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黃啟新
中文論文名稱:網路使用行為影響親子、師生、同儕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
指導教授姓名:謝俊義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公民與社會教學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102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5
中文關鍵詞:網路使用行為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同儕關係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33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78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對親子、師生、同儕關係的影響。為了達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自編的「網路使用行為影響親子、師生、同儕關係之問卷」作為資料蒐集的工具,以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總計有效樣本共1306份。根據問卷填答結果,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構方程式等方法進行資料分析。
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高年級學童接觸網路的年資以四年以上為最多,主要上網的地點是家中,每週上網二至三次以及每週上網時間以一小時以內為最多,上網最主要的目的是玩遊戲和搜尋資料。在與他人討論上網內容部分,會與父母或同儕討論上網內容的以偶爾如此為最多,與師長討論的以從來沒有最多。
二、男生在網路使用年資、每週上網次數、每週上網時間、網路使用目是玩遊戲以及和同儕討論上網內容的部分都高於女生。
三、六年級學生在網路使用年資、每週上網時間、網路使用目是搜尋資料、打發時間交友聊天以及和同儕討論上網內容的部分都高於五年級學生。
四、獨生子女的網路使用行為明顯高於手足數1-2人的學童。家長為中、高社經地位的學童網路使用行為明顯高於低社經的學童。
五、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關係的現況良好。女生的親子關係在各構面均高於男生。家庭結構屬於小家庭、折衷家庭或大家庭的學童,親子關係明顯高於單親家庭的學童。家長為高社經地位的學童的親子關係明顯高於中低社經地位的學童。
六、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師生關係的現況良好。女生的師生關係在各構面均高於男生。
七、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關係的現況良好。女生的同儕關係在各構面均高於男生。此外,家長為中、高社經地位的學童,其同儕關係明顯高於低社經地位的學童。
八、網路使用行為對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同儕關係均具有負向影響。
摘要 I
目次 V
表目錄 VIII
圖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流程 6
第二章 理論基礎 9
第一節 網路使用行為 9
第二節 親子關係的相關理論與研究 19
第三節 師生關係相關理論與研究 24
第四節 同儕關係相關理論與研究 30
第三章 理論架構 37
第一節 網路使用行為與親子關係 37
第二節 網路使用行為與師生關係 41
第三節 網路使用行為與同儕關係 44
第四章 研究設計 49
第一節 研究假設與研究架構 49
第二節 研究樣本 5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4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4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67
第一節 樣本的分配資料與變項的描述性統計 67
第二節 網路使用行為、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及同儕關係之現況分析 70
第三節 個人背景變項在網路使用行為、親子關係、師生關係
及同儕關係之差異情形 78
第四節 網路使用行為、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及同儕關係之因果分析 97
第五節 網路使用行為影響親子、師生、同儕關係之模式檢定 99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11
第一節 研究結論與貢獻 111
第二節 研究限制 114
第三節 研究建議 115
一、中文部分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9)。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0307index.shtml
線上搜尋日期:2012年8月1日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2)。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120709c.pdf
線上搜尋日期:2012年9月8日
交通部(2005)。台灣地區民眾使用網際網路狀況調查分析。http://www.psychpark.org/taiwan/goto/asp?siteid=1439
線上搜尋日期:2012年8月2日
王仁志(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課業壓力父母期望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王文玲(2010)。國小高年級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花蓮縣。
王以仁(2001)。婚姻與家庭生活的適應。台北:心理。
王建文(2007)。國小學童家庭休閒參與與親子依附關係之研究。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桃園縣。
王建翔(2005)。國小兒童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私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桃園縣。
王柏壽(1989)。國小學童受同儕接納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2,99-151。
王淑芳(2012)。新北市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同儕關係、寂寞感之相關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臺北市。
王淑秋(2006)。台南市國中學生網路使用現況調查。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研究所,高雄市。
王淑娟(1994)。青少年氣質與親子關係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系,臺北市。
王嘉壕(2012)。網路使用行為、家庭教養方式與網路沈迷之相關研究-以新北市立溪崑國中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臺北市。
王澄華(2001)。人格特質與網路人際互動對網路成癮的影響。私立輔仁大學心理學系,新北市。
古碧蓮(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關係、師生關係與學習動機之研究。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臺北市。
石文宜(2006)。國中生人格特質、師生互動關係與偏差行為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朱文雄(1992)。班級經營。高雄:復文。
朱伊文(2008)。國小高年級學生依附關係、人際關係與生命意義感相關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嘉義縣。
朱瑞玲(1984)。父母教養方式之變遷。教育資料文摘,14(5),115-134。
江佩縈(2009)。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沈迷現象對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和課業學習之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新竹市。
江金靜(2011)。國民小學師生關係品質與學生學習動機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嘉義縣。
何秋蘭(2004)。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的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吳文平(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交友與人際關係品質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高雄市。
吳正飛(2009)。臺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臺北市。
吳永裕(1996)。單親兒童之親子關係、行為困擾與學習適應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吳秀娟(2009)。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及其創造力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屏東縣。
吳佳玲(1995)。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與青少年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繼親家庭與生親家庭之比較。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臺北市。
吳佳蓉(2002)。隔代教養兒童與非隔代教養兒童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
吳奕成(2008)。都會型國小高年級學童使用網路遊戲之研究—以台北縣光華國小五年級生為例。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新北市。
吳美玲(2002)。大專學生自我知覺的親子關係與人格特質對自殺意念的影響。私立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桃園縣。
吳虹妮(1999)。單、雙親家庭青少年知覺之父母衝突、親子關係與其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彰化縣。
吳淑娟(2012)。新北市國中導師幽默感與師生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台北市。
李弘善(譯)(2002)。Carol Cummings著(2000)。班級經營的雙贏策略(Winning strategies for classroom management)。臺北市:遠流出版。
李玉珍(2006)。國小高年級學生子職角色知覺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高雄市。
李佩怡(1999)。人際關係理論。測量與輔導,152,3152-3156。
李芝熒(2008)。人際關係及個人特質與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之關聯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南市。
李美枝(1998)。中國人親子關係的內涵與功能:以大學生為例。本土心裡學研究,9,3-52。
李雅芬(2003)。受歡迎與被拒絕兒童社交技巧、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李詩萍(2011)。國小高年級學生偶像崇拜與同儕關係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屏東縣。
李靜怡(2005)。國中生的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與其快樂來源、快樂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臺中市。
杜永泰(2004)。華人師生關係測量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臺北市。
沈于嘉(2010)。網路沈迷、親子關係與道德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台北縣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未出版,臺北市。
沈惠萍(2010)。高雄市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親子關係與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周柏宏(2011)。國小學童網際網路使用行為與家庭及個人因素之研究。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嘉義縣。
周盈(2004)。親職教育的過程與反思。國教天地,155,59-66。
林世欣(200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縣。
林生傳(2007)。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林沈明瑩、陳登義、楊蓓(譯)(2005)。Virginia Stair,John Banmen,Jane Gerber,Maria Goromi 著。薩堤爾的家族治療模式。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林怡光(2002)。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對繼親兒童親子關係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南投縣。
林奕汝(2004)。台中市國小高年級網路態度、父母管教方式(網路議題)與兒童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林倩瑜(2008)。國小學童師生關係與學習態度、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新竹市。
林偉傑(2008)。馬祖地區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私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林翠湄(譯)(1995)。Shaffer, D. R.著。社會與人格發展。臺北:桂冠圖書。
邱招婷(2002)。國民中學青少年次級文化同儕關係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邱慶華(2002)。家庭傳播型態與兒童電腦網路態度之相關-以台北市中高年級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臺北市。
侯春如(2004)。夫妻婚姻品質、教養態度與國中子女知覺親子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系,臺北市。
施玉鵬(2002)。出生序、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社會興趣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施宏諭(2004)。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使用網路遊戲與資訊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嘉義縣。
施香如(2001)。迷惘、迷網-談青少年網路使用與輔導。學生輔導,74,18-25。
洪秋蘭(2010)。國中生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洪美鈴(2005)。父母教養態度、知覺青少年子女網路沈迷情形與親子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臺北市。
洪莉惠(2010)。國小學童師生關係、幸福感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臺北市。
洪華檜(2006)。國小中高年級學生的網路行為、管理認同態度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洪雅雯(2001)。國小學童人格特質、同儕接納程度與班級氣氛知覺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洪毓蓮(2001)。台北都會區國中生網路行為、態度、素養之統計分析。國立台北大學統計學系,臺北市。
孫曼蘋(1997)。青少年家用電腦使用之研究-質化研究法初探。第一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http://www.iso.sinics.edu.tw/iso/seminar/infotec/pc.htm
徐士翔(2009)。國小學生同儕關係、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相關研究--以台南縣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屏東縣。
徐瑟筎(2008)。國小學童情緒智力、社交技巧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嘉義縣。
徐慶娟(1996)。兒童同儕地位之家庭因素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臺北市。
涂秀文(1999)。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高強華(1995)。青少年的情緒調適與教育。北縣教育,6,23-27。
張玉瑛(2011)。雲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參與網路遊戲與親子關係同儕互動之相關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雲林縣。
張怡貞(1998)。國小兒童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同儕關係及其相關因素之學生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台東縣。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1984)。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偉豪(2011)。SEM論文寫作不求人。高雄市:三星統計。
張楓明(2006)。親子、師生及同儕關係對國中學生初次偏差行為影響之動態分析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張照璧(1999)。國小學童師生衝突知覺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張慧芝(譯)(2002)。Papalia, D. E., Olds, S. W., & Feldman, R. D.著。人類發展:成人心理學。臺北市:桂冠。
張麗芬(2007)。影響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的重要因素之研究—以台北縣新莊地區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數學教育碩士班,新竹市。
梁嘉真(2007)。國小高年級學生社經地位、父母參與與師生互動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莊玲珠(2000)。國中生親子衝突來源及其處理策略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許月碧(2005)。國小學童親子關係、同儕依附、利社會行為表現與社會智能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縣。
許怡安(2001)。兒童網路使用與網路媒體素養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臺北市。
許明遠(2005)。國小高年級兒童網路使用行為與自我概念、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兩所國小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許郡芳(2009)。國小高年級同儕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臺中市。
許瑞蘭(2001)。國中生依附關係、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縣。
郭玉玲(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親子溝通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嘉義縣。
郭明德(2008)。正面管教法:建構正向師生關係之有效策略。教師天地,155,78-84。
郭奕進(2003)。家庭傳播形態與青少年網路素養之關聯性研究-以臺北市高中高職五專學生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臺北市。
郭為藩(1994)。建立師生新倫理。社會教育年刊,1-2。
郭啟瑞(2005)。國小學童依附關係與人際關係、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臺南市。
陳玉珠(2008)。國小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國小六年級學童為例。私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陳玉蘭(2009)。馬祖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私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陳佩庭(2008)。臺東縣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動機與網路成癮之調查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臺東縣。
陳怡君(2003)。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同儕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臺北市。
陳怡君(2011)。台北市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沈迷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學系,臺北市。
陳俐君(2002)。青少年自尊、親子關係、性態度與性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研究所,彰化縣。
陳厚仁(2003)。國小六年級被同儕忽視學童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陳奎憙(1988)。現代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師大。
陳春秀(2001)。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陳若男(1992)。兒童手足關係與友誼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陳娟娟(2006)。臺北市國民小學一般智能資優班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教育期望與親子關係的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臺北市。
陳淑怡(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結構、情緒智力與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陳增穎(2000)。開啟或封閉?網際網路對青少年人際關係的影響。師友,392,27-30。
陳慧玉(2011)。高雄市國中學生正向心理、同儕關係及生命意義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曾淑華(2003)。國小學生行為困擾、求助對象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曾端真(2005)。剪不斷理還亂-談親子關係諮商中的分化議題。諮商與輔導,231,37-44。
曾端真、曾玲泯(譯)(1996)。Rudolph F. Verderber, Kathleen S. Verderber著。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市:揚智文化。
游森期(2001)。E世代青少年網路成癮及網路使用之輔導策略。學生輔導,74,34-43。
程煒庭(2008)。國小資優生師生關係與性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黃千鳳(2011)。教師與學生的因素對學生投入班級事務與師生關係滿意度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黃玉珍(2002)。高市國中學生人格依附類型、生活適應與師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市。
黃玉蘋(2004)。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黃牧仁(譯)(1999)。Erwin P. 著。兒童到青少年期的友誼發展。臺北市:五南。
黃春枝(1980)。社會變遷與親子關係適應。張老師月刊,5(4),34-40。
黃春枝(1987)。國中生親子關係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55,83-140。
黃迺毓(1988)。家庭教育。臺北市:五南圖書。
黃淑玲(1995)。國民小學學生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概念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黃淑惠(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親教養方式、教育期望與親子關係之模式探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黃紹烈(2000)。親子互動關係與電腦網路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台北市高中高職學生及其父親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臺北市。
黃逸君(2005)。角色義務與人際請託的影響—以師生關係為例。國立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高雄縣。
黃瑞芳(2007)。國小學童家長參與類型與學校適應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縣。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市:五南圖書。
黃毅志(2003)。「臺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估:社會科學與教育社會學本土化。教育研究集刊,49(4),1-31。
黃懷萱(2006)。父母的社經地位、管教方式及親子關係與兒童學業成就關係之探討。私立臺南女子技術學院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臺南縣。
楊函倞(2012)。國小學童網路使用人格特質與同儕關係之研究。玄奘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新竹市。
楊昌裕(2000)。教訓輔層面的師生關係。訓育研究,39(2),50-56。
楊易蕙(2005)。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臺南縣。
楊惠婷(2005)。國小兒童同儕關係與自我概念、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縣。
楊智翔(2010)。國小教師人格特質、幸福感與師生關係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臺北市。
楊錦登(2000)。論述人際關係。國教輔導,38(3),48-53。
楊錦雲(2004)。國中學生父母管教態度、同儕關係與解釋風格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彰化縣。
董潔如(2002)。高中學生網路使用動機、使用行為、個人特性與網路沉迷現象之初探。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鄒欣純(2009)。國中生的同儕關係、師生關係與學習適應之相關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台中縣。
劉玫君(2008)。國中生父母對子女電腦網路使用態度與其網路監督行為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嘉義市。
劉國弘(2010)。臺北市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網路素養與人際關係之探討。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教學碩士學位班,臺北市。
劉雁婷(2010)。國小學童之網路使用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高雄市高年級學童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
劉樂農(2006)。高雄市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歐申談(譯)(1993)。Dr. Thomas Gordon著。教師效能訓練。三重市:新雨出版社。
潘正德(1993)。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關係。學生輔導通訊,25,24-31。
潘玉鳳(2003)。親子關係團體之父母教養與互動歷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南市。
蔡秀英(2009)。澎湖縣國小學童涉入網路遊戲與其同儕關係、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南市。
蔡其螢(2004)。國小中年級受同儕歡迎兒童與被同儕拒絕兒童其社會行為之研究-以三年級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學系,臺中市。
蔡典謨(2001)。低成就資優學生家庭影響之質的研究。資優教育研究,1(1),57-84。
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2001)。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臺北市:心理。
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2011)。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第三版)。臺北市:心理。
蔡祥麟(2010)。國小學生知覺教師幽默感對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師生關係之中介效果。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蔡智發(2012)。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與親子關係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某國中為例。私立義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高雄市。
蔡麗雪(2006)。國民小學學生內外控傾向、學生能力與外表吸引力對同儕關係之影響—社交技巧的調節效果。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鄧瑞源(2007)。新竹市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網路使用行為及其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教育處學校行政碩士在職進修專班,新竹市。
鄭媖瑋(2003)。E世代網路價值觀與網路偏差行為。學生輔導,89,42-53。
鄭惠環(2005)。青少年子女的父子互動關係與其未來父職角色期待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
鄭雅真(2008)。參與線上遊戲之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與親子衝突相關性之研究-以高雄縣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臺南市。
鄭碧招(2004)。親子共讀對親子關係影響之研究-以台南縣國小高年級學生與家長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鄭綺兒(2002)。影響台北市國小學生電腦網路態度相關因素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臺北市。
盧浩傑(2007)。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偏差行為、學業成就之相關性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高雄市。
蕭妙仙(2010)。國民中學學校氛圍、學校歸屬感與師生關係之研究。私立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彰化縣。
賴昱霖(2007)。國小學童網際網路使用行為與資訊能力之相關研究-以雲林縣國小高年級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雲林縣。
賴靜如(2011)。新北市蘆洲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師生關係與挫折容忍力之研究。私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駱利萍(2011)。國中生網路使用與親子互動之研究-以苗栗縣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聯合大學資訊與社會研究所,苗栗市。
駱俊宏(2005)。E世代青少年心理健康與師生關係內涵之探析。學生輔導,99,160-166。
薛秀(2001)。國中學生電腦網路使用與親子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謝明達(2005)。國民中小學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區辨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班,花蓮縣。
謝雅麗(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關係、家庭氣氛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高雄縣。
鍾佩育(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自我概念、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屏東市。
鍾思嘉編譯(1984)。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大洋。
韓佩凌(2000)。臺灣中學生網路使用者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對網路沉迷現象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臺北市。
簡茂發(1983)。國小學童友伴關係的相關因素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6,71-88。
羅品欣(2004)。國小兒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臺北市。
羅清俊(200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打開天窗說量化。臺北市:威仕曼文化。
羅寶鳳(2005)。從自體心理學的理論分析師生關係及其對人格建構的影響。教育與心理研究,28(2),325-352。
關雅之(2008)。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父母管教方式之關係-一個追蹤調查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臺北市。
嚴增虹(2002)。國小學童網際網路使用者背景、行為與心理特質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初等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臺南市。
蘇建文(1993)。幼兒與母親間依附關係與其學校社會能力表現之研究。花師教育學報,2,263-292。
蘇玲媛(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人際智能、父母教養方式對同儕關係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蘇英玫(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關係與校園偏差行為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龔惠文(2005)。國小六年級家庭休閒參與、家庭休閒阻礙與知覺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二、英文部分
Ashiabi, S. (2000). Promoting the emotional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er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28, 79-84.
Argyle, M. & Henderson, M.(1985).The anatomy of relationships and the rules and skills needed to manage them successfully. London, England:Penguin.
Berk, L. E. (1997). Child development. Boston:Allyn & Bacon.
Bowlby, J.(1988). A secure base:parent-child attachment and healthy human development. New York:Basic Books.
Buhrmester, D.& Furman,W.(1987). The Development of companionship and intimacy.Child Development, 58,1101-1113.
Dobransky, N. D. & Frymier, A. B. (2004). Developing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through out of class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52(3), 211-223.
Hsiang, C., Rolf, W., & Michael, N.(2000).Exploring Web users’optimal flow experienc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Pepole,13(4),281-390.
Holden, G, W.(1997) Parents and the dynamics of child rearing. Westview Press.
Krault, R., Patterson, J., Lundmark, V., Kiesler, S., Mukopadhyay,T., & Scherlis,W.(1999).
Internet Paradox:A social technology that reduces socialinvolve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539,1017-1031.
Murray, C., & Malmgren, K. (2005). Implementing a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program in a high-poverty urban school: Effects on social, emotional, and academic adjustment and lessons learned.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43(2), 137-152.
Reisberg, L.(2000).10% students may spend too much time onlin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46,43-50.
Rudasill, K. M., Reio, Jr., Stipanovic, N., & Taylor, J. E. (2010).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 quality, difficult temperament, and risky behavior from childhood to early adolescence.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48(5), 389-412.
Russel, D. W.(1996). Job-related stress,social support,and burnout among teacher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72(20),269-274.
Sanders, C. E., Field, T. M., Diego, M. K., & Kaplan, M.(2000). The relationship of internet use to depression and social isolation among adolescents. Adolescence, 35,237-243.
Watt, D. & White, J.(1999). Computers and the family life:A family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30,1-15.
Wentzel, K.R., & Galdwell, K.(1997). Friendship, peer acceptance, and group membership:Relations to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middle school.Child Development,68(6),1198-1209.
Young, K.S. & Rogers, R.C.(1998).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epression and Internet Addicition. 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1(1),25-28.
封面
致謝辭
中英文摘要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3.6.26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3.6.2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相關論文

1. 同理心團體訓練對父母離異兒童人際關係之研究
2. 國小資優生對普通班導師教學行為與師生關係、同儕關係知覺之研究
3. 國小兼任行政教師工作情境對工作倦怠的影響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
4. 學校行銷策略之評估-以臺北市一所國小為例
5. 教師教學風格、班級氣氛對學童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以基隆市公立國小為例
6. 學校文化、校長領導行為、情緒勞務對教師集體效能感影響之研究---以基隆市公立國小教師為例
7. 新住民子女學校生活適應與社會科成就表現之相關研究- 以新北市埔墘國小為例
8. 國小高年級學生性知識來源、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影響性態度之研究
9. 萬華聯絡處慈濟志工情緒勞務與志願服務投入關係之研究-以公共服務動機、角色衝突為前導變項
10. 臺北市國小教師數學電子教科書使用情形與使用滿意度之研究
11. 家庭結構、家長教師管教方式與國小學童遲到情形及看待遲到的態度-以新北市公立國小為例
12. 父母教養方式、教師管教類型與道德行為之研究─以桃園縣公立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
13. 國小學童家庭氣氛、情緒智力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以新北市公立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
14. 比較已婚、未婚教師工作壓力、生活型態與休閒參與之研究-以臺北市國小教師為例
15. 國小教師人格特質、社會支持、工作壓力與幸福感之研究—以新北市公立國小教師為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