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朱峻民
研究生英文姓名:CHU, CHUN-MIN
中文論文名稱:《二拍》取材《太平廣記》篇章重寫的研究
英文論文名稱:The Study of rewriting to “Er-pai” form “Tai Ping Guang Chi”
指導教授姓名:江惜美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102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8
中文關鍵詞:凌濛初重寫《二拍》《太平廣記》
英文關鍵字:Ling MengchurewriteEr Pai (“Two Amazing Tales”)Taiping Guangji (“Anthology of Tales from Records of the Taiping Era”))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75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83
  • 收藏收藏:0
《二拍》為《初刻拍案驚奇》及《二刻拍案驚奇》的合稱,與馮夢龍的《三言》齊名,是代表中國小說最高的成就。《二拍》上下各四十卷,來源的引用十分廣泛,主要取材於《太平廣記》、《夷堅志》、《剪燈新話》、《剪燈餘話》等書。
關於《二拍》對《太平廣記》的相承關係,徐永斌先生已在〈《二拍》與《太平廣記》淵源關係考〉中已就來源加以考證,但《二拍》除了取材《太平廣記》的內容,作者在重新撰寫的過程中,加入自己的角度來思考,以及隨著故事情節的需要對原題材加以修改,進而在原故事題材中創造出嶄新的元素,使《二拍》改頭換面,成為具有創新性質的作品。
本研究是以重寫技巧的面向來研究《二拍》取材《太平廣記》的篇章,希望能利用這種創新性來印證翻譯文學中重寫的定義。首先定義「重寫」,其次將兩部作品的成書背景及作者生平加以介紹,並敘述擬話本發展的過程,並從內容、形式、描寫、延襲四方面來說明《二拍》重寫《太平廣記》所展現的特色。在內容上,《二拍》在著作時,背後考量的因素甚多,比較起《太平廣記》蒐錄的野史小說,更具有目的性。形式上則有文體的不同以及內容體制上的差異,描寫手法上更是能看出小說手法的演進,以及《二拍》有別於《三言》對於題材的處理上,所具有的創新性;最後則是延襲《太平廣記》的思想及故事主體,展現文化的傳承。歸結於凌濛初在《二拍》選擇《太平廣記》的內容,以及他自己在小說中真正想表達的想法。本論文的成果,希望能對今後《二拍》的研究上有所幫助,或作為研究重寫文本者的參考。
Er Pai (“Two Amazing Tales”), the collective name of Chuke Paianjingqi (“Amazing Tales - First Series”) and Erke Paianjingqi (“Amazing Tales - Second Series”), is best of the representative novels in the China and is on a par with Feng Menglung’s (“Three Volumes of Words”). The author of “Two Amazing Tales”, Ling Mengchu, showed his admiration to Feng in the preface of “First Series” and implied that he wanted to borrow Feng’s writing technique. With totally 40 volumes .
“Two Amazing Tales” are mainly based on these materiales: Taiping Guangji (“Anthology of Tales from Records of The Taiping Era”),,Yi Jian Zhi (“Chinese Supernatural stories”), Jian Deng Xin Hua (“New stories told while trimming the wick”), Jian Deng Yu Hua (“Other stories told while trimming the wick”) and other books. There have been many subjects on the research of “Two Amazing Tal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Amazing Tales” and “Anthology of Tales from Records of the Taiping Era” was illustrated by Xu Yongbin in his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sources and relationship of ‘Two Amazing Tales’ and ’Anthology of Tales from Records of the Taiping Era’”. However, in addition to borrowing the content of “Anthology of Tales from Records of the Taiping Era”, Ling adopted a new perspective of his own and modified the story for the plot’s sake, so as to introduce new elements in the original theme, which gives a makeover to “Two Amazing Tales” and make it a work of his innovation.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rewriting skills that Ling utilized in his borrowing “Anthology of Tales from Records of the Taiping Era”, and intends to demonstrate the nature of rewriting in the translation literature with the discussion of Ling’s originality. The first part is to define “rewriting”, to introduce the background of “Two Amazing Tales” and “Three Volumes of Words” as well as the author’s life, and to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Huaben (“script for story-telling”). And from the content, form, description, delay the passage of four areas to illustrate " Er Pai " rewrite " Taiping Guangji " the show features. In content,When " Er Pai " be written, the main consideration behind the many factors when compared with "Taiping" search recorded unofficial novels, " Er Pai " had more purposeful. There are stylistic differences in form and content of institutional differences, describing the modus operandi is able to see the evolution of novel techniques, as well as "Er Pa" is different from " Three Volumes of Words " For the theme of the deal, has the innovative ; The last part is the extension of the passage " Taiping Guangji " thinking and the main story, to show cultural heritage. The conclusion is to presents the real ideas of Ling from his selection of material. This research supposes to help the study of “Two Amazing Tales” or become a reference for those who study rewritten texts.
目次
謝辭-----------------------------------------ⅰ
目次---------------------------------------iii
表目次---------------------------------------ⅴ
中文摘要-----------------------------------vii
英文摘要-------------------------------------i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6
第三節 文獻探討--------------------------------13
第二章《二拍》重寫《太平廣記》在題材上的取捨---------17
第一節 凌濛初與《二拍》--------------------------17
第二節 《二拍》與《太平廣記》---------------------21
第三節 凌濛初的寫作主旨及特色---------------------33
第三章《二拍》重寫《太平廣記》敘事方式上的比較-------39
第一節 敘事主體------------------------------39
第二節 敘事焦點------------------------------47
第三節 敘事語言------------------------------60
第四章《二拍》重寫《太平廣記》體制結構上的異同-------71
第一節 「照錄」和「轉譯」------------------------76
第二節 「增補」與「拉長」------------------------89
第三節 「刪節」及「改寫」------------------------109
第五章《二拍》與《太平廣記》在表現手法上的特色-------117
第一節 二書在現實手法呈現的特色-------------------118
第二節 二書在神怪情節上的分析---------------------135
第三節 二書在教化與趣味性上的融合------------------144
第六章 結論------------------------------------155
第一節 《二拍》重寫的特色-------------------------155
第二節 對於重寫的影響及貢獻-----------------------158
第三節 未來研究的方向----------------------------160

參考書目---------------------------------------163
主要參考書目
一、專書
甲、古書
[戰國]莊周《新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4月)
[漢]班固撰《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年2月)
[唐]包諝《會昌解頤錄》(《說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月)
[唐]令狐德棻等《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12月)。
[宋]皇都風月主人編:《綠窗新話》(臺北:世界書局,1965年3月)
[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10月)
[宋]王讜《唐語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7月)
[宋]唐憲撰《嘉定鎮江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3月)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11月)
[宋]羅燁《醉翁談錄》(臺北:世界書局,1983年3月)
[宋]王明清,《揮麈後錄》(收於《四庫全書》第1038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楊憶述、黃鑒錄《楊文公談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年10 月《宋代佚書考》本),頁53
[宋]洪邁《夷堅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0月)
[宋]歐陽修, 宋祁撰; 王雲五主編《新唐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9月)
[元]脫脫《宋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12月)
[明]凌濛初《譚曲雜劄》《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四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8月)
[明]明神宗敕撰,《大明律集解附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0年12月)
[明]李贄〈焚書〉(臺北:河洛出版社,1974年,5月)
[明]謝肇淛《五雜俎》(臺北:偉文圖書公司,1977年4月)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臺北:三民書局,1979年3月)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臺北:三民書局,1979年3月)
[明]羅貫中著《三國誌通俗演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4月)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臺北:桂冠出版社,1986年6月)
[明]宗源瀚等修,(清)周學濬等纂《中國方志叢書. 華中地方,湖州府志》(臺北,文成出版社,1987年9月)
[明]馮夢龍著《古今小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1月)
[明]李昌祺《剪燈餘話》(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4月)
[明]葉盛《水東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2001年8月)
[明]施耐庵《水滸傳》(北京:北京圖書館,2008年1月)
[清]胡玉縉撰 王欣夫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65年6月)
[清]吳偉業《綏寇紀略》(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1月)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6年10月)
[清]郭伯恭著《四庫全書纂修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5月)
[清]長孫無忌撰,《唐律疏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清]〈烏程縣志〉《續修四庫全書》(上海: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1995
年3月)
[清]《四庫全書總目》四庫全書研究所整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月)
[清]復旦大學圖書館古籍部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乙、近人著作
曼殊《小說叢話》,《新小說》11期(上海:商務印書館,1904年9月)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05年1月第三版)
徐念慈《小說林創刊號》(上海:小說林社總編輯部,1907年8月)
聶崇岐《太平御覽引得》(北京:哈佛燕京學社,1966年12月)
王國維《宋元戲曲考》(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4月)
孟瑤《中國小說史》(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74年8月)
韓南《中國古典小說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9月)
鄭樹森《文學理論與比較文學》(臺北:時報文化,1982年11月)
侯健《中國小說比較研究》(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3年12月)
樂黛雲《比較文學原理》(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1989年2月)
張秀民《中國印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2月)
葉德均《戲曲小說叢考》(臺北:文史哲出版,1989年3月)
魯迅《魯迅全集-中國小說史略》(臺北:唐山出版社,1989年9月)
謝昕、羊列容、周啓志著《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3月)。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1992年9月)
徐岱《小說敘事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9月)
王河、真理整理《宋代佚書考》(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
黃大宏《唐代小說重寫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年)
羅世名《比較文學概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2007年8月)
Manuel Komroff著,陳森譯《長篇小說作法研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5年3月)
E.M.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1984年4月)。
伊恩.瓦特(I.P.Watt)著,高原,董紅鈞譯《小說的興起》(北京:三聯書局,1992年7月)。
Andre Lefevere《Translation, Rewriting,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2.1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
二、學位論文
胡衍南《《二拍》的生產及其商品性格》(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1月)
鄭東補《凌濛初《二拍》的藝術探析》(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6月)。
王鴻泰:《《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
碩士論文,1991年6月)
許翠琴:《《太平廣記》所反映之唐人仕宦觀念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6月)
賴文華:《《三言》《二拍》中的游民探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洪慈勵:《《太平廣記》所反映之唐代門第觀念及士風》(臺北:淡江大學中
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6月)
汪蕙如《《二拍》敘事技巧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2003年6月)。
江昌倫《《二拍》重寫《夷堅志》故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
三、論文期刊
盧錦堂〈記所見愷刻本《太平廣記》:兼及有關宋本流傳的一些線索〉,《中
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第6期,(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7月),頁89-103。
王鴻泰〈《三言》《二拍》中的情感世界-一種「心態史」趣味的嚐試〉,
《史原》第19期,(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系1993年10月),頁85-129。
Douwe W. Fokkema;范智紅譯〈中國與歐洲傳統中的重寫方式〉,《文學評論》
第6期(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12月),頁144-149。
孫楷第〈三言二拍源流考〉,收錄於《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第5卷第2號(1931年3-4月)(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67年2月),頁3481-3532
賈三強〈凌濛初晚年二事考〉《西北大學學報》3期(西安:西北大學文學院1990年,頁94-99)。
趙紅娟〈別駕初成公墓志銘校補〉《湖州師專學報》21卷(浙江:浙江湖州師專中文系1999,2月),頁79-86。
林麗美〈越界現身的異類--《三言》《二拍》中女性神仙鬼怪角色探
究〉,《南臺科技大學學報》第24期,(臺南:南臺科技大學,2000年11月),頁109-118。
戴華萱〈「謝小娥」與「尼妙寂」探究〉,《中國文化月刊》第248期,(臺中:中國文化月刊雜誌社,2000年11月),頁84-104。
陳美朱〈論《三言》、《二拍》中的負心漢〉,《中國文化月刊》第250期,
(臺中:中國文化月刊雜誌社,2001年1月),頁63-89。
蔡祝青〈《三言》《二拍》中男女扮裝之性別與文化意義〉,《婦女與兩性學刊》第12期,(臺北:台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2001年6月),頁1-38。
黃麗月〈臺灣地區「三言」、《二拍》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以各大學博碩士論文為範圍〉,《臺中:中國文化月刊雜誌社中國文化月刊》第266期,(2002年5月),頁94-119。
楊肅毓〈從《三言》《二拍》中的娼妓脫籍看明代娼妓的社會地位〉,
《洄瀾春秋》第16期,(花蓮:東華大學歷史系,2004年7月),頁37-61。
康韻梅〈由「入於文心」至「諧於里耳」--唐代小說在《三言》、《二拍》中的敘述面貌論析〉,《臺大中文學報》第21期,(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系,2004年12月),頁85-140。
廖育瑩〈《三言》《二拍》中的俠女風貌〉,《木柵高工學報》第9期,(臺北:木柵高工,2005年4月),頁179-189。
徐永斌〈凌濛初死事考辨〉《明清小說研究》79期(江蘇: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2006年1月),頁102-109。
徐永斌:〈《二拍》與《太平廣記》淵源關係考〉,《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10期(嘉義:中正大學,2008年12月),頁79-102。
劉秋娟〈淺析唐代小說〈離魂記〉的重寫現象〉,《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12年1期,(樂山:樂山師範學院,2011年1月),頁18-20。
四、網際網路資源
「中央大學圖書館」http://www.lib.ncu.edu.tw/(2013年4月)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http://www.sikuquanshu.com/(2013年4月)
「中國期刊網」http://caj.ncl.edu.tw/cnki-1.html(2013年4月)
「中國知網」http://www.cnki.net/(2013年4月)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參考文獻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3.6.25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3.6.2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