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游坤峰
中文論文名稱:劉克莊序跋文研究
指導教授姓名:王基倫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99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0
中文關鍵詞:劉克莊序跋文知人論世文學書畫藝術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45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6
  • 收藏收藏:0
本論文探討劉克莊序跋文的文學、書畫藝術觀點與寫作手法,並且聯繫南宋的文化現象,透過劉克莊序跋文中的評議與闡發,得以發現當時的文學與書畫藝術的時代趨勢,並藉此喚起學界對於南宋散文的重視。
序跋文擁有「知人論世」的特質,因此,本論文由劉克莊的家世背景與師友關係切入探討,試圖理解劉克莊的整體思維與學術理念,他雖然具備理學家的背景,然而在個人的哲學思想與文學觀點當中,卻擁有相當的兼容性,我們除了可以從中扣合序跋文內容的相應性之外,更可以知道他對於當時文學風氣的接受與改造。另外,透過釐清劉克莊入朝之後的仕宦生活,藉此得以推論出劉克莊大量創作序跋文原因與仕宦的顯榮有極大的關聯性。
劉克莊的文學與書畫藝術觀點在序跋文中有大量的論述,本文分析序跋文中對於駢文、古文以及詩歌的觀點,可以看出他在當時扮演了一個承先啟後的重要角色,他傳承了北宋以來的文學觀點,並在接受與批評的過程中,逐漸形構出較為多元的、包容的文學觀點,然而,這並非全然接受各種文學思維,他還是站在理學家的立場,認為文人當以「性情之正」,並且在文辭與內容之間取得平衡,這在南宋理學氛圍較重的環境之中,有過人的體會。而書畫藝術觀點代表著是劉克莊的美學文化,透過整理書畫相關的序跋文,可以得知宋代重視「意境」的欣賞觀點,更進一步可以看出劉克莊對於當時書畫家及作品的評論,實有助於書畫藝術史的佐證。另外,序跋文當中,對於書畫字帖真偽優劣的考辨,他經由大量作品的鑑定與鑑賞,發展出具有理論性質的論述,更有其在金石學上的意義價值。
透過序跋文在宋代的歷史發展概況,可以看出劉克莊序跋文在寫法上的傳承與創新。序跋文關涉人的寫法多樣化,對原著者的事蹟、德性或功勳的描摹;對親友的抒情感發或人生的感慨,無所不包。而關於文學、書畫作品等等,亦能夠以專業的角度,作出評價與論斷,大量的修辭法以及細膩客觀的考辨,賦予作品實質的價值,更透過序跋文而產生與原作者間的相互交流,共同提昇了當時的藝術水準。
由分析劉克莊的序跋文,可以得知他的文學和書畫藝術觀點對於南宋的影響,更能夠從中看出他的序跋文在文體流變當中的意義價值,並且希冀透過本文的研究,開啟學界對於南宋散文的重視。
摘 要 I
致謝辭 III
目 次 IV
第一章 緒論 1
一、劉克莊序跋文研究的價值性 1
二、劉克莊序跋文與南宋散文的研究意義 5
三、研究範圍的界定與研究方法 6
四、研究成果與檢討 9
第二章 劉克莊的家世交遊與仕宦經歷 17
第一節 家世背景 17
一、祖父劉夙(1124-1171)、叔祖劉朔(1127-1170) 18
二、父親劉彌正(1157-1213) 19
三、叔父劉彌邵(1165-1246) 20
第二節 師友關係 21
一、劉克莊的業師 22
二、好友 25
第三節 劉克莊的入朝之後的生活 33
一、第一次入朝:宋理宗端平元年甲午(1234)四十八歲 34
二、第一次罷歸:宋理宗端平三年丙申(1236)五十歲 35
三、第二次入朝:宋理宗淳祐六年丙午(1246)六十歲 36
四、第二次罷歸:宋理宗淳祐六年丙午(1246)六十歲 37
五、第三次入朝:宋理宗淳祐十一年辛亥(1251)六十五歲 38
六、第三次罷歸:宋理宗淳祐十一年辛亥(1251)六十五歲 38
七、第四次入朝:宋理宗景定元年庚申(1260)七十四歲 40
八、致仕引年:宋理宗景定三年壬戌(1262)七十六歲 41
第三章 劉克莊的文學與書畫藝術觀 45
第一節 文學觀點 45
一、駢文 46
二、古文 50
三、詩歌 59
第二節 書畫藝術觀點 71
一、書法作品的藝術審美觀點 71
二、繪畫的藝術審美觀點 79
三、繪畫作品與字帖的考辨 85
第三節 小結 94
一、對南宋文學的批評與反思 95
二、個人文學經驗的總集合 95
三、繼承北宋兼容南宋文學觀點的調和 96
四、呈現南宋的書畫藝術觀點 96
五、各種書畫字帖的考辨經驗 97
第四章 劉克莊序跋文的寫作手法 99
第一節 序文的寫作手法 99
一、序文中的人物描繪 101
二、序文中評介作品的寫作方法 109
第二節 題跋的寫作手法 116
一、重議論的傳統寫作手法 118
二、繼承北宋以來多樣性的寫作手法 122
三、創新性的寫作手法──率直批評的寫作風格 133
第三節 小結 134
第五章 結論 139
一、知人論世與序跋文緊密的關聯性 139
二、文學和書畫藝術觀點在序跋文中的評議與傳播 141
三、多元且紛呈的序跋文寫作手法 145
參考書目 149
一、傳統古籍、文獻 149
二、近代論著、專書 151
三、劉克莊專家研究論著 155
四、學位論文 155
五、單篇論文 156
一、傳統古籍、文獻
[魏]曹丕:《典論》,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3月。
[梁]劉勰著;范文瀾註:《文心雕龍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三刷。
[唐]元稹:《元稹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2004年3月。
[宋]蘇軾:《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
[宋]周密:《武林舊事》,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95年6月。
[宋]周密:《齊東野語》,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7月。
[宋]周密《癸辛雜識》,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1月。
[宋]林希逸:《竹溪鬳齋十一藁續集三十卷》,收錄於《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6月。
[宋]洪邁:《容齋隨筆》,收錄於《叢書集成三編》,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3月。
[宋]真德秀:《西山真文忠公文集》,收錄於《四部叢刊正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
[宋]真德秀:《西山題跋》,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12月。
[宋]陸游:《渭南文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
[宋]陸游:《劍南詩稿》,台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宋]陳騤:《南宋館閣錄(續錄)》,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7月。
[宋]楊萬里:《誠齋詩集》,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宋]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收錄於《四部叢刊正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
[宋]劉克莊撰、[明]毛晉跋《後村先生題跋》四卷,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1月。
[宋]劉克莊撰、張鈞衡校訂《後村先生題跋》十三卷,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7月。
[宋]劉克莊:《後村集》六十卷,收錄於《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6月。
[宋]劉克莊:《後村居士集》五十卷,收錄於《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6月。
[宋]劉克莊:《後村詩話》,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9月。
[宋]劉克莊著,王蓉貴、向以鮮校點:《後村先生大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
社,2008年。
[宋]魏了翁:《鶴山先生大全文集》,收錄於《四部叢刊正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
[元]陸友仁:《硯北雜志》,收錄於《叢書集成三編》,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3月。
[元]脫脫《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台北:鼎文書局,1983年11月三版。
[元]陳繹曾《文章歐冶》收錄於王水照主編《歷代文話》第二冊,上海:復旦大學,2007年11月。
[明]毛晉撰、潘景鄭校訂:《汲古閣書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1月。
[明]黃宗羲撰、[清]全祖望補《宋元學案》,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11月。
[明]康大和等撰:《興化府志》,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年,明萬曆三年刊本,影印自日本內閣文庫。
[明]吳訥、徐師層、陳懋仁:《文體序說三種》,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6月。
[清]王士禛撰、陳乃乾校輯:《重輯漁洋書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1月。
[清]王梓材、馮雲濠《宋元學案補遺》,台北:世界書局,2009年2月。
[清]王之績《鐵立文起》收錄在王水照主編《歷代文話》第四冊,上海:復旦大學,2007年11月。
[清]永瑢等編:《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台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10月初版八刷。
[清]林紓:《春覺齋論文》收錄在王水照編《歷代文話》第七冊,上海:復旦大學,2007年11月。
[清]林紓:《畏廬論文等三種》,台北:文津出版社,1978年7月。
[清]姚鼐編;王文濡評註:《大字本評註古文辭類纂》,台北:華正書局,1988年8月。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6年10月。
[清]莊仲方編:《南宋文範》,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1月。
[清]陸心源:《宋史翼》,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清]曾國藩:《經史百家雜鈔》,台北:世界書局,1972年7月。
[清]盧文弨:《抱經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6月二刷。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8月。
二、近代論著、專書
王水照主編:《宋代文學通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
王先霈主編:《文學批評原理》,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第六刷。
王壯弘:《帖學舉要》,上海:上海書畫,1987年1月。
王偉勇:《南宋詞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9月。
王凱符、張會恩主編:《中國古代寫作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9月。
王雲五編:《四部要籍序跋大全》,台北:華國出版社,1952年4月。
王葆心:《古文辭通義》,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3月。
石峻:《書畫論稿》,台北:華正書局,1982年10月。
成復旺、黃保真、蔡鐘翔:《中國文學理論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年9月第二刷。
朱東潤:《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1月二刷。
何俊:《南宋儒學建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何鎮邦:《文體的自覺與抉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8月。
吳承學:《中國古代文體型態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
吳松弟:《北方移民與南宋社會變遷》,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8月。
李國庭:《宋人年譜叢刊十一‧劉克莊年譜簡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頁7547-7600。
周峰編:《南宋京城杭州》,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
昌彼得、程元敏、王德毅、侯俊德主編:《宋人傳記資料索引》,台北:鼎文書局,2001年6月。
林正秋:《南宋都城臨安》,杭州:西泠印社,1986年5月。
金文亨編:《莆田歷史文化研究》,莆田:廈門大學出版社,1996年3月。
俞崑:《中國繪畫史》,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1月。
俞劍華:〈中國繪畫之起源與動向〉收錄於黃賓虹等編著:《中國書畫論集》,台北:華正書局,1986年4月。
胡明:《南宋詩人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6月。
孫旺、常國武主編:《宋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6月三刷。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5月第十二刷。
徐琛、張朝暉:《中國繪畫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10月。
徐蜀主編:《國家圖書館藏古籍題跋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5月。
徐曉望主編:《福建通史‧宋元》,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徐興華、徐尚衡、居萬榮編著:《中國古代文體總攬》,瀋陽:瀋陽出版社,1994年12月。
徐豔:《晚明小品文體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
祝嘉:《書學史》,上海:上海書局,1990年12月。
馬茂軍:《宋代散文史論》,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4月。
張光賓:《中華書法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4月。
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月二刷。
張智華:《南宋的詩文選本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2年6月。
張毅:《文學文體概說》,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1月。
張毅:《宋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6月三刷。
梁庚堯:《南宋的農村經濟》,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5月。
莆田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志‧莆田縣志‧劉克莊》,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10月,頁1043-1044。
莊申:《中國畫史研究續集》,台北:正中書局,1974年10月。
莊伯和:《中國繪畫史綱》,台北:幼獅文化,1987年6月。
莫礪鋒:《朱熹文學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11月二刷。
許海欽:《論題跋》,台北:一文出版社,1978年6月。
郭英德:《中國古代文體學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臺灣明倫書局,1974年4月。
郭預衡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長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
郭預衡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簡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郭預衡主編:《中國散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5月。
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
陳必祥:《古代散文文體概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10月初版三刷。
陳玉剛:《中國古代散文史》,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8年8月。
陳茂同:《中國歷代職官沿革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1月。
陳飛主編:《中國古代散文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
陳振:《宋代社會政治論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
陳雲君《中國書法史論》,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87年11月。
陶東風:《文體演變及其文化意味》,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
陶秋英編選、虞行校訂:《宋金元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1月。
陶爾夫、劉敬圻:《南宋詞史》,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
傅抱石:《中國的人物畫和山水畫附題款研究》,台北:華正書局,1987年4月。
傅璇琮:《唐宋文史論叢及其他》,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10月。
曾棗莊:《宋代文學與宋代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
程千帆主編:〈宋文學部四‧劉克莊〉,《中華大典‧文學典‧宋遼金元分典》,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4月,頁602-623。
童慶炳:《文體與文體的創造》,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
閔澤平:《南宋理學家散文研究》,濟南:齊魯書舍,2006年12月。
馮振凱:《歷代碑帖鑑賞》,台北:藝術圖書,1996年4月。
馮振凱《中國書法史》,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83年7月。
馮書耕、金仞千編著:《古文通論》,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7年6月。
黃侃:《文心雕龍札記》,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5月。
黃賓虹等編著:《中國書畫論集》,台北:華正書局,1986年4月。
黃寬重:《南宋地方武力:地方軍與民間自衛武力的探討》,台北:東大出版社,2002年3月。
黃寬重:《南宋時代抗金的義軍》,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10月。
黃韻靜:《南宋出版家陳起研究》,台北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6年3月。
楊慶存:《宋代文學論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6月六刷。
鄒太華:《文體隙視》,彰化:合洽出版社,1967年2月。
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台北:雄獅圖書,2000年1月。
熊禮匯:《中國古代散文藝術史論》,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
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福建省志‧人物志‧劉克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0月,頁120-122。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4月。
趙曉嵐:《姜夔與南宋文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5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2001年8月。
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0月初版第四刷。
劉世生、朱瑞青編著:《文體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劉明華:《叢生的文體——唐宋文學五大文體的繁榮》,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5月初版六刷。
劉揚忠、王兆鵬、劉尊明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年鑑2002-2003》,武漢:武漢出版社,2005年1月。
劉馨珺:《南宋荊湖南路的變亂之研究》,台北:台大出版社,1994年6月。
樓滬光、孫琇主編:《中國序跋鑑賞辭典》,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 月。
蔡崇名:《宋四家書法析論》,台北:華正書局,1992年10月。
蔡鎮楚:《中國文學批評史》,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7月二刷。
蔣孔陽、高若海編:《中國學術名著提要‧藝術卷》,上海:復旦大學,1996年11月。
蔣文光:《中國書法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7月。
蔣伯潛:《文體論纂要》,台北:正中書局,1942年6月。
燕永成:《南宋史學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盧有光《王羲之〈蘭亭序〉書法入門》,台北:淑馨出版社,1991年3月。
賴慶芳:《南宋詠梅詞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8月。
錢倉水:《文體分類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
錢穆:《中國文學論叢》,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6月二版一刷。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4月三版。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台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2月。
錢鐘書:《談藝錄》,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2月第二刷。
薛鳳昌:《文體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6月臺二版。
謝稚柳:《水墨畫》,台北:華正書局,1990年4月。
魏勵編:《中國文史簡表彙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6月。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宋、元時期)》,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年6月三刷。
譚家健:《中國古代散文史稿》,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年1月。
顧藎丞:《文體指南》,台北:啟明書局,1958年12月。
(日)兒島獻吉郎著;孫俍工譯:《中國文學通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5月臺一版第二刷。
(日)兒島獻吉郎著;隋樹森譯:《中國文學》,上海:世界書局,1932年12月三版。
(日)遍照金剛撰、盧盛江校考:《文鏡秘府論彙校彙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4月。
(日)廚川白村撰、金溟若譯:《出了象牙之塔》,台北:志文出版社,1984年5月再版。
(法)Gernet, Jacques(謝和耐)撰,馬德程譯:《南宋社會生活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年3月。
(美)韋勒克、華倫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志文出版社,1996年11月再版。
三、劉克莊專家研究論著
王明見:《劉克莊與中國詩學》,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2月。
王錫九:《劉克莊詩學研究》,合肥:黃山書社,2007年9月。
王宇:《劉克莊與南宋學術》,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0月。
王述堯:《劉克莊與南宋後期文學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8年2月。
向以鮮:《超越江湖的詩人—後村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11月。
程章燦:《劉克莊年譜》,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2月。
景紅錄:《劉克莊詩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
四、學位論文
[以劉克莊為研究主題]
王明建:《劉克莊詩學研究》,保定:河北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3年5月。
王述堯:《劉克莊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4月。
李若純:《劉後村文學批評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5月。
咸賢子:《劉後村年譜及其詞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6月。
陳偉光:《後村別調之修辭研究》,九龍:新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彭娟:《劉克莊唐宋詩學史觀研究》,廣州: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5月。
楊淳雅:《劉克莊詩學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25日。
盧雅惠:《劉克莊詞研究》,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1月。
閻君祿:《後村詩論和詩歌創作研究》,成都: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論文,2003年3月。
[其他參考學位論文]
古欣芸:《吳潛與南宋理宗朝政治》,台北:東吳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李明生:《宋代美學思想史論》,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98年4月。
李振明:《南宋禪畫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6月。
姚政志:《南宋福州民間信仰的發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10月。
柳美景:《南宋以前中國繪畫線條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6月。
張春媚:《南宋江湖文人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11月。
張春曉:《亂世華衣下的唱游——宋季士風與文學》,上海: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5月。
甯慧如:《南宋儒者的入仕與教學——特別關注道學家的雙重實踐》,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6月。
劉儒鴻:《宋人對文道關係的論辯》,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7月。
鄭雅薇:《南宋江湖詩派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1年5月。
五、單篇論文
[以劉克莊為研究主題]
方寶璋:〈空巷無人一國狂—從劉克莊詩詞看南宋莆田雜劇百戲〉,《文史知識》總第225期(2000年3月),頁98-100。
王明建:〈文化的多元與詩歌的式微—從劉克莊的觀點看古代詩歌的衰微之因〉,《西南師範大學學報》第30卷第4期(2004年7月),頁166-170。
王明建:〈從老莊到劉克莊「自然」美學觀的發展之路〉,《文學評論》2007年第2期(2007年),頁167-171。
王明建:〈劉克莊的詩人人品論〉,《荊州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6期(2003年),頁21-24。
王明建:〈劉克莊美政「記」體文及其文學史意義〉,《文學遺產》2007年第2期(2007年),頁124-126。
王述堯:〈後村詠史詩略論〉,《河北大學學報》第29卷第2期,總116期(2004年3月),頁96-99。
王述堯:〈從幾種選本中看劉克莊詩歌的接受〉,《社會科學家》總第104期(2003年11月),頁13-16。
王述堯:〈略談劉克莊詠懷詩中的詩論〉,《江西科技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2006年4月),頁76-80。
王述堯:〈試論後村的寫景詩〉,《社會科學家》第2期,總第106期(2004年3月),頁28-32。
王述堯:〈劉克莊前期詞《後村詩餘》研究〉,《東岳論叢》第27卷第3期(2006年5月),頁132-135。
王述堯:〈劉克莊研究綜述〉,《古典文學知識》總115期(2004年4月),頁70-79。
王述堯:〈劉後村題畫詩論略〉,《鹽城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2期(2004年5月),頁55-58。
王述堯:〈歷史的天空—略論賈似道及其與劉克莊的關係〉,《蘭州學刊2004年》第3期,總第138期(2004年),頁235-240。
王達津:〈劉克莊的詩論〉,《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10輯(1985年6月),頁129-140。
王錫九:〈劉克莊的「鍛鍊」說〉,《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第23卷第2期(2007年3月),頁68-73。
王耀華:〈從劉克莊詩作看宋代福建的戲曲〉,《戲曲研究》第10輯(1983年9月),頁182-189。
牟鷺瑋:〈劉克莊詩論精神之管窺〉,《欽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7卷第2期(2002年6月),頁25-28。
李國庭:〈辛派詞人劉克莊〉,《文史知識》第37期(1984年7月13日),頁88-92。
李國庭:〈劉克莊生平及著作述概〉,《福建圖書館學刊》第34期(1988年),頁43-45。
李國庭:〈劉克莊年譜簡編(續)〉,《福建圖書館學刊》第42期(1990年),頁61-70。
李國庭:〈劉克莊年譜簡編〉,《福建圖書館學刊》第41期(1990年),頁51-59+46。
明見:〈劉克莊「詩外功夫」論的理論蘊含〉,《三峽大學學報》第25卷第6期(2003年11月),頁37-40。
明見:〈劉克莊「詩外功夫」論的詩學地位〉,《三峽大學學報》第26卷第3期(2004年5月),頁39-42。
明見:〈劉克莊的詩教觀與中國儒家詩教的演化〉,《甘肅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2003年),頁22-25。
明見:〈劉克莊愛國辛派詞人辨〉,《中國文學研究》第36期(1995年),頁44-55。
明見:〈劉克莊與宋代詩歌風格學〉,《西南師範大學學報》第29卷第2期(2003年3月),頁155-160。
明見:〈論劉克莊的「唐體」觀〉,《山西師大學報》第31卷第2期(2004年4月),頁88-93。
明見:〈論劉克莊的詩人層次論〉,《三峽大學學報》第25卷第1期(2003年1月),頁47-53。
明見:〈論劉克莊的詩歌師法觀〉,《河北大學學報》第27卷第3期,總109期(2002年9月),頁71-74。
明見:〈論劉克莊的詩歌創新觀及其詩學地位〉,《殷都學刊》2003年第2期(2003年),頁71-75/112。
明見:〈論劉克莊關於作官與作詩的矛盾價值觀〉,《三峽大學學報》第24卷第1期(2002年1月),頁39-41。
林志達:〈劉後村家世考〉,《中華技術學院學報》總第21期(2000年9月),頁125-144。
侯體健:〈劉克莊六言詩初探〉,《中國詩學》第11輯(2006年10月),頁151-167。
侯體健:〈劉克莊的梅花詩與梅花詞〉,《新國學》第6卷(2006年11月),頁244-259。
侯體健:〈國色老顏不相稱,今后村非昔后村——百年來劉克莊研究的得與失〉,《長江學術》2008年第4期(2008),頁。
孫克寬:〈晚宋政爭中之劉後村(上)—劉後村與晚宋政治之一〉,《大陸雜誌社》第23卷第7期(1961年10月15日),頁4-10。
孫克寬:〈晚宋政爭中之劉後村(下)—劉後村與晚宋政治之一〉,《大陸雜誌社》第23卷第8期(1961年10月31日),頁17-22。
孫克寬:〈晚宋詩人劉克莊補傳初稿(上)〉,《東海學報》第3卷第1期(1961年6月),頁73-88。
孫克寬:〈劉後村的家世與交遊(上)—劉後村與晚宋政治之一〉,《大陸雜誌社》第22卷第11期(1961年6月15日),頁1-5。
孫克寬:〈劉後村的家世與交遊(下)—劉後村與晚宋政治之一〉,《大陸雜誌社》第22卷第12期(1961年6月30日),頁17-23。
孫克寬:〈劉後村詩學評述〉,《東海學報》第七卷第一期(缺出版日期),頁27-40。
孫克寬:〈劉後村與四靈、江湖〉,《中國詩季刊》第10卷第3期(1979年9月),頁102-107。
張宏生:〈江湖詩派的領袖—劉克莊〉,《古典文學知識》1992年第5期,總第44期(1992年),頁90-97。
張宏生:〈融通與超越—論劉克莊詩〉,《漳州師院學報》1994年第1期(1994年),頁16-21。
張忠綱:〈憂國懷衷腸,報國抒壯志—讀劉克莊〈賀新郎‧國脈微如縷〉詞〉,《文史知識》第125期(1991年11月13日),頁30-33。
張瑞君:〈劉克莊與陸游楊萬里詩歌的繼承關係〉,《河北大學學報》1995年第4期(1995年),頁51-56。
陳文珍:〈劉克莊豪放詞及與莆田傳統文化之關係〉,《三明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十九卷第三期(2002年9月),頁5-9。
陳先汀:〈芻議劉克莊詞學思想〉,《東南學術》2007年第6期(2007年),頁161-165。
陳先汀:〈試論《後村詞》的特色—兼談劉克莊對豪放詞的發展〉,《福州師專學報》第十八卷第三期(1998年9月),頁38-45。
陳先汀:〈劉克莊文學思想管窺〉,(缺期刊名及出版資訊),頁64-65。
陳慶元:〈劉克莊和閩籍江湖詩人〉,《福州師專學報》第15卷第2期(1995年6月),頁25-30。
黃啟方:〈劉克莊的詩論〉,《幼獅學誌》第10卷第3期(1972年9月30日),頁1-24。
黃寶華:〈宋詩學的反思與整合—劉克莊詩學思想述評〉,《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4期(2003年7月),頁61-66。
劉鋒燾:〈後村詞的基本特色及其在南宋詞壇的地位〉,《陝西師範大學學報》第25卷第4期(1996年12月),頁86-90。
盧雅惠:〈劉克莊仕宦時期詞作探析〉,《有鳳初鳴年刊》創刊號(2005年9月),頁59-94。
閻君祿:〈後村研究述評〉,《宜賓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2003年1月),頁53-55+83。
謝重光:〈宋代畲族史的幾個關鍵問題—劉克莊〈漳州諭畬〉新解〉,《福建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總第139期(2006年),頁9-13。
鍾振振:〈說劉克莊〈賀新郎〉「老眼平生空四海」〉,《文史知識》第245期(2001年11月),頁76-77。
嚴國榮:〈劉克莊「本色」詩論〉,《陝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3卷第3期(2004年5月),頁72-74。
[其他參考單篇論文]
王運熙:〈中國古代散文鳥瞰〉,《古典文學知識》總第62期(1995年9月),頁3-14。
王運熙:〈我與中國古代文論研究〉,《古典文學知識》總第52期(1994年1月),頁5-14。
王德毅:〈鄭清之與南宋後期的政爭〉,《大陸雜誌》101卷第6期(2000年12月),頁1-15。
何碧琪:〈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淳化祖帖〉研究〉收錄於《故宮學術季刊》第21卷第4期(2004年夏),頁57-110+214。
李喬:〈談序跋〉,《文史知識》1995年第12期(1995年12月),頁68-72。
段學儉:〈江湖詩人與南宋後期詩論〉,《孔孟月刊》總第447期(1999年11月),頁31-40。
曹之:〈古書序跋之研究〉,《圖書與情報》1996年第2期(1996年6月),頁27-30。
葉崗:〈文體意識與文學史體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七期(2000年9月),頁217-236。
鄭瑤錫:〈禊帖源流〉收錄在《故宮文物月刊》25期(1985年4月),頁133-137。
顏崑陽:〈論「文類體裁」的「藝術性向」與「社會性向」及其「雙向成體」的關係〉,《清華學報》新35卷第2期(2005年12月),頁295-330。
顏崑陽:〈論「文體」與「文類」的涵義及其關係〉,《清華中文學報》第一期(2007年9月),頁1-67。
(日)寺地遵撰,黃秀敏譯:〈黃寬重南宋史研究述詳〉,《漢學研究通訊》總89期(2004年2月),頁13-1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相關論文

無相關論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