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張惠晴
研究生英文姓名:Chang, Hui-ching
中文論文名稱:孩子眼中的母親
英文論文名稱:A study on motherhood of children's perceptions
指導教授姓名:幸曼玲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兒童發展碩士學位學程
論文出版年:99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6
中文關鍵詞:幼兒觀點母職
英文關鍵字:children’s perceptionsmotherhood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48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4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從孩子的觀點出發,探討學齡前幼兒眼中母親的樣貌與其代表意義。
透過研究者對全班幼兒講述12次母親相關繪本,引發孩子分享對母親的相關經驗與看法,從中選取四位幼兒做為主要研究對象,並對四位幼兒個別訪談一次,以此蒐集四位幼兒口語資料,並將口語資料進行分析。

本研究發現,四位幼兒個別對母親的描述如下:
1.文文眼中的媽媽:媽媽很漂亮會打扮,具備勇敢與愛分享特質,照顧家庭很用心,為他做了許多事。媽媽在家裡照顧他很重要,且常關心與陪伴他。
2.小均眼中的媽媽:上班是媽媽很重要的工作,家事下班再做,所以上下班都很忙碌。媽媽有時會生氣,但是為她好,可是抱她親她時會更好一點。
3.小義眼中的媽媽:媽媽化妝、穿裙子就很漂亮,是溫柔不幼稚但有權力的人。媽媽不一定要上班,但要打掃家裡,所以常忙家事不能陪他玩。他愛媽媽,也感受媽媽愛他的方式,期待媽媽多給一點自由空間。
4.暐暐眼中的媽媽:媽媽不同季節有不同的打扮,個性只有一點點兇,平常很溫柔可愛,媽媽適合擔任老師的角色和在家照顧小孩。

綜合四位幼兒對母親的看法有四種層面:
1.媽媽個人特質:關注媽媽內外在特質與喜好,並判斷當媽媽應具備的條件。
2.生活照顧層面:媽媽為家庭與孩子忙碌,且常為孩子做事。媽媽是否要上班有不同的見解。
3.教育層面:媽媽幫助他們學習和提醒生活細節,犯錯時也扮演黑臉的角色。
4.情感層面:媽媽是安慰者、傾聽者,給予情感支持。孩子對媽媽有小小期待。

綜觀來看,孩子眼中的媽媽有許多樣貌,哪些是孩子注意到,而哪些則無,藉此調整媽媽傳遞的訊息,讓親子之間有更多了解與溝通,以增進親子關係。
This research is to investigate motherhood of children’s perceptions.
The researcher tell mother related picture books to all children in classroom in order to cause children’s experience and perspectives about mother. To choose four children among all as main object of study. The researcher interview this four children individually to collect and analyze their oral data.

The main finding about four children’s characterization are as follows.
1. Wen Wen’s perception: Mother is beautiful and good at dress up. She has brave and shared characteristic. Mother takes care of family attentively and does many matters for him. Mother at home looks after him to be very important, and often cared that with accompanies him.
2. Jiun’s perception: Goes to work to mother is very important, the family work could be done after getting off work. Therefore mother is very busy all day long. Mother sometimes get angry, but be good for her. However, she get better felling when mother hug and kiss her.
3. Yi’s perception: Mother is very attractive just putting on make-up and skirt. She is tender and not childish, but powerful. Mother does not necessarily go to work, but must do housework, therefore mother is often too busy to be able to play with him. He loves mother, and feels mother’s love, too. He anticipates that mother gives him some free space.
4. Wei Wei’s perception: Mother has different appearance in different seasons. She is gentle and loveable with little fierce. Mother is suitable to play teacher's role and to look after child at home.

Four children’s perceptions divide into four kind of category to the mother.
1. Mother’s characteristic: Children pay attention to mother in internal and external characteristic and likes, then they judge condition what to be mother.
2. Life attendance: Mother bustles about family and children, and she often does many matters for them. Children have different opinion that mother should go to work or not.
3. Education: Mother help children to learn and remind them. But when children make mistakes, mother will punished them.
4. Emotion: It’s the pacifier and listener to mother who give emotion support to children. Children have some anticipations to their mother.

In brief, motherhood of children’s perceptions have many different category, which to be attention or not to children. To adjust information which mother transmits, could let parent-child have more understandings and communication, promotes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背景………………………………………………………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母職角色……………………………………………………… 11
第二節 孩子對母職的知覺…………………………………………… 23
第三節 敘說分析法…………………………………………………… 36

第三章 研究歷程
第一節 研究情境程…………………………………………………… 43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流………………………………………………… 50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6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孩子們的媽媽………………………………………………… 75
第二節 媽媽個人特質………………………………………………… 94
第三節 生活照顧層面………………………………………………… 105
第四節 教育層面……………………………………………………… 116
第五節 情感層面……………………………………………………… 120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2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32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35
英文部分……………………………………………………………………… 139

附錄
附錄一 家長同意書…………………………………………………………… 141
附錄二 研究使用繪本資料…………………………………………………… 142

表次
表3-2-1 繪本分享相關資料………………………………………………… 53
表3-2-2 個別訪談相關資料………………………………………………… 57
表3-2-3 四位幼兒基本資料………………………………………………… 58
表3-3-1 資料分析範圍……………………………………………………… 70
表3-3-2 編碼概念與類別…………………………………………………… 73
一、中文部分
米德(Mead, M.)著(1990)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宋踐等譯)。台北市:遠流。(原作1963年出版)。
吳芝儀(2005)。敘事研究的方法論探討。載於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145-188頁)。嘉義縣:南華大學社會所。
林娟芬(2000)。敘說分析與生命主題。線上檢索日期:2008/11/27。檢自:http://www.ttcs.org.tw/~church/25.2/09.htm
林麗卿(2000)。童言童語非同小可---談幼兒敘事體之功能。國教世紀,187,28-35。
林麗卿(2000)。敘事體在學前幼兒發展中之功能探討。新竹師院學報,13,149-186。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洪慧娟(2000)。幼兒故事內容及結構之分析研究─以一個全語言幼稚園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慧芬(1996)。幼兒圖畫書中父親及母親角色之內容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美惠(1983)。子女心目中母親職分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教育學院輔導學系輔導學報,6,29-51。
莊雪芳(2004)。台中市母親母職角色信念與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莊瓊惠(1994)。幼兒說故事內容與結構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恩傑(Engle, S.)著(1998)孩子說的故事:了解童年的敘事(The stories children tell: making sense of narratives of childhood,黃孟嬌譯)。台北市:成長。(原作1995年出版)。
許育光(2000)。敘說研究的初步探討─從故事性思考和互為主體的觀點出發。輔導季刊,36(4),17-26。
陳淑芬(2004)。警察的夫妻關係之敘說性研究,私立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陳惠娟、郭丁熒(1998)。「母職」概念的內涵之探討─女性主義觀點。教育研究集刊,41,73-101。
陳瑩娟(2004)。學齡前兒童性別認知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保隆、謝寶煖(2006)。學術論文寫作APA規範。台北市:華泰文化。
張瀞文(1997)。女性的母職─社會學觀點的批判分析。社教雙月刊,77,20-25。
張鑑如(2006)。台灣與大陸兒童敘事能力之發展:腳本,生活經驗,與想像故事(NSC94-2413-H-OO3-044-)。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教育系。
張鑑如、章菁(2002)。幼兒敘述能力之發展:多年期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編,國立嘉義大學舉辦之「九十一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1615-1641)。嘉義縣。
質性心理學(丁興祥等譯)(2006)。台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2003)
歐茨(Olds, S.W.)& 巴巴利亞(Papalia, D.E.)著(1991)兒童發展(Child Development,黃慧貞譯)。台北市:桂冠。(原作1986年出版)。
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2001)。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台北市:心理。
蔡敏玲(2005)。幼兒個人經驗敘說之內容、風格與意義初探。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學報,18(2),323-358。
潘淑滿(2005)。台灣母職圖像。女性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0,41-91。
潘慧玲(主編)(2004)。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台北市:高等教育。
鄭美君(2004)。台灣當代女性作家「母職角色」主題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鄭淑蓮(2005)。說一個家的故事─透過幼兒自製繪本敘說家的故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錡寶香(2003)。國小低閱讀能力學童與一般閱讀能力學童的敘事能力:篇章凝聚之分析。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4,63-84。
錡寶香(2004)。國小低閱讀能力學童與一般閱讀能力學童的敘事能力:故事結構之分析。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6,247-269。
蘇建文(1968)。兒童心目中父母職分之調查研究。心理與教育,2,87-109。
蘇建文、林美珍、程小危、林惠雅、幸曼玲、陳李綢等(1998)。發展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Chodorow, N. J. 著(2003)母職的再生產:心理分析與性別社會學(The 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張君玫譯)。台北市:群學。(原作1978年出版)。
Newman, P., & Newman, B.著(1994)發展心理學─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Development Through Life-A Psychosocial Approach,郭靜晃、吳幸玲譯)。台北市:揚智文化。(原作1975年出版)。
Riessman, C. K. 著(2003)敘說分析(Narrative Analysis-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王勇志、鄧明宇譯)。台北市:五南。(原作1993年出版)。

繪本部分:
朱家故事(1986)。文/圖:Anthony Browne。譯:漢聲雜誌。漢聲出版。
我的媽媽真麻煩(2007)。文:芭蓓蒂柯爾。譯:陳質采。遠流出版社出版。
我們的媽媽在哪裡(2003)。文/圖:Diane Goode。譯:余治瑩。上堤文化出版。
我討厭媽媽(2007)。文/圖:酒井駒子。譯:米雅。三之三出版。
我媽媽(2005)。文/圖:Anthony Browne。譯:何儀。格林文化出版。
莎莉,離水遠一點(1998)。文/圖:約翰柏寜罕。譯:林真美。遠流出版社出版。
猜猜我有多愛你(1996)。文:山姆.麥克布雷尼。圖:安妮塔.婕朗。譯:陳淑惠。上誼文化公司出版。
無敵鐵媽媽(2007)。文:大衛卡里。圖:安娜蘿拉。譯:黃聿君。格林文化出版。
媽媽工作爸爸工作(1986)。文:瑪莉卡潘得森、麥克莉侯爾。圖:戴德芮貝特利。譯:方素珍。小書蟲童書坊出版。
媽媽,外面有陽光(2003)。文/圖:徐素霞。和英出版社出版。
媽媽的禮物(2003)。文:黛安古迪。譯:余治瑩。上堤文化出版。
媽媽,買綠豆(2000)。文:曾陽晴。圖:萬華國。信誼基金出版社出版。
媽媽與我(2006)。文:夏洛特佐羅托、安妮塔羅北兒。譯:宋珮。天下雜誌出版。
媽媽最棒爸爸最棒(2008)。文:蘿拉紐玫若芙。圖:琳恩孟辛兒。譯:柯倩華。小魯文化出版。


二、英文部分
Bruner, J.(1987). Life as narrative. Social Research, 54(1), 11-32.
Bruner, J.(1990). Acts of meaning.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ole, M., & Cole, S. (2001).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NY: Worth Publishers.
Denne, J. M. (1975). Mother Don’t Have Long Hair: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Preschool Perceptions of Mother. Chicago: Northeastern Illinois Universit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10180)
Engel, S.(2005). Narrative analysis of children’s experience. In S. Greene & D. Hogan (Eds.), Researching children’s experience: methods and approaches (199-216). London: Sage.
Milkie, M. A., Simon, R. W., & Powell, B. (1997). Through the eyes of children: Youths’ Perceptions and Evaluations of Maternal and Paternal role.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60(3), 218-237.
Miller, P. J., Fung, H., & Mintz, J.(1996). Self-construction through narrative practices: A Chinese and American comparison of early socialization. Ethos, 24(2), 237-280.
Mott, S. M. (1954). Concept of Mother— A study of four-and five-year-old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25(2), 99-106.
Oppenheim, D., Emde, R. N., & Warren, S. (1997). Children’s narrative representations of Mothers: Their development and association with child and mother adaptation. Child Development, 68(1), 127-138.
Polkinghoene, D. E. (1995). Narrative configuration in qualitative analysis. In J. A. Hatch & R. Wisniewski(Eds.). Life History and Narrative(pp.5-24). Washington, DC: FALMER Press.
Riessman, C. K. (2002). Narrative Analysis. In A. M. Huberman & M. B. Miles (Eds.),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er’s Companion(217-270).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Smith, J. A.(Ed.).(2003). Qualitative psychology: a practical guide to research methods.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0.7.29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0.7.2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