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簡伯堅
研究生英文姓名:Chien,Po-Chien
中文論文名稱:一位母親參與其歌舞伎臉症女兒療育與特殊教育歷程之質性個案研究
英文論文名稱:The Process of A Mother Involvement in Intervention Services and Special Education for A Child with Kabuki Make-up Syndrome
指導教授姓名:蔡昆瀛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身心障礙組(日)
論文出版年:100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2
中文關鍵詞:家長參與歌舞伎臉症特殊教育早期療育生態系統論
英文關鍵字:parental involvementkabuki make-up syndromespecial educationearly intervention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11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45
  • 收藏收藏:0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一位歌舞伎臉症女童之母親參與療育與特殊教育之歷程。運用質性研究中的個案研究法,透過參與觀察、深入訪談、文件蒐集的方式蒐集資料,並將資料予以編碼與概念化後,進行分析與詮釋。進行資料詮釋時,發現適合運用生態系統論來詮釋母親參與的歷程。歸納結論分述如下:

首先,關於家長參與在生態系統的內容與影響因素的研究結果發現,五大系統皆有母親參與的足跡。微視系統層面,包含母親正向的轉念、家庭成員對參與行為的態度,以及罕見疾病兒童與手足關係的處理共三個型態呈現。中視系統層面,包含親師間的互動關係、醫療人員與家長間的互動關係、復健家長間的互動關係共三個型態呈現。外視系統層面,呈現出大眾媒體的單一型態。巨視系統層面,包含:傳統習俗、宗教信仰、特殊教育政策、醫療政策、社福政策共五個型態呈現。時間系統層面,呈現出罕病確診時間前後推移的單一型態。

其次,關於生態各系統間的影響機轉的研究結果發現,家長參與的問題,在各系統裡看似獨立,然事實上卻是受到來自多個系統間的交互影響,形成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生態網絡機轉。而母親參與的歷程,本研究發現含蓋的機轉層面包括家庭網絡、手足網絡、親師網絡與復健家長團體網絡共四個層面。

最後,關於生態系統中家長參與的發展脈絡的研究結果發現,生態系統中
的家長參與,會受到時間系統內參與時間點前後推移的影響,進而在微視系統、中視系統、外視系統與巨視系統這四個系統的領域,發展出生態系統傘中展開與聚合的不同樣貌型態。


關鍵字:家長參與、歌舞伎臉症、特殊教育、早期療育、生態系統論
Abstract
The major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process of a mother involvement in intervention services and special education for a child with kabuki make-up syndrome.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used case study of qualitative approaches by way of in-deep interview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document collection, the researcher collected data for coding and conceptualizing. It analyzed and interpreted data .For interpreting data, I found it is suitable for the use of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to explain the process of a mother involvement. The conclusions are drawn as followings:
First, the results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on the content and influencing factor of ecosystem can show the mother's footsteps in five systems. In the microsystem level , it showed three patterns, including the changes in the mother’s thoughts, the attitude of family members to behaviors of a mother involvement, and the treatment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ren with rare diseases and normal sibling. In the mesosystem level , it showed three patterns, includ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other and teacher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 mother and medical personnel,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 mother and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rehabilitation. In the exosystem level, there was only one pattern on mass media. In the macrosystem level, it showed five patterns , including traditional customs, religious beliefs, special education policy, health policy, and social welfare policy. In the chronosystem level, there was only one pattern on diagnosis of rare disease before and after the passage of time.
Second, the results of influencing mechanism between the various subsystems in the ecosystem revealed that the problems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seemed independent of the various systems, but in fact they suffered from the influence of interaction among multiple systems. Any change in a ecosystem network mechanisms can cause a chain reaction, including home network, sibling network, parents and teachers network ,and rehabilitation children’s parents network.
Last, the findings of the developmental context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the ecosystems showed the timing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the chronosystem before and after the passage of time. They also developed the condition of ecological systems umbrella from shut umbrella to open umbrella in the microsystem, mesosystem, exosystem, and macrosystem.

Key words: parental involvement , kabuki make-up syndrome, special
education ,early intervention,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目 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目次..........……………………………………………………........iii
表次........……………………………………………………............v
圖次........……………………………………………………...........v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4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聚焦問題........…………………………...........6
第四節 名詞釋義………………………………………….................6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歌舞伎臉症之特徵與發展特質 ......……………….......... 11
第二節 生態系統論與家長參與…………....16
第三節 家長參與子女療育與特殊教育的內涵......…….............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45
第一節 採用質性個案研究的理由......…………………..............45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與場域 ......…………………..................48
第三節 研究者角色......…………………........................55
第四節 研究程序......…………………..........................5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68
第六節 研究信度與效度......………………….....................76
第七節 研究倫理......…................…….................8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83
第一節 母親的參與歷程之詮釋......……………………..............83
第二節 家長參與在生態系統的內容與影響因素 ..…………….........118
第三節 生態各系統間的影響機轉..……………....................129
第四節 生態系統中家長參與的發展脈絡 .........................132
第五章 結論與議......…………………….....................135
第一節 結論......…………………….. ........................135
第二節 建議......……………………...........................139
第三節 後記~坐看雲起時......……………………. ..............141
參考文獻......……………………...........................145
中文部分......…………………….............................145
英文部分......……………………………........................155
附錄
附件一 觀察紀錄表..……………............................159
附件二 訪談大綱..……………..............................160
附件三 研究參與同意書..…………….........................161
附件四 文件蒐集紀錄表..…………….........................162














表 次
表2.3-1 影響家長參與的因素………………………………………… ...42
表3.2-1 研究參與者的背景資料………………………………………... 50
表3.4-1 參與觀察紀錄一覽表…………………………………………... 62
表3.4-2 訪談紀錄一覽表………………………………………………... 64
表3.4-3 文件蒐集紀錄一覽表....………………………………………... 65
表3.4-4 資料內容的編碼與意義說明………………………………… ...65
表3.5-1 逐字稿記錄與省思撰寫示例…………………………………... 72
表3.5-2 意義綱目提取編碼示例………………………………………... 73
表3.5-3 意義綱目聚焦初步主題與核心主題示例……………………... 73
表3.5-4 核心主題與特色命名一覽表…………………………………... 75
表4.2-1 家長參與在生態系統的內容與影響因素…………………......127















圖 次
圖2.2-1 生態系統圖……………………………………………………....20
圖3.2-1 家庭室內空間配置圖……………………………………………51
圖3.2-2 資源班室內空間配置圖…………………………………………52
圖3.2-3 幸福醫院二樓空間配置圖………………………………………53
圖3.2-4 快樂醫院三樓空間配置圖………………………………………54
圖3.4-1 研究程序圖………………………………………………………67
圖3.5-1 主題分析流程圖…………………………………………… …...70
圖4.4-1 生態系統中家長參與的發展脈絡傘狀圖…………………......134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分

于澤元譯(2008)。Merriam,S.B. (著)。質化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應用:個案研究的擴展。重慶:重慶大學。
王天苗(1995)。心智發展障礙幼兒家庭支援實施成效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2,75-103。
王文科(2006a)。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文科(2006b)。特殊教育的定義、發展與趜勢。載於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主編),新特殊教育通論第二版(頁1-39)。臺北市:五南。
王世英、呂淑妤(2009)。罕見疾病學童就學需求之探究。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王淑姿(2007)。特殊教育學校家長參與網路個別化教育計畫之現
況與需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臺北市。
王虹雯(2010)。自閉兒父母的照護經驗之探究。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內政部(1994)。兒童及少年福利法施行細則。臺北:內政部
內政部(2010)。身心障礙需求分析、資源盤點與政策規劃期末報告。臺北:內政部
江偉華(2004)。癌症病童返校就學之學校生活壓力情形與教師專業技能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邱懷萱(2001)。從醫療糾紛談臺灣病患權益。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邱芝駖(2008)。總額預算之醫療成本控制對醫師公義及病患的影響。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何華國(1996)。特殊兒童親職教育。臺北:五南。
何東墀(2003)。特殊教育發展中家長參與的催化功能,特教園丁,19(2),1- 7。
汪文聖(2001)。現象學方法與理論的反思:一個質性方法之介紹。應用心理研究,12,49-76。
汪文聖(2006)。胡塞爾的現象學、心理學是一種藝術?-就康德的「反思判斷」來看。哲學與文化,381,133-144。
李奉儒、吳芝儀譯(1995)。Patton,M.Q.(著)。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桂冠。
李志成(1997)。從教育與法律之觀點論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及其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明昌(1997)。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參與/學習態度及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李振宗(2003)。國小音樂班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李慶良(2004)。特殊教育行政與法規。臺北:心理。
利百芳(2004)。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個案研究-以桃園縣一所國小為例。私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吳璧如(1998)。教育歷程中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國教學報,10,1-36。
吳宗立(2001)。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對學校教育發展的影響。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6,73-88。
吳來信、廖榮利、郭瓈灔(2005)。家庭政策。台北縣:空大。
吳芝儀譯(2005)。Bogdan, R. C. & Biklen, S. K.(著)。質性資料。載於黃光雄(主編),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頁219-263)。嘉義:濤石。
周新富(1998)。提高家長參與子女學習的有效途徑。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9(3),162-172。
林明地(1998)。家長參與學校活動與校務:臺灣省公立國民中小
學校長的看法分析。教育政策論壇,1(2),155-186。
林明地(2000)。質的研究實例舉隅:校長領導的參與觀察。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51-91)。高雄:麗文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39-262)。高雄:麗文。
林妙(2006)。國小聽障生家長參與個別化教育計畫之調查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教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雅琪(2006)。發展遲緩兒童之家長參與學前融合教育之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惠玲(2008)。一位遲緩兒母親教養經驗改變歷程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麗玲(1999)。臺北市國小學生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明珠(2005)。國小普通班自閉症學生家長與教師親師合作之調查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臺北:巨流。
胡雅婷(2009)。萊氏症兒童之手足關係與互動行為之探討。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身心障礙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柯秋月(2001)。國民小學學校教師會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姚乃仁(2007)。台北縣市外籍母親對國小特教班子女教育參與之調查。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翁鴻勳(2010)。新北市國民小學特教班家長參與特殊教育服務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6,225-285。
高淑清(2008a)。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
高淑清(2008b)。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高雄市:麗文。
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2011)。認識罕見疾病。2011年5月22日,取自http:/ / www.tfrd.org.tw/rare/ 。
徐享良(2006)。家有特殊兒童與親職教育。載於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主編),新特殊教育通論(第二版)(頁417-443)。臺北:五南。
徐淑珠(2003)。國小啟智班學生家長與教師對家長參與之態度研究。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唐紀絜、林惠芬、龔仁棉、王文科、簡言軒(2003)。學前自閉兒母親參與融合式早期教育經驗之個案研究-特殊幼兒「融合適應模式」之紮根試探。載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主編),第八屆特殊教育課程與教學學術研討會(頁29-52)。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郭來心(2007)。發展遲緩兒童家長支持團體成效探討~臺北市某醫學中心為例。私立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第二版)。臺北市:東華。
張耐、王文瑛(1994)。家長參與教育的過去與現在─西方親職教育的發展。社會福利,113,21-25。
張明侃(1998)。桃園縣國民小學家長會參與校務運作之分析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秀能(2002)。不孕症治療合伴重度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之家庭
壓力經驗。國立陽明大學臨床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北市。
張鈿富、葉兆褀、林友文(2007)。美國初等教育改革動向分析。教育資料集刊,33,3-26。
張嘉純(2006)。母親參與自閉兒幼小轉銜歷程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媛婷(2007)。三位新移民母親參與身心障礙子女教育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良益(1996)。我國國小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明聰(1996)。台北市國小啟智班學生父母參與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明聰、王天苗(1997)。臺北市國小啟智班學生父母參與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5,215-235。
陳明聰(2000)。父母參與。載於林寶貴(主編),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頁515-555)。臺北:心理。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臺北:洪葉。
陳亭華(2002)。醫療資源分配倫理之探討-罕見疾病患者家庭之
困境與權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北市。
陳惠茹(2003)。身心障礙學生家長與教師之合作,台東特教,17,26-31。
陳家玉(2006)。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遺傳疾病諮詢服務窗口-疾病介紹。2008年12月8日,
取自http://www.bhp-gc.tw/index.php。
陳盈詩(2006)。幼稚園教師在職進修動機之生態系統分析。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砡仙(2008)。小腦萎縮症配偶照顧者的生活經驗。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婷潔(2009)。台北市幼稚園特殊幼兒家長參與特殊教育現況
與影響因素之調查。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早期療育碩士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瓊文(2003)。癌症病童母親照顧過程中所經歷之家庭壓力經
驗。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教育部(1997)。特殊教育法。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9b)。教育基本法。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6)。國民教育階段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辦法。
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9)。特殊教育法。臺北:教育部。
曾凡慈(2008)。發展「遲緩兒童」:科學認知、權力技術與社會秩序,台灣社會學,15,165-215。
游淑媛(2007)。一個尼曼匹克症兒童家庭的家庭動力及其因應策略之探討。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傅一勤譯(1997)。Tagore,R.(著)。漂鳥集。台北:書林。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45)。臺北:巨流。
鈕文英(2007)。教育研究方法論文寫作。臺北:雙葉。
鈕文英(2008)。擁抱個別差異的新典範-融合教育。臺北:心理。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
黃瑋寧(2004)。玻璃娃娃上學去-臺灣成骨不症患者成長與求學經驗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志雄(2007)。特殊教育需求學生家長參與的涵義與重要性之探討。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叢書9602輯,93-106。
葉秀珍、曾敏傑、林志鴻(2002)。各國罕見疾病相關法案之比較研究。臺北: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
鄒川雄(2005)。生活世界與默會知識:詮釋學觀點的質性研究。載於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21-55)。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
楊惠娟(2007)。學前特殊幼兒教育中家長參與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未出版,臺中市。
楊智凱(2010)。找尋家庭韌力:以三個罕見疾病兒童家庭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萬育維、王文娟譯(2002)。 A.. P. Turnbull &H. R. Turnbull(著)。身心障礙家庭-建構專業與家庭的信賴聯盟(Families, Professionals, and Exceptionality- Collaborating for Empowerment)。臺北:洪葉。
詹月菁(2003)。國民中學身心障礙資源班家長參與子女教育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行政碩士班碩
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詹淑娟(2006)。多重障礙兒童父母參與子女特殊教育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詹沛珊(2006)。國小啟智班家長參與個別化教育計畫會議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行政碩士班碩
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臺視全球資訊網(2005)。2005年1月18日新聞:罕見歌舞伎症-五歲女娃像周歲-眼瞼外翻眉毛彎-怪病發育慢。2008年12月10日,取自:http://www.ttv.com.tw/094/01/0940118/09401184674403L.htm。
鄭芬蘭、徐庭蘭、江淑卿、蔡惠玲等人(2005)。高雄市罕見疾病患者的家庭壓力源與因應之研究。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委託研究報告。
滕德政(2008)。國小罕病生就學需求之探討。花蓮教育大學特教通訊,39,58-64。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蔡輔仁(2002)。與基因共舞:遺傳疾病淺說。臺北: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
蔡秀娟(2003)。國小特殊班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權利與義務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劉慧玲(1999)。國小家長參與程度、品質管理與班級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縣。
劉曉娟(2003)。中部地區國中啟智班家長參與個別化教育計畫會議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盧焜煌(2003)。國民小學班級家長參與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國民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衛生署(2000)。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臺北:衛生署。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3)。小於萬分之一的世界-罕見疾病者的尊嚴。臺北: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1)。罕見疾病防治-主題公告。2011年5月22日。取自:
http://www.bhp.doh.gov.tw/BHPnet/Portal/Them.aspx?No=200712250007
賴立家(2002)。台北市智能障礙兒童家庭之家庭資源、轉化結果與家庭適應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賴怡蓉(1999)國民中學啟智班教師與家長對家長參與之態度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賴妍妃(2008)。我痛‧我愛‧我再生-一位罕見疾病兼智能障礙兒童母親的心路歷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教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戴文青(2004)。Bronfenbrenner「發展過程生態學」在臺灣幼教相關研究之評析。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6,157-184
鍾莉娟譯(2004)。Shonkoff. J. P. & Meisels. S. J (編著)。早期療育:一個持續性的革新。載於白亦方、呂金燮、李乙明、林玉霞、林玟秀、侯育銘、盧明、鍾莉娟(譯),早期療育手冊(Handbook of Early Intervention)(頁3-35,頁157-185)。臺北:心理。
鍾珠宜(2007)。臺南市身心障礙幼兒家長對早期療育的態度與參與度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簡加妮(2001)。高雄市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角色層級及影響策略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羅一中(2003)。華人母親的人際義務-以罕見疾病兒童的家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7-26)。臺北:巨流。
籃偉烈(2004)。臺北縣身心障礙學生家長對參與法規之瞭解,實際參與及參與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貳、 英文部分

Blue-Banning, M., Summers, J. A., Frankland, H. C., Nelson, L. L., &
Beegle, G.(2004). Dimensions of family and professional partnerships: Constructiveguidelines for collaboration. Exceptional Children, 70(2), 167- 184.
Bronfenbrenner, U. (1992).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InR.Vasta(Ed. ),
Annals of child development. Six theories of child development: Revised formulations and current issues(187-249).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Bronfenbrenner, U.(2004).Making human beings human: bioeco
logical perspectives on unman development. London : Sage.
Braun, V., & Clarke ,V. (2006).Using thematic analysis in psycholo
gy.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sychology,3, 77-101
Crime, J.(1992).Parent involvemen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A meta analysis.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Georgia, Athens.
Epstein, J.L.,& Connors, L.J.(1993).School and family partnerships in middle grade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68 512).
Fantuzzo, J., Tighe, E., & Childs, S. (2000). Family involvement and questionnaire:A multivariate assessment of family participation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2, 367-376.
Gold, R.L.(1969).Roles in sociological field observation.In G.I.McGall & J.L. Simmons(Ed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reading(pp.30-39).Mass:Addison-Wesley.
Gestwicki, C. (2000). Home, school, and community relations: A guide to workingwith families (4nd ed.). Albany, NY: Thomson Learning.
Hooste, A. V., & Maes, B.(2003).Family factors in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with Down Syndrome. Journal of Early Intervention, 25(4),296-309.
Hou J.W.(2004).Variable expressivity in a family with Kabuki make-up(Niikawa-Kuroki)syndrome.Chang Gung Med J. 27,307-311.
Kirk, J. & Miller, M.(1988).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London : Sage.
LeCompte, M. D. , Preissle, J., & Tesch, R.(1993). Ethnography and
qualitative design in educational research(2nd ed.). NY:Academic Press.
Milunsky, J. M.; Huang, X. L.(2003).Unmasking Kabuki syndrome:
chromosome 8p22-8p23.1 duplication revealed by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and BAC-FISH. Clin. Genet. 64: 509-516,.
Mishler, E.G.(1986)Research interviewing:Context and Narrative.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iikawa, N.; Kuroki, Y.; Kajii, T.; Matsuura, N.; Ishikiriyama, S.; Tonoki, H.; Ishikawa, N.; Yamada, Y.; Fujita, M.; Umemoto, H.; Iwama, Y.; Kondoh, I.; and 34 others (1988).
Kabuki make-up (Niikawa-Kuroki) syndrome: a study of 62 patients. Am. J. Med. Genet. 31: 565-589,
PubMed ID : 3067577
Niikawa, N.; Matsuura, N.; Fukushima, Y.; Ohsawa, T.; Kajii, T.
(1981).Kabuki make-up syndrome: a syndrome of mental retardation, unusual facies, large and protruding ears, and postnatal growth deficiency. J. Pediat. 99: 565-569,.
PubMed ID : 7277096
Osher, T. W., & Osher, D. M. (2002). The paradigm shift to true collaboration withfamilies.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11(1), 47-60.
Scharf, M.K.(1990).The Effects of communication training on parent
partipation in school programs for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Illinois State University.
Seligman, M., & Darling, R.B.(1989).Ordinary families, special children – a system approach to childhood disability.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Shaffer, D. R. (Ed.). (2002).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6th.pp.59-63 . California:Wadsworth.
Shaw, K. E.(1978).Understanding the Curriculum: The Approach
Through Case Studies.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0(1),
1-17.
Skrtic , T.M., Summers, J.A., Brotherson, M.J., Turnbull, A.P. (1984)Severely handicapped children and their brother and sisters. In J. Blacher(Ed.)Severely handicapped young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 Research in review. Orlando, Florida: Academic Press.
Smull , M., Bourne, M. L. George A., Dumas, S.(2001).Families planning together. TASH News-letter, March/April,17-20.
Strauss, A.(1987).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rauss, A & Corbin, J.(1998).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Su, P.H.;Kuo, P.L.;Chen, S.J.;Chen, J.Y.;Yu, J.S.;Liu, Y.L.;
Kao, I.W.(2007).Kabuki make-up(Niikawa-Kuroki)syndrome
with mosaicism ring chromosome X and incomplete XIST
gene expression. Acta Paediatr Tw,48(1),28-31
Turnbull, A. P.& Turnbull, H. R. (2001)Families ,professional,
and exceptionality: Collaborating for empowerment(4thed.). Columbus, OH: Merrill Prentice Hall.
Turnbull, A. P., & Turnbull, H. R. (2006). Fostering family professional partnerships. In M. E. Snell, & F. Brown (Eds.), Instruction of student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 6thed , pp. 28-66.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Merrill Prentice Hall.
Whith,L.(2001).Silbing relationships over the life course:A panel
analysi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63,555-568.
Wolcott, H.F.(1994).Transforming qualitative data: Description,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CA: Sage
封面
目錄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1.7.7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2.09.0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