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蘇泓源
中文論文名稱:新住民子女學校生活適應與社會科成就表現之相關研究- 以新北市埔墘國小為例
英文論文名稱:A Study of School Adaption and Social Studies for the Pupils of New Immigrants: Pu-Cian Elementary School as the Example
指導教授姓名:謝俊義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公民與社會教學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102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新住民子女學校生活適應社會科成就表現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05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2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住民子女的學校生活適應與國小社會科成就表現之相關,研究對象為新北市101學年度埔墘國小,中、高年級學生共401人,以「學校生活適應問卷」及「社會科成就表現」為研究工具。「學校生活適應問卷」包含學習方面、同儕關係、師生關係、行為規範和自我概念五個分量表;「社會科成就表現」以101學年度上學期社會科期末成績為依據。
  本研究透過描述統計、t考驗、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探討新住民與一般學生在學校生活適應與社會科成就表現的差異;以相關研究探討學校生活適應與社會科成就表現之關係;進而,以多元逐步迴歸探討背景變項、學校生活適應對社會科成就表現的影響程度。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1.新住民子女與一般學生在學校生活適應並無顯著差異。
2.新住民子女學校生活適應因家庭地位的不同而呈現顯著差異。
3.新住民子女與一般學生社會科成就表現未達顯著差異。
4.新住民子女社會科成就表現因家庭社經地位不同而呈現顯著差異。
5.新住民子女不同背景變項(家庭社經地位、年級)和學校生活適應中的行為規範可以有效預測社會科成就表現。
  依據本研究之結果,針對教師及家長提出具體建議,並對後續研究提出建言,期能對學校生活適應及社會科成就表現進行深入探討。
目次
誌謝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表次 V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流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新住民子女學校生活適應 11
第二節 社會科成就表現之研究 20
第三節 學校生活適應與社會科成就表現之關係 22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3
第一節 研究假設與架構 23
第二節 研究樣本 2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7
第四節 資料處理 4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5
第一節 研究樣本基本資料分析 45
第二節 新住民子女與一般學生在學校生活適應上的差異比較 53
第三節 新住民子女與一般學生在社會科成就表現上的差異比較 64
第四節 學校生活適應與社會科成就表現之相關情形 68
第五節 背景變項與學校生活適應對社會科成就表現之回歸分析 7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75
第二節 研究限制 77
第三節 研究建議 78
參考文獻 81
附錄一 91
附錄二 93
附錄三 97
一、 中文部分
王文瑛、李瑞金、邱方晞、謝玉英(2005)。外籍配偶家庭語文服務方案之實驗研究。外籍配偶家庭兒童發展學術研討會專輯,1-27。臺北
王宏仁(1999)。階層化下的「生產力」移動: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全球化下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論文集,臺北市:臺灣大學社會學系。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臺北市政府社會局九十年度補助研究。
王振宇(2000)。國中學生學習適應統整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內政部(2012)。臺閩地區近年嬰兒出生數-按生母國籍分。內政部統計處。
內政部(2012)。100 年國人結婚之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統計。內政部統計處。
向芳誼(2006)。臺北市國民小學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學校適應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朱敬先(1995)。健康心理:心理衛生。臺北:五南。
李坤崇(1992)。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賡續研究。臺南師院學報,25,83-122。
歐慧敏、李坤崇(1996)。青少年因應策略量表編製報告。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報, 43輯,241-262。
李坤崇(1994b)。國中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南師院學報,27,75-94。
李坤崇(1995)。其實您不懂我的心-談如何及早發現適應欠佳兒童。國教之友,47(2),24-34。
李宛真(2003)。高雄市地區國中學生家庭文化資源、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維純(2007)。東南亞籍新移民女性其青少年子女自我概念發展與轉換之探討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李秋芳(2002)。國小高年級社會科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屏東市。
阮氏秋水(2012)。國小新住民子女國語文能力、學習態度及人際關係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余明寧(2006)。影響學習成就因素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73,11-23。
吳柏姍(2004)。外籍配偶子女幼稚園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孟娟(2005)。外籍配偶子女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國中學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臺北市。
吳怡鐓(2005)。外籍配偶子女之家庭學習環境對其國語文能力發展的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美雲(2001)。識字教育作為一個「賦權」運動:以「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輔導班」為例探討。私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新華(1993)。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國教之友,44(3),27-36。
吳新華(1994)。國小學童班級適應、學習方法之效率與學業成就的關係。臺南師院學報,27,31-73。
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臺北:五南。
吳韶雯(2007)。新移民子女學校適應及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碧娥(2005)。新移民子女依附關係、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臺北縣樹林市星光國小學生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吳明隆(2009)。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臺北:五南
吳佩赬(2010)。新台灣之子在校學習適應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以台南市國小為例。國立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易庭宇(2011)新住民子女的家庭環境與學業成就高低關係之比較分析。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未出版,花蓮縣
林芳玫(2010)。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對學校適應之影響-臺北縣國小新住民及本國籍子女之比較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多元文化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臺北:巨流。
林怡萱(2006)。臺灣新移民女性之子女相關議題研究之分析:以 90~94學年度碩博士論文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林清文(2007)。新移民子女的依附關係與學校適應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清江(1978)。教育社會學。臺北:國立編譯館。
林璣萍(2003)。臺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林靜芳(2002)。從國中社會科統整課程的設計發展-以兩所國中教師小組課程發展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忠仁、賴金河(2004)。臺北縣外籍配偶子女語文程度之研究。外籍配偶專案研究成果發表會,臺北縣。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五南
周秀潔(2004)。外籍配偶子女的學校適應—教師的覺知與應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台傑(1993)。國民小學國語文成就測驗編製報告。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0,77-90。
侯松茂(2007)。彰化縣國小教師對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的覺知與輔導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姜臺珠(2007)。國民小學外籍配偶子女行為困擾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臺中縣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柯淑慧(2004)。外籍母親與本籍母親之子女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以基隆市國小一年級學生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臺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族群關係 與性別分析。騷動季刊,4,10-21。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臺北: 唐山。
夏曉鵑(2005)。解開面對新移民的焦慮。學生輔導,97,6-27。
徐慕蓮(1998)。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秦葆琦(1995)。國民小學社會科新課程概說。臺北: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張芳全、林憶芝(2009)。新移民新教育。臺北:麗文文化。
張春興(199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1)。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家齊(2005)。愛、分享與堅持-新移民女性參與親子共讀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敏華(2005)。新臺灣之子的媒體形象:外籍配偶子女之新聞。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許殷誠(2005)。從國小教師觀點探討影響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因素。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許靜芳(2004)。不同社經地位之國小學童家長之父母效能感對家長參與的影響。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莫黎黎、賴佩玲(2004)。臺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問題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5,55-65。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教育部。
教育部(2005)。外籍配偶就讀國小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教育部。
教育部(2012)。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100學年度)。 教育部。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學暨課程研究所(2007)。新移民子女教育。臺北:冠學。
陳伶姿(2006)。新移民子女學校適應歷程之個案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金蓮(2004)。四位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 學院輔導碩士班,未出版,花蓮縣。
陳宜亨(2005)。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親子關係、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英豪、汪榮才、李坤崇(1993)。學習心事誰人知?國中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國教之友,44(3),5-14。
陳英豪、林正文、李坤崇(1988)。我國國小學生學習適應之評量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案研究報告。臺北市:行政院國科會
陳庭芸(2002)。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研究:調適研究:以印尼與越南新娘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湘淇(2004)。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 表現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陳聖源(2006)。新移民子女在國民小學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以兩位學生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學校行政碩士班,未出版,新竹市。
陳滄鉦(2007): 新移民子女的同儕關係與學習適應之關係研究-以基隆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課程領導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碧容(2004)。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臺灣地區東南亞籍新娘為例。國立臺北護理學院,未出版,臺北市。
陳清花(2004)。澎湖縣新移民女性子女學校學習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智龍(2005)。新竹市新移民女性子女國民小學階段學習適應良好之成功個案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國彥(2001)。社會領域課程與教學。臺北:學富文化。
陳得文(2010)。我國新移民子女教育政策之實施與問題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溫明麗、黃乃熒(2006)。我國新移民子女學習成就現況之研究。國立教育資料館,臺北市。
程健教(2001)。我國小學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的特色。國教輔導,40,2-14。
曾肇文(1996)。國小學童學校壓力、因應方式、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曾俊凱(2002)。臺北縣國民小學親師合作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綺君(2006)。新竹市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婉玲(2005)。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的家庭環境與學習適應情形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炳煌(1997)。九年一貫社會科課程綱要之研究。臺北: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報告。
賈樂平(2012)。國小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之後設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秀慧(2007)。新移民女性子女行為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以基隆市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楊艾俐(2003)。臺灣變貌-新移民潮。天下雜誌,271,95-99。
楊憲明(2006)。認知能力、認知歷程與學習成就關係探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3,25-40。
歐慧敏(1996)。國小學生因應策略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賴翠媛(2006)。新移民子女就讀國民中小學之學業表現及接受學校相關輔
導措施之調查研究。特教論壇,1,12-24。
賴建戎(2009)。高學業成就之新住民子女家庭教養方式與學習適應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蔡明富、吳武典(2001)。國小資優學生學校、生活壓力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資優教育研究,1(1),41-56。
蔡榮貴、楊淑朱、賴翠媛、黃月純、余坤煌、周立勳(2004)。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民中小學學習表現與學校輔導措施現況調查。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208-239,國立嘉義大學。
蔡瑞全(2006)。臺灣、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蔡清中(2006)。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及學成就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蔣金菊(2005)。新移民女性家長參與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曙光國小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盧秀芳(2004)。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紹文(2007)。新移民子女的依附關係與學校適應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顏錦珠(2002)。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鍾文悌(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鐘重發(2003)。家庭教育介入外籍新娘子女學前發展的模式與策略。幼兒教育年刊,15,189-206。

二、英文部分
Arkoff, A. (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Y: McGram-Hill.
Bronfenbrenner, U. (1986). Ecology of the family as context for human development: research perspectives. Development Psychology, 22, 723-742.
Brown, F. G. (1981). Measuring Classroom Achievement. NY: Holt, Rinehart & Winston.
Coan, R. W. (1983).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Development. NY: Wiley & Sons.
Elias, M. J., Ubriaco, M.., Reese, A. M., Gara, M., Rothbaum, P. A., & Haviland, M. (1992). A measure of adaptation to problematic academic and interpersonal tasks of middle school.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30, 41-57.
Fletcher, A .C. , Newsome, D., Nickerson, P. & Bazley, R.(2001). Social networkclosure and child adjustment.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47(4), 500-531.
Hess, R. S., & Copeland, E. P. (2001). Students’ stress, coping sategies, and school completion:A longitudinal perspective. 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 16(4), 389-405.
Hollander, E. P. (1967).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Social Psychology. NY: Oxford University.
Hughes, L. (1996). Beginnings & Beyond:A Guide for Personal Growth &
  Adjustment.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Johnson, R. C., & Nagoshi, C. T. (1986). The adjustment of offspring of
  within-group and interracial/intercultural marriages: A comparison of personality factor scor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8, 279-284.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Y: Harper & Row.
McRoy, R. G. & Freeman, E. (1986). Racial-identity issues among mixed-race children. Social Work in Education, 8(3), 164-174.
Preuss, L. J., & Dubow, E. F. (2004). A Comparison on between intellectually gifted and typical children in their coping responses to a school and a peer stressor. Roeper Reivew, 26(2), 105-111.
Richard, R. J., & Miller, G. A. (1995).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e relation 95 between adjustmen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fo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 in mixed – aged classrooms.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24(2), 258-270.
Stephan, W. G., & Stephan. C. W. (1991). Intermarriage:Effects on personality, adjustment,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two samples of student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3, 241-250.
Yogev, A., & Jamshy, H. (1983). Children of ethnic intermarriage in Israeli schools: Are they marginal.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5, 965-974.
封面摘要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3.6.26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8.06.2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相關論文

1. 國小兼任行政教師工作情境對工作倦怠的影響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
2. 學校行銷策略之評估-以臺北市一所國小為例
3. 教師教學風格、班級氣氛對學童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以基隆市公立國小為例
4. 學校文化、校長領導行為、情緒勞務對教師集體效能感影響之研究---以基隆市公立國小教師為例
5. 國小高年級學生性知識來源、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影響性態度之研究
6. 網路使用行為影響親子、師生、同儕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
7. 萬華聯絡處慈濟志工情緒勞務與志願服務投入關係之研究-以公共服務動機、角色衝突為前導變項
8. 臺北市國小教師數學電子教科書使用情形與使用滿意度之研究
9. 家庭結構、家長教師管教方式與國小學童遲到情形及看待遲到的態度-以新北市公立國小為例
10. 父母教養方式、教師管教類型與道德行為之研究─以桃園縣公立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
11. 國小學童家庭氣氛、情緒智力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以新北市公立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
12. 比較已婚、未婚教師工作壓力、生活型態與休閒參與之研究-以臺北市國小教師為例
13. 國小教師人格特質、社會支持、工作壓力與幸福感之研究—以新北市公立國小教師為例
14. 學校文化、校長領導、家長參與對教師工作士氣影響之研究-以新北市公立國小教師為例
15. 教師參與網路專業學習社群的使用動機、使用滿意度與集體效能感之研究-以Facebook社群為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