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林潔如
中文論文名稱:魏晉南北朝詩歌中的長安書寫
指導教授姓名:梁淑媛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論文出版年:100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2
中文關鍵詞:魏晉南北朝長安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82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58
  • 收藏收藏:0
本文的研究步驟,首先是針對魏晉南北朝「長安書寫」的文本作一爬梳,其次是溯源「城市」、「都市」等詞彙的含意,並探究魏晉南北朝以前「長安」的文學書寫,以作為觀察「長安書寫」的研究基點,同時映照出魏晉南北朝「長安」有別於前朝的特質所在。
本文主要分為六章,論文第一章為研究成立的說明、歷來研究述略、研究方法組成,以及相關文獻探討,揭示本論文之關注與切入點,並思考本文能深入或突破的論點。
第二章以「主題」作區別,深入探討詩人創作動機、寫作背景、生平家世,並為詩作繫年,以期更深入探究魏晉南北朝的長安書寫。
第三章 分析長安書寫中的修辭運用,尤其著重於隱喻與轉喻的部分,探討長安書寫如何經由修辭的運用,達到傳達類比喻意的效果,從而觸發讀者的想象和思考。
第四章以時間為經,空間作緯,探討長安書寫歷朝各代的不同,進行個別分論及統括合論,以歷史的「歷時」觀念變化與時代的「共時」呈現,探討魏晉南北朝的長安書寫,隨著時間遷徙空間流轉有何變相?並不侷限於一家之言、一朝之作,而是以大時代的格局和客觀的角度觀察長安書寫,分析其多重樣貌。
第五章則蒐羅全唐詩中的長安書寫,與魏晉南北朝詩歌中的長安書寫兩相比較,則發現唐代的長安書寫出現了新的主題,但也有繼承與共同的主題,以遊俠詩為例,至唐代依然屢見不鮮,遊俠在漢代興起,逐漸成為具有武裝勢力的群體,漢代時,渭水以北的咸陽原上建起了茂陵、平陵、陽陵、安陵、長陵等五座陵邑,又遷來各地不少富豪,這些富豪的紈袴子弟們鬥雞走馬、行俠仗義,人們稱之為「五陵公子」或「五陵少年」,行至魏晉南北朝,風氣更盛,觀察魏晉南北朝的詩歌,有多首歌詠俠義少年的詩作,至於唐代則大家輩出, 故另立一章深入探討。
第六章為結論,將上述各章的研究成果歸納分析,作一整合性的說明。
摘要 4
第一章 緒論 6
第一節 論題的提出與文獻回顧 6
一、論題的提出 6
二、文獻回顧 9
第二節 選題義界與說明 1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17
一、研究方法 17
二、研究步驟 18
第二章 詩歌內容分析 20
第一節 邊塞詩 20
一、邊塞詩歌 征戰與邊塞 20
二、邊塞詩歌 閨怨與邊塞 26
第二節 遊俠詩 30
一、劉生篇 30
二、白馬篇 33
第三節 宮體詩 35
第四節 贈答詩 41
一、友僚間的贈答:感嘆仕途浮沈 41
二、抒發建功立業的渴望 43
三、故國之思、亂離之感 44
第三章 長安書寫中的藝術技巧 47
第一節 修辭運用 47
一、隱喻與轉喻 47
二、設問 54
三、摹寫 56
四、排比 57
五、對偶 59
六、類疊 60
七、映襯 62
八、誇飾 63
第二節 句法與章法 65
一、套語的運用 66
二、虛寫長安 69
第四章 長安書寫的時代特色 72
第一節 魏晉 72
一、建安詩人描寫的漢末史實 72
二、西晉傅玄的閨怨詩 76
第二節 北朝〈庾信、王褒的鄉關之思〉 79
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詩與唐詩中長安書寫的比較 80
第一節 仕途浮沉之悲與登第宴飲之喜 80
一、應舉詩 80
二、曲江飲宴 82
第二節 貶謫書寫 85
第三節 遊俠詩之開創(六朝)與繼承、深化(唐代) 90
第六章 結論 93
一、邊塞、遊俠、贈答、宮體 93
二、時代特色 94
三、隱喻與轉喻 94
四、唐詩中的長安書寫 94
參考文獻 96
附錄 99
一、 中文書籍(依出版年代排序)
(一) 古籍(依時代排列)
1.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臺北:建安出版社,1996年)。
2. 唐令狐德棻等撰《周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3. 宋郭茂倩輯《樂府詩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4. 清吳偉業《梅村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5. 《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二) 今人專書
1. 許文雨《文論講疏》本(臺北:中正書局,1976),頁155-156。
2. 河北師範學院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組編《三曹資料彙編》(臺北:木鐸 出版社,1981年),頁323-325。
3.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中華書局出版,1983年9月)。
4. 武復興:《西安詩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3年5月)。
5. ﹝義大利﹞伊塔羅‧卡爾維諾著、王志弘譯:《看不見的城市》(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1月)。
6. 詹宏志:《城市人-城市空間的感覺、符號與解釋》(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6月1日)。
7. 王文進:《南朝邊塞詩新論》(臺北:裏仁書局,2000年)。
8. 畢恆達:《空間就是權力》(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有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6月)。
9. 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12月)。
10. 陳昌明:《沈迷與超越-六朝文學之「感官」辯證》(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11月10日),頁2。
11. 費振剛、仇仲謙、劉南平校注:《全漢賦校注》〈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頁623。
12. 陳昌明:《六朝文學之感官辯證》(臺北:裏仁書局,2005年11月10日)。
13. 漢‧佚名撰,何清穀校注:《三輔黃圖校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14. 漢‧趙岐:《三輔決錄》,見陳曉捷注:《三輔決錄‧三輔故事‧三輔舊事》(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頁80。
15. 林家驪:《一代辭宗-沈約傳》(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16. 馬海英:《富貴故都的末世吟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

二、 學位論文(依出版年代排序)
1. 魏景波:《唐代長安與文學》(上海:復旦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12月)。
2. 謝依婷:《長安去來-唐詩中的京都書寫》(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


三、 期刊文章(依出版年代排序)
1. 李永展:〈從土地使用的觀點看唐長安城的空間結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2期(1983年6月),頁211-232。
2. 遊學華:〈唐代長安城建築規模與設計規劃初探〉,《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17期(1986年),頁111-144。
3. 董鑒泓:〈隋唐長安城與北宋東京(汴梁)城的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6期(1991年9月),頁65-72。
4. 潘朝陽:〈空間‧地方觀與「大地具現」暨「經典訴說」的宗教性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0卷3期(2000年9月),頁177-179。
5. 康韻梅:〈試析〈杜子春〉和〈杜子春三入長安〉〉《臺大中文學報》第19期,(2001年5月),頁157-204。
6. 張曉虹:〈唐代長安流行文化的傳播地域及方式〉,(收入李孝聰主編:《唐代地域結構與運作空間》,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頁433。
7. 何寄澎:〈模擬與經典之形成、詮釋──以陸機〈擬古詩〉為對象之探討〉,《成大中文學報》第11期(2003年11月),頁1-36。
8. 李寶玲:〈唐代長安佛寺詩歌的寫作風格〉,《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2期,(2006年6月),頁153-168。
9. 吳品萫:〈由空間移動的視點探討漢魏六朝〈長安有狹斜行〉之類詩歌〉,《中國文學研究》第27期(2009年1月),頁1-36。
封面
目次
摘要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1.7.24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1.7.2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