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研究生中文姓名:張郁敏
研究生英文姓名:Chang,Yu-Min
中文論文名稱:學校推動品格教育影片教學課程成效之研究
英文論文名稱:The study on the effect of implementing character education curriculum with film instruction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姓名:劉定霖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
論文出版年:100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9
中文關鍵詞:品格教育影片教學法自我概念
英文關鍵字:character educationfilm instructionself-concept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2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2
  • 收藏收藏:0
本研究主旨乃為了解實施品格教育影片教學課程是否有助於國小六年級學生建立正向的自我概念。採真實實驗設計,以國小六年級學童二個班為研究對象,實驗組學生22名,控制組學生22名,實驗組接受品格教育影片教學課程共六個單元,為期十二週。以「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2S)」及學習單等為研究工具,探討品格教育影片教學課程對學童自我概念的影響。
本研究綜合結論如下:
一、控制組學童在「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中各層面及整體自我概念的得分均低於常模平均值,顯示該班學童所具備的自我概念現況有值得提升的必要。
二、實驗組學童接受品格教育影片教學課程後,相較控制組,在「道德自我概念」、「社會自我概念」的得分較為明顯。顯示品格教育影片教學課程能提升學童自我概念的部分層面,品格教育課程的實施能影響並正向學童的自我概念。
三、實驗組學童接受品格教育影片教學課程,自我正面的感受提升,而且認為別人對我的觀感也是提升的。
四、經過品格教育影片教學課程,實驗組學童的負面行為從「過去」到「現在」減少,而正向行為從「過去」到「現在」增加,顯示品格教育影片教學課程影響學童的行為模式並且是往正向發展。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giving character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form of film instruction to 6th grade pupils benefiting them to build positive self-concept. True experimental design is applied on the two 6th grade classes from an elementary school, each class has 22 pupils, one is experiment group and the other is control group. Experiment group is given six character education courses in from of film lecture over 12 weeks. 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 (TSCS:2 S) and learning sheet are the tool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n building self-concept after the pupils are given character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form of film instruction.

The conclusions are:
1. The grades of TSCS:2 S and self-concept gained from the pupils in control group are lower than norm mean. The result indicates the self-concept condition of the pupils in control group requires to be improved.
2. The outcomes of moral self-concept and society self-concept are more impressed in experiment group than in control group. It indicates character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form of film instruction can elevate parts of self-concept on pupils as well as influence the pupils to have positive self-concept.
3. The pupils in experiment group feel more positive on themselves and think others’ perception to them is promoted after the character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form of film instruction is given.
4. The numbers of negative behavior reduce and the numbers of positive behavior increase on the pupils in experiment group from the past to present. It indicates that the character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form of film instruction is able to influence the pupils’ behavior patterns positively.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4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9
第二章文獻探討.......................................11
第一節品格教育之概念與相關理論.......................11
第二節 自我概念的意涵與相關理論..........................29
第三節 品格教育對自我概念影響之相關研究...................37
第四節 品格教育影片教學之理論與實施.......................4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49
第一節研究方法與設計..................................49
第二節研究對象.......................................52
第三節品格教育影片教學課程設計.........................53
第四節研究工具.......................................59
第五節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62
第四章研究結果與討論..................................63
第一節 品格教育影片教學對學童自我概念的實驗效果............63
第二節 實施品格教育影片教學課程後學童行為改變情形...........75
第三節 實驗組學童對品格教育影片教學課程的反應...............81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89
第一節 結論.............................................89
第二節 建議.............................................92
參考文獻................................................95
中文部分............................................95
西文部分...........................................100
附錄...................................................101
附錄一 品格教育教學影片資料表.............................101
附錄二 單元一【誠信-冰淇淋的滋味】教學活動設計、學習單.......113
附錄三 單元二【尊重-我想當第五名】教學活動設計、學習單.......119
附錄四 單元三【責任-天使海亞】教學活動設計、學習單...........125
附錄五 單元四【公平-他不壞,他是我爸爸】教學活動設計、學習單..132
附錄六 單元五【關懷-讓愛傳出去】教學活動設計、學習單.........137
附錄七 單元六【公民責任-賽貝索偵探隊】教學活動設計、學習單....142
附錄八 品格教育影片教學學生自我評量單.......................146
附錄九 品格教育影片教學課程總回饋單.........................147
附錄十 教師觀察省思記錄...................................149
壹、 中文部分
丁亞雯(2004)。高中品格教育的反思與行動。學生輔導月刊,92,78-95。
天下雜誌(2003)。品格決勝負專刊。臺北市:天下雜誌。
方志華(2004)。從關懷倫理看欣賞教學在道德教育的運用-以欣賞「蒼蠅王」的教學實踐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學系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2,139-161。
王金國(2007)。品格教育的實施策略與活動設計。教育研究月刊,162,79-87。
王筱璇、勤淑瑩譯(2005)。Melvin L. DeFleur / Everette E. Dennis 著。大眾傳播概論,臺北市:雙葉書廊。
古宛芸(2003)。欣賞教學法在彈性課程中之運用-以欣賞影片「天使的約定」為例。國教天地,154,56-62。
白博仁(1999)。國小學生的性別角色及其自我概念的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伍至亮(2001)。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電視收視行為、偶像崇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江國樑(2000)。高屏澎地區國小教師自我概念、內外控信念與工作滿足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但昭偉(2002)。道德教育-理論、實踐與限制。臺北市:五南。
余昭(1979)。人格心理學。臺北市:三民。
李玫玲(2004)。靜思語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李珀(2005)。品格教育。教師天地,135,66-71。
李美慧(2003)。國小六年級學童個人背景、父母管教方式與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臺南市。
李素貞、蔡金鈴(2004)。中小學品格教育之實施與評量。教育研究月刊,120,53-67。
李琪明(2004)。品德教育之課程設計理念及其教學模式。學生輔導,92,8-23。
李輝(1994)。影響國小兒童自我觀念發展之重要因素。國民教育,34,6-9。
吳清山(2008)。教育關懷情,扭轉大未來。以品格迎向未來,54。臺北市:千代文教。
吳清山、林天祐(2005)。友善校園。教育資料與研究,62,178。
吳銘惠(2007)。負責、尊重、關懷的品格教育課程對國小五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生傳(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林志忠、楊洲松(2003)。E世代應具備的電影素養。E世代教師的科技媒體素養。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幸台、張小鳳、陳美光(2000)。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指導手冊。臺北市:測驗出版社。
林思伶(2000)。生命教育單元教學的設計與實施。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151-170。臺北市:寰宇。
林素芬(2007)。國小中年級學生品格教育課程實施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林新發、王秀玲(2004)。品格的核心意涵及國民中小學實施品格教育之策略。載於國立臺北師範學院主編:教師專業成長與實踐智慧 (171-193頁)。臺北市: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邵瑞珍、皮連生(1993)。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邱亮基(2007)。電影式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是:五南。

侯成彥(2009)。品格教育輔導方案對國小兒童自我概念影響之行動研究-以臺南市大港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侯雅齡(1998)。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編製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徐照麗(1999)。教學媒體:系統化的設計、製作與運用。臺北市:五南。
財團法人培基教基金會(2001)。邁向真成功:全家如何一起培養品格。 臺北市:培基。
商業週刊 優勢系列11期 品格教育六大支柱。
張宇樑、吳樎椒譯(2007)。John W. Creswell著;研究設計。臺北市:學富
張春榮、顏荷郁(2005)。電影智慧語。臺北市:爾雅。
張春興(1983)。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2000)。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雅惠(2005)。 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氣氛、自我概念與壓力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張鳳燕等譯(2002)。Robert M. Liebent & Lynn Langenbach Liebert著;。人格心理學:策略與議題。臺北市:五南。
教育部(2004)。品德教育促進方案。民93年12月16日台訓(一)字第0930168331號函訂定。
教育部(2006)。品德教育促進方案。民95年11月3日台訓(一)字第0950165115號函修訂。
教育部(2009)。品德教育促進方案。民98年7月29日台訓(一)字第0980126708號函修訂;民98年12月4日台訓(一)字第0980210327A號函修訂。
莊稼嬰、默瑞‧湯馬斯、汪欲仙(1998)。兒童發展心理學。臺北市:三民。

莊曉君(2007)。英語卡通影片教學對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成就、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許秀薇 (2007)。臺北縣國小補校外籍配偶學習態度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臺北市:師大。
郭靜晃(1994)。心理學。臺北市:揚智文化。
陳建榮主編(2008)。「繪聲匯影會品德」電影創意魔法書。臺北市:東暉國際多媒體。
陳密桃,陳埩淑(2003)。多元智能理論在幼兒品格教育教學上的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10,48-56。
陳清溪(2004)。新世紀的學生品格教育。研習資訊,21(5),39- 47。
陳琴心(2008)。國小實施品格教育課程之研究--以新竹市南寮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陳麗卿 (2005)。實施多元智能品格教育課程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寶國(2004)。建立以品格為第一的未來。學生輔導,92,151-156。
單國璽(2008)。把「品格」找回來。以品格迎向未來,92。臺北市:千代文教。
黃信諺(2005)。被忽略的品格教育。師說,184,27-29。
黃建一、余作輝(1999)。國民小學道德課程與教學。臺北市:師大。
黃政傑(2004)。九年一貫課程中的品格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20,22 - 34。
黃瑞如(2008)。品格教育課程對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論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黃德祥 (2001)。二十一世紀的品格教育。二十一世紀教育改革與教育發展國際學術論文研討會集,99-166。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學院。
黃德祥(2003)。學生行為輔導與品格教育。發表於嘉義大學主辦「教育論壇」研討會。
黃德祥、謝龍卿(2004)。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0,35-43
黃麗瑾(2004)。以影片討論增進國一學生自我瞭解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楊世瑩(2007)。SPSS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旗標。
楊妙芬(1995)。單親兒童非理性信念、父母管教態度、自我觀念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學報,8,71-110。
楊深坑(2004)。後現代主義的品格與道德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20,15-21。
葉紹國(2003)。從道德性的起源論品格教育之重要概念。教育研究月刊,113,119-130。
詹棟樑(1996)。德育原理。臺北市:五南。
賈馥茗(1996)。教育概論。臺北市:五南。
廖珮汝(2009)。國小中年級資訊融入品格教育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劉曙光等譯(2001)。Samuel Smiles著;品格的力量。臺北市:立緒文化。
歐陽教(1986)。從哲學觀點談校園倫理教育的實施。校園倫理學術研討會紀錄。評論及自由討論,43-50。
蔡文山(2001)。兩性平等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生性別角色態度、自我概念與成就動機之影響。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蔡秀蓉(2009)。國小學童覺知父母品格教育方式與品格、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蔡佩芬(2008)。案例教學法應用於品格教育對國小三年級學童挫折容忍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羅瑞玉(2005)。品格教育實施與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之探討 。國教天地,159,30-42。
籃慧蓮(2006)。電影教學在國小生命教學課程上的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48,1、21-24。

貳、西文部分
Berger, E. (1996)K-12 Character education in Locust Valley. The Fourth and Fifth Rs-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2(2),3-4.
Byrne, D. (1974). An introduction to personality research theory and application.Englewood Cliffs. N. J.:Prentice-Hall.
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 ( 2003 ) . CEP ' s eleven principles of effective character education . Retrieved September 24 , 2010 , from http://www.character.org/elevenprinciples
Dusek, J. B.(1996). Adolescent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New York: Simon &Schuster.
Eisenberg, N., & Mussen, P. H. (1989). The roots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New York:Cambridge Press.
Eisenberg, N. (2000). Emotion, regulation,and moral Developmen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Retrieved August 3, 2005, from
http://www.findarticles.com/cf_0/m0961/2000_Annual/61855640/
Gibbs,L., & Earley,E(1994).Using children’s literature to develop core value.Phi Delta Kappa Festback (Whole No.362). http://www.cortland.edu/c4n5rs/12pnt-iv.asp
Lickona,T.(1993).The return of charact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1(3),6-11.
Lickona,T.(2003).The center of our character : Ten essential virtues.
Josephson Institrte. ( 1993 ) . CHARACTER COUNTS!. Retrieved September 24 , 2010 , from http://www.charactercount.org/
Kohn, A. (1997). How not to teach values: A critical look at character education. Phi Delta Kappa, 78, 429-439.
Ormond, J. E. (2003). Educational psychology: Developing learners (4 Ends). NewJersey: Merrill Prentice Hall.
Ryan, K. (2003). Charact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for a Just & Caring Education, 2(1), 75-85.
(此全文20300101後開放外部瀏覽)  
目次整合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參考文獻
附錄
校內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11.5.12
校外電子全文開放日期:2030.01.0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