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林美媛
研究生英文姓名:Lin Mei Yuan
中文論文名稱:數學文化素材融入國小三年級課後社團數學教學之個案研究
英文論文名稱:The Case Study of Integrating Mathematical Cultures-Material into Teaching : G3 Mathematics Club
指導教授姓名:蘇意雯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數學資訊教育學系數學資訊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102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8
中文關鍵詞:數學文化數學文化素養課後活動個案研究
英文關鍵字:mathematical culturemathematic-cultural literacycase study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48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28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探討數學文化素材融入課後社團數學教學後,國小三年級學生數學文化素養的反應情形以及此反應的原因。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以自行設計之數學文化教材及學習工作單進行教學,以台北市某國小三年級參加數學課後社團的三位學生為對象,接受一學期七個單元之數學文化素材融入課後社團數學教學的課程,再根據觀察、訪談和文件資料的蒐集進行分析。
整理分析相關資料後,發現數學文化素材的融入教學對三位個案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幫助,它可以讓學生的數學文化素養和數學學習的態度產生正向的反應。此外,學生對數學文化素材融入數學教學都抱持正面肯定的態度。
最後研究者就數學文化素材融入課後社團數學教學提出建議,以提供其他教師在未來實施數學文化素材融入數學教學時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integrating mathematical cultures-material into elementary teaching on the affection of the third grade after-class club, and to evaluate how integrating mathematical cultures-material into teaching helps students learn. This research is a case study. Researcher designed the curriculum and the worksheets about mathematical cultures-material to teach. The participants in this study are 3 third grade student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All of them receive the curriculum in seven units during a semester. Then the researcher analyzed the data according to observations, interviews and documents.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ree students had different levels of helpful on study with integrating mathematical cultures-material into elementary teaching. It can improve the mathematic-cultural literacy of the students and and improve the positive affection of the students, too. Besides,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feedback, the students have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integrating mathematical cultures-material into teaching.
Finally the researcher expounds the way of integrating mathematical cultures-material into teaching, and provides other teachers the suggestions to integrate mathematical cultures-material into instruction in the future.
目次 ii
表次 iv
圖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數學文化的內涵 9
第二節 數學文化融入數學教學的緣由 18
第三節 數學文化素材融入數學教學的策略 32
第四節 課後社團活動之相關探討 48
第五節 教材分析 5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7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57
第二節 研究情境 5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2
第四節 「數學文化素材」之融入架構及課程設計 71
第五節 研究流程 83
第六節 資料蒐集與整理分析 8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91
第一節 教學流程與學生回饋 91
第二節 數學文化素材融入國小課後社團數學教學後個案學生數學文化素養的反應 107
第三節 探討數學文化素材融入課後社團數學教學活動學生數學文化素養改變之相關因素 13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1
第一節 結論 151
第二節 檢討與建議 160
參考文獻 173
附錄一「數學文化素養量表預試題目」……………………………183
附錄二「數學文化素養量表正式題目」……………………………184
附錄三 「數學文化素養量表」施測版………………………………185
附錄四 觀察日誌…………………………………………………186
附錄五 訪談大....…………………………………………………187
附錄六「記數符號」學習工作單……………………………………189
附錄七「位值與計算」學習工作單…………………………………194
附錄八「乘法」學習工作單……………………….………………197
附錄九「重量」學習工作單….……………………………………208
附錄十 「除法」學習工作單………………………………………211
附錄十一 「面積」學習工作單……………………………………217
附錄十二 「分數」學習工作單………………………………….…223
中文文獻
方延明(2003)。關於數學文化的學術思考【中國科普博覽-數學博物館】檢自http://159.226.2.2:82/gate/big5/www.kepu.net.cn/gb/basic/szsx/8/8_82/8_82_1024.htm。

方祖同(譯)(1974)。數學的文化價值及與其他科學的關係. 科學月刊,54(6)。

方雅惠、鄭怡華(2012)。三大課後照顧方案,超級比一比【親子天下特刊】檢自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0025

毛正中、吳素華(譯)(1986)。數學的精神、思想和方法(原作者:米山國藏)。四川,教育出版社。

王建榮(2008)。小學數學文化校本化建設的內涵與特徵。百度文庫檢自http://wenku.baidu.com/view/3ee2db73f242336c1eb95ecf.html。

王曉鳳(2010)。讓數學文化潤澤我們的數學課堂。中國教師研修網檢自http://bzr.teacherclub.com.cn/dts/resource/download.action?id=4639173。

左太政(1997)。科學史在科學教學之研究---溶入式數學史教學之成效研究(編號NSC86-2513-S017-008),台北市:國科會。

朱哲、錢麗華(2006)。從理論到實踐:數學史融入數學教學【中國中學教研】檢自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XJI200601011.htm。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圖書。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 (原作者:M. Q. Patton)。臺北市:桂冠圖書。

李文林(2005)。文明之光-圖說數學史。濟南市:山東教育出版社。

李旭大(譯)(2011)。數學速算魔法(原作者:A. Benjamin& M. Shermer)。新北市:稻田出版。
李威進、楊德清(2002)。從九年一貫數學領域的觀點談連結的重要性。台北:教育部。

李國偉(2013)。數學文化面面觀之數學思維。載於國立勤益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 & 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主編),2013年數學文化與教育國際研討會會議手冊(頁80-97)。台北市:國立勤益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院。

李善良、單墫(2002)。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數學-兼及新世紀中小學數學課程目標。數學傳播 ,26(4),77-88。

沈志龍、蘇意雯(2009)。當動畫與學習工作單相遇-數學史融入國小數學教學之實作研究。教師天地,163。

沈曉東(2009)。將數學文化融入數學課堂【小學數學教學網】檢自http://www.xxsx.cn/item.aspx?sid=13&iid=2259。

汪曉勤(2013)。數學文化透視。上海:上海世紀出版有限公司。

林生傳(2006)。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孝信(2012)。大學通識課程如何呼應數學文化的教育目標?【101年數學文化與通識課程規劃座談會】檢自http://w3.math.sinica.edu.tw/nsc_mathedu/general/abs.php。

林炎全、潘玉樹、張英傑(2003)。古代數學文本在小學課堂的使用(編號NSC91-2521-S-142-002)。

邱守榕(1996)。學門資源整合規劃資料-數學教育,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邱秀蓮(2008)。數學史融入國小數學教學之實驗研究:以「二年級乘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長河(2012)。小學數學課文化意味的內涵。中國教育學會檢自http://www.zw99999.com/read.php?tid-7232.html。

建國中學49屆314班全體同學(譯)( 2011)。數學思考(原作者:J. m. w. l. burton& K. stacey)。台北市:台北市。

洪秀年(2012)。數學史融入國小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洪萬生(1984)。數學史與數學教育。科學月刊,173。

洪萬生(1990)。從李約瑟出發:數學史、科學史文集。臺北:九章出版社。

洪萬生(1998)。HPM隨筆(一)。HPM通訊,1(2)。

洪萬生(1999)。HPM隨筆(二)。HPM通訊,2(4)。

洪萬生(2000)。無異解中的三案初探:一個HPM 的觀點。科學教育學刊,8(3),215-224。

洪萬生(2001a)。『古代數學文本在課堂上的使用』研究心得。HPM通訊,4(12)。

洪萬生(2001b)。數學家書寫歷史: 兼評John Stillwell的「數學與它的歷史」。數學傳播,25(2),54-73。

洪萬生(2002)。中算史中的「張本例」。HPM通訊,5(12),1-3。

洪萬生(2006)。此零非彼o--數學、文化、歷史與教育文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洪萬生(2007)。數學與人文社會的對話:一個HPM 的進路。HPM十年風華-HPM通訊選緝,61-64。

洪萬生(2009)。HPM百分百:《HPM通訊》100期紀事【臺灣數學博物館】檢自http://science.math.ntnu.edu.tw/museum/view.php?menuID=36。

洪萬生(2010)。說故事與數學結合的好處。HPM通訊,13(6),1-2。

洪萬生、英家銘、蘇意雯、蘇惠玉、楊瓊茹、劉柏宏(2009)。當數學遇見文化。台北市:三民。

胡重光(2008)。記數法的歷史及其對教學的啟示。數學傳播,32(3),80-84。

容士毅(譯)(2011)。數學是什麼?上冊(原作者:R. Courant, H. Robbins& I. Stewart)。新北市: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徐傳勝(2012)。數學文化的力量。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65(10),125-129 。

徐澤林(2007)。江戶時代的算額與日本中學數學教育。數學傳播 ,31(3),pp. 70-78。

徐澤林(2009)。數學史概論--第一講。【天津師範大學--精品課程】檢自http://59.67.71.238:8080/shuxueshi/d%20y%20j.htm。

郝龍斌(2010)。送給市民一束鮮花。【聯合新聞網】檢自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5635814.shtml 。

張子貴(2013)。建構國小師資培育生的數學文化課程之研究。載於國立勤益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 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主編),2013年數學文化與教育國際研討會(頁291-316)。台北市:國立勤益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院。

張虹(2008)。數學史融入國小五年級數學教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4),pp. 87-120。

張祖貴(譯)(1995)。西方文化中的數學(原作者:M. Kline)。臺北市:九章出版社。

張維忠(2013a)。中國大陸數學文化與數學教育研究:回顧與反思。載於國立勤益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 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主編),2013年數學文化與教育國際研討會會議手冊(頁177-201)。台北市:國立勤益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院。

張維忠(2013b)。數學文化面面觀:內涵與教育價值。載於國立勤益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 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主編),2013年數學文化與教育國際研討會會議手冊(頁66-79)。台北市:國立勤益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院。

張齊華(2008)。文化潤澤數學課堂。檢自www.dcjyw.com。

教育部(2008)。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行政院教育部。

教育部(2011)。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美國2011timss數學科學成就超過全球平均。【教育部電子報】檢自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11673。

曹亮吉(1996)。阿草的葫蘆-文化活動中的數學。臺北市:遠哲基金會。

陳世智(2009)。數學史融入國小五年級社團數學教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宇薇(2010)。數學史融入國小六年級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秀玲(2010)。 數學史融入國小二年級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德懷(2012)。專心於專業 著眼於人性。【數位教育的先驅者–陳德懷教授】檢自http://www.nsc.gov.tw/scitechvista/zh-tw/Feature/C/3/3/10/1/103.htm

彭明輝(2011)。國小教育可以比你想像的還寬闊(上)。【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檢自http://mhperng.blogspot.tw/2011/03/blog-post_5725.html

湯濤(2010)。我們需要數學文化。【香港文匯報】檢自ttp://paper.wenweipo.com/2010/09/01/OT1009010003.htm。

童莉(2006)。基於數學文化的數學課堂教學文化氛圍的構建。重慶師範大學學報,23(3),62-64。

馮芬芬(2008)。如何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桐廬教研網-初中數學-數學文化】檢自http://www.tljys.net/czshuxue/ShowClass.asp?ClassID=382。

黃秦安(1999)。數學哲學與數學文化。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黃秦安(2001)。數學文化觀念下的數學素質教育。數學教育學報,10(3),12-17。

黃翔(2004)。數學教育的價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楊淑芬(1992)。數學史在數學教育中的重要性。數學傳播,16(3)。

葉至誠(2000)。社會學概論。臺北市:揚智文化。

廖珮翎(2009)。數學史融入國小數學教學之實驗研究:以二年級長度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漢聲雜誌(譯)(1989)。零不只是沒有(原作者:敏黛爾和哈利.斯多摩& 圖. 理查.庫法瑞)。臺北市:臺北市。

漢聲雜誌(譯)(1990)。古羅馬人的數字(原作者:大衛.愛德樂)。臺北市:臺北市。

劉柏宏(2011)。數學與邏輯--期中教學反思雜記。【數學文化部落閣】檢自http://blog.ncut.edu.tw/meworksv2a/meworks/page1.aspx?no=3612&step=1&newsno=5195Victor。

劉柏宏(2012a)。從數學思考到思考數學。【數學教師知識庫101學年度演講與研討會資料】檢自http://www.mtedu.tmue.edu.tw/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90。

劉柏宏(2012b)。數學文化之我見。【數學文化部落閣】檢自http://blog.ncut.edu.tw/meworksv2a/meworks/page1.aspx?no=17902&step=1&newsno=5321。

劉柏宏(2012c)。數學文化與數學教育。【數學文化部落閣】檢自http://blog.ncut.edu.tw/meworksv2a/meworks/page1.aspx?no=17902&step=1&newsno=5322。

歐陽絳(1998)。數學-數學史-數學教育-素質教育。數學教育,6,2-7。

蕭文強(1976)。數學發展史給我們的啟發。抖擻,17(46-53)。

蕭文強(1992)。數學史和數學教育:個人經驗和看法。數學傳播,16(3),23-29。

蕭文強(1993)。1,2,3,…以外。香港:三聯書店。

蕭文強(2000)。為甚麼要學習數學?數學發展史給我們的啟發。臺北:九章。

蕭文強(2012)。數學:文化的傳承。香港數學教育學會會員通訊。

賴姝秀(2003)。古代數學文本融入國小二年級數學教學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臺中市。

蘇意雯(2005)。淺談HPM學習工作單之設計。台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2,2-13。

蘇意雯(2007)。日本算額題的趣味教學。科學教育月刊,299,35-40。

蘇意雯(2011)。國小階段之數學史素材設計初探。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62,75-96。

顧沛(2010)。從數學文化談科學與人文的融合。【 鳳凰教育網】檢自http://czsx.fhedu.cn/Html/16/Menu/37/Article/915/.

顧沛(2011)。十個例子講述數學文化及素養。【中國上海 教師研修網】檢自http://app.shanghang.gov.cn:82/gate/big5/jsjxxx.shanghang.gov.cn/jxcs/czjys/czsx/201111/t20111130_106375.htm。




西文文獻

Bidwell, J. (1993). Hurnanize your classroom with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The Mathematics Teacher An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86(6), 61-64.

Dematte, A. & Furinghetti, F. (2011). History, figures and narratives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V. Katz & C. Tzanakis (Eds.) Recent developments on introducing a historical dimension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pp. 103-112. Washington, DC: MAA.

Fasanelli, F. (2000). The political context. In J. Fauvel & J. v. Maanen (Eds.) History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pp. 1-38.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Fauvel & Maanen, v. (2000). History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pp. 216.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Fauvel, J. (1991). Using history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For the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11( 2), pp.3-6.

Fsuvell, J. & Maanen, J. v. (2000). History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Gadamer, H. G. (1989). Truth and method 2nd rev. Edition. . New York NY: Crossroad.

Jahnke, H. N., Arcavi, A., Barbin, E., Bekken, O., Furinghetti, F., Idrissi, A. E. , Weeks, C. (2000). "The use of original sources in the mathematics classroom," in history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The icmi study. In J. Fauvel & J. V. Maanen, pp. 291-328. Dordrecht / Boston / London: Kluwer.

Jahnke, H. N. & Knoche, N. (1996). Set and measure as an example of complementarity. In M. Otte (Eds.) In history of mathematics and education: Ideas and experiences, pp. 173-193. Go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Luis, C. & Ricardo, L. (2011). Pedagogy, history, adn mathematics measure as a theme. In V. Katz & C. Tzanakis (Eds.) Recent developments on introducing a historical dimension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pp. 113-121. Washington, DC: MAA.

Matthews, M. (1994). Science teaching; the role of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New Youk: Routledge.

NCTM (1989). Curriculum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Percival, I. (2001). An artefactual approach to ancient arithmetic. For the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21(3), 16-21.

Smestad, B. (2011). History of mathematics for primary school teacher education or: Can you do something even if you can't do much? In V. Katz & C. Tzanakis (Eds.) In recent developments on introducing a historical dimension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pp. 203-212. Washington, DC: Mathematical Assocation of America.

Uffe, T. J. (2011). Students' beliefs about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thematics. In V. Katz & C. Tzanakis (Eds.) Recent developments on introducing a historical dimension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pp. 123-131. Washington, DC: MAA.
封面目錄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3.7.17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4.07.1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