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馮雅雯
中文論文名稱:媽媽我有話要說--老大面對媽媽不同對待時之知覺和詮釋
英文論文名稱:Mom, I have something to tell you—The eldest siblings face of Mother’s differential treatment of perce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指導教授姓名:金瑞芝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兒童發展碩士學位學程
論文出版年:100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1
中文關鍵詞:不同對待知覺
英文關鍵字:differential treatmentpercept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83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老大面對媽媽有不同對待時之知覺和詮釋,以及這些知覺和詮釋背後所呈現的意義。研究主要以質性研究的方式進行,研究對象為一個核心家庭中的媽媽和一對姊妹,姊妹年齡分別為12歲(六年級)和8歲(二年級),透過為期近七個月的參與觀察,以老大的觀點和立場去瞭解老大面對媽媽有不同對待時的知覺和詮釋,並且深入探討其知覺和詮釋所呈現的背後意義。

本研究發現老大面對媽媽不同對待可從「選擇權被剝奪」、「媽媽的立場偏頗」、「違反說好的約定」以及「雙重標準的獎懲」四個層面,去瞭解老大的知覺和詮釋。而這些知覺和詮釋其背後所呈現的意義可從「發展」、「個人個性」、「傳統價值觀」以及「家庭功能」去探討。其次,本研究也發現,小淇和小楚發生衝突時,媽媽的介入促使原本的手足衝突演變成小淇和媽媽的衝突,導致小淇感到不公平,因此將這些負向情緒轉移在妹妹身上,接著引發妹妹向媽媽告狀,媽媽介入衝突,小淇感到不公平…。最後,小淇、小楚和媽媽就一直處在這樣衝突事件的無限迴圈裡。

最後,給父母的建議,兒童是敏感的,當父母對手足偏愛時,雖然父母都認為自己一視同仁對待每一位孩子,然而兒童還是可以從細節中知覺到自己正接受不公平的對待,若父母未認真面對每一位孩子所想表達的情緒,很容易會促使手足之間的關係處於不和諧狀態,間接也會影響親子之間的親密關係。
This study focused on eldest siblings face of mother’s differential treatment of perce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and the perce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meaning presented. The researcher observed the pair of the sister-sister and mother interaction at home for about seven months, and the siblings aged 12 years old (sixth grade) and 8 years ole (second grade). Through the eldest siblings views and positions to understand that the eldest siblings face of mother’s differential treatment of perce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First, the results were discussed the eldest siblings face of mother’s differential treatment of perce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in 〝be deprived of the to choose〞, 〝position is not unfair〞, 〝breach of contract〞, 〝double standard of reward and punishment〞. On the other hand, the perce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were discussed in development,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value and family functioning.

Second, the findings propose that mother interventioned to siblings conflicts was promoted the eldest siblings feelings unfair.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5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父母對手足的不同對待..............7
第二節 兒童知覺父母不同對待.............1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資料蒐集
第一節 選擇質化研究的原因 ..............21
第二節 研究歷程 ...................22
第三節 資料蒐集 ...................31
第四節 資料處理 ................... 37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小淇面對媽媽有不同對待的知覺和詮釋......43
第二節 小淇、小楚和媽媽之間的循環衝突........64
第三節 小淇心中的想法................70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綜合討論...................79
第二節 建議.....................82
參考文獻.......................87
附錄一 ........................91
一、中文部份

王釗文(2001)。單親家庭成年子女手足關係互動行為及其互動意義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方紫薇、施香如(2000)。國中生面對父母衝突之反應。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1,93-134。

余巧芸(1995)。兒童之手足關係研究:知覺、期望、問題、對策(一)。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李秀卿(2007)。母親對手足衝突的認知與處理方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李美枝(2001)。手足與朋友關係的內涵與功能:從猩猩與人種的表現看演化的藍圖與文化的加工。本士心理學研究,12(16),135-182。

李若琦(2004)。一樣不一樣?--學齡前幼兒父母眼中的男孩女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吳秋雯、穆仁和(1997)。手足變項、父母教養態度與子女手足攻擊行為之相關研究。犯罪學期刊,3,167-190。

周月明(2007)。怎樣愛才不偏心?臺北縣:采竹文化。

涂筱珊(2006)。「資優生手足」手足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台北縣。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嘉倫(2010)。母親對手足衝突的處理策略、手足關係與幼兒同儕互動行為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張煌熙、姚燕瑾(譯)(1996)。瞭解你十二~十四歲的孩子(原作者Margot Waddell)。臺北市:三民。

曹中緯(1996)。大專生嫉妒心理之分析。本土心理學研究,5,72-112。

陳向明(2004)。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若男(1993)。兒童手足關係與友誼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朗文(1996)。青少年與手足互動關係之研究。東吳社會學報,8,123-154。

黃淑惠(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親教養方式、教育期望與親子關係之模式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琴雅(1992)。不同產序子女之生活適應、學校成就及對父母管教態度知覺差異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台北市。

黃瑞琴(200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市:五南。

彭駕騂(1985)。青少年問題探究。臺北市:巨流。

賴美秀(2006)。手足關係之探究。南華大學網路社會學通訊社會學期刊,57。

賴佩汝(2005)。幼兒在家庭中手足互動之研究—以老大觀點詮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二、西文部份

Brody, G. H., Stoneman, Z., & McCoy, J. K.(1992). Associations of Maternal and Paternal Direct and Differential Behavior with Sibling Relationships: Contemporaneous and Longitudinal Analyses. Child Development, 63, 82-92.

Kowal, A., & Kramer, L.(1997).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Parental Differential Treatment. Child Development, 68, 113-126.

McHale, S. M., & Pawletko, T. M.(1992). Differential Treatment of Siblings in Two Family Contexts. Child Development, 63, 68-81.

McHal, S. M., Crouter, A. C., McGuire, S. A., & Updegraff, K. A.(1995). Differential Treatment of Siblings: Links with family Relations and Children’s Well-Being. Child Development, 66, 116-128.

McHal, S. M., Updegraff, K. A., Jackson-Newsom, J., Tucker, C. J., & Crouter, A. C.(2000). When Does Parents’ Diferential Treatment Have Negative Implications for Siblings? Social Development, 9 (2), 150-172.

Simpson, J. A., & Weiner, E. S. C.,(1989).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nd 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Quittner, A. L., & Opipari, L. C.(1994). differential Treatment of Siblings: Interview and diary Analyses Comparing Two Family Contexts. Child development, 65, 800-814.
(此全文未開放授權)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一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不公開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