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邱淑娟
研究生英文姓名:Chiu Shu-Chuan
中文論文名稱:國小教師生活數學連結之研究
英文論文名稱:A study on mathematical connections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 daily living
指導教授姓名:李源順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數學資訊教育學系數學資訊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102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8
中文關鍵詞:生活數學連結
英文關鍵字:life connectionmathematical connections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72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78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國小教師對生活數學的連結。採用個案研究法進行研究。研究的對象是現任國小在職教師共三人,以「在自己的生活中,那裡會使用到數學?」做為討論的主題,透過討論的方式進行資料收集。收集的資料包括討論錄音,討論時教師所留下的書面資料,以及研究前、後的訪談資料。錄音檔轉成原案之後,與另一位研究者共同檢視,以確認內容的信度。研究的效度由不同資料進行三角校正。
研究結果發現教師透過個人的經驗和媒體去察覺生活中的數學,有時也會討論研究者提供的問題。察覺的情境和轉化的問題可以分成個人、職業、社會和科學四類。影響教師轉化的因素受個人的偏好、價值觀和同儕的影響。透過使用數學運算、估算、尋找規律、實作、個人經驗和直覺去解題。在生活數學的溝通上,以口語表達為主,且時常使用內隱知識呈垷,但彼此都能理解他人的想法。教師會依個人的喜好去評析結果,而非依數學的結果去做評析。
This research aimed to explore the mathematical connection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 daily living through the method of case study.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three current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nd research data were collected by discussions based on the topic of “Where will the mathematic be applied in one’s daily living?” The collected data included recordings of discussions, written information left by teachers during discussions and interview information before and after research conducted. After recordings being transferred into documents, the contents were co-inspected with another researcher for reliability verification. Validity of 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by triangulation on different data.
The research findings revealed that teachers recognized mathematics in daily living not only through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the media, but issues provided by researcher as well. Context of recognition and issues of transform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of individual, profession, society and science. Factors influencing teachers’ transformation are affected by personal preferences, values and peer influences. Problems were solved by using math, estimation, pattern finding, implementation,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intuition. The communication of mathematics in life was mainly based on oral expression and often used ideas which exert implicit knowledge and are able to be understood by others. Teachers tended to evaluate result on the basis of personal preference instead of mathematics finding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待答問題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4
第五節 研究限制與範圍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生活數學連結的相關理論 7
第二節 生活數學連結的內涵 21
第三節 相關研究 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7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設計 47
第二節 研究流程 4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3
第四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 54
第四章 研究結果 55
第一節 生活數學的察覺 55
第二節 生活數學的轉化 66
第三節 生活數學的解題 79
第四節 生活數學的溝通 92
第五節 生活數學的評析 9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7
第一節 結論 107
第二節 建議 110
第三節 未來研究的建議 112
參考文獻 114
中文部分 114
英文部分 118
壹、中文部份
王文科、王弘智(譯)(1999)。焦點團體訪談:教育與心理學適用。(原作者:Sharon Vaughn,Jeanne Shay Schumm,&Jane Sinagub)。臺北市:五南圖書。
王苑惠(2010)。圖畫書融入一年級數學教學以落實連結主題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炎冠(2012)。PISA 2009 亞洲國家地區學生ICT 與數學素養表現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吳昭容(2004)。九年一貫數學能力指標「連結」主題的詮釋—幾何教材的五種連結能力。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2-2521-S-152-002),未出版。
李秀芬(2008)。加減法情境教材設計與應用在數學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長燦(2003)。「可能發展區」概念的新詮釋及其對幼兒教育的啟示。幼兒保育學刊,1,1-18。
李威進、楊德清(2002)。從九年一貫數學領域的觀點談連結的重要性。九年一貫數學領域課程基礎研習手冊。台北:教育部。
李家言(2002)。國中生對生活中數量關係之知覺--比例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源順(2012a)。生活中的數學。教師天地,176,16-22。
李源順(2012b)。生活與數學連結:買智慧型手機。數學的外部連結學術研討會,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李源順(2012c)。生活與數學連結:競標網站。數學的外部連結學術研討會(二),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周玉秀(2006)。從PISA 看數學素養與中小學數學教育。科學教育月刊,293,2-21。
周雅容(1997)。焦點團體法在調查研究上的應用。調查研究,3,51-73。
昌爸工作坊(102年6月14日)。我懂你的心【線上論壇】。取自http://www.lktmc.edu.hk/~mathematics/game/guassgame.htm
林杜燕(2005)。國小高年級學生進行生活推理之研究-以網際網路為工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
林素微(2008)。台灣學生數學素養的表現。台灣參加PISA2006成果報告。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林雅雯(2006)。國一數學探究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碧珍(2003)。生活情境中的數學。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3,1-26。
林碧珍(2008)。創新數學教學之一:從真實情境探究數學。科學教育優質教學示例研討工作坊活動手冊,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
林晴瀅(2009)。生活情境融入文字題之小組教學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邱昀亭(2011)。探討適性U-learning數學步道對學生數學學習成效、連結能力之影響及學習意見-以國小五年級線對稱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洪嘉蓮(2006)。成人在日常情境中的數學解題策略以及解題歷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洪碧霞(2004)。九年一貫數學能力指標的詮釋:國小連結部分。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2-2522-S-024-001),未出版。
洪碧霞、 蕭嘉偉、林素微(2009)。PISA數學素養認知成份分析對補救教學的意涵。課程與教學季刊 ,13(1),47-66。
高忠增(2004)。幼兒私語發展之個案研究。屏東師院學報,20,251-276。
張琇清(2008)。實施連結生活情境數學教學活動對國小五年級學生數學學習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數學學習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陳天仁(2007)。『情境學習』對北部國一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昇飛(2004)。理論與實務的對話─建構主義在數學教育上的再思。臺中師院學報,18(2),71-88。
陳貞如(2003)。一個未受正規教育的成人在生活情境中數學解題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陳淑敏(1994)。Vygotsky 的心理發展理論和教育。屏東師範學報,7,119-143。
陳瑞中(2005)。強化連結能力之數學教學對國小學童數學信念與數學能力影響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陳榮祥(2006)。V圖式科學探究指導模式之開發及應用。(未出版之博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慧娟(1998)。情境學習理論的理想與現實。教育資料與研究,25,47-55。
黃幸美(2001)。生活數學之教學理念與實務。教育研究月刊,91,63-73。
黃信華(2010)。國小五年級學生對數學的生活連結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界堯(2008)。情境式「認知學徒制」教學策略對高職學生物理運動概念學習成效的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黃若玲(2003)。發展連結生活情境數學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財尉(2007)。國小學童真實生活情境及其在數學教科書上的應用調查研究成果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5-2521-S-415-002),未出版。
黃雅玲(2010)。真實情境活動融入國小五年級數常識教學之研究-以判斷答案的合理性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楊德清(2003)。九年一貫數學學習領域能力指標之詮釋:國小連結主題之教學實例的探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2-2522-S-415-002),未出版。
臺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2012)。數學應試指南。臺南市:臺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
蔡文煥(2004)。九年一貫數學能力指標的詮釋: 國小連結部分。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2-2522-S-134-001),未出版。
蔡玉玲、張靜嚳(2004)。生活數學的學習成效初探─以乘法公式為例。學教師教育研究之專業發展學術研討會(NSC 91-2511-S-018-020)。臺北: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蔡珠娟(2009)。社會建構取向的閱讀活動對國小學童批判性思考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鄧振芬(2009)。數學課室討論文化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分數概念表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鄭玉雯(2004)。九年一貫課程數學領域「連結」主題及教學落實情形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賴淑媛(2003)。維高斯基符號中介與心智社會建構理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魏瑞汶(2003)。探討教師從真實情境觀點考量解題的表現與看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貳、英文部份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18,32-42.
Freudenthal, H. (1971). Geometry 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3,413-435.
Freudenthal, H. (1991). Revisiting Mathematics Education. China Lectures.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Gallimore, R. & Tharp, R. (1993). Teaching mind in society: teaching, schooling and literate discourse, in: L. C. Moll (Ed.) Vygotsky and education: instructional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 of socio historical Psycholog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75–205.
Gravemeijer, K. (1994). Developing Realistic Mathematics Education. Utrecht:CD β-Press.
Lave, J &; Wenger, E. (1991).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Cambridge NJ: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iller, G.A., & Gildea, P.M. (1987). How children learn words. Scientific American, 257,94-99.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NCTM). (2000).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trieved November 14, 2012, from http://standards.nctm.org/ document/ index.htm
Treffers, A. (1987). Three dimensions: A model of goal and theory description in mathematics instruction-The Wiskobas project.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3.6.17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3.6.1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