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劉巧玲
中文論文名稱:都市型社區永續發展之社區資源整合分析研究-以新竹市東區科園社區為例
英文論文名稱: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of community resources in the urban sustainable community - A case study on Ke-Yuan Community in Hsinhsu
指導教授姓名:吳美麗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環境教育組
論文出版年:101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1
中文關鍵詞:都市型社區科技資源社福醫療資源社區永續發展社區資源整合
英文關鍵字:urban communitytechnological resourcessocial welfare and medical resourcescommun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ommun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75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29
  • 收藏收藏:0
由於經濟的發展、科技的提升,臺灣興起許多工業及科技園區,有關這類型的社區研究並不多。因新竹市東區科園社區(簡稱科園社區)在社區永續發展上成效卓著,為了解科技園區周邊新興都市型社區如何運用各種資源永續發展,特別選取該社區為研究場域,透過社區活動觀察,並以資料蒐集、文件分析、深度訪談等質性方法進行研究,再以半結構式的「新竹市東區科園社區資源現況與社區資源類型運用調查」社區訪談大綱為工具,請專家學者檢核,對不同社區居民進行訪談預試,以確立研究之信效度。受訪者含社區領導人、社區志工、熱心人士、社區居民等人。依訪談結果建立社區資源主次要組成要素之架構,且以此架構分析649筆社區活動資料,藉此了解其如何運用社區資源,實踐社區永續發展。
研究發現科園社區內之社區組織依對象年齡不同而呈現多元化,歷年活動除一般例行之會議外,社區各組織活動頻繁。結果顯示本個案社區利用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環境設施、產業資源、科技資源、社福醫療等六項社區資源推動符合環境永續、社會永續、經濟永續之社區發展。依其資源類型之運用百分比比較結果得知:人文(79.87﹪)、環境(14.02﹪)、產業(4.47﹪)等資源為其推動社區永續發展的主要三大社區資源。科園社區歷年活動中,各資源類型細項之運用百分比前五項為:組織運作(31.07%)、意識情感(21.67%)、社區人力(18.39%)、空間與設施(13.92%)、社區活動(7.96%) 。
個案以社區發展協會為社區資源整合的中心,透過其內外組織之合作,經費之申請與有效運用,而使社區成為社區永續發展之典範。其以人文資源為社區永續發展之基礎,整合自然資源、科技資源與社福醫療資源以促進科園社區之環境永續、社會永續;並整合社區之環境設施、產業資源推動社區各項活動,以促進科園社區之經濟永續。由此看來,在資源有限下,若能具有良好的組織運作模式及社區凝聚力,再輔以社區各界人力的合作,透過社區活動的推行,而且也不忽視科技資源和社福醫療資源的運用,將有助於未來都市型社區永續發展。
New urban communities have been formed because of industrial activities as well as thriv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n recent Taiwan. However, researches based on the above type of community are relatively rar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how the community integrates its community resourc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uan Community, Hsinhsu has been sclected for study.
Data collections, document analyse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were used as research methods. Semi-structural community interview outline on “The community resource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its resources in Ke-Yuan Community” were developed. In addition, reliability and the validity of this interview outline were verified. Interviewees include community leaders, volunteers, activists and community residents. According to the interview data analysis, the types of community resources in which the major and minor factors will affect commun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en constructed. By using the types of community resources to analysis the data of 649 community activities, the integration of community resourc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en discover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organizations made by different ages. Besides the usual committee meetings, other community activities are often held. Six types of community resources including natural resources, humanity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facilities, industrial resources,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and social welfare and medical resources had been used for the developments in the aspects of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society and economic by this community. Humanity resources (79.87%), environmental facilities (14.02%), and industrial resources (4.47%) are the three major resources contributing to the promotion of a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Among the community resources, there are five subitems mostly used in the previous years, such as: organization operation (31.07%), emotional awareness (21.67%), human resources (18.39%), facilities (13.92%), and activities (7.96%).
It is important to focus on “people” when one wants to promote an urban sustainable community, and it is necessary to prioritize on humanity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facilities and industrial resources.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of Ke-Yuan Community is the integration center for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sustainabilitis can be reached by integration of humanity resources, natural resources,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and social welfare and medical resources in this new urban community. Furthermore, economic sustainability can be also come true by the community activities through integration of environmental facilities and industrial resources. Thus, we can see that even under limited resources, we can promote urban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promotion of community activities and with the help of a healthy and efficient organization, community bonding and with the cooperation of the community residents. It’s also found that both of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as well as social welfare and medical resources can’t be neglected for the urban commun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目 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III
目 次……………………………………………………………………………V
表目次…………………………………………………………………………VII
圖目次……………………………………………………………………………Ⅸ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四節 名詞釋義………………………………………………………………6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台灣都市型社區發展相關研究………………………………………9
第二節 社區永續發展與永續社區……………………………………………15
第三節 社區資源整合相關文獻………………………………………………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45
第一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45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流程…………………………………………………48
第三節 研究設計………………………………………………………………51
第四節 研究工具發展與信效度分析……………………………………………55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6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65
第一節 社區特色及資源之現況與特色…………………………………………65
第二節 社區資源架構……………………………………………………………85
第三節 社區資源類型運用分析…………………………………………………89
第四節 社區資源及其運用SWOT分析 …………………………………………9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9
第一節 結論 ……………………………………………………………………109
第二節 建議 ……………………………………………………………………110


參考文獻 …………………………………………………………………………113
一、中文部分 ……………………………………………………………………113
二、外文部分 ……………………………………………………………………118

附 錄 …………………………………………………………………………121
附錄一 社區訪談大綱初稿 …………………………………………………121
附錄二 訪談大綱專家審查意見函 …………………………………………124
附錄三 社區訪談大綱專家審查意見修改整理…………………………… 131
附錄四 社區訪談大綱 ………………………………………………………143
附錄五 參與觀察記錄摘要 …………………………………………………146
附錄六 社區訪談預試結果整理 ……………………………………………147
附錄七 社區訪談結果彙整表 ………………………………………………150
一、 中文部分
三民書局大辭典編纂委員會(1985)。大辭典。臺北市:三民書局。
文崇一、葉啟政(1985)。人口遷移。臺北市:三民書局。
元庚鮮(1999)。非營利民間團體推動成人教育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姿玫(2010)。北投文化基金會推動社區培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王麗容(1991)。民間環保組織在社區環保活動中的角色與功能。社區發展季刊,56,127-131。
白秀雄(1976)。對當前我國社區發展工作之檢討改進。社區發展月刊,5(8),8-12。
永續發展小百科。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取自http://sta.epa.gov.tw/NSDN/INDEX.ASP
江大樹(2006)。邁向地方治理:議題、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元照。
江岷欽(1993)。組織分析。臺北市:五南。
地方政府環境行動理事會。維基百科。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hk/Wikipedia:%E9%A6%96%E9%A1%B5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1998文化白皮書。取自http://www.cca.gov.tw/images/policy/1998YellowBook_20101104/
行政院(2007)。96年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說明書。臺北市:行政院。
李力(2007)。淺析城市社區資源的整合。理論界,77-78。
李永展 (1995)。社會環境權與社區發展。社區發展季刊,69,53-61。
李永展(2003)。永續發展:大地反撲的省思。臺北市:巨流。
李永展(2007)。都市型永續社區之準則:國土永續發展之新趨勢。應用倫理研究通訊,41,48-57。
李光中、王鑫(2003)。建立自然資源永續經營的社區參與機制之行動研究架構。2003年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96-104。
李宗派(2000)。探討社會資源之開發與管理原理。社區發展季刊,89,53-61。
李宗勳(2007)。從「新公共服務」及「組際學習」新視野檢視台北市社區、學區安全聯防行動方案。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站。取自http://www.npf.org.tw/post/2/581
李建村(2001)。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文湖國小社區、學區安全聯防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桃園縣。
李建興(1982)。小學與社區。臺北市:正中。
李建興(1994)。運用社會資源協助社區發展可行途徑之研究。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中心,120。
李增祿(2002)。社會工作概論(增訂三版),臺北市:巨流。
呂育誠(2004)。永續發展對地方基層組織與人員影響之研究。中國行政評論,13(2),33-64。
呂嘉泓(1999)。社區營造在永續發展中之角色--以嘉義縣山美社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沈秀貞(2006)。以資源整合之觀點看社區家庭教育。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7。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htm
吳定(2005)。公共政策辭典。臺北市:五南。
吳美麗、邱雅莉、馬淑貞、連麗玲(2009)。環保模範社區環境教育需求及自然資源現況暨其成功要素之探討。環境教育研究,6(1),41-83。
吳鄭重(2001)。環境規劃與永續發展:建構一個整合人文與自然的新科學。公共事務評論,2(2),49-89。
吳麗琴(2001)。國民小學實施學校社區化可行性認同度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快樂的老和尚(2008年3月25日)。區分社區類型(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chinshan444/
林吉郎(2007)。邁向永續社區發展的地方自治模式-以竹山鎮大安社區為例。研 習論壇月刊,74,32-44。
林克昌(2004)。行政專題論述修正版。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林享能(2003)。國際自然保育發展及趨勢。國家政策論壇季刊冬季號,239-247。
林冠汶(2008)。都市型社區空間營造歷程之公民意識探討-以高雄縣鳳山市五甲國宅社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大學,高雄市。
林振春(1999)。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萬億(1992)。社區資源的整合與運用。社教雙月刊,51,5-9。
周文賢(1999)。行銷管理的市場分析與策略規劃。臺北市:智勝文化。
周貞貝(2006)。永續社區環境績效評估指標建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周家慧(2005)。社區參與保育之影響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周駿憲(2006)。從資源整合的觀點探討社區永續發展嘉義縣山美社區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范帆(2005)。淺談報業發展的資源整合策略。新聞記者,3,49。
姜書萍(2004)。台灣都市社區邁向可持續發展之個案比較研究:台北市芝山岩社區與台南市金華社區(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臺中市。
柯寬治(2006)。榮民服務地區資源整合之研究:台北市榮民服務之個案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馬立文(1995)。社區環境權之研究--從社區意識、環境意識之角度(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高淑美(2002)。社區群組夥伴與學校合作關係之探討-以台北市公館國小為例。學校行政,21,78-85。
高淑清(2001)。家庭生活教育與社區資源。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生活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原作者:Joseph A.Maxwell)。臺北市:心理。
倪進誠、林冠慧、張長義(2004)。生態社區之理念探究與成鄉新風貌的架構初擬。環境與世界,10,1-22。
翁俊棋(2008)。社區博物館的規劃研究-以嘉義縣西昌社區發展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翁毓秀(1984)。如何發掘與運用社區資源。臺北市:臺北市政府社會局。
徐震(1995)。論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會建設,90,4-12。
陳子文(2006)。高雄市都市自明性與景觀結構關係之研究-以自然環境為基礎進行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大學,高雄市。
陳向明(2010)。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其南(1996)。社區營造與文化建設。理論與政策,10(2),109-116。
梁玉燕(2009)。社區型態學習中心之服務成效影響因子關聯性模式之發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教育部(1981)。重編國語辭典。臺北市:教育部。
張志弘(2009)。影響社區永續發展之關鍵因素研究—以台北市「奇岩社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臺北市。
張美紅(1997)。國小國語科教科書中人際關係之內容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珩、邢志航(2004)。生態社區理念於社區環境落實之研究—以臺南縣鄉村社區為例。建築與規劃學報,5(1),29-47。
莊怡凱、歐雙磐、侯錦雄(2004)。彰化地區農村永續發展及其土地利用變遷。2004年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高雄市:高雄師範大學。
許政文(2009)。社區網絡與環保社區營造之執行—以桃園市中聖里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
曹純媛(2010)。從社區營造到社區照顧-台中市瑞聯社區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臺中市。
曹勝雄(2001)。觀光行銷學(初版)。臺北市:揚智文化。
國家永續發展會議。永續發展定義。取自http://60.248.4.115/NCSD/category/ptlist_114863.htm
專業者都市改良組織(1993)。台灣地區住宅社區環境問題與改善策略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
黃世孟、李永展(1996)。國民學校與鄰近社區資源共享模式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專題研究研究計劃成果報告。臺北市: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
黃正吉(2008)。社區營造推動永續發展模式之探討-以彰化縣楓坑社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黃維憲(1984)。社區。載於白秀雄、李建興、黃維憲、吳森源合著。現代社會學(435-461)。臺北市:五南。
曾兆興(2004)。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曾家鈺(2007)。社區資源整合發展為環境學習中心可行性之研究—以花壇鄕頄苗寮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曾棟祺(2004)。台中市田心社區資源網絡建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游家政(1997)。社區資源在教學上的運用。國教園地,59(60),63-69
彭國棟(2006)。永續發展與生態社區營造。自然保育季刊,53,5-19。
詹士樑、吳書萍(2003)。永續性社區發展之系統模擬-以平等里社區為例。都市與計劃,30(1),93-86。
楊孝榮(1989)。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809-833)。台北市:東華。
楊明得(2009)。應用綠建築評估指標於建成社區永續環境發展評估之研究-以台南縣觀雲社區、多摩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長榮大學,臺南市。
葉肅科(2000)。社區的形成。東吳大學虛擬教育學院網站。取自http://vschool.scu.edu.tw/Default.asp
臺北市政府(2004)。研擬臺北市永續發展策略計畫報告書。臺北市: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永續發展委員會(2009)。台灣永續發展宣言。取自http://tsd.utrust.com.tw/intro/group.htm
臺南市環境保護局。環保新聞。取自http://ecolife.epa.gov.tw/blog/p ost/707692
趙玲君(2005)。探討永續發展在地化過程之民眾參與-以金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文輝(1997)。社會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蔡宏進(1985)。社區原理。臺北市:三民書局。
鄭煥群(2008)。社區治理的新型態:以大溪聯合旗艦社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
鄭熙彥(1982)。學校教育與社區發展。高雄市:復文。
劉弘煌(2000)。社區資源的開拓、整合與分配。社區發展季刊,89,35-52。
賴玉芳(2004)。溪流保育的在地發展---以南投縣五城村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賴怡珍(2006)。從社區資源整合觀點探討社教館與社區組織之合作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賴玲玲(2009)。都市社區環境規劃之共生參與模式(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賴慧儀(2000)。都市原住民社區類型與環境品質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盧誌銘、黃啟峰(1995)。全球永續發展的緣起與發展。工業污染防治,56,1-21。
謝玉新(1993)。透過社區發展運用自然與人文資源。社會福利,108,29-33。
謝有誌(2004)。中部地區環保模範社區發展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謝佳伶(2009)。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之組成要素及發展模式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謝濬安(2010)。以永續發展觀點探究板橋市發展課題-從社區領導者角度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蕭代基(1998)。永續發展的意義與政策方向。經濟前瞻,55,44-49。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二、 外文部分
Babbie, E. (2004).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Belmont, CA: Thomson/Wadsworth.
Barney, J. B. (1991).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17(1), 99-120.
Bridger, J. C. and A. E. Luloff (1999). Toward an Interaction Approach to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5(4), 377-387.
Chiras, D. D. and J. Herman (1997).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a systems approach in Ⅰ. Audirac(ed.), R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merica. New York, NY: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Hoff, Marie D. (1998).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Studies in economic environmental and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Lewis Publishers, Boca Ration, Boston, London, New York, Washington D. C.
Hope, K. (1996). Development in the third word from policy failure to policy reform. Maine, ME: Sharpe Inc.
Hvinden, B. (1994). Divided Against Itself: A Study of Integration in Welfare Bureaucracy. Oslo, Norway: Scandinavian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ames, A. H. (1989).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chman, B. E. (1997). Linking Sustainable Community Activities to Pollution Prevention: A Sourcebook, Santa Monica, CA: Rand.
Mckechnie, J. L. (1976). Webster’s New Twentieth Century Dictionary(2nd ed.). Collins,New York.
McMillan, J. H. and Schumacher, S. (1997). Research in education: A conceptual introduction (4th Ed). New York, NY: Addison-Wesley Education Publishers.
Rogers, D. L. and D. A. Whetten (1982). Interorganizational Coordin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Ames, IA: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Roseland, M. (2000).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tegrating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Social Objectives. Progress in Planning, 54(2), 73-132.
Sustainable Seattle (1993). The Sustainable Seattle 1993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Community: A Report to Citizens on Long-Terms Trends in Our Community. U. S. A.: Sustainable Seattle.
書名頁
摘要
目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2.1.20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4.1.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