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黃玉瑤
中文論文名稱:運用「工作站學習法」提昇國小四年級學童之英語字彙學習成就與學習參與度之行動研究
指導教授姓名:林吟霞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102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6
中文關鍵詞:自主學習工作站學習法英語字彙學習成就學習參與度
英文關鍵字:autonomous learningworkstations teachingEnglish achievementlearning engagement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6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54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旨在探討運用「工作站學習法」進行英語教學,對於國小四年級學童的英語字彙學習成就與學習參與度之影響。研究者並試圖一窺「工作站學習法」運用在教學中的發展與實施歷程,以及研究者在教學中的省思與成長為何。
研究者以所任教之新北市某國小四年級同一班級的22位學童為研究對象,運用「工作站學習法」設計英語教學課程,實施為期11週的教學,每週包含兩節課。透過學生學習紀錄單、學生課堂觀察表、學生課程回饋單、教師札記、協同教師教學會議以及英語字彙學習成就單元後測等質性與量化資料的蒐集,研究者據此加以分析、探討。
此研究之結果主要有以下三點。第一,運用「工作站學習法」進行英語教學,能提昇學生之英語「聽」、「說」、「讀」、「寫」層面的能力,惟「拼寫」能力部份需再多加強。第二,學童在經過運用「工作站學習法」的課程進行學習後,不僅自信心有所提昇,對於學習更有熱忱,並且能在活動過程中展現自主學習的態度,能夠個別學習,也能夠與人合作,在學習參與度提昇許多。第三、透過此行動研究歷程,研究者提昇了其教學專業知能。在學生學習成就程度不一的班級中,研究者尊重學生的意願,遂採用彈性分組。並運用多樣化的教學媒材設計活動,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供每位學生學習機會,兼顧每位學生的學習需求與學習特質,也達到適性教學的目標。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研究者建議教師可以將之運用於英語教學,除此之外,也建議其他教師可嘗試運用於不同科目,規劃並發展出適切的方案。並提供對此議題有興趣之相關教育工作者、研究人員作為參考。
Abstract

The researcher takes action research in this stud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s on Fourth Graders’ English vocabulary achievement and leaning engagement by implementing “Workstations Teaching”. Moreover, the research tries to examine the process of the teaching development and how the researcher reflects on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gets growth.

Twenty-two fourth graders with different English levels in the same class in elementary school in New Taipei City were the objects of this study. These fourth graders took two lessons in a week and received the English programs by “Workstations Teaching” for eleven weeks. The research collected the data from students’ learning records, classroom observation sheet, teacher’s teaching logs, students’ feedback toward the English program, interviews with the collaborative teachers, the protest of the units, and so forth. And then, the research did the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explained as follows. First of all, after being taught the English program by “Workstations Teaching”, students’ English vocabulary achievement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cluding the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skills. However, the English achievement of “Writing” skill was not good as the others, so the research should put more efforts on it in the teaching. Second, after learning in different “workstations” of the English program, students felt more confident of themselves and they were more enthusiastic about English learning. Students showed the attitudes of autonomous learning in the activities, either in self-learning or in group-learning. They were much engaged in learning more than ever. Third, through the process of this study, the research improved the teach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When teaching th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English levels in one class, the research used flexible grouping in order to respect students’ wills. For the sake of inducing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the research designed activities by various materials. Giving everyone student the chance to learn and meeting their learning need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tiation were the main goals of “adaptive education” that the research achieves in this study.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they were indicated that teachers could employ “Workstations Teaching” in English teaching. The research also suggested that teachers could imply “Workstations Teaching” to different subjects. They could develop and conduct the “Workstations” program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udent’s needs. The suggestions were also made for those researcher and teaching stuffs who are interested in it.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壹、背景…………………………………………………………… 1
貳、動機……………………………………………………………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8
壹、「工作站學習法」 …………………………………………… 8
貳、英語字彙學習成就…………………………………………… 8
參、英語學習參與度……………………………………………… 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壹、研究範圍……………………………………………………… 9
貳、研究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字彙學習與教學法………………………………………… 13
壹、英語字彙學習之探討………………………………………… 13
貳、英語字彙教學法之探討……………………………………… 15
參、合作學習與英語字彙學習之相關研究……………………… 21
第二節 「工作站學習法」之意涵與相關概念探討……………… 25
壹、「工作站學習法」之意涵 …………………………………… 25
貳、「工作站」相關概念之探討 ………………………………… 30
一、「學習站」教學概念 …………………………………… 30
二、蒙特梭利教學法之「學習角」………………………… 33
三、多元評量之「闖關評量」……………………………… 34
四、小結……………………………………………………… 35

第三章 研究設計 ………………………………………………………… 39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39
壹、研究方法-行動研究 ………………………………………… 39
貳、研究流程……………………………………………………… 40
參、研究架構……………………………………………………… 43
第二節 研究情境…………………………………………………… 43
壹、研究場域……………………………………………………… 43
貳、研究對象……………………………………………………… 45
參、研究參與者…………………………………………………… 47
第三節 教學設計…………………………………………………… 49
壹、教學目標……………………………………………………… 49
貳、教學內容……………………………………………………… 51
參、教學活動……………………………………………………… 52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處理…………………………………………… 56
壹、量化資料蒐集………………………………………………… 56
貳、質性資料蒐集………………………………………………… 57
參、資料整理與編號……………………………………………… 59
肆、研究效度……………………………………………………… 60
伍、研究倫理……………………………………………………… 6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63
第一節 教學發展與活動實施之分析……………………………… 63
壹、第一單元How’s the weather? 課程發展…………………… 65
貳、第二單元What day is today?課程發展……………………… 72
參、第三單元Whose watch is this? 課程發展…………………… 77
肆、第四單元Where is it? 課程發展 …………………………… 81
伍、小結…………………………………………………………… 85
第二節 學生英語字彙學習成效之分析 …………………………… 87
壹、英語字彙學習成效之綜合分析……………………………… 87
貳、英語字彙能力聽、說、讀、寫四個層面之分析…………… 91
一、英語字彙能力-「聽」層面的分析 …………………… 91
二、英語字彙能力-「說」層面的分析 …………………… 93
三、英語字彙能力-「讀」層面的分析 …………………… 94
四、英語字彙能力-「寫」層面的分析 …………………… 96
參、學校定期評量學習成效之分析……………………………… 97
肆、小結…………………………………………………………… 99
第三節 學生學習參與度之分析…………………………………… 99
壹、全體學生與家長對課程回饋之分析與探討………………… 100
一、全體學生對於課程回饋之情形………………………… 100
二、全體學生家長對於課程回饋之情形…………………… 109
貳、全體學生課堂表現之分析與探討…………………………… 111
參、焦點學生學習情形之分析…………………………………… 116
肆、小結…………………………………………………………… 123
第四節 研究者的成長 …………………………………………………… 124
壹、學生的學習…………………………………………………… 124
貳、英語教學課程設計…………………………………………… 129
參、行動研究……………………………………………………… 132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 13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3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45

參考文獻 …………………………………………………………………… 151
壹、中文部份………………………………………………………… 151
貳、英文部份………………………………………………………… 154

附錄 ………………………………………………………………………… 155
附錄一 ………………………………………………………………… 155
附錄二 ………………………………………………………………… 158
附錄三 ………………………………………………………………… 159
附錄四 ………………………………………………………………… 160
附錄五 ………………………………………………………………… 161
附錄六 ………………………………………………………………… 162
附錄七 ………………………………………………………………… 164
附錄八 ………………………………………………………………… 165
壹、中文部份
王彩鸝 (2012年6月22日)。英語雙峰現象恐蔓延至高中。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397890
朱敬先 (1999)。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朱曉萍(2012)。運用合作學習法進行看圖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朱錫琴 (2002)。教學法簡介。九年一貫語文領域(英語文組)研習手冊。台北:教育部。
朱錫琴(2003)。教學法簡介。未出版,載於第1243期九年一貫課程深耕計畫種子教師研習資料,8-40。
江美香(2005)。苗栗縣國小英語教學現況調查研究。台東大學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何青芳 (2004)。電腦合作學習在國小英語認字學習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俊憲、黃政傑(2006)。合作學習的發展與前瞻。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3-55。台北市:五南。
吳耀明(2005)。國小五年級社會領域實施問題本位學習的歷程與成效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臺北:心理出版社。
李欣樺(2011)。合作學習融入問題解決之數位遊戲對國小學生自然科學合作學習能力及學習成就之影響。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美誼(2005)。多媒體英語歌曲教學對提升國小學童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杜正治(1993)。補救教學的實施。台北:心理。
周中天 (2002)。英語學習勿強求速效。敦煌英語教學雜誌,34,48-50。
周欣譯(1994)。Maria MonteSSori著。蒙特梭利教學法。台北市:桂冠。
林于雯(2002)。 屏東縣國民小學英語教學實施現況及其遭遇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林吟霞(2008)。德國初等教育課程與教學分析—多元、彈性與自主學習特色。國教新知,55(3),56-72。
林吟霞(2008)。德國適性教育實務篇:中小學自主學習取向教學法之運用。教師天地,159,16-23。
林吟霞(2007)。德國小學落實學童主體性教育目標初探—初等教育數學科課程與教學之分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0(2),17-34。
林吟霞(2009)。德國適性教育實務篇:中小學自主學習取向教學法之運用。教師天地,159,16-23。
林佳徵(2010)。iPod touch 對國小四年級學童英語學習態度與英語學習成就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林宜蓁(2009)。多媒體小組合作教學在社區學童英語聽說讀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林芳憶(2009)。融合「關鍵字學習法」及「字母拼讀法」之教學對於國小五年級學童學習英語單字之影響。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建平(1997)。學習輔導-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邱毓雯(2007)。國小英語教學問題之探討。研習資訊,24(4),135-140。
施玉惠 (2001b)。溝通式教學法:針對九年一貫新課程。英語教學,25(3),5-21。
施玉惠主編(2001a)。國民中小學英語教學活動設計及評量指引。台北:教育部。
施美如(2005)。台中市國民小學英語教學現況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孫美玲(2012)。朗讀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閱讀理解暨字彙習得之成效。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智華(2013年2月6日)。9萬國高中教師 研習差異化教學。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40217
張武昌 (2006)。台灣的英語教育:現況與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9,129-144。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新仁(2000)。補救教學面面觀。載於邱上真、張新仁、洪麗瑜、陳美芳合著之補救教學理論與實務,1-40。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梁彩玲(2003)。英語教學七大迷思。台北:經典傳訊。
梁彩玲(2006)。透過合作學習培養英語溝通能力。載於黃政傑、吳俊憲(主編),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157-199。台北:五南。
莊金永(2005)。我國國小實施英語課程之歷史探究。「2005華人教育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許純鳳(2012)。消滅雙峰,合作學習見效。立報。取自: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24343
郭生玉(1995)。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
陳昇飛(2010)。幼稚園教室言談之探究。朝陽人文學刊,8(2),59-90。
陳春利(2009)。戲劇教育策略融入國小五年級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純音 (2001),字彙教學與評量,國民中小學英語教學活動設計及評量指引。台北: 教育部。
曾允薇(2008)。以學習站模式進行國小字母拼讀法補救教學之效益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曾亦苓(2004)。闖關評量在國小英語科教學應用之研究。慈濟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曾泓璋(2005)。應用電腦擬題學習策略對英語字彙學習成就與學習情意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思維(2005)。國民小學學生英語焦慮與英語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曾秋華(2005)。運用「合作學習」於國小英語混合能力教學之研究: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黃冠雯(2007)。運用合作學習於國小英語教學:發展與成效之研究-以屏東縣國小六年級學童為例。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 五南。
黃珮玲(2007)。運用資訊融入與合作學習策略進行國小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黃埱懿 (2002)。不一樣的評量--數學闖關樂趣多。台北教育通訊,92,2。
黃瑾瑜(2002)。國民小學英語教學實施現況及意見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黃瓊慧(2011)。新北市國小全面辦理「活化課程」實驗方案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葉錫南(2003)。九年一貫課程與英語師資培育。「課程綱要實施檢討與展望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詹餘靜(2004)。教師、教學、評量與教材-九年一貫課程國小英語教學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7,167-196。
詹餘靜、姜毓玟(2004)。國小英語補救教學:英語童書閱讀教學策略之應用。國术教育,44(5),20-28。
廖郁馨(2009)。運用英文童謠進行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桂君(2007)。未來教室的建制與應用-以英語教學結合電子白板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潘思存(2011)。閃示卡視覺字彙教學對臺灣小學生的英文認字能力影響。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蔡幸穎(2007)。任務型教學法對國小學童英語字彙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逸梅(2009)。國小級任教師實施英語科同儕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盧富美(1992)。談合作學習及其教學流程。教師之友,33(4),3-8。
薛秀宜 (2005)。國小英語教育現況問題與爭議困境。教育研究月刊,138,103-112。
簡茂發(1999)。多元化評量之理念與方法。教師天地,99,11-17。


貳、英文部份

Brown, D.H. (1994). 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Prentice Hall Regents.
Brown, D.H. (2000).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4th ed) New York: Longman
Brown, D.H. (2001).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3rd ed.: Pearson Education ESL.
Burpo, D. C. & Wheeler, P. (1994). Cooperative learning centers in an inner city classroom. Teaching K-8, AuguSt/September, 75-77.
Consgrove, M.S. (1992).Inside learning center.(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56875)
Gardner, H. (1993). Multiple intelligences-The theory in practice. NY: Basic Books.
Guseo, J.B. (1992). Cooperative learning vs. Small-group discussion and group projects: The critical differences.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college teaching, 2(3), 4-9.
Harmer, Jeremy(1991)Teaching Vocabulary: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Longman:Longman HandbookS for Language Teachers. Retrieved from
http://atiyepestel.files.wordpress.com/2013/05/jeremy-harmer-the-practice-of-english-language-teaching.pdf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 In S. Sharan (Ed.),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and research, 23-37,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Krashen, S & Terrell, T (1983). The natural approach: Learning acquisition in the classroom. Oxford, Pergamon
LarSen-Freeman, D. (2000).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 (2nd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wiS, M. (1993). The lexical approach. Hove, UK: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
Peter Yougqi Gu (2003).Vocabulary Learn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Person, TaSk, Context and Strategies (TESL-EJ). Retrieved from
http://www.tesl-ej.org/wordpreSS/iSSueS/volume7/ej26/ej26a4/
Richards, J. C. & Rodgers, T. S. (1986, 2001).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A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