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陳芸珊
研究生英文姓名:Chen Yun-Shan
中文論文名稱:國中小學生自主學習策略之使用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英文論文名稱:The Effects of Grade levels, Individual and Family Factors on the Use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trategies
指導教授姓名:梁雲霞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99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4
中文關鍵詞:自主學習學業成就家庭社經地位父母教育程度
英文關鍵字:self-regulated learningacademic achievementsocial-economic statusparental educat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01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49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中、小學生自主學習策略的使用情形,以及學生不同的年級、性別、學業成就、家庭社經地位與父母教育程度對學生自主學習策略運用上的影響。
  本研究以大台北地區的國中、小(四、六、八年級)為研究對象,共回收797份有效問卷,修改魏麗敏1996年的「自我調整學習策略量表」為研究工具。所得資料運用描述統計、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分析並加以討論,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中小學生較常使用自我增強與堅持、尋求協助與支持策略,較少使用自我監控與規劃策略。
  二、國中小學生使用自主學習策略的情況隨著年級增高而逐漸降低。
  三、在年級方面,國小學生在自我監控與規劃、自我增強與堅持策略之得分顯著比國中生高。
  四、在性別方面,女生在自我增強與堅持策略之得分顯著比男生高。
  五、在學業成就方面,中、高學業成就學生在自主學習策略各層面之得分顯著比低學業成就學生高。
  六、在家庭社經地位方面,高家庭社經地位學生在自主學習策略各層面之得分顯著比中家庭社經地位學生高。
  七、在父母教育程度方面,高父母教育程度學生在自主學習策略各層面之得分顯著比中、低父母教育程度的學生高。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本研究對教育單位、教師、家長、未來研究等方面提出建議,以期提升國中、小學生自主學習之能力。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5
第三節 名詞解釋..................................5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7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自主學習的意義、理論、模式與歷程..............9
第二節 自主學習策略..............................33
第三節 國內外有關自主學習的實證研究分析..............4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57
第一節 研究架構..................................57
第二節 研究對象..................................58
第三節 研究工具..................................59
第四節 實施程序..................................66
第五節 資料分析..................................6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69
第一節 國中小學生自主學習策略之運用情況...............69
第二節 不同變項對國中小各年級學生自主學習策略運用之影響..7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7
第一節 結論......................................87
第二節 建議......................................89
參考文獻..........................................95
中文部份.........................................95
西文部份.........................................99
附錄.............................................103
附錄一 國中小學生自主學習策略量表預試問卷.............103
附錄二 國中小學生自主學習策略量表正式問卷.............106
附錄三 台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108
附錄四 國中小學生自主學習策略量表各題之得分情形........109
附錄五 國中小學生不同背景變項之自主學習策略描述統計結果..110
附錄六 國中小學生背景變項與自主學習策略之相關矩陣.......114
壹、中文部份
王明傑(2003)。國小學生自我調整學習模式之驗證暨應用性向與事件評量融入社會領域之自我調整閱讀理解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明傑、陳玉玲(2002)(譯)。Robert E. Slavin著。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學富。
王金國(2001)。成功學習的關鍵-自我調整學習。課程與教學季刊,5(1),145-164。
王保進(2006)。中文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
史家瑄(2008)。國中生的自我調節、壓力因應策略與學校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白明靜(2006)。「自我調整策略方案」對國中生英語科自我調整輔導成效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吳正基(2002)。國小四年級一般智能優異學生自律學習成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巫博瀚(2005)。由自我調整學習理論探討教師之教學輔導策略。研習資訊,22(6),57-65。
李弘善(2000)(譯)。Dale Scott Ridley & Bill Walther著。自主的課堂。台北:遠流。
李函穎(2007)。國小高年級學生家庭型態、自我效能、自我調整學習策略與課業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李欣蓉(2006)。自主學習方案實踐中教師實務知識之個案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金樺(2004)。提升高中生聽力自主學習之成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紋綺(2005)。鷹架國小學童英語科自我調整學習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杜麗君(2005)。目標設定訓練課程對不同能力水準國小學生後設認知、動機、自我調整學習與數學學業表現影響之效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沈復釧(2004)。國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家庭氣氛與自我調節學習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周書宇(2005)。學習與學習策略調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建平(2004)。學童自我調整學習之調查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教育類,35(1),1-23。
林建平(2005)。自律學習的理論與研究趨勢。國教新知,52(2),8-25。
林重岑(2003)。高中職學生自我調節學習的結構模式分析。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林宴瑛(2005)。個人目標導向、課室目標結構與自我調整學習策略之關係及潛在改變量分析。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紋宏(2006)。自我調整學習與認知風格對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影響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清山、程炳林(1996)。國中生自我調整學習因素與學習表現之關係暨自我調整的閱讀理解教學策略效果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8,15-58。
林心茹(2000)(譯)。Barry j. Zimmerman, Sebadtian Bonner & Robert Kovach(著)自律學習。臺北市:遠流。
林文正(2002)。國小學生自我調整學習能力、對教師自我調整教學之知覺、動機信念與數學課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桑瑜(2002)。高中生自我調整學習策略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邵秋桃(2006)台灣南部五縣市國小學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范瑞文(2003)。自我調整學習輔導團體對於大學僑生輔導效果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范鳳梅(2008)。探究教學之行動研究對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學習動機及自我調整學習之影響。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涂金堂(1995)。國小學生後設認知、數學焦慮與數學解題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芝萱(1995)國民小學資優生學習動機、學習認知、學習方式偏好與學校生活素質感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純瑗(2007)。網路學習環境中自主學習策略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以國小三年級自然科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景媛(1992)。自我調整、動機信念、選題策略與作業表現關係的研究暨自我調整訓練課程效果之評估。教育心理學報,25,201-243。
張景琪(2001)。國小學童數學科學習信念、目標取向、學習策略與數學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張翠倫(2003)。國小學生社會領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09年5月28日,取自  http://140.117.12.91/9CC/index_new92.php
梁雲霞(2008)自主能力的發展與自主學習。國教新知,55(3),11-19。
梁雲霞(2006)。從自主學習理論到學校實務-概念架構與方案發展。當代教育研究,14(4),171-206。
莊石瑛(2004)。英文寫作自我效能、目標導向與自我調整學習策略之探討。屏東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許淑娟(2006)。國中學生不同性別、自然科動機類型與自我調整策略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許慧如(2000)。人際溝通自我調整訓練課程對增進國小資優生人際溝通能力之成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玉玲(2002)。自我調整學習理論探究及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習教育學刊,19,27-45。
陳佐霖(2004)。線上自律學習輔助系統應用於混合式教學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陳玟伶(2001)。國小高年級兒童自我調整歷程之個案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品華(2000)。二專生自我調整學習之理論建構與實證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湘琪(1999)。國小六年級學生數學自我調整學習與解題表現之關係。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麗芬(1995)。行動控制觀點的自我調節學習及其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家鴻(2005)。自我調整學習策略及二階段診斷性測驗應用於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課」對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曾陳密桃(1980)。國民中小學生的後設認知及其與閱讀理解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程炳林(1991)。國民中小學學生激勵的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程炳林(1993)。國民中小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績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6,13-39。
程炳林(1995)。自我調整學習的模式驗證及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暨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程炳林(2002)。大學生學習工作、動機問題與自我調整學習策略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33(2),79-102。
程炳林、林清山(2000):中學生自我調整學習量表之建構及其信效度研究。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8(1),1-41。
黃智淵(2004)。相互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歷程中自我調整學習與閱讀理解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黃毅志(2003)。「臺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估:社會科學與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化。教育研究集刊,49(4),1-31。
楊筱筠(2006)。國小高年級學生知覺父母管教方式、父母期望與自我調整學習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詹永宗(2004)。自我調整學習對國小學童自然科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詹雨臻(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多元智能、行動控制、自我調節、人口變項與生活問題解決能力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佩雲(1998)。兒童自我調整學習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佩雲(2000)。自我調整學習模式之驗證。教育與心理研究,23,173-206。
劉佩雲(2002)。自我調整學習的課程與教學。課程與教學季刊,5(3),35-48。
劉信雄(1992)。國小學生認知風格、學習策略、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炳輝(2006)。國小原住民學童適應行為、文化認同、自我調整學習與其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劉財坤(2005)。台灣南部地區國民中小學教師自我調控學習與終身學習素養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蔣葆琳(2002)。大學生在非同步網路教學環境中自我效能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蔡政忠(2004)。國中學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調整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蔡淑薇(2004)。高中職學生學習風格、自我調整學習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鄭秀真(1998)。學習策略訓練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學生學習適應、數學學習動機與數學成就之影響效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賴曉雯(2007)。探討學習動機和自律學習在課堂表現上之關聯性。中原大學應用外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謝志偉(2003)。自我調節學習理論之探究。課程與教學季刊,6(3),147-168。
謝志偉(2004)。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調節學習能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數學領域為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謝佩玲(2007)。高學習成就國中生解決科學問題時自我調節歷程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魏麗敏(1996)。影響國小兒童數學成就之自我調節學習與情感因素分析及其策略訓練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魏麗敏(1999)。國民中小學學生家庭因素、學習歷程與成就之分析研究。台北:五南。
魏麗敏、黃德祥(2001)。國中與高中學生家庭環境、學習投入狀況與自我調節學習及成就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0,63-118。
龐維國(2003)。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和策略。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蘇嘉鈴、程炳林(2005)。國中生行動導向、目標導向與動機調整策略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36(4),395-415。

貳、西文部份
Albertson, L. R., & Billingsley, F. F. (2001). Using strategy instruction and self-regulation to improve gifted students’ creative writing. Journal of Secondary Gifted Education, 12, 90-101.
Boekaerts, M. (1997).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 new concept embraced by researchers, policy makers, educators, teachers and student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7(2), 161-186.
Boekaerts, M. (1999). Self-regulated learning: Where we are toda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 31, 445-457。
Caprara, G. V., Fida, R., Vecchione, M., Bove, G. D., Vecchio, G. M., Barbaranelli, C., & Bandura, A. (2008).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perceived self-efficacy for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 academic continuance and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00(3), 525-534.
Corno, L. (2001). Volitional aspects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 B. J. Zimmerman & D. H. Schunk (Ed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pp.191-225).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Corno, L.(1989).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 volitional analysis. In B. J. Zimmerman & D. H. Schunk (Eds.),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pp. 83-110). NY: Springer-Verlag.
Ho, Esther S.C. (2004). Sei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Hong Kong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 Education Journal, 32(2), 87-107.
Hofer, B. K., Yu, S. L. & Pintrich, P. R. (1998). Teaching college students to be self-regulated learners. In B. J. Zimmerman & D. H. Schunk (Ed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From teaching to self-reflective practice (pp.57-85). NY: Guilford Press.
Kuhl, J.(1994).Action versus state orientation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action control scale(Acs-90).In J. Kuhl, & J. Beckmann(Eds.), Volition and personality: action versus state orientation (pp.47-60). Seattle: Hogrefe & Huber.
Lee, P. L., Hamman, D. & Lee, C. C. (2007). The Relationship of Family Closeness with College Student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School Adjustment.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41(4). 779-788.
Mace, F. C., Belfiore, P. J., & Hutchinson, J. M. (2001). Operant theory and research on self-regulation. In B. J. Zimmerman & D. H. Schunk (Ed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NJ: Lawrence Erlbaum.
Maitland, L. E. (2000). Ideas in practice: Self-regulation and metacognition in the reading lab.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Education, 24(2), 26-31.
McCombs, B. L. (2001).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 phenomenological view .In B. J .Zimmerman & D. H.Schunk(Ed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pp.39-65). Mahwah, NJ: LEA.
Miller, J. W. (2000). Exploring the source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The influence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mparisons.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27(1), 47-52.
Nicol, D. J., & Macfarlane-Dick, D. (2006). Formative assessment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 model and seven principles of good feedback practice.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31(2), 199-218.
Pajares, F., & Graham, L. (1999). Self-efficacy, motivation constructs and mathematics performance of enter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4, 124-139.
Paries, S. G., Byrnes, J. P., & Paries, A. H. (2001). Constructing theories, identities, andactions of self-regulated learners. In B. J. Zimmerman & D. H. Schunk (Ed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2 nd ed.) (pp. 1-37).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Paris, S. G., & Byrnes, J. P. (1989). The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self-regulation and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In B. J. Zimmerman & D. H. Schunk (Ed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pp.170-200). NY: Spring-Verlag.
Paris, S. G., & Paris, A. H. (2001). Classroom applications of research o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6(2), 89-101.
Patrick, H., & Middleton, M. J. (2001). Turning the kaleidoscope: What we see whe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s view with a qualitative len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7, 27-39.
Patrick, H., Ryan, A., & Pintrich, P. R. (1999). The differencial impact of extrinsic and mastery goal orientations on males’ and female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1(2), 153-172.
Pintrich, P. R. (1999a). The role of motivation in promoting and sustaining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 31, 459-470
Pintrich, P. R. (1999b). Taking control of research on volitional control: Challenges for future theory and research.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 335-355.
Pintrich, P. R. (2000), The role of goal orientation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 M. Boekaerts & P. R. Pintrich(Eds), 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 SanDiego, CA:Academic Press.
Pintrich, P. R., & DeGroot, E. V. (1990). Motivational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mponents of classroom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33-40.
Pintrich, P. R., & Schunk, D. H. (2002).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 nd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Stoynoff, Stephen.(1996).Self-regulated learning strategie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A study of high and low achievers.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30(3), 329-336.
Usher, E.& Pajares, F. (2008). Self-efficacy for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 validation study.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68(3), 443-463.
Winne P. H. (2001). Self-regulated learning viewed from models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B. J. Zimmerman & D. H. Schunk (Ed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2 nd ed.) (pp. 153-189).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Wolters, C. A. (1998).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college students’ regulation of motiv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0(2), 224-235.
Wolters, C. A. (2003). Regulation of motivation: Evaluating an underemphasized aspect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8(4), 189-205.
Yukselturk, E. & Bulut, S. (2009). Gender Differences in Self-Regulated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2(3), 12-22.
Zimmerman, B. J. (1989a). A social cognitive view of self-regulated academic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1, 329-339.
Zimmerman, B. J. (1989b). Models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B. J. Zimmerman & D. H. Schunk (Ed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pp.1-25). NY: Spring-Verlag.
Zimmerman, B. J. (1998). Developing self-fulfilling cycles of academic regulation: An analysis of exemplary instructional models. B. J. Zimmerman & In D. H. Schunk (Ed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From teaching to selfreflective practice (pp. 1-19). NY: The Guilford Press.
Zimmerman, B. J. (2001). Theories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n overview and analysis. In B. J. Zimmerman & D. H. Schunk (Ed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2nd ed., pp. 1-38).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Zimmerman, B. J. (2002). Becoming a Self-Regulated Learner: An overview. Theory into practice, 41(2), 64-70.
Zimmerman, B. J., & Martinez-Pons, M. (1990). Student Differences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relating grade, sex, and giftedness to self-efficacy and strategy us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51-59.
Zimmerman, B. J., & Risemberg, R. (1992).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 gifted students. Roeper Review, 15(2), 98-101.
Zimmerman, B. J., & Risemberg, R. (1997). Becoming a self-regulated writer: A 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2, 73-101.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0.07.23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2.09.0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