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陳秀樺
研究生英文姓名:CHEN SIOU HUA
中文論文名稱:國小輔導教師工作壓力、工作倦怠與督導需求之相關研究
英文論文名稱:A Study on Job Stress, Burnout, and the Need for Supervis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Counselors
指導教授姓名:林建平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心理與諮商教學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102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1
中文關鍵詞:國小輔導教師工作壓力工作倦怠督導需求
英文關鍵字:elementary school counselorsjob stressburnoutthe need for supervis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57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64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輔導教師在工作壓力、工作倦怠與督導需求之現況,與相互關聯性。
本研究採取調查研究法,研究對象針對臺北市、新北市國小輔導教師,進行立意抽樣,抽取有效問卷314份,研究工具採取「國小輔導教師工作壓力量表」、「工作倦怠量表」、以及「督導需求量表」。施測結果以獨立樣本平均數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本研究獲得以下結論:
一、臺北市、新北市的國小輔導教師,整體有中間偏低的工作壓力,有中間偏低 的工作倦怠,以及中等的督導需求。

二、不同背景變項的臺北市、新北市國小輔導教師在工作壓力的差異情形:
女性、31~40歲、心理輔導諮商系所畢業、學校規模在24~48班者,工作壓力較高。
三、不同背景變項的臺北市、新北市國小輔導教師在工作倦怠的差異情形: 31~40歲、正式輔導教師、學校規模在24~48班者,工作倦怠較高。

四、不同背景變項的臺北市、新北市國小輔導教師在督導需求的差異情形:
30歲以下、代理代課輔導教師、年資1年以下、心理輔導諮商系所畢業、擔任專任輔導教師、學校規模在23班以下者,督導需求較高。

五、工作壓力、工作倦怠與督導需求之關係
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呈現中度正相關、工作壓力與督導需求呈現低度正相關、工作倦怠與督導需求未有顯著相關。

六、工作壓力、工作倦怠與督導需求之預測力
工作壓力可預測工作倦怠;工作壓力可預測督導需求,背景變項可預測工作壓力、工作倦怠及督導需求。

依據上述研究結論,對臺北市與新北市國小輔導教師、教育行政機關以及未來研究者給予建議。

關鍵字詞:國小輔導教師、工作壓力、工作倦怠、督導需求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counselors regarding their job stress, burnout and the need for supervision. Data was collected by means of a questionnaire. A total of 314 valid questionnaires received from elementary school counselors in Taipei city and New Taipei city.
The collected data was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s. Main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are shown as follows:

1. The sense of job stress from elementary school counselors reached mid-low level, The sense of burnout from elementary school counselors reached mid-low level,and The need for supervision from elementary school counselors reached mid level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counselors in Taipei city and New Taipei city.
(1) The job stress reaches high score in “Workload”aspect , and low score in
“Interaction with people” aspect
(2)The burnout reaches high score in “Depersonalization” aspect, and low score
in “Lack of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aspect.
(3)The need for supervision reaches high score in “Clientele” aspect, and low
score in “Coping with conflicts” aspect.
2. The female, aged 31 to 40 , majored in counseling or guidance, and the school scale lies in 24 to 48 classes reaches highest level in job stress.
3. Aged 31 to 40 , formal elementary school counselor, and the school scale lies in 24 to 48 classes reaches highest level in burnout.
4. Under 30-years-old, substitute elementary school counselor, worked for one year, majored in counseling or guidance, full-time, and the school scales under 23 classes reaches highest level in the need for supervision.
5. Among job stress, burnout, and the need for supervisions, only burnout and the need for supervision don’t have positive correlations.
6. Job stress can positively predict burnout and the need for supervisions separately. However, burnout cannot predict the need for supervision.
According to these conclusions, suggestions are offered for elementary school counselors, personnel,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official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Key words: elementary school counselors, job stress, burnout, the need for supervision
致謝辭…………………………………………………………………….……..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III
目次……………………………………………………………………………..IV
圖次……………………………………………………………………………. VI
表次……………………………………………………………………………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研究問題…………………………………………………………………………… 6
第四節 研究假設…………………………………………………………………………… 7
第五節 名詞解釋……………………………………………………………………………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工作壓力 …………………………………………………………………………… 9
第二節 工作倦怠…………………………………………………………………………… 33
第三節 督導需求…………………………………………………………………………… 4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55
第一節 研究設計…………………………………………………………………………… 55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7
第四節 研究過程…………………………………………………………………………… 65
第五節 資料分析…………………………………………………………………………… 6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9
第一節 受試樣本描述…………………………………………………………………… 69
第二節 本研究國小輔導教師現況分析……………………………………… 70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輔導教師工作壓力、工作倦怠及督導需求差異之分析 …………………………………………………………………………………………………………………………79
第四節 工作壓力、工作倦怠與督導需求的關係……………………… 99
第五節 工作壓力、工作倦怠對督導需求預測力……………………… 10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1
第一節 結論……………………… 121
第二節 建議……………………… 123
參考書目……………………… 127
壹、中文文獻……………………… 127
貳、英文文獻 ……………………… 136
附 錄……………………… 141

附錄一 研究問卷(專家效度用)……………………… 141
附錄二 專家效度審題統計表……………………… 145
附錄三 專家效度彙整表……………………… 146
附錄四 預試問卷 ……………………… 151
附錄五 輔導工作壓力量表預試之項目分析……………………… 154
附錄六 正式問卷……………………… 155
附錄七 問卷同意書 ……………………… 160
壹、中文文獻
中國時報(2012)。女友懷孕,建中生跳樓自殺。2010年05月27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E5%A5%B3%E5%8F%8B%E6%87%B7%E5%AD%95-%E5%BB%BA%E4%B8%AD%E7%94%9F%E8%B7%B3%E6%A8%93%E8%87%AA%E6%AE%BA-213000617.html
井敏珠(1992)。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內政部(2012)。兒童及少年保護案件—受虐兒少按年齡分。2013年3月20日。取自http://www.cbi.gov.tw/CBI_2/internet/main/index.aspx
孔繁鐘(1999)。DSM-IV精神疾病的診斷與統計。臺北市:合記圖書。
王大江(2012)。臺北市國小健體領域教師工作倦怠與休閒調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文秀(1998)。諮商師被督導經驗對其諮商挫折之因應及其專業成長之影響研究。輔導學報,6,1-34。
王婉玲(2007)。國中輔導人員角色壓力、輔導自我效能與職業倦怠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誼邦(2000)。體育教師如何克服工作倦怠。淡江體育,117-120。
王麗斐、杜淑芬與趙曉美(2008)。國小駐校諮商心理師有效諮商策略之探索性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0(3),413-434。
台灣立報(2008)。土城女童跳樓,凸顯輔導人力不足。2008年05月04日。取自: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23008。
向淑珍(2012)。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情緒智力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年代新聞(2010)。國一女強拍同學裸照,PO文預告「記得存檔」。2010年12月10日。取自:http://www.nownews.com/2010/12/10/545-2672245.htm
朱敬先(1992)。健康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何信助(1999)。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倦怠與學校組織氣氛探討。科技學刊,8(1),83-96。
吳秀碧(1992)。「Stoltenberg的督導模式」在我國準諮商員諮商實習督導之適用性之研究。輔導學報,15,43-113。
吳宗立(1996)。國中學校行政人員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教學報,8,99-132。
吳宗立(1996)。國民中學組織衝突、外在壓力、行政決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吳宛璇(2011)。實習心理師在沙盤團體受督經驗中的主觀重要事件之初探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吳武典(1991)。輔導原理(第三版)。臺北市:心理。
吳芝儀(2005)。我國中小學輔導與諮商工作的現況與挑戰。教育研究月刊,134,23-41。
吳英璋(1994)。從健康壓力與因應方式談全方位的身心均衡之研究。國教輔導,34,16-29。
吳淑蕙(2011)。屏東縣國小導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吳錦松(2005)。壓力、人格特質、社會支援、因應方式與身心健康的關係。黃埔學報,94,45-94。
呂秀華(1997)。國民中學教師背景變項、工作壓力、行動控制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呂幸珠(2008)。桃園縣公立國民中學導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宋志彥(2010)。苗栗縣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師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李秀穗(2003)。大專院校體育室主管的工作壓力因應方式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李宛芸(2011)。中學輔導教師個案輔導工作團體督導之經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李怡芬(2007)。國小教務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以桃竹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美燕(1995)。臺灣地區大學圖書館員工作倦怠現象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市。
李惠珍(2012)。新北市國民小學兼任輔導教師工作壓力與留任意願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市。
李聖民(2008)。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榮珠(2004)。國小融合教育班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臺東市。
李靜美(2011)。桃園縣國民小學高年級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關連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杜昌霖(2005)。行政工作壓力、壓力因應方式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國民小學主任暨組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兒童福利聯盟(2008)。小學生不快樂,超半數學校無專任輔導教師。2008年06月24日。取自: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624/1/11vxq.html。
卓紋君、黃進南(2003)。諮商實習生接受個別督導經驗調查研究:以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為例。應用心理研究,18,179-206。
周立勳(1986)。國小教師工作壓力、控制信念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周育呈(2008)。國中輔導教師人格特質與工作壓力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周武昌(2003)。國民中學認輔制度之研究-以四所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周麗玉(1997)。國中個案輔導模式初探。輔導與諮商,137,2-8。
林幸台(1986)。國民中學輔導人員工作壓力之調查研究。輔導學報,9,205-238。
林金生(2002)。國民中學輔導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負向情緒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建平(2010)。兒童輔導與諮商。臺北市:五南。
林美珠(2000)。國小輔導工作實施之現況、需要與困境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8,51-76。
林美華(2010)。新北市永和區國民中學輔導教師工作壓力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市。
林家興(2002)。中學輔導教師與專業輔導人員工作內容的時間分析。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33(2),23-40。
林淑琴(2010)。台中市國中教師工作壓力、教師效能與教師職業倦怠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勝結(1999)。簡介「教師工作倦怠量表」及其應用。學生輔導,63,34-39。
林湘博(2011)。國民小學兼任輔導教師輔導困境與解決方法之研究~以新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市。
林萬億(2004)。我國學校輔導工作團隊的建置。現代教育論壇—心理師法衝擊下學校諮商輔導工作的因應研討會。高雄: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
林裕堯(2012)。國小輔導人員生命意義感、生涯自我效能與職業倦怠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邱欣如(2012)。活化課程實施後新北市國小教師的工作壓力與情緒管理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施香如(1999)。諮商督導過程的建構:循環發展督導模式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輔導學會1999年輔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未出版。
施香如、蕭文(1999)。循環發展督導模式之應用情形分析。台灣師大。中國輔導學會1999年輔導學術研討會,未出版。
柯政利(2008)。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度與工作壓力相關之研究-以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柯雅瓊(2009)。國中輔導教師受督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柯雅瓊、許維素(2001)。學校輔導教師督導模式初探。輔導季刊,47(1),30-41。
洪莉竹(2005)。創造學校輔導人員的專業定位。教育研究月刊,134,11-22。
徐西森、連廷嘉(2003)。諮商督導的理論驗證與實務應用。應用心理研究,19,27-29。
徐西森、黃素雲(2007)。諮商督導理論與研究。臺北:心理出版社。
翁令珍、廖鳳池(2005)。諮商督導歷程中人際行為與受督導者知覺之分析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7(2),99-122。
高玉蘋(2008)。桃園縣國中體育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康秀月(2008)。國民中學輔導教師角色期望與角色實踐:輔導教師與一般教師之比較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張乃文(2005)。臺北縣國小教育人員情緒勞務負荷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市。
張玉玲、蔡秀玲(2009)。完形取向督導中受督者知覺之督導重要事件與督導者之介入的初探分析。教育心理學報,43(3),591-612。
張明麗(1991)。國小女教師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度與退休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進上(1990)。自我理論在輔導上應用之研究:論米德與羅吉斯之自我觀(未出版之博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臺中市。
張德聰(2003)。督導研究的議題與展望。應用心理研究,19,22-24。
張曉春(1983)。專業人員工作疲乏研究為例(上)。思語言,21(1),66-79。
張麗鳳(2005)。我國中小學輔導工作的回顧與前瞻。2005年第一屆中小學輔導與諮商學術研討會。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承辦。
張麗鳳(2008)。從零到一 ----輔導教師成為集體改革行動者的歷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教育部(1995)。教育部推動認輔制度實施要點。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8)。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整合實驗方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4)。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
教育部(2008)。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準則。
教育部(2008)。教育部補助直轄市縣(市)政府增置國中小輔導教師實施要點。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0)。教育部補助增置國中小輔導教師實施要點。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國民教育法修正案。
曹中瑋(2003)。我的督導經驗。應用心理學報,19,1-6。
曹瓊華(2005)。國民中學認輔教師對認輔制度之認知、實施困境及相關輔導策略應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梁翠梅(1996)。諮商督導員訓練效果之研究--以台灣區家庭教育服務中心義務督導員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許育光(2011)。國小輔導教師實務培訓與督導需求初探。教育實踐與研究,24(2),99-128。
許維素(2001)。高中輔導教師推展學校輔導工作的行動發展歷程分析。暨大學報,5(1),1-30。
許維素、朱素芬(2009)。學校輔導教師督導工作之省思。諮商與輔導,282,35-44。
許維素、蔡秀玲(2008)。高中職輔導教師焦點解決團體督導成效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9(4),603-622。
許韶玲(2000)。受督導者督導前準備訓練方案的擬定及其實施對諮商督導過程的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許慶恭(2003)。新竹市國小級任教師輔導能力、輔導困擾、因應方式與改善措施期望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郭生玉(1990)。工作壓力與專業態度對教師工作心厭高低之區別功能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3,71-98。
郭至和(2000)。國小輔導人員的角色與專業訓練。諮商與輔導,173,7-13。
郭明堂(1988)。國小輔導人員背景變因、人格特質、工作壓力與輔導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郭耀輝(2004)。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陳秉華(2005)。我國中小學輔導與諮商工作的現況與挑戰。轉型與發展—創造師範教育新風貌學術研討會,口頭報告於彰化師大。
陳秉華、許維素(1999)。輔導活動科實習教師的工作壓力調適與小團體輔導歷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9,69-96。
陳俊任(2012)。大專院校諮商心理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工作耗竭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厚伶(2011)。國小輔導教師面對多重關係的覺察與因應行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柏齡(2000)。國中生生活壓力、失敗容忍力與憂鬱傾向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貞芳(1996)。花東地區六班國小教師行政工作角色壓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
陳素惠(2005)。教師工作壓力探討。諮商與輔導,229,28-34。
陳暐翔(2011)。國中導師與輔導教師資源依賴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陳綠蓉(1996)。壓力與身心健康(上)。諮商與輔導,127,28-32。
陳蓮妃(2003)。國民中學訓導主任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靜芬(2008)。中學輔導人員專業能力重要程度與具備程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單小琳(1988)。國中導師專業倦怠與工作壓力、社會支援、調適的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曾仁美(2007)。表達性沙盤督導歷程受督導諮商員之知覺經驗分析初探。淡江大學表達性藝術治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5-56。
曾暉(2008)。教師工作倦怠與積極心理資源的開發。中國學校衛生,29(7),671-672。
程一民(1996)。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程小蘋、林幸足(2004)。「青少年諮商之督導與諮詢工作之追蹤研究」。教育部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之「全人發展取向之輔導與諮商專業人力培育之模式探討」分項計畫一成果報告。http://youth.ncue.edu.tw/index/seacher/seacher.htm。
馮美珠(2008)。國小教師人格特質、生活壓力、因應策略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馮觀富(2005)。情緒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黃富微(2007)。澎湖縣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澎湖縣。
黃惠惠(2002)。情緒與壓力管理。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黃義良(1999)。國小兼任行政工作教師的工作壓力與調適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黃臺生(2001)。工作倦怠相關理論探述。中國行政,70,37-67。
黃麗君(2007)。國中輔導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楊雅雯、蔡秀玲、許維素(2009)。焦點解決團體督導對高中職輔導教師之賦能內涵研究。臺灣輔導與諮商年會暨「多元文化、多元包容:輔導與諮商專業的挑戰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蓓(2000)。你對工作倦怠了嗎?。人生雜誌,204,44-46。
葉青青(2007) 。竹苗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試辦學校工作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壽旭霞(2006)。輔導教師參與校園性騷擾事件處理的反思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廖相如(2003)。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教師成就動機、制握信念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8,99-125。
廖彩秀(2011)。國中兼任輔導教師授課節數、工作壓力與輔導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趙曉美、王麗斐(2007)。臺北市國民小學輔導業務專業性之調查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8(1),67-92。
劉淑慧(1987)。助人工作者職業倦怠量表之編制與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教育學院,彰化市。
劉雅惠(2011)。中彰地區國民中小學教師工作壓力、工作價值觀與工作倦怠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蔡秀玲(2003)。受督者自覺諮商情境相關情緒在督導中情緒覺察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秀玲、陳秉華(2009)。諮商督導任務中受督者情緒覺察之督導介入初探分析。教育心理學報,41,205-222。
蔡育吟(2008)。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感之研究—以苗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玄奘大學,新竹市。
蔡孟珍(2001)。國民小學教師參與試辦九年一貫課程之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蔡政峰(2011)。高中輔導教師處理校園危機的經驗與反思(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蔡美珍(2002)。國小級任教師輔導知能、輔導困境及因應策略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純姿(1998)。國民小學教師覺知教育改革之工作壓力因應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蔡碧煌(1989)。國民中學教師壓力之研究。 師大學報,34,75-114。
鄧柑謀(1991)。國民中學訓輔人員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鄭玉疊(2000)。小學輔導工作的問題及其改進途徑。諮商與輔導,173,2-6。
鄭安伶(2002)。國小教師對學校輔導工作及學生輔導觀點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鄭君紋(2009)。一位成年女性在青少女階段未婚懷孕的生育決定與出養經驗之敘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鄭家雯(2004)。走出心靈迷霧-諮商師調適與因應接案無力感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鄭崇趁(1994)。「輔導專業」與「輔導行政」孰重?談輔導室(中心)主任的角色與功能。學生輔導雙月刊,35,16-19。
鄭惟心(2012)。臺中市公立國中導師情緒勞務、工作滿意度與工作倦怠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鄭麗芬(1993)。國中輔導人員工作環境、專業心理需求與工作倦怠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鄭麗芬(1996)。循環發展模式督導歷程中受督導諮商員知覺經驗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盧文玉(2010)。高雄市國小輔導教師輔導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蕭文(1999)。循環督導模式的理念建構。輔導季刊,35(2),1-7。
賴保禎、周文欽、張德聰(1993)。輔導原理與實務。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賴姿璇(2004)。輔導人員工作壓力、控制信念、因應方式與職業倦怠之研究—以台北市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戴美倫(2012)。臺南市國中教師成就動機、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謝明耀(2011)。北部地區高級中學輔導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謝淑惠(2011)。學校組織健康與對國中小教師身心健康影響之探討—以職業倦怠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台科技大學,臺南市。
謝琇玲(1990)。國民中學學校組織氣氛、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謝麗紅、翁毓秀、張歆祐(2007)。團體督導對碩士層級準諮商師團體領導能力督導效果之分析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29(2),99-116。
藍菊梅(2006)。諮商督導角色及督導焦點的質性分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9(2),197-224。
魏毓宏(2011)。臺中市國民小學資訊組長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蘇國興(2004)。臺北市國小教師工作壓力、運動行為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蘋果日報(2010)。老師也遭霸凌! 學生嗆開槍射殺。2010年12月21日。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kbJNfuKGHwI98ybjbIFQHFcA/article?mid=151163&sc=1
鐘穎(2011)。中學輔導教師專業職能知覺之重要程度與個人符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貳、英文文獻
American School Counselor Association(2003). The Role of the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or. Retrieved October 28, 2012, from http://www.schoolcounselor.org/files/RoleStatement.pdf
Beehr, T.A. & Newman,J.E.(1978). Job stress ,employee health,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 facet analysis, model and literature review. Personnel Psychology, 31, 665-699.
Bernard, J. M. (1979). Supervisor training: A discrimination model. Counselor Education and Supervision, 19(1), 60-68.
Bernard, J. M., & Goodyear, R. K. (2004). Fundamentals of clinical supervision (3rd ed.). Boston: Pearson Education, Inc.
Bordin, E. S. (1983). A working alliance based modelof supervision.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11, 35–42.
Boyd, J. D., &Walter, P. B. (1975). The school counselor, the cactus, and supervision. The School Counselor, 23, 103-107.
Burnham, J. J., & Jackson, C. M. (2000). School counselor roles: Discrepancies between actual practice and existing models.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 4, 41–49.
Carroll, J. X.,& White, W. L.(1984).Job stress and burnout: Research, theory and intervention perspectives. Beverly Hills, CA: Sage.
Cohen S.,& Wills T.A.(1985).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 Bull,98(2),310-357
Crutchfield, L.B., & Borders, L. D. (1997). Impact of two Clinical supervision models on practicing school counselors.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5(3),219-230
Dunn, R. L. (2004). The knowledge and competencies of effective school counselor supervision. Doctoral dissertation, Ohio State University, USA.
Enzmann, D. & Shaufeli, W.B.(1988). Dimensiona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Burnout Measure.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71,331-351
Fischer, H. J. (1983). A psychoanalytic view of burnout. In B. Farber (Ed.), Stress and burnout in the human service professions. New York: Pergamon.
Fitch et al.,(2001).Future School Administrators' Perceptions of the School Counselor's Role.Counselor Education and Supervision, 41(2),89-99.
Freudenberger,H.J.(1974).Staff burnout.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30(1), 159-165.
Friedman, H. S. & Mitchell, R. G. (Eds.)(2007). Supervision of Sandplay Therapy.New York: Rouledge
Goiembiewski, R.T., Munzenrider, R., & Carter, D.(1983). Phases of progressive burnout and their worksite covariants: Critical issues in OD research and praxi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19,461-481.
Gordon, M. H.,& Don N.(1982) Styles of Counselor Supervision as Perceived by Supervisors and Supervisees. Counselor Education and Supervision, 43(2),146-158.
Greenberg,G., & Baron,R.(1997).Behavior in organization.(6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Harrison,W.D.(1983).Role Strain and Burnout in Child-Protective Service Workers. Social Service Review,54(1),31-44.
Heifetz, Louis J. & Bersani, Henry A., Jr. (1983). Disrupting the cybernetics of personal growth: Toward a unified theory of burnout in the human services. In Barry A. Farber (Ed.), Stress and Burnout in the Human Service Professions. Elmsford, NY: Pergamon Press.
Holloway, E. L. & Carroll, M. (Eds) (1999). Training Counseling Supervisors. London England: Sage Ltd.
Holmes, T.H. , Rahe, R.H.(1967). The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J Psychosom Res,11(2), 213-218.
Kaiser, H.F.(1974). An index of factorial simplicity. Psychometrika,39,31-36
Kamis,E.(1980). An epidemiological approach to staff burnou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88 the Montreal, Quebec, Canada.
Karger, H.J.(1981). Burnout as alienation. Social Service Review, 55,270-283
Kyiacou,C.,& Sutcliffe,J.(1978). Teacher Stress: Prevalence, sources and symptoms.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48(2), 159-167.
Lazarus,R.S., Folkman, S.(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Leiter, M.P., Maslach C. (1988). The impact of interpersonal environment on burnout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9 , 297-308
Luke, M. & Bernard J. M. (2006). The school counseling supervision model: An extension of the discrimination model. Counselor Education and Supervision Journal, 46, 282-295.
MacNeil, D.H.(1981).The relationship of occupational stress to burnout. Illinois: London House Management Press.
Martin, R.P. (1983). An analytic study of the burnout syndrome as it occurs among parachurch professionals,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Martin,R.P.(1983).An analytic study of the burnout syndrome as it occurs among parachurch professionals.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Maslach ,C., Schaufeli ,W.B., & Leiter, M.P.(2001). Job burnout. Annual Review Psychology,52,397-422.
Maslach, C., & Jackson, S.(1981). 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2),99-113.
Maslach,C.(2003).Job burnout: New directions in research and intervention.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2(5),189-192.
Moracco,J.C.,& Mcfadden,H.(1982).The counselors role in reducing teacher’s stress. The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61,549-552
Morocco, J. C., & McFadden, H. (1982) .The counselor’s role in reducing teacher stress. The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May, 549-552.
Oberman, A. (2005). Effective clinical supervision for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ors. Guidance & Counseling, 20 (3&4), 147-151.
Page, B. J., Pietrzak, D. R., & Sutton, J. M. (2001). National survey of school counselor supervision. Counselor Education and Supervision, 41, 142-150.
Parker, D.F. & Decotties, T., (1983) Organizational determinants of job stress, Organizational behaviour and human performance,32,160-177.
Perlman, B., & Hartman, E. A. (1982). Problems and Issues For. Mental Health Administration in the 1980s.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Administration, 9(2), 49-52.
Person,L.C.,& Moomaw,W.(2005).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 autonomy and stress, work satisfaction, empowerment, and professionalism.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29(1),38-54
Pines, A., & Aroson, E. (1988). Career burnout causes and cure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Pines, Ayala M. (1993). Burnout: An existential perspective. In Wilmar B. Schaufeli, Christina Maslach, & Tadeusz Marek (Eds.), Professional burnout: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Washington, DC: Taylor and Francis.
Rutter, M.E.(2007). Group supervision with practicing school counselors. Guidence and Counseling, 21(3),160-167
Sears ,S.J., &Navin S.L.(1983). Stressors in School Counseling. Education, 103(4),33-37.
Selye, H. (1955). Stress and disease. The Laryngoscope, 65, 500–514.
Selye, H. (1974). Stress without distress. London:Hodder and Stoughton。
Selye,H.(1956).The stress of life. New York : McGraw-Hill.
Sorgaard,K.W., Ryan, P., Hill, R., Dawson, I.(2007).Sources of stress and burnout in acute psychiatric care: Inpatient vs. community staff. 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42,794-802.
Stevenson, J.G.(1994).Employee burnout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Journal of Health and Human Resources Administration, 16(3),350-367.
Stoltenberg, C.D., McNeill, B. and Delworth, U. (1998) IDM Supervision: An Integrated Developmental Model of Supervising Counselors and Therapist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Tellenback,S.,Brenner,S.D.,&Lofgren,H.(1983).Teacher stress: Exploratory model building.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56(1),19-33
Warnath, C.F.(1974).The school counselor as institutional structure.(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095467)
Wood C., & Rayle A. D. (2006). AModel of School Counseling Supervision: The goals, functions, roles, and systems model. Counselor Education and Supervision Journal, 45, 253-266.
Zipora S., & Amira W.(1999).Needs and Preferred Style of Supervision Among Israeli School Counselor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7(3),456-464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正式問卷(1)
正式問卷(2)
同意書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3.7.28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3.7.2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