住民女性教育菁英的生命史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蔡敏玲(1994)。教育民族誌中研究者的角色。發表中央研究民族學研
究所社會科學與研究方法檢討與前瞻第二次科際研討會,臺北
市。
劉榮聰、吳福明(1997)。男女排球運動員運動心理技能之研究。台灣
藝術學院,60,151-173。
謝秀芬(1998)。台灣女性的家庭角色觀與工作觀之研究。東吳社工學
報,4,1-34。
劉泰一、彭慧玲(2009)。大專運動員之生涯輔導-畢業後該何去何從。
諮商與輔導,277,40-44。
羅文基(1995)。生涯規劃與發展。國立空中大學。
饒紋慈(2010)。教育大學學生工作價值觀與生涯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饒達欽(1984)。商業教育與企業結合之研究。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專案研究報告,台北市:教育部技職司。

二 英文部分
Alferman, D., & Stambulova, N. (2007). Career transitions and career
termination. In G.Tenenbaum, & R. Eklund, (Eds), Handbook of
sport psychology (s.712-733).New Jersey: John Wiley & Sons.
Baillie, P. H. E., & Danish, S.J. (1992). Understanding career transition
in athlet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6, 77-98.
Ginzgerg, M. H. (1951), A Theory of Career Process, Vocational
Guidance Quarterly, Vol.18, No. 3, 69-72.
Glaser B.C., Strauss A.L. (1976)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Aldine, Chicago.
Goodman, J., Schlossberg, N. K., & Anderson, M. L.(2006). Counseling
adults in transition :Linking practice with theory (3rd ed.). New York:
Springer.
Hall, E.T. (1976). Beyond Culture. New York: Doubleday.
Herr, E. L., & Cramer, S. H. (1996). Career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through the life span:Systematic approaches (5th ed). NY: Harper Collins.
Hood, J., & Banathy, L.V.(1972). Career process. New York: Macmillan.
Jay Coakly(2001)Sport in Society. Ernie Barnes.
McDaniels, C. & Gysbers, N.C. (1978). Counseling For Career Development.
Jossey-Bass,San Francisco.
Super,D.E,Crites,J.O.,Humme,RC.,Moser,H.P,Overstreet,PL.,&Wornath,C.E.(1957). Vocational development work for research. 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Super, D. E. (1976). Career Education and the Meaning of Work :
Monographs on Career Education. Washington, D. C.: The office of
CareerEducation, U. S. office of Education.
Super, D. E. (1980). 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3, 282-298.
Super, D. E. (1992). Toward a comprehensive theory of career development. In D. Montross & C. Shinkman (Eds.),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35-64. Springfield, IL: Thomas.
Super, D. E. (1994). A life-span, life- space perspective on convergence. In M. L. Savickas & R. W. Lent (Eds.), Convergence in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ies, 63-76. Pal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Stambulova, N. B. (1994). Developmental sports career investigations in Russia: Apost- perestroika analysi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8, 221-237.
Weinberg, R. S. (1988). The mental advantage: Developing your
psychological skill in tennis.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Welch, S., & Sigelman, L. (2007). Who’s calling the shots? Women
coaches in Division I women’s sports.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88,
1415-1434.
Williams, J. M., & Kramer, V. (1988).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personal
growth to peak performance. Palo alto, CA: May field.
Wylleman, P., Alfermann, D., & Lavallee, D. (2004).Career transitions in
sports: European perspectives. Psychology of Sport & Exercise,5(1), 7-2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