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孫莞茹
中文論文名稱:國中小能源教育教材指標建構之研究
指導教授姓名:古建國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應用物理暨化學系自然科學教學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102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能源教育教材指標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47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86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究能源教育教材指標之內涵與指標間的權重關係,為了解一般教師對此指標之認同度,本研究也探討一般教師對此指標的看法,並比較專家學者與一般教師對此指標看法的異同。
研究者先以文獻分析法建構國中小能源教育教材指標之類目表,在質性方法方面,以兩階段的問卷調查:模糊德爾菲法(Fuzzy Delphi)與層級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彙整15位專家學者對此議題之意見與看法,篩選出適切之指標與求得權重值。在量化方法方面,以問卷調查法求得164位一般教師對此指標之看法,並且進一步比較專家學者與一般教師對各指標重要性看法之異同。研究結果如下:
一、 本研究運用模糊德爾菲法篩選出知識層面11項指標、技能層面9項指標與態度層面7項指標。
二、 在權重值方面,權重值最高的三項指標為:「持續展露出對能源相關資訊的興趣」、「應用已知能源知識處理能源問題」與「培養學生將所學能源知識應用在生活及生涯發展中」;權重值最低的指標為「將實驗或操作所得結果用數據表示」。
三、 一般教師以李克特氏五點量表勾選對此指標重要性之看法,發現各指標之平均得分在4.11至4.63之間,顯示教師認為這些指標頗為重要。
四、 教師之背景對於某些指標之重要性有顯著影響:國中教師對於知識層面指標的重要性看法顯著高於國小教師,而具備能源教育研習相關經驗的教師對於技能層面指標的重要性看法顯著高於沒有相關經驗的教師。
五、 專家學者與一般教師都認為「持續展露出對能源相關資訊的興趣」、「擁有好奇心」與「了解使用能源時對地球環境的影響」是相當重要的;對於「以實驗或操作方式進行能源議題探究」與「提出能源現狀的證據」則看法較為分歧。
目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V
表目次……………………………………………………………………………... VII
圖目次………………………………………………………………………………..I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3
第三節 名詞釋義………………………………………………………………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能源與能源教學………………………………………………………7
第二節 能源教育相關教材…………………………………………………..11
第三節 在能源知識方面……………………………………………………..15
第四節 在能源技能方面……………………………………………………..21
第五節 在能源學習態度方面………………………………………………..27
第六節 教育指標……………………………………………………………..3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35
第二節  研究流程……………………………………………………………..40
第三節  研究方法……………………………………………………………..41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研究對象………………………………………………..4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53
第一節 國中小能源教育教材指標項目篩選結果…………………………..53
第二節 指標權重值分析結果………………………………………………..73
第三節 一般教師對國中小能源教育教材指標看法調查結果……………..89第四節 專家學者與一般教師對國中小能源教育教材指標重要性看法之異
同……………………………………………………………………10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09
第一節 結論…………………………………………………………………109
第二節 建議…………………………………………………………………113
參考文獻…………………………………………………………………………....115
附錄………………………………………………………………………………....125
附錄一 國中小能源教育教材指標之研究第一階段模糊德爾菲法問卷....125
附錄二 國中小能源教育教材指標之研究第二階段層級分析法問卷……137
附錄三 一般教師對國中小能源教育教材指標之看法預試問卷專家審查意
見表…………………………………………………………………149
附錄四 一般教師對國中小能源教育教材指標看法預試問卷……………161
附錄五 一般教師對國中小能源教育教材指標重要性看法問卷…………165
附錄六 模糊德爾菲法問卷各指標之三角模糊數及單一值對照表………169
附錄七 能源教育教材指標一覽表…………………………………………171
附錄八 有無編寫能源教育教案經驗在第二階層指標之獨立樣本t檢定.173
附錄九 專家學者與一般教師對各指標之排序……………………………175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大地旅人環境教育工作室與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K-12能源教育電子書。取自http://163.20.2.20/wsjhweb/keep/index.htm
毛榆涵(2010)。花蓮地區國小學童全球暖化及節能減碳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王文科(1986)。教育研究法。臺北市: 五南。
王保進(1993)。高等教育表現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
王保進(1996)。教育指標基本概念之分析。教育研究資訊,4(3),1-18。
王澄霞(1997)。STS教師的專業成長。科學教育學刊,51(1),23-58。
古建國、陳錦雪(2010)。節能減碳我最行(一)。臺北市: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古建國、陳錦雪、張清茂(2011)。節能減碳我最行(二)。臺北市: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台達能源教育領航計畫。能源資訊站。取自http://energy.bhps.tp.edu.tw/
田振榮(1991)。能源教育課程設計。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編號:NSC 82-0111-S-003-019)
田振榮(1992)。能源教育的檢討與評析。工業職業教育,10(3),31-34。
田振榮、徐昊杲(2001a)。國中一年級能源教育教師手冊─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台北: 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田振榮、徐昊杲(2001b)。國小低年級能源教育教師手冊─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台北: 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朱峻佑(2010)。能源教育績優學校運用節能減碳設備教學之現況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江哲銘、陳星皓、潘智謙(2009)。永續校園實質環境評估指標之研究─以台灣國民小學為例。建築學報,67,1-23。
江德曜(1987)。電的故事。臺北市: 圖文出版社。
宋佳芳(2009)。國小四年級學童對節能減碳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百興、張耀云、吳心愷(2010)。科學探究活動中的科學推理。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56,53-74。
吳坤璋、黃台珠、吳裕益(2005)。影響中小學學生科學學習成就的因素之比較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7(2),147-171。
呂秀娟(2010)。台東地區高中學生數學學習自信、答題自信與數學學習成就的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呂紹鄂(1984a)。能源哪裡來。臺北市: 文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呂紹鄂(1984b)。電的功用知多少。臺北市: 文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李允傑、邱昌泰(2009)。政策執行與評估。臺北市:元照出版社。
李尚凡(譯)(1991)。未來能源與資源(原作者:Robin Kerrod)。臺北市: 鹿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雅如(1995)。高中教科書內能源教育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李博智(2008)。地方本位課程在國小自然科教學之實踐-以能源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沈佳燕(2009)。以ADDIE模式發展國小高年級風能動畫與繪本輔助教材及對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周春櫻(2009)。台灣永續能源發展指標建構與耦合性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新北市。
周談輝(1994)。我國的能源教育。能源報導,4,1-7。
林文鎂(2011)。校園中能源教育情境對學童之學習動機、能源認知及能源態度的影響─基隆市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志能、陳玲君、洪振方(2010)。高一學生多變因因果推理與論證能力之相關研究。教育實踐與研究,23(2),1-36。
林振益(2009)。主題式能源課程使用合作學習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能源態度影響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清章、賴東彥、陳建州(2008)。能源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方法之探討。亞洲大學管理與人文學報,3(1-4), 80-105.
邱郁茹(2010)。國小階段綠建築與節能車輛創新課程研發與教學之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 五南。
侯建朝(2007)。從我國能源現狀看能源教育的必要性。中國電力教育,2007(12),26-28。
姚如芬(1993)。高雄地區高中一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態度與其數學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洪婷靖(2011)。情境教學融入碳足跡課程對七年級學生碳足跡知識之學習成效與節能減碳態度與行為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徐村和(1998)。模糊德爾菲層級分析法。模糊系統學刊,4(1),59-72。
徐雪妮(2012)。以Dick與Carey系統化教學發展再生能源漫畫輔助教材及國小中年級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高雄應用大學能源推手研究室。能源教材下載。取自http://140.127.114.16/cfeen/L1
/handout.html
高翠霞、高慧芬(2004)。臺灣地區國小環境教育指標系統探究。環境教育研究。1(2)。71-104。
康國裕(1993)。全面推動及落實能源教育。能源季刊,23(3),78-98。
康雅芳(2006)。國小五年級學童認知風格、數學態度與數學解題表現之關係研究。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乃云(2008)。國小高年級太陽能動畫及繪本教材發展和評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子超(2004)。永續教育的內涵。教師天地,132,4-11。
張子超(2007)。建構政府部門環境教育指標之研究。環境教育研究。4(2)。1-21。
張文芳(2009)。未來環境議題對國小資優生未來觀及批判思考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銘秋、謝秀月、徐秋月(2009)。PISA 科學素養之試題認知成份分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3(1),1-20。
教育部(201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許志義(1994)。臺灣能源政策評析。經濟前瞻,36,20-26。
許籐繼(2011)。國民小學教師海洋教育能力指標及權重體系建構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6(3),61-90。
陳文典(2003)。科學素養的評量。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研習手冊。
陳永富(2011)。國小節能減碳融入課程之設計與學習成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陳建州、林彥泯。(2008)。能源政策與能源教育的緣起。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2(3),1-12。
陳美冠(2009)。高雄縣國小教師節能減碳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星皓(2007)。台灣國民小學永續校園實質環境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郭昭佑(2011)。教育評鑑指標建構方法探究。國教學報,13,251-278.
賀冠豪(2011)。臺北市國小教師節能減碳相關概念、態度與教學概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游家政(1994)。國民小學後設評鑑標準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政傑、翁福元、方志華、張美蓮(1998)。我國教育指標系統整合型研究計畫之規劃。科學發展月刊,26(6),671-681。
黃昱凱、黃愛華(2009)。應用層級分析法發展高齡化社會公共圖書館經營策略之研究。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5(3),38-58。
黃惠良(1987)。太陽能。臺北市: 圖文出版社。
楊伯軒(2008)。探討影響國二學生數學學習成就的因素─以TIMSS 2003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經濟部能源委員會(2005)。學校節約能源技術手冊。取自http://www.ctci.org.tw。
經濟部能源局(2004)。九十三年經濟部節約能源表揚大會活動專輯。臺北市: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經濟部能源局(2007a)。台灣地區能源政策及執行措施。取自http://web3.moeaboe.
gov.tw
經濟部能源局(2007b)。能源簡介。臺北市: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葉君棣(1987)。石油和煤。臺北市: 圖文出版社。
葉錫溶(1987)。能源的世界。臺北市: 圖文出版社。
葛慈陽(2006)。學童實作影片融入國小自然科教學對學習興趣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解建國(2010)。歐美科學家科學發現探因。運成學院學報,28(5),97-100。
臺灣師範大學能源教育推廣小組。能源教室。取自http://energy.ie.ntnu.edu.tw/text
book/main
臺灣師範大學能源教育推廣小組。教學資料庫。取自http://energy.ie.ntnu.edu.tw/
textbool/main
裴光勇、陳佑清(2001)。知識發生過程教學的內涵和價值。1,48-51。
劉繼和、趙海濤(2006)。試論能源教育。教育探索,179,42-43。
蔡宜倖(2003)。繪本式教學對國小學童科學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蔡春鴻(1987)。原子能。臺北市: 圖文出版社。
鄧振源、曾國雄(1989)。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中國統計學報,27(6),6-22。
鄭秋瑾(2006)。建構台灣永續能源政策與能源發展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新北市。
鄭湧涇(1995)。我國科學教育改革的回顧與展望。科學教育月刊,248,2-22。
戰寶華(2010)。能源教育向下紮根之成效指標建構研究。教育行政論壇,2(1),57-94。
賴慶三(2012)。中小學科學領導教師的核心能力指標之研究。科學教育研究及發展季刊,64,59-76。
謝子慧(2012)。國小能源學校自評指標可行性及課程內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謝存道(2008)。校園綠建築中基地保水指標與日常節能指標之評估─以北斗國小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鍾秀媛(2010)。臺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節能減碳認知、行動及態度差異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鍾嘉芬(2009)。推廣永續校園課程對於國小四年級學童節能減碳觀念建立的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簡淑娟(2011)。能源學校自評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英文文獻
Aleixandre, M. P., & Erduran, S. (2008). Argumentation in science education: An overview. In S. Erduran & M. P. Aleixandre (Ed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rgumentation in science education : Perspectives from classroom-based research.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1989). 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 A project 2061 report on literacy goals in science, mathematics and technology.
Anderson, V. (1991). Alternative economic idicators. London: Routledge.
Barrow, L., & Morrisey, J. (1987). Ninth grade students' attitdues toward energy: A comparison between Maine and New Brunswick.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8(3), 54-59.
Burstein, L. (1988). Educational quality indicators in the United States: Issues and problems.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14, 75-89.
Carley, M. (1981). Social measurement and social indicators: Issue of policy and theory.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Cuttance, P. F. (1989).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schooling. Edinburgh: Scottish Education Department.
Duit, R. (1984). Learning the energy conception in school-empirical results from the Philippines and West Germany. Physics Education, 19, 59-66.
Elliott, E. J. (1991). Education counts: An indicator system to monitor the nation's educational health. Washington, D.C.: Action commissioner of Education Statistics.
Gaskell, G., & Eillis, P. (1982). Energy conservation: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on multidisciplinary phenomenon. In P. Stringer (Ed.), Confronting social issues (p. 1). London, USA: Academic.
Indiana State Dspartment of Commerce. (1982). Lesson from an energy curriculum for the senior high schools.
Ishikawa, A., Amagasa, M., Shinga, T., Tomizawa, G., Tatsuta, R., & Mieno, H. (1993). The max-min Delphi method and Fuzzy Delphi method via fuzzy
integration. Fuzzy Sets and Systems, 55(241-253).
Issac, S., & Michael, W. (1984). Indicators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CA: Edits.
James, E. O., Robinson, M., & Powell, R. R. (1994). Beyond STS: An energy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text for the 21st century. Journal of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 5(1), 6-14.
Jeong, H., Songer, N. B., & Lee, S.-Y. (2007). Evidentiary competence: Sixth graders' understanding for gathering and interpreting evidence in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s. .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37(1), 75-97.
Jonassen, D. H., & Ionas, I. G. (2008). Designing effective supports for causal reason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 56, 287-308.
Jonhstone, J. N. (1981). Indicators of education system. Paris: UNESCO.
Klir, G., & Yuan, B. (1995). Fuzzy Sets and Fuzzy Logic - Theory and Application.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Krajcik, J. S., Blumenfeld, P. C., Marx, R. W., Bass, K. M., Fredricks, J., & Soloway, E. (1998). Inquiry in project-based science classrooms: Initial attempts by middle school students. .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7(3&4), 313-350.
Kuhn, D., & Udell, W. (2007). Coordinating own and other perspectives in argument. Thinking and Reasoning, 13, 90-104.
Liao, C.-W., Shih, & Mary, M.-M. (2005).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Portfolio System to Enhanc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nd North-East Asi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Education.
Llewellyn, C. (1994a). Electricity. London: Watts Books.
Llewellyn, C. (1994b). Nature Energy. London: Watts Books.
Llewellyn, C. (1994c). Oil, Gas and Coal. London: Watts Books.
Llewellyn, C. (1994d). Saving Energy. London: Watts Books.
Munby, H. (1983). Thirty studied involving the ''Scientific Attitude Inventoy'' :What confidence can we have in this instrument?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0(2), 141-162.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96). The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2000). Inquiry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
Newell, A., & Simon, H. A. (1972). Human problem solv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intice-Hall.
OECD. (2004). The PISA2003 Assessment Framework:Mathematics,Reading,Science and Problem Solving knowledge and Skills.Paris:OECD.
Petrock, E. M. (1982). Energy Education: Why, What, Why and How? ERIC, ED218 148.
Renkiewicz, N., Lewis, M., & Hamre, B. (1988), Indicators and measures of Successful community college, 59th Annual CACC Convention, Sacramento.
Roth C. E. (1992). Environmental literacy: Its roots, evolution, and directions in the 1990s. ERIC, ED348 235.
Saaty, T. L. (1971). How to make a decisio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Europen Jo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40, 9-10.
Saaty, T. L. (1990). Decision making for leaders. California: Lifetime learning.
Schwab, J. J. (1963). Biology teachers handbook. New York: Wiley.
Tamir, P., & Lunetta, V. N. (1981). Inquiry related tasks in high school science laboratory handbooks. Science Education, 65, 447-484.
UNESCO. (1980).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Light of Tbilisi Conferenc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1982).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Energy Education(K-12).
Zimmerman, C. (2005).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asoning skills: What psychologists contribute to an understanding of elementary science learn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Committee on Science Learning Kindergarten through Eighth Grade.
Zohar, A. (Ed.). (2004). Higher order thinking in science classrooms: Students'' learning and 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封面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5.07.01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5.07.0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